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劇情 » 為什麼恐怖電影越來越流行
擴展閱讀
日本好看的古風電影 2024-05-04 02:50:58
好電影推薦國產2017 2024-05-04 02:33:07

為什麼恐怖電影越來越流行

發布時間: 2023-03-22 19:20:25

1. 恐怖片怎麼那麼吸引人

如此多的人樂此不疲地恐怖電影,一連兩個多小時沉浸在恐懼中,人們為什麼要這么做?他們能從恐懼中獲得什麼?

一.從影片中得到的恐怖體驗是個人和人類的成長相關的。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是被恐懼包圍著長大的。作為個體的人類,每個人都有童年時期的恐怖心理體驗,因為經歷驚險與恐怖是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開放幻想、提升創造力的重要手段。歐美恐怖片中,經歷驚險與恐懼的主角常常是兒童,受到驚嚇的兒童形象正好與觀眾在童年時期積淀下來的恐怖心理感受引起共鳴。心理學家說看恐怖片是生理和心理的雙重需要,而在電影學者眼裡,恐怖電影則是此類觀眾的一個心魔:在恐怖電影里尋找自己的悲傷童年或者某種潛意識。看恐怖片的願望,是在觀眾蒙矓的潛意識中存在的。對於會使我們感到恐怖的事物,對於恐懼這樣令人難忘的心理體驗,人類有著十分矛盾的心理狀態,既對危險有著本能的遠離躲避反應,同時又無法抗拒其對人性好奇與獵奇心理的誘惑。恐懼感不僅是人與生俱來的一種情感,其實也是一種心理需要。而作為這種恐懼需要的產物:恐怖電影是最大眾化也最形象直觀的娛樂藝術形式。

實際上,不僅個人是被嚇大的,人類整體也是被嚇大的。正因為恐懼心理的存在,原始人類才能在危險面前自我保護得以生存,而面對恐怖事物既害怕又受誘惑的心理反應,是人類在其個體與群體進化、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心理本能。

我們知道,當人第一次看到蛇的時候都會本能的感到害怕。為什麼會這樣?蛇沒有傷害過他,蛇的樣子也不像會對人構成多大的威脅,但人還是會害怕;而從更深的角度,在《聖經》中,是蛇誘惑夏娃犯罪,為什麼不是別的動物來承擔這個角色?一些研究人類心理的學者認為,這緣於遠古時代人們的生活經驗。對於居住在森林中的最初的人類來說,遭到蛇咬很容易死去,這樣,對蛇有著害怕的、小心翼翼地遠離蛇的人有更多機會活下來,因此,在人類的意識深處,隱藏著來自遠古的對蛇的天然恐懼。人類文化心理中對蛇的恐懼,對這種恐懼的重視與自覺,使蛇成為邪惡的象徵。但是,即使在西方文化中,也有人認為,蛇誘惑人類犯了罪,但也由此開啟了人類的智慧。這是因為在另一方面,人的心理有著這樣的特點,那就是會受到相反方向的力的作用,對於所害怕的東西、被禁忌著的東西,又會產生接近與嚮往,說得白一些,就是會產生想探個究竟的意願。基於這樣的逆反心理特點,我們對於引起恐懼的事物,如恐怖電影所產生的既害怕又嚮往的矛盾心理,也就很容易解釋了。簡單說來,對於恐怖對象的這種矛盾心理,其中所包含的好奇心和探索慾望,也是人們得以學習的心理基礎之一。由此我們可以大致認為,人們喜歡觀賞恐怖片的原因之一,在於電影中所揭示的恐怖經歷引發了觀眾自身的恐怖心理體驗,對於恐怖體驗的需要,甚至是人的一種心理本能。

我們也看到,恐怖片中引起恐怖的對象,不管是自然的還是幻想的,有一個基本的特點,就是神秘,其實質就是人們對它們不了解、無知。因為人對於恐怖對象的矛盾心理,要經歷:害怕、力圖接近與了解、克服害怕,再面對新的恐懼這一個循環的過程,這一消解恐懼的過程也就成為一個消除未知,獲得知識的過程,大而化之就可以看做是人類進化成長過程的一個縮影。由此可見觀看恐怖片不僅僅在於鍛煉心理承受力,同時也在形成一種心理技能,一種成長的技能。

