當前位置:首頁 » 觀影平台 » 電影網1842
擴展閱讀
豆瓣燒腦電影8分以上 2024-04-30 18:15:53
美國電影有韓國人 2024-04-30 18:13:07

電影網1842

發布時間: 2022-10-05 12:01:12

1. 1840年鴉片戰爭英國用什麼船運鴉片

運送鴉片的船隻——飛剪船
飛剪船的英文clipper,源於快馬,引伸出速度,最早於1830年的字典中出現,是19世紀的高速帆船(clipper ship)。在美國,clipper是指Baltimore clipper。在台灣,clipper ship通常翻譯成高速帆船,快速帆船。

飛剪船(即快船)起源於美國,擁有多面的帆和正方形的主帆,航速很快,主要由英國和美國的船廠製造。但美國建造飛剪船隻是在1845年至1859年間。而英國則延至1870年。美國飛剪船一般載有25至50名水手,載重量一般在90~450噸之間,但其大型的飛剪船,載重可高達1700噸。以後美國西部發現金礦而引起的淘金熱,使飛剪式帆船獲得迅速發展。

飛剪船是一種特別構造的快船,不受風季影響,速度快,作為當時海上運輸主要工具的帆船,每天平均可以行走約250里(最快的速度記錄是每天436里)。但由於為了提高船速,人們把飛剪船船身設計得細長,切船體高度太低,不利於火炮的配置(當時的歐洲風帆戰列艦都是高大的船體,上面排列著3-4排火炮)而且由於吃水淺(相對與風帆戰列艦而言),如果在安裝火炮後射擊會使船身不穩定不利於水手發揮,裝載量相對於戰艦來說過少。當時比較常見的是歐洲的風帆戰列艦,但是外殼包有鐵甲的蒸汽裝甲艦已經出現,這些戰艦可以攜帶大量火炮,成為穩定的攻擊平台。飛剪船一類的快船隻適合運輸。飛剪船不適合戰斗的。飛剪船的壽命可達23年至48年。
從1857年起,飛剪船開始衰落,至19世紀70年代以後,被新興的蒸汽機船迅速取代。現時互聯網上有虛擬的「飛剪船博物館」(Clipper Ship Museum,http://www.globalindex.com/clippers/museum/),可供大家自由參觀。

飛剪船被利用來從事到中國的茶葉和鴉片貿易。運茶的飛剪船主要是來往歐洲至東印度群島之間。運鴉片的飛剪船把印度的鴉片經新加坡運到珠江口海面,將鴉片卸在躉船上,然後運走中國的白銀和各種高檔的商品。1810年代後,西方的毒敗便利用飛剪船便出現在中國沿海,用來運送鴉片。早期西方對華鴉片貿易集散本以澳門為中心,其後轉移到伶仃島海面的躉船上,甚至擴展到黃埔、金星門和急水門的海面。走私船隻有多達99艘之多,總計有20852噸。這些走私船有分為飛剪船、躉船、沿海船和快蟹。

據統計,1811—1812年間中國每年進口鴉片平均為4494箱,1821—1828年間已達9708箱。1828—1835年間為18712箱,1835—1839年間更為35445箱。30年來,從外國輸入的鴉門每年增長了7倍,對中國的經濟和民生自然帶來重大打擊。這才埋下了清廷禁煙而觸發「鴉片戰爭」的危機。

早期有一艘飛剪船(clipper ship)「賓漢」號(Robin Hood),852噸,1856年建造,曾於1864年來過香港。「賓漢」號是一艘運茶船。但是網上的數據顯示「賓漢」號長183英呎,寬37英呎,排水量1170噸,船長是奧利華艾力茲(Capt. Oliver Eldridge)。該船在1854年至1869年間從事航運。它主要是來往波士頓、紐約與舊金山之間,最快的時間是107日。

另一艘運茶船是美國「海女巫」號,1846年下船,曾停泊在黃埔長洲。

由路易鐸(Louis Dodd)繪畫的「羚羊」號(Antelope)作品,畫作是19世紀中創作的。美國「羚羊」號是一艘運送鴉片的飛剪船,曾遭到清廷的炮艇攻擊,還擊沈了兩艘中國炮艇,才駛往澳門。

根據「波士頓每日地圖報」(Boston Daily Atlas)於1851年的報導稱,「羚羊」號是一艘優質的船,長140英呎,寬29英呎,可運載500噸的貨物。由葛寧(J.O. Curtis)先生在麥福(Medford)建造,該船由林肯(Wm. Lincoln)擁有,船長是杜利高士拜(Capt. Tully Crosby)。1851年11月29日在波士頓下水。「羚羊」號在第一次從中國返航,進入紐約港時,不幸沖上岸上,須要進行徹底維修。另一項數據顯示:1853年8月31日,「羚羊」號在離開紐約130日後,返回紐約。
據資料記載,1845年11月進出香港的鴉片船隻不下80艘,其中屬於怡和名下的即達19艘之多。而當時出沒於中國沿海的鴉片船隻就不下40~50艘。

2. 誰來教教我歷史!

法國真正的崛起之迷
任何一個偉大的思想就像一個美麗的火焰,是否能夠產生巨大的能量還要看有沒有所需要的乾柴。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最主要的「乾柴」就是國民的素質和教育。依法國為例:
受文藝復興影響的16世紀宗教改革產生的新教教派與舊教分庭抗禮,他們爭奪兒童和群眾的手段就是教育。通過這場爭奪戰,各方在教育方法上重視數學、地理、歷史,注意採用實物教學和進行練習,著意發展學生的智力。這使得法國新一代的素質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創辦於1684年的訓練初等學校教師的講習所是歐洲最早出現的師范教育設施,對確保教師的質量起到關鍵性的作用。19世紀以前,法國高等教育享有桂冠的榮譽,其學術水平在西歐是很高的。
盧梭是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的著名思想家,他出生於瑞士日內瓦。10歲時,父親因受人陷害逃離瑞士。盧梭13歲即開始自謀生計。他當過學徒、雜役,為人抄寫過樂譜,做過家庭教師。寄人籬下所遭受的屈辱和冷遇,長期漂泊不定的貧困生活,培育了盧梭對於"殘暴和不正義"的反抗意識。1762年,盧梭的長篇教育哲理小說《愛彌兒》問世。盧梭在這部構思20年,撰寫3年,精思熟慮的傑作中,對當時法國腐朽的政治、宗教特別是教育進行了猛烈抨擊。他提出培養真正符合社會需要的新人的構想,描繪了一幅培養新人的藍圖。這部長篇檄文剛一發表,就轟動了整個法國和西歐。法國政府下令逮捕盧梭,焚毀《愛彌兒》。盧梭被迫逃到瑞士,翌年又出走英國。1767年,盧梭返回法國,避居於巴黎市郊。1772年完成了自我評傳性的最後一部著作--《懺悔錄》。1778年與世長辭。
盧梭的教育方法被他的同胞,瑞士人裴斯塔洛齊所繼承。瑞士政府首先他的按年齡分組來發展兒童的不同能力的教育方法實行教育。後德、法、英、意、俄、美等國政府,也紛紛派遣專家和官員前來學習。裴斯塔洛齊所創建的伊佛東學校成了蜚聲歐美的「國際學園」。有趣的是,瑞士政府首先採用這種教學方法,美國政府發起了聲勢浩大的《盧梭、裴斯塔洛齊教育思想》的運動。前者成為今天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後者成為今天世界上的霸主之一。
1789-1794年法國革命是繼17世紀英國革命和18世紀美國獨立戰爭後的一次更徹底、更深刻的資產階級革命。在教育方面,資產階級執政的各派力量都擬訂過方案,其中著名者有康多塞、雷佩爾提和拉瓦錫等人所擬的教育方案。這些方案雖然在當時都未來得及付諸實行,但對法國教育產生了影響。尤其是康多塞1792年向立法大會提出的方案,不僅給法國而且也給其他國家提供了討論19世紀教育發展的基礎。
由此可見,法國曾在19世紀初有拿破崙這樣的人物並產生過巨大的能量決非偶然,是整個民族素質急速提高後的能量的一次爆發式發泄。但法國的教育在拿破崙期間和之後屈服於宗教勢力變得越來越保守,宗教勢力重新掌握了教育大權。直到進入20世紀後,宗教思想和教會對教育的影響進一步有所削弱,50多個從事教育等方面活動的教會組織被解散,3000多所教會學校被封閉,1905年法國政府明確宣布廢止"法盧法案"。但此時的法國已經喪失了在國民素質上的優勢,尤其是與宗教沖突較大的科學被毀於一旦,終於沒有能再次平地而起。
功虧一簣,令人惋惜!

德國真正的崛起之迷
從17世紀到18世紀中期的德國,在政治上和經濟上比英國和法國都要落後,長期處於分裂狀態,300多個封建邦國各據一方。這些邦國,尤其是普魯士、奧地利等大的邦國,為了強化統治和擴大軍事實力,企圖通過教育造就忠順的臣民和得心應手的兵士,所以急於把國民學校管理權從教會轉到國家手中並大力提倡強迫義務教育。早在16世紀後半期,就有威登堡和薩克森等邦國頒布了強迫教育法令;從17世紀開始,大多數邦國都競相頒布這種法令。其中以1763年普魯士王腓特烈二世頒布的法令最為著名,它進一步規定5~12歲的兒童必須到學校受教育,否則對家長要課以罰金。
實科中學在德國產生於18世紀初,較英法等國早一個世紀,使得德國人具備了自然科學索要求的嚴謹和內涵!1708年虔信派信徒席姆勒(Zemmler)在哈勒創辦了"數學、力學、經濟學實科中學",以教授數學、物理、力學、自然、天文學、地理、法律為主,並輔之以繪畫、制圖。此後,德國各城市陸續有人創辦這類學校,有的實科中學則增設建築、商業製造、貿易、經濟等科目。這是一種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質,又具有職業教育性質的新型學校。它排除了教學科目、課程內容的純古典主義的傾向,適應了德國資本主義經濟逐漸發展起來的需要。但由於它的畢業生不被允許進入高等教育,所以地位很低,所以學生也不多,很快被沒有門第觀念的美國超過,在科學應用方面輸給了美國。
受到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影響,它在教育上的突出表現是泛愛主義和洪堡德改革。泛愛主義是受到法國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尤其是盧梭思想和德國新人文主義的深刻影響而產生的。泛愛主義教育家如巴斯多(J.Basedow)、薩耳士曼、堪比等認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養掌握實際知識、具有泛愛思想、健康、樂觀的人,因此德育、體育、勞動教育、現代語和自然科學知識受到重視,採用讓兒童自由發展的教育方式,注重實物教學。他們熱愛兒童、肯定兒童的天性是善良的,反對經院主義、古典主義教育,禁絕體罰,這種方法後來傳入美國,俄國和日本等國。
1807-1815年普魯士施太因-哈登堡改革期間,新人文主義的代表人物,歷史學家、政治活動家洪堡德(K.W.Humboldt)曾出任教育部長,他根據新人文主義的精神對各級學校教育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初等教育和師范教育方面,積極貫徹裴斯塔洛齊的教育思想,教學內容有所擴充、教學方法有所改進,出現了第斯多惠等著名的教育家。此後的美國發展的杜威教育方式也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中等教育方面,實科中學進一步得到發展,增加歷史、地理和自然科學的科目,通過考試選擇教師,打破了只由教士充任教師的局面。在高等教育方面,洪堡德較早明確地提出大學的任務一方面是要向學生傳授各科知識,一方面是要發展科學(即辦成教學中心和科研中心),他創辦和領導的柏林大學就是這方面的典型。
由於德國較早地抓教育,國家強大也是來源於方法的更為先進、合理。這是素質教育的又一明例,和有的人吹噓的基因、染色體毫無關系!