二.觀看恐怖電影是一種心理和生理的雙重需求。

對於觀眾來說,看恐怖片簡直就是一場連續的心理游戲。而隨著游戲的不斷「升級」,觀看恐怖電影的第一個後果就是經歷恐怖心理體驗的心理承受力被提高。實際上,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力是很多人看恐怖片的目的之一。隨著心理承受力的提高,事實是恐怖片被「戰勝」了。那麼,除此之外,看恐怖片還會產生哪些心理感覺?

人類心理上確實會對很多東西感到恐懼,恐怖片通過對恐懼心理的強化與疏導,使恐懼感不再是折磨人的東西,或者在某種程度上減輕了恐懼心理對人的心理與身體的傷害。一位大三學生說,大部分人在看恐怖片時會感到肌肉緊張、心跳加快、出冷汗……在這之後竟是難以言語的輕松之感,「我很安全,還活著,真好。」——也就是說,他前面所描述的那些「恐怖」特徵只是一種虛擬的心理體驗而不是真正的恐怖經歷。人們都有一種天生的涉險意識,恐怖電影可以向人們提供營造恐怖環境形成恐怖體驗的素材和條件,以達到構架出另一種非常規生活的氛圍,滿足人們對於未知領域的好奇。凡是讓人格外恐怖的電影,必然能揭示潛意識中的心理秘密。如果說人做夢是潛意識經過改裝後的表達,那麼看這部電影則是一個逆向過程,即電影故事向你潛意識的投射。而且這種潛意識和象徵的映射關系是比較固定的,所以使你內心深處產生恐懼的並不是故事本身,而是這個故事在你的潛意識中的投射。恐怖片就抓住了某個文化語境中觀眾意識的最脆弱之處,讓他們陷在一種「安全的恐懼」之中,恐懼掩蓋了現實生活中的焦慮和煩惱,而又不真正傷害和威脅到日常生活。這種虛擬特徵使得恐怖片的觀眾在觀看電影(經歷恐怖)之後獲得了極大的心理滿足與放鬆。這種恐怖電影的虛擬性幫助人們在虛擬的狀態下克服對事物的恐懼。人們不希望恐怖事件真實地發生在他們的周圍,只是希望在一個虛擬的世界中克服他們。恐怖電影製造了令人恐怖的種種危機的同時又能夠通過巧妙的敘事技巧將這些危機一一消除,從而在假想的層面上滿足了觀眾的心理需求,即使大眾克服對生活中各種恐怖因素的懼怕。

在看恐怖片的生理需求方面,對於愛看恐怖片的人來說,現實社會所產生的緊張和壓抑讓人感到空虛、無趣,而人的情緒、神經系統如果一直處於十分規律、平淡,意力長期集中於同一個目標的狀態是不符合生理規律的,容易產生心理疲勞、形成心理壓力。決的方法除了休息,更有效的可能還在於使注意力集中於另一個對象,尤其是差異性很大的對象,這種刺激打破平靜,才能達到生理和心理的平衡。從這個層面來講,看恐怖片這種強烈的刺激的確可以消除這種負面情緒,是一種不錯的情緒疏解管道,人們能把現實中的怒氣、憤恨通過電影轉移,隨著影片的畫面、氣氛而緊張,甚至放聲叫出來,這些都是釋放壓力、放鬆神經、在心理上擺脫恐懼與焦慮的好方法,用這種方式轉化現代人多餘的荷爾蒙,這也使我們理解了觀看恐怖片之後為何會感到輕松。而這就是恐怖電影賴以生存的巨大心理市場。當然,看恐怖片從來都不能夠解決現實問題的辦法,就像某些葯物一樣,服用後即會馬上緩解,但葯力一過有可能舊病復發。這樣,觀眾就會在心理上對看恐怖片產生依賴,一次又一次地走進影院。
三.恐怖電影對人性和心理的影響