日本真正的崛起之迷
戰後日本崛起,得益於重視教育和重視人才的培養。日本前文部大臣荒木萬夫曾經指出:「從明治以來,一直到今天,我國社會和經濟的發展,特別是戰後經濟的發展非常驚人,為世界所重視,造成比情況的重要原因,可歸結為教育的普及和發展。」美國著名發展經濟學家舒爾茨說:「戰後日本物質資本存量幾乎盪然無存,但其國家財富中的重要部分——具有知識水平的人還大量存在。」 日本重視教育的歷史可上溯到明治維新時代。早在1872年明治政府頒布《學法令》時,就在《學制布告》中提出了一個非常明確的口號,要在全國做到"邑無不學之戶,家務不學之人",接著,1886年明治政府宣布在全國實施義務教育,大約經過30年的努力,終於在全國范圍內普及了初等教育,其速度之快在世界教育史上是首屈一指的。而且從年代上看,日本也是世界上最早在全國范圍內普及義務教育的國家,比美國早4年,比法國早10年。正如日本前內閣總理大臣福田赳夫在一次施政演說中所說的:"人是我國的財富,教育是國政的根本。"這應該是日本崛起奇跡的根源。
戰後日本崛起,得益於追求至善、精益求精。吉田茂是日本戰後最負盛名的首相,晚年以充滿激情的語言寫就《激盪的百年史》,總結日本民族如何戰勝困難、目光遠大、勇猛進取、善於學習、追求完美。他說日本民族具有一種止於至善的專業精神。除非不做,做什麼就要做到最好,深深植根於日本民族之血液,此乃日本歷經明治維新和戰後經濟奇跡,得以雄踞世界第二經濟強國之主因。管理大師德魯克說,戰後日本經濟起飛有三位導師。第一位導師是道奇,他教導日本人要發展經濟,首先是穩定貨幣金融,將日元與美元匯率固定於360日元。第二位導師是戴明,全面質量管理之父也。德魯克說,質量管理是美國人發明的,但完美運用、臻於化境的卻是日本人。第三位導師就是德魯克自己。他教會了日本人如何思考戰略和實施目標管理。德魯克對日本文化精神亦有湛深研究。七十歲時被榮聘為東京大學研究日本藝術文化的教授,引以為傲。德魯克與吉田茂英雄所見略同。二師皆以為日本民族真正利害之處,便是那種追求至善、追求完美的專業精神。無論做什麼,皆力求最好,心無旁騖,精益求精。此種精神之背後是異常謙遜的學習態度,永遠不懈吸取他人長處之開放胸懷。盛田昭夫說:"日本企業之所以能在短期內取得飛躍進步,奧妙就在於企業經營者始終認為日本在一切領域中都落後於他人,從而產生一種緊迫感。他們情願以歐美各國的學生自居,堅持交學費,學習經營手法,吸引新技術。""在日本,人們始終不懈地追求效率和生產率的提高,即使是對螺絲刀這樣簡單的工具也毫不例外。從設計到加工,無不精心考慮,仔細研究。"
而中國人弄虛作假、投機取巧、坑蒙拐騙。。。是當今中國社會之普遍心理。與日本人追求至善、精益求精的敬業精神相比是不是還有很大的差距?!

美國真正的崛起之迷
美國早在是英國殖民地時就對教育非常重視,到1775年,英屬13個殖民地人口不過260萬,但已仿效英國牛津、劍橋等大學創辦了哈佛、耶魯等9所學院,教育環境甚至都強過今天的北京市。 殖民地時期的初等教育相當發達。北部幾個殖民地以麻省(Massachusetts)為代表,特別重視普及教育,當局曾於1647年發布法令,規定市鎮中只要有50戶居民就應設立一所小學,於是市鎮學校在北部興起。這種由地方當局辦理、干預教育的做法,超過了其宗主國--英國的教會辦學的方針,一舉奠定國民素質的優勢!
在這個世界,凡是受過教育的人幾乎沒有人不知道美國的《獨立宣言》:「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一些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當我們熱血沸騰地聽著這人類史上最偉大的聲音的時候,請不要忘了美國還有一個偉大之處,那就是《憲法》所標榜的以教育培養國家公民。為了普及教育,他們先是採用了英國的蘭卡斯特導生制。1818年蘭卡斯特本人還應邀到美國宣講導生制。英國式的教育不能滿足這個新國家對教育的要求。1843年,賀拉斯• 曼(Horace Mann,當時任麻省教育廳長)考察德國,才引進了當時普魯士的教學制度,同時大力宣傳盧梭、裴斯塔洛齊等歐洲教育家的思想,美國各地的小學遂開始採用西歐最先進的教學制度。
南北戰爭以後,美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步伐邁得更快,這期間新成立的大專院校就有二百餘所! 它一面學習當時歐洲重視學術的樣板——柏林大學,於1876年創設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建立大學研究院,致力高深的學術研究;一面根據國會於1861年、1890年所通過的二個《摩雷爾法》,由國會撥地、撥款資助各州大辦農(業)工(藝)學院,很快培養出大批適合工農業發展需要的專門人才,當今舉世聞名的麻省理工學院、康奈爾大學由此而來。工農學院初辦時,由於眾多貧苦學生求學其中,曾被譏為"牧牛娃學院",在高等教育的"平民化"方面大大領先於歐洲。事實證明,窮人的對財富的渴望遠遠高過富人子弟!這就為美國造就了一批敢於冒險和創新的高知識人才,當他們對財富的渴望的慾火被點起,那就是火山,那就是海嘯,那就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高潮!
南北戰爭以後,公立中學本來是兼顧學生升學與就業兩方面要求的4年制綜合中學,由於此時學生逐年猛增,准備升學者日少而准備就業的日眾,所以逐漸以職業准備為主要職責,課程隨之發生變化,加強自然科學和實用科目,這是美國中學的顯著特點。公立中學逐漸以職業准備為主要職責,課程隨之發生變化,加強自然科學和實用科目,這是美國中學的顯著特點。不僅如此,1880年麻省理工學院創辦了工業中學,1888年明尼蘇達州首創農業中學,此後各種職業中學不斷大量涌現。歐洲人由於世俗觀念而不喜歡職業中學,以"生來平等"為信念的美國人則沒有這種歷史包袱。職業中學造就了一批實業家和發明家,第一架飛機的發明家萊特兄弟就是他們中的一員。
據統計,1870-1940年,美國人口增加了3倍,而中學生則增加了90倍。當時的口號是:"中等教育為所有適齡青年敞開大門",到1918年時美國高中已發展到2萬多所,而12億人口大國的中國到1998年才有1萬多一點的高中。由此可見,美國的高效率、高技術、高產出靠的是科技,靠的是先進的教育。今天,美國基礎教育的方法在杜威式教育法的基礎上幾經改進,教育的口號是:"不讓一個孩子掉隊",各州都將40%的稅收用於教育。上世紀80年代壟斷著大約70%左右的專利發明,70%以上的諾貝爾自然科學獎,奧運會獎牌總數第一。
「2061計劃"是美國促進科學協會聯合美國科學院、聯邦教育部等12個機構於1985年啟動的一項面向21世紀、致力於科學知識普及的中小學課程改革工程,它代表著美國基礎教育課程和教學改革的趨勢。為此計劃,美國動員了800多位科學家、企業家、大中小學教師和教育工作者參與了這項再造青少年智慧的宏大工程。他們總結戰後科學、數學和技術領域的深刻變革和未來發展趨勢,汲取美國80年代以來教育改革的成果,打造21世紀新的美國人。
一個居安思危的國家才有資格談論誰是第一!

結論
大國的崛起靠的是科技,國與國之間的較量說到底就是國民素質的較量,是人才的較量。不客氣地說,中國由於難以接受別人的教育思想,國民整體素質與發達國家的相比都不是一個等級。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研究過21種在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後來相繼消亡的文明。結論是這些文明死亡的原因,無一例外,都不是他殺,而是自殺。他們失去了創新的活力,被歷史淘汰出局。
1876年,美國慶祝獨立100周年的時候,在費城舉辦國際博覽會,有37個國家參展,當時清政府也派出了展覽團。在這次博覽會上,英國展出最新的蒸汽機車,美國展出大功率電動機和發電機,德國展出加工槍炮的精密機床,中國展出的是純銀打制的27套件耳挖勺和小腳綉花鞋。
這是就是時代的差距!
一個居安思危的國家才有資格談論誰是第一!

3. 1943年的上海發生了什麼事情

1943年,汪偽政權「收回」租界,設偽上海特別市第一警察局黃浦分局。

1月10日 為配合汪偽政府對英美宣戰,偽中華電影公司停止放映英美電影。
1月11日 上海日本陸海軍最高指揮官公布限制糧食運輸辦法。規定非經日軍許可,所有上海市區內的食米、麥類、豆類、小米等糧食及其製成品,一律不準由清鄉地區運出,亦不得運入上海市封鎖線內。次日偽上海市政府公告,規定13日起實行上述糧食統制新辦法。
是日 《中美新約》《中英新約》簽署。主要內容撤廢英美在華治外法權,交還租界等。
1月13日 中共中央華中局取消中共江蘇省委,成立敵區工作部,部長劉曉,領導上海、江蘇的地下工作。1944年8月華中局敵區工作部改稱城市工作部,部長劉長勝。
1月14日 義大利政府發表聲明,宣布交還在華租界和撤銷治外法權。
是日 日軍當局發還8家工廠。至此日軍當局管理的140家在滬華商工廠,已發還104家。
1月20日 偽清鄉委員會上海分會頒發《上海第一期清鄉地區實施規則》。規定設立戶口清查實施委員會。至2月20日分期分區挨家挨戶清查戶口,凡12歲以上,60歲以下的無家屬男子,一律返原籍或逮捕。
1月25日 晨,哈同花園大火,洋房付之一炬,毗連舊宅亦受重損。宅內珍寶、古玩皆焚毀。哈同家屬及傭僕200餘人倖免於難。
是日 據偽市政府警察局統計,全市有煙館235家。
2月4日 偽市政府訓令各局、區署,5日起國旗上方附加的黃色三角標識一律除去。
2月12日 公共租界工部局所設各華童小學取消英文課,改教日文。中學部減少英文課時,以日文課時取代。
2月13日 日首相東條英機到達南京和上海,策劃「中日兩國的真正合作地帶」。
2月16日 公共租界工部局封閉南京路(今南京東路)新鳳祥、老鳳祥、方九霞、裘天寶4大銀樓。
2月17日 日本佔領當局決定,居留在滬的英、美等敵國僑民限令月內遷入指定的「人民集合所」居住。
2月中旬 日本佔領當局集中拘禁在滬英、美、荷等國僑民,德、奧在滬難民居留地區被限於提籃橋一帶不足一平方英里的區域范圍內。
2月23日 法國維希政府發表聲明,「決定撤銷在華治外法權,並交還北京使館區、上海等地的法國專管租界行政權」。
3月15日 汪偽全國商業統制總會在滬成立,專管軍需及統制物資的收購配給。
是日 偽市政府保甲委員會成立。17日偽市政府發布《上海特別市保甲委員會暫行組織規程》。
3月19日 日軍將上海市郊經濟監視哨(又稱封鎖線)移交汪偽市警察局管理。
是月 中共中央華中局成立城工部和聯絡部後,上海軍地工作改由城工部領導。
是月 偽市政府對所轄區域作新的劃分,分為市區和特別區兩部分。
4月3日 打浦橋自1937年八一三事變封閉以來,是日開放。
4月5日 南市文廟舉行春季祀孔典禮。
4月16日 上海淪陷後成立的中華、中聯、上海影院3家電影公司,是日合並為偽中華電影股份有限公司。1942年5月起,日偽「中聯」電影公司拍攝約50部電影。春 日偽成立中日廣播協會上海事務處。
5月1日 日偽在上海實行第二期清鄉。清鄉地區為崇明、寶山、嘉定3縣,修築封鎖線長221公里。
5月8日 偽市政府發布密令,日本大使館已決定徵用吳淞、寶山獅子林炮台、月浦鎮、羅店鎮和大場鎮,設置軍用設施,佔地共25萬余畝。
5月29日 汪偽江蘇上海地方法院檢察處改江蘇上海地方法院檢察署。
5月下旬 上海市內煤球供貨短缺,煤球公會規定限量零售。
6月1日 商務印書館、中華、世界、開明、大東等書局聯合組成中國聯合出版公司。是日 汪偽中國青少年團上海地區清鄉團部成立。
6月30日 汪偽政府外交部長褚民誼與日本重光葵在南京簽訂《關於交還上海公共租界條款》及《了解事項》。規定8月1日起租界行政權及公共設施資產及負債,由偽國民政府
繼承。是日 汪偽清鄉委員會上海分會結束。
7月22日 汪偽政府代表夏奇峰等與法國維希政府代表在南京簽署《交還上海法國專管租界實施細目條款》及《附屬了解事項》。
23日汪偽政府代表褚民誼與義大利大使簽訂《關於交還上海公共租界實施條款》及《了解事項》。
7月24日 日軍當局歸還申新紡織廠等24家華商工廠。至此,被日軍搶占的140家華商工廠全部交還。
7月30日 汪偽國民政府「接收」上海法租界區,改稱第八區。
7月31日 汪偽政府決定,設在上海的各級法院和檢察院全部解散,改設兩院兩署制度。
7月下旬 偽市政府決定,拆除在外灘和九江路的赫德、巴夏禮兩座銅像。
是日 市政當局取消前因橡膠原料短缺,實行的套鞋須在雨天購買、球鞋跑鞋須在晴天購買的規定。
是月 上海米價暴漲至每石2100元。
8月1日 汪偽國民政府「接收」上海公共租界區,改稱第一區。
是日 汪偽上海地方法院成立。汪偽高二、高三分院被撤銷,成立汪偽上海高等法院。
8月9日 汪偽政府在上海召開最高國防會議臨時會議,通過《收買棉紗棉布暫行條例》及《實施綱要》。規定所有棉紗棉布由商業統制總會統買,不得拒絕或妨礙。
8月26日 偽上海市長陳公博命令第一區公署,將外灘所有銅像拆除。
是日 陳公博命令第一、第二兩區分署所有該區內以外國人名作路名的馬路於10月10日改名。10月8日偽市政府頒發訓令,從10時起一、八兩地及越界築路路名的西文,一律改用新名。10日全市240條以外國人命名的馬路全部改用以中國地名命名的新路名。
8月29日 第四十五期戶口米開始發售,每人減為半升,另加雜糧半升。
9月1日 偽市政府布告,規定全市飯館酒肆營業時間為下午5時至晚上11時,舞場營業時間不得超過晚上12時。
9月9日 偽江蘇省省長、特工總部主任李士群被日軍毒死。
9月14日 上海開始實行憑戶口證購食鹽。10月5日全市開始對肥皂、火柴等日用品實行配給。
9月29日 陳公博致電各區公署,要求推行隨田賦帶征軍警米。規定不論產米區和非產米區,一律以每畝征米1升5合。
10月1日 偽市保甲委員會頒發《抽查各區戶口暫行辦法》。
10月10日 原公共租界工部局學務處所屬中小學及原法租界公營局所需學校,由第一、八區公署教育處接收,一律改為市立學校。
10月30日 汪偽商業統制審議委員會通過《棉花統買統配暫行辦法》,在上海等地實行棉花統買統配。
11月8日 華商證券交易所經汪偽財政部和產業部批准復業。
11月16日 上海實行計口配售火柴,每人每月一盒。20日實行計口售皂,每人每月限購一塊。是月 上海煤、炭、木柴等燃料一致狂漲,激起物價全面暴漲。
12月1日 第三期清鄉開始,范圍為川沙、浦東南、浦東北3個區。修築封鎖線56公里。
是日 因煤炭缺乏,全市實行限量供電。
12月7日 煤球每擔漲至300元。
12月16日 偽市政府公布《上海清鄉地區清查戶口實施規則》等。
是日 上海黑市米價由1月每石1500元漲至2600元。
年底,汪偽「七十六號」特工總部改稱汪偽政治保衛局上海分局。
是年 1939~1943年新開設銀行118家、錢庄146家,創歷史最高。
是年 全市華商工廠約倒閉2/3,剩1145家。
是年 全市有學校1019所。