亞理斯多德在他的《詩學》中說:悲劇通過激起人們的恐懼與憐憫來凈化這些情緒——這裡麵包含兩層意思:悲劇可以引起人們的恐懼與憐憫;悲劇可以凈化人們心中的恐懼與憐憫。也就是說,恐懼心理中的有害成分,因為通過觀賞悲劇(引起恐懼的文藝作品)而變得純潔。在現代的文藝心理學看來,人心理上積壓著許多有害的情緒,需要通過相應的藝術欣賞(或創作)來把它們「排泄」掉。這就是「凈化」,悲劇之所以有這種功能,在於它作為文藝作品提供了人們與恐懼之間的一個審美距離:就恐怖片而言,那是個危險的東西,但它是電影里的東西,在它面前觀眾是安全的,因此觀眾可以不受損害的進入這個游戲,「享受」而不是被迫經歷恐怖心理體驗及其所帶來的快感。在觀看這些電影的過程中,那些有害的心理被替代或凈化,比如殺人的慾望因為觀看兇殺片而得到間接的滿足於是不會在真實的世界殺人。這也符合著名心理學家佛洛伊德對藝術創作活動的解釋,他認為藝術創作和夢一樣都是對於潛意識中願望(尤其是不正當願望)的滿足。

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愛德華·安德拉德和約耳書·科恩表示的新研究發表在《消費者研究》上,他們認為觀看恐怖電影的人,「人類能夠同時體驗兩種極端情緒看恐怖電影最快樂的時刻,也就是最恐懼的時刻。」這種新奇的情緒體驗解釋了人們同時經歷消極和積極的情緒體驗———人們實際上享受被驚嚇,不僅僅享受威脅解除後長舒口氣的暢快。「常態下,人們一般願意選擇避免刺激,但是,當他們進入戒備狀態,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備,體驗恐懼時也在體驗快樂。」 人們這種對恐怖文化的需求,有釋放壓力、追求娛樂的因素,也說明了我們的人性中對刺激、新奇的趣味和癖好

在觀賞電影的過程中所產生的感官刺激除了形成恐怖體驗還帶來了更多的快感,並且釋放了積累在人們心中的恐懼情緒。但從更深層次說,一部好的恐怖作品的真正意義在於,通過對邪惡和恐怖的暴露喚起對人類的惡習、缺陷的警醒;通過挖掘人性的深度,展現人類思想的復雜性和曲折性;同時滿足人們對神秘主義探索的慾望和對未知世界的好奇與渴求。

四.恐怖片意象的心理分析

從最根本的意義上來說,恐怖片存在的心理基礎在於人類的一種終極的情感:對死亡的恐懼。而任何一種足以引起這種焦慮的影像都可以給觀眾帶來揮之不去的恐懼。恐怖電影主要有兩類:一類涉及超自然力量或世界。人們一直對於自己未知的世界心存恐懼和敬畏,各個民族也都有關於這種恐懼的神秘傳說。雖然人類的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但不能否認,人們依然無法完全了解這個世界,依然有許多現象是神秘無法解釋。人們在困惑的同時,內心深處也有著深深的恐怖。而恐怖電影是將這種恐懼和想像形象化了,並加上了時代的特徵。而恐怖電影的另一類是有關人性的罪惡。它也有著深刻的社會淵源。層出不夯的兇殺案和各類自然災難、社會危機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強烈的恐懼感。恐怖片導演將這些我們在真實生活中真正害怕的東西加以藝術化的包裝.將人們內心的恐懼還原在銀幕上,使我們對那些對象的恐懼被揭示、被體驗,讓人們直面這種情緒,並且大部分被釋放並克服。

以「血」這一意象為例子,它或許是恐怖片中應用最為廣泛的電影元素。那麼「血」象徵著什麼?