4. 香港割讓歷史資料

香港割讓指香港於1842年至1898年期間,清朝政府在英國的武力威逼下,先後三次與英國簽定不平等條約,分別割讓香港島、九龍半島及租借新界(包括新九龍)給予英國,成為英國殖民地。其後,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英國簽訂《中英聯合聲明》,確定1997年7月1日起,香港主權將移交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此舉標志著香港的殖民地時期正式結束

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成功地成立往返中英兩國的海運企業,然後有很多英國商人來到中國。東印度公司在康熙五十年(1711年)在廣州成立了一個貿易站。因英國需在中國大量采購茶葉,而中國不需向英國購貨,故導致英國嚴重貿易逆差,幾近出現白銀荒。後來英國人向中國傾銷鴉片,平衡兩國貿易,但此舉使中國出現貿易逆差,白銀大量外流,致通貨膨脹;民眾也因吸食鴉片而損害健康。

此外,英國也一直尋找中國附近的一個地點作為駐地以便交易,舟山群島、香港島等皆在考慮之列。

1839年,中英兩國的貿易磨擦終導致的第一次鴉片戰爭。1841年,清朝被英國打敗,英國海軍的查理·義律與清朝大臣琦善談判後簽訂《穿鼻草約》,將香港島割讓予英國。義律根據協議,於1841年1月26日登陸今上環水坑口街 一帶,並佔領香港島。

5. 哪個視頻軟體能下到生化危機電影

你不用下載軟體,在網上搜索一下,有下載鏈接的,用迅雷下載就行了

生化危機:
http://www.dy2018.com/html/gndy/jddy/20090428/18424.html
http://xunleihao.com/oumeidianying/shenghuaweiji5gaoqing.html
滿意請盡快採納,以防被刪除,謝謝!

6. 生化危機4在哪下載

生化危機4電影下載http://dkeikni.blog.163.com/blog/static/170557399201081781447464
優酷的:生化危機4:來生 (Resident Evil Afterlife)
http://www.youku.com/show_page/id_zcc13643a962411de83b1.html

《生化危機4》是系列作的第一部3D立體電影,再加上這一集的開篇設置在東京這個城市,引起了日本人強烈的觀影興趣,再集結前三集根深蒂固的忠實擁躉以及原著游戲的鐵桿粉絲,影片包括從4日開始的先行點映在內,一舉動員了688,301人觀看,累計票房已經達到了13億日元。

日本電影院線周末票房:9月11日--9月12日
《生化危機》單挑《西風烈》 高群書:來者不拒 東北網 2010-9-16 22:13
與高群書導演微博上的這句暗語相對應的是,已經有至少四部影片先後敲定將與他的新片《西風烈》同一天公映,其中包括剛剛登頂上周北美票房榜冠軍的《生化危機4》。10月28日,儼然已經成為潛伏於國慶與賀歲之間的最熱門檔期。... 47條相同新聞>>

3D動畫電影[生化危機]將推出續作 金黔在線 2010-9-16 11:54
《Biohazard生化危機》是一款由日本Capcom游戲公司開發的帶有恐怖元素的動作冒險類游戲。...本月10日全球同步公映的《生化危機4 :來生》,不僅在日本國內,在北美地區也獲得了初周上映第一位的好成績,可以說是超越了題材限制,... 6條相同新聞>>

日本票房綜述:《生化危機》蔓延日本 電影網 2010-9-16 10:40
《生化危機4》10月28日內地上映 喬沃維奇愛麗絲當到底 上周末票房又有新片進入,最受歡迎的無疑是 《生化危機4:來生》,本片在9月4日、5日就進行了提前放映,獲得了4億1842萬6140日元的票房,成為了成績最好的提前點映影片,...

生化危機4:來生 環球網 2010-9-15 10:30
生化危機4 惡靈古堡IV:陰陽界.....台灣譯名 生化危機3D:戰神再生.....香港譯名 更多外文名: Resident Evil 4 .....USA (working title) .....Russia 劇情: 愛麗絲繼續在病毒肆虐僵屍橫行的世界流浪,引領各地的倖存者尋找庇護。當她來到洛杉磯時,...