血與死亡直接有關,而對死亡的恐懼又是人類的終極恐懼,這表現在下述兩點:對死亡的恐懼是人類的本能,如果不害怕死亡,對生命無所謂,人就有可能自己死光,人類的延續就無從談起;不管科學發達到什麼程度,死亡的問題都是無法解決的。所以有人認為,死亡恐懼是恐怖片賴以存在的心理基礎,除了血,恐怖片中眾多電影元素也都與死亡有關。不過在電影中,一個重要意象的作用是不會如此簡單的,「血」決不會只跟死亡有關。對「血」的恐懼也可能與人類某個歷史階段對處女的恐懼有關。美國恐怖片《月光光心慌慌》就是從這個出發點去安排劇情的。血也可能象徵著生命所經歷的危險,就是每個人出生時候所經歷的血淋淋的危險。在《閃靈》中,從門背後、牆縫里噴涌而出的血流,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生命誕生時候的流血。生命的脆弱、對生命的珍惜、對生命直接的威脅。

人在受到威脅時候的本能反應之一是逃避,因此,恐怖片中常常設置了個各種各樣的藏身之處。經典鬼片《閃靈》中,小男孩最後的藏身之處是迷宮,直到被他母親安全帶走——迷宮、被母親帶走,這條思路也涉及到為什麼恐怖片的主角常常是兒童:人都有一種本能的懷舊心理,或者叫退向,即人們想要回到過去的本能,因著這種本能對童年生活進行美化——恐怖片中受到威脅的兒童因此更容易引起觀眾的強烈關注;而從藏身之處來看,最終可能會極端地感到「回到」母親的子宮才是最安全的,恐怖片中不少藏身之處很容易讓人發生這樣的聯想。

《午夜凶鈴》或許是亞洲最成功的恐怖片之一,這部電影里充滿了可作為心理分析素材的元素。綜合整個電影,我們得出的心理分析結論是:這個電影是在說明一個有心理障礙的女孩的心理體驗。它所揭示的人們對於血緣與亂倫之間沖突的恐懼、慾望與禁忌之間沖突的恐懼,抓住了觀眾內心最深處的東西。雖然有些觀眾可能在意識中不懂得午夜凶鈴在說什麼,但是潛意識卻受到了它的感染,它勾起了你的同樣的心理沖突。實際上,精神分析大師弗洛伊德指出,人人都或多或少有過這樣的心理沖突,這也可以稱作同「俄狄浦斯情節」相似的另一種人類對原罪的本能的恐懼。

由恐怖片的地區差異可以看出,對於恐怖邪惡的東西,不僅是個人,整個社會也存在一個心理承受力問題。應該說,人類社會的心理承受力得到提高,人類對自身的認識也得到不斷的深化。從心理學角度而言,這樣,對於個體心理和人格結構的全面發展,是非常有利的。從這種種現象和理論來分析,恐怖片還是有很深厚的心理基礎及存在的價值的。

2. 恐怖片為何吸引你

在電影中創造恐怖情境,營造恐怖氛圍,產生恐怖效果,正是恐怖片、懸念片、犯罪片、戰爭片、科幻片等多種類型電影的自覺追求。恐懼比其他任何情緒更具有感染性,恐怖電影總讓人有種非同一般的心理體驗:難以言表的恐懼,卻又滿懷驚喜。人們為什麼要自討苦吃,被嚇得膽戰心驚但卻不亦樂乎?

一是恐怖電影在觀眾沒有實際危險的情況下營造出各式各樣的駭人情景給人們帶來了強烈的刺激性,同時又讓人在危險與死亡的極度體驗中感受到自身的安全可靠,因此給觀眾帶來驗證自我力量的愉悅。

二是通過觀看恐怖電影可以得到情感的宣洩,在幻覺狀態中獲取替代性的滿足,從而產生愉悅,獲得審美快感。通過故事和人物的設置, 影片有效地將觀眾導入一種規定的情境之中,與影片中的人物一起面對災難,於是便會產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念上的傾向性。這樣,盡管觀眾