1、《生化危機4:來生》

2、《惡人》

3、《搖滾新樂團》

4、《花水木》

5、《借東西的小人阿莉埃蒂》

6、《玩具總動員3》

7、《功夫夢》

8、《舞動之夏》

9、《劇場版戰斗陀螺鋼鐵戰魂VS太陽灼熱的侵略者》

10、《跳躍大搜查線3》

作為游戲改編電影里系列數最多的作品,《生化危機》系列一直以一種讓人又愛又恨的姿態出現在觀眾面前,不過,即便擁有諸多爭議,《生化危機》三部曲還是在全球創下了近4億美元的票房,而且一集比一集的票房水漲船高。前三集《生化危機》的全球總票房達到了3.8億美元。在前三集《生化危機》里,一直扛鼎的是女主角愛麗絲的扮演者米拉喬沃維奇,這位因《第五元素》而走紅全球的法國女演員,在夫君保羅安德森的力挺之下,憑借《生化危機》系列積累了非比尋常的人氣,而對於廣大的美劇迷而言,《生化危機4:來生》最大的吸引力,莫過於《越獄》男主角文特沃斯米勒的加盟,這次他在電影里扮演的,是在原版游戲里的男主角克里斯,這使得第四集成為系列明星號召力最高的一部作品。IMDB的3694名觀眾打出7.4分

7. 大仲馬、小仲馬的奇葩情史:「每個男人都應該有個情婦。」

在安娜•博凱爾和艾蒂安•克恩所著的《法國文人相輕史》中,小仲馬問父親:「 您知道嗎,您讓我使用您的舊情人,讓我穿您的新靴子,我扮演了一個很蠢的角色!」

他的父親大仲馬說:「 你有什麼好抱怨的?我讓你使用我的舊情人,試穿我的新靴子,你應該感到榮幸。這恰恰證明你的那玩意兒很大,腳很小。」

是不是感覺這兩個世界著名作家很奇葩?

其實,這對父子奇葩的事多了去了。

19世紀的法國有很多傑出的作家,比如巴爾扎克,司湯達、雨果、左拉、喬治·桑、波德萊爾、大仲馬、小仲馬、加繆、薩特、普魯斯特等等。

大仲馬和小仲馬的父子組合是最為特別的存在。

大仲馬是世界上最早採用連載模式發表文章的作家之一,被人譽為「通俗小說之王」。

他自學成才,作品有《基督山伯爵》、《三個火槍手》、《二十年後》、《瑪戈皇後》、《紅屋騎士》等。

其代表作 《基督山伯爵》 被公認為是世界通俗小說中的扛鼎之作,在全球范圍內發行了幾億冊,出版過很多個版本,每個版本的豆瓣評分都在9分之上,最高版本達到了 9.6分 ,堪稱世界最早的現象級小說。

毫不誇張地說, 大仲馬才是爽文的鼻祖 。

現在很多影視劇、網路小說都逃不開他小說的影子,就連武俠宗師金庸都是他的忠實粉絲。

金庸曾被法國政府授予騎士團榮譽勛章,贊詞中稱他為 「中國的大仲馬」 ,他坦誠自己正是受大仲馬啟發才開始寫武俠小說的:「在所有中外作家中,我最喜歡的是大仲馬,從十二三歲時開始喜歡,直到如今,從不變心。在所有大仲馬作品中,《俠隱記》【即《三個火槍手》又譯《三劍客》】一書對我一生影響極大,我之所以寫武俠小說,可說是受了此書的啟發,《三劍客》教了我怎樣活用歷史故事。」

除了金庸,還有很多知名作家都是大仲馬的忠實讀者。

俄羅斯思想家別林斯基、科幻作家儒勒凡爾納、童話作家安徒生等等都對大仲馬推崇備至。

但是,主流文壇對大仲馬的態度卻十分曖昧,反倒更喜歡他的兒子小仲馬。

大仲馬去世132年後,遺骸才被遷入先賢祠。

小仲馬生前就進入了當時最高榮譽的法蘭西文學院。

跟父親不同的是,小仲馬擅長現實題材,他是法國現實主義戲劇的先驅者之一,代表作 《茶花女》 是世界經典名著,豆瓣評分8.2,曾多次被改編成電影、舞台劇。

除此之外,他還寫20多部劇作,比如《半上流社會》、《金錢問題》、《私生子》、《放盪的父親》、《歐勃雷夫人的見解》等等。

文學評論家們將父子倆的作品進行對比,對大仲馬說:「你所有的作品加起來也比不過你兒子一本《茶花女》。」

大仲馬回答道:「 我從我的夢想中汲取題材,我的兒子從現實中汲取題材;我閉著眼睛寫作,我的兒子睜著眼睛寫作;我繪畫,他照相。」

1802年7月24日,大仲馬出生在離巴黎不遠的縣城維勒科特萊。

他的爺爺是伯爵和黑人女奴的私生子,父親是拿破崙麾下的將軍。

父親英年早逝,大仲馬從小和母親相依為命,生活窘迫。

1823年,21歲的大仲馬告別了母親來到了巴黎闖盪,靠著父親老戰友的幫助,他得到了一份在劇院謄寫劇本的工作。

在此期間,他接觸了大量的劇本,也經常利用職務之便到劇院看戲,為今後邁向作家之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824年,大仲馬和漂亮的女裁縫卡特琳娜·拉貝相愛並生下了兒子亞歷山大·仲馬,後人稱兒子為小仲馬。

隨後,大仲馬開始自己創作劇本,他的劇本《亨利三世和他的宮廷》演出後,大獲成功,27歲的他一戰成名。

成名後,大仲馬開始嫌棄卡特琳娜沒有文化,沒有顯赫的家世,對於年幼的小仲馬,他同樣缺乏溫情,小仲馬偶爾哭叫打擾到他寫劇本時,他總會抓起小仲馬,狠狠扔到房間的另一端。

後來,他借口鄉下空氣好,將小仲馬母子倆安置在一個叫帕西的農村裡,自己和上流社會的女性打得火熱。

可憐的卡特琳娜起早貪黑辛苦勞作,勉強維持母子倆的生計。

雖然生活貧困,但她從沒在小仲馬面前抱怨過大仲馬,所以這時的小仲馬精神富足,對父親充滿了崇敬之情。

1831年,小仲馬7歲,大仲馬的情婦貝爾·克萊爾塞梅爾為他生下了私生女瑪麗。

貝爾逼著大仲馬承認了女兒的身份,為了公平起見,大仲馬也順便承認了小仲馬的身份。

同年,小仲馬和母親一起觀看了大仲馬的戲劇《安東尼》的首場演出,這部劇的女主瑪麗·多瓦爾是大仲馬的情婦,大仲馬很喜歡以劇作家的頭銜勾引劇院的女演員,然後把人寫進劇本,寫完了就會跟她們分手。

不久,大仲馬提出讓另一個情婦撫養小仲馬,小仲馬的母親為了和兒子在一起,總會在大仲馬來的時候把小仲馬藏起來,或者叫他跳窗逃走,但最終大仲馬還是通過打官司從她手中搶走了兒子。

對於這個陪伴他走過貧窮日子的女人,他不僅不感激,反而極盡嘲諷:

卡特琳娜失去了男人,也失去了一手撫養長大的兒子。

小仲馬失去了愛他如命的母親,得到了一個不負責任的父親。

跟著大仲馬生活後,小仲馬發現父親每晚都會帶著不同的女人回家,經常和別人交換情人。

大仲馬的情婦們對小仲馬很不友好,其中有位叫伊達·費里埃的女人尤其過分,小仲馬後來曾寫道: 「在我童年的時候,由於伊達小姐的態度,我要容忍很多事情。」

大仲馬只顧風花雪月,顧不上小仲馬,便把兒子扔到了寄宿學校。

小仲馬頂著「私生子」的身份,在寄宿學校備受歧視和凌辱。

他在小說《克萊芒索事件》中曾描寫過他和母親分手時心中的痛苦和同學們對他的虐待。也在《克洛德的妻子》的前言中,提到過自己曾經不堪受辱經常和人打架的經歷。

漸漸地,小仲馬的性格變得陰郁,敏感,多疑。

這種精神上的創傷影響了他的一生。

03.浪盪父子

1842年,18歲的小仲馬脫離了放盪的父親,過上了獨立的生活。

因為父親潛移默化的影響,他在感情上也十分隨便,經常帶妓女到自己的單身公寓,甚至荒廢了學業,沒能通過中學會考。

不久,小仲馬開始了創作之路,他取了十幾個不同筆名向報社投稿,都被退回了。

大仲馬對他說:「如果你在寄稿時附言說你是大仲馬的兒子就會好多了。」

小仲馬拒絕了:「 不,我不想站在你的肩膀上摘蘋果,那樣得來的果實沒有味道!」

同年,小仲馬在劇院遇見了諾曼底姑娘瑪麗·杜普萊西,對她一見鍾情。

她出生於農村,15歲輾轉到了巴黎,先在衣鋪帽店打零工,最後淪為了交際花。

小仲馬花費巨資跟她一起去跑馬、赴宴、逛舞廳、進劇院,以至於背上了沉重的債務。

大仲馬聽聞此事,立刻出面干涉,但小仲馬正熱衷於「勸風塵女子從良」,對於父親的干涉十分反感。

但沒過多久,小仲馬就和瑪麗鬧翻了,他要求瑪麗與其他男人斷絕來往,卻沒有能力負擔瑪麗的開銷,想和她擁有體面的生活,還不想付出勞動,竟然跑去賭博,覺得這是來錢最快的方式。

瑪麗看透了他的幼稚和自私,不肯離開社交圈,這讓他十分憤怒。

寫完信,小仲馬跟著父親去了國外旅行。兩年後,他回到法國,發現年僅23歲的瑪麗去世了。

他開始反省自己對待瑪麗過於苛刻,覺得自己在這段感情里也並不清白和無辜。

為了懷念瑪麗,他寫出了舉世聞名的《茶花女》。

1844年,大仲馬發表了《基督山伯爵》。

42歲的他從窮困潦倒的「巴漂」逆襲成了暢銷作家,每年光是稿費和版稅就有24萬金法郎,在當時算是大富翁了。

名利雙收的他花費了60萬法郎修建了一座「基督山城堡」,將城堡內外按照《基督山伯爵》的風格裝修得極其奢華,並在大門懸掛上基督山伯爵的箴言:我愛愛我的人。

從此,他在城堡里舉辦宴會,醉生夢死。

當時有名的作家、演員、文藝圈的名流都是城堡的常客。

有錢後,他也開始贍養現在的情婦,過去的情婦,情婦們的家庭,情婦們的孩子。

除此之外,他對朋友、合作者,以及向他獻殷勤的人也很大方,這些人組成了山莊里龐大的食客大軍。

大仲馬嚮往小說中窮奢極欲、快意恩仇的生活,然而,現實卻不是小說。

小說中,他極盡歌頌忠貞的愛情,花費大量筆墨描述基督山伯爵的專一和痴情,並對上流社會的婚外情極盡嘲諷。

現實中,他花心浪盪,不知忠貞為何物。

小說中,他塑造慈父。

現實中,他是名副其實的渣爹。

小說中,基督山伯爵的寶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現實中,他很快將萬貫家財揮霍一空,陷入了反復破產之中。

破產後,他無法忍受貧困的生活,建立了龐大的代筆團隊,利用自己的名聲批量生產小說掙錢,繼續花天酒地,四處泡妞。

然而,他的團隊掙錢的速度趕不上他花錢的速度,最後,他不得不低價賣掉了基督山城堡。

同時,因為他發表的很多激進文章,法國當局向他發出了通緝,他只能過著躲避債主和追捕的日子。

但他流亡途中,依然色心不死,在1851年還讓情婦安娜·巴於埃生下了私生子亨利。

《茶花女》發表後,小仲馬收獲了很多女性仰慕者,她們都是上流社會的貴婦人。

1850年,小仲馬認識了伯爵夫人莉佳·涅謝利羅傑。

這位夫人很有錢,但跟自己的丈夫沒有感情,認識小仲馬後,就對他展開了瘋狂的追求,不久,小仲馬成了她的情人。

兩人的感情並未持續太久,夫人的丈夫得知此事,把夫人帶回了俄國。

小仲馬帶著幾百法郎前去尋找情人,輾轉於各個國家,好不容易到了俄國,卻因為伯爵的命令被卡在了海關無法入境,只能失望地回到巴黎。

後來,他將這段感情寫成了 《珠光寶氣的太太》 。

1854年,小仲馬認識了俄國貴婦娜捷日達·納雷什金娜。

娜捷日達·納雷什金娜出身顯赫,是亞歷山大·納雷什基公爵的妻子,在為丈夫生下一個女兒後,她開始放飛自我,同時擁有一個法國情人,和一個俄國情人,她的俄國情人就是著名的戲劇家亞歷山大·蘇霍林沃·科貝林。

後來,娜捷日達·納雷什金娜的法國情人被害,她的戲劇家情人成了嫌疑人,鋃鐺入獄。

娜捷日達·納雷什金娜懷著情人的孩子帶著女兒逃到了巴黎避風頭,在巴黎的頂級沙龍里結識了小仲馬,因為娜捷日達·納雷什金娜的丈夫不肯離婚,所以娜捷日達·納雷什金娜和小仲馬開始了非法同居。

1860年,大仲馬的情婦科爾第埃太太為他生下了私生女米卡埃拉。

1864年,娜捷日達·納雷什金娜的丈夫去世,小仲馬在當年的12月遠赴莫斯科迫不及待地跟娜捷日達·納雷什金娜舉行了婚禮,並承認了自己四歲的私生女。

1870年,68歲的大仲馬愛上了漂亮的美國女演員阿達·孟肯,風流了一輩子的他,一眼就認定了光彩照人的阿達·孟肯是他最終的情感歸宿,於是停止了創作,想要認真享受真正的愛情。

不幸的是,阿達·孟肯在演戲時意外去世。

安葬完心上人後,大仲馬喝得酩酊大醉,在大晴天里打著一把藍色的雨傘,來到小仲馬家裡,一坐下就大聲說:「 我的孩子,我是到你這兒來等死的。」

小仲馬見他負債累累,口袋裡只剩下一個銅板,不禁悲從中來,他卻豁達地說:「 那是我初到巴黎時之所有,試想想,過半個世紀的奢華生活而沒有花掉一個銅板,那豈不是很便宜嗎?」

半個月後,大仲馬去世,享年68歲。

1875年,50歲的小仲馬進入了雨果千辛萬苦才進去的法蘭西學院,而他父親大仲馬一輩子都沒能進去。至此,他的文學事業功德圓滿。

1887年,小仲馬在63歲的高齡,出軌了比他小四十歲的亨利埃特,當時的亨利埃特也是一個有夫之婦。

三年後,亨利埃特與丈夫離婚了,她要求小仲馬離婚和她結婚,但小仲馬以怕影響女兒出嫁為理由拒絕了。

1891年,娜捷日達·納雷什金娜無法忍受小仲馬的婚外情,獨自搬到了女兒那裡。

1895年,娜捷日達·納雷什金娜去世,三個月後,小仲馬和亨利埃特舉行了婚禮, 新婚五個月後,小仲馬去世,享年71歲。

臨終前,他要求把自己的遺體安葬在巴黎蒙馬特公墓,那裡距離瑪麗的墓地只有100米。

墓碑上刻著一句話:「 我的死比我的生更重要,因為生只是時間的一部分,而死亡卻屬於永恆。」

在《茶花女》中,男主他爹說: 「每個男人都應該有個情婦。」

這是所有男人的夢想。

大仲馬將這個夢想實現到了極致。

他一生擁有500多名情婦,加上一夜情,露水情緣的女人,人數可能會破千。

他曾自誇說:

「 我不想誇大數字,但我估計,我扔在這個世界上的孩子超過五百個。」

「我有多個情婦是出於人道主義考慮,如果我只有一個女人,那麼不用一周時間,她就會死去。」 

別人是浪子,他是一生都在浪尖上。

在他身上,世間百態體現得淋漓盡致。

他遭受過歧視和冷眼,感受過最底層的生活,了解過民間疾苦,享受過被萬眾敬仰的榮耀,體會過被通緝流亡的狼狽,有過萬貫家財,最終貧困潦倒。

他是好作家、好朋友,卻不是好父親、好丈夫。

他將情婦圈擴展到了美國,攻略了比自己小三十多歲的馬克·吐溫的前女友。

他搶走兒子的女朋友,讓她當小仲馬的後媽。

他將自己玩膩的情人扔給小仲馬。

他甚至說:「儒勒凡爾納比小仲馬更像我的兒子。」

他睡著別人的情人,同時還追求伊達·費里埃並和她結了婚。

婚後他到處劈腿,妻子離他而去。

他大嘴巴,將喬治·桑和梅里美床事不合、梅里美性能力不行的事宣揚得人盡皆知。

總之,他的奇葩事跡多到數不清……

晚年時,他良心發現,告訴小仲馬:「輪到你有兒子的時候,像我愛你那樣愛他,可是不要像我撫育你那樣撫育他。」

可惜的是,他所謂的父愛,不過是說說「你是我最好的作品」這類的漂亮話打動人心而已,並未付出過任何實際行動。

小仲馬幼年被逼和母親分離,少年時見證父親的種種風流事件,中年時親眼目睹父親的晚景凄涼,對父親又愛又恨,又鄙夷又崇拜,在父親的影響下,他對女性又同情又厭惡。一方面,他寫小說歌頌命運多舛的女性,渴望純潔的愛情,另一方面,他熱衷於給有夫之婦當「情夫」,雙標加「厭女」。

他說: 「女人從來不會在理智和證據面前讓步;能使她們讓步的只有感情和暴力。愛或者被殺死。」

當時,法國發生了一起丈夫殺害出軌妻子的案件,最終法院只判處了丈夫五年的刑期,人人紛紛譴責法院縱容罪行,只有小仲馬跳出來說:「在婚姻中的丈夫是一個最終意義上的道德審判者,他有權處死一個出軌的,對丈夫不忠的妻子。」

他忘記了,他自己既是出軌者又是第三者。

大仲馬雖然私生活混亂,但他至少對自己有著清醒的認知,從不標榜自己道德高尚,算是一個坦坦盪盪的渣男,而小仲馬滿口仁義道德,實際卻挖人牆角,始亂終棄,可謂是個十足的「偽君子」。

小仲馬情人眾多,跟父親比起來不遑多讓,但這並不耽誤他站在道德高地上譴責父親,他根據父親的故事,寫出了《私生子》和《放盪的父親》,對父親的私生活不遺餘力的批評,有時候簡直像是父親教訓兒子的口吻。

1852年,《茶花女》被改編成話劇,首場演出時,小仲馬給正在布魯塞爾流亡的父親發了一封電報:「第一天上演時的盛況,足以令人誤以為是您的作品。」

大仲馬很會蠱惑人心,他知道兒子崇拜自己,渴望得到自己的認同和關注,便回電說: 「孩子,我最好的作品就是你。」

小仲馬等了很多年,終於等來了父親的肯定,但一句話就能抵消掉過往的種種虧欠和缺失嗎?

事實證明:不能。

小仲馬的作品《私生子》的劇本結尾,私生子終於知道了他一向稱之為「叔叔」的人,原來就是自己的親生父親。

最後一幕,父親對兒子說:「當我倆單獨在一起的時候,你一定允許我叫你兒子。」

兒子回答: 「好的,叔叔。」

這部劇在巴黎上映時,劇院老闆要求小仲馬將結尾改成父子二人擁抱的場面,小仲馬斷然拒絕,說:「我就是為了這兩句話才寫這個劇本的!」

不難看出,他一生都在為「私生子」的身份而耿耿於懷,所以他的虛偽歸根結底還是大仲馬的不負責任造成的。

在知乎問題 「作為私生子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下面,有位過來人這樣回答: 「看到有人說私生子是一種宿命,感覺說得挺對,可能我們這種人上輩子犯了不可饒恕的罪,上天今生將我們重新降生於這個世界就是來懲罰的。有種無間道的感覺:受身無間永遠不死,壽長乃無間地獄中之大劫。」

大仲馬和小仲馬的情史告訴我們,男人有婚外情,出軌、花心對於家庭的打擊實在是太大了,不僅會導致家庭破裂,還會影響幾代人。

所以,奉勸男人們,既然選擇了家庭和婚姻,就應該承擔責任,千萬不要讓伴侶和無辜的孩子為你的風流花心買單。

8. 誰有觀看百分百感覺電影的網址

http://cine.tengwang.com/gt/1842/
百分百感覺
主演:陳曉東
方力申
李彩樺
周麗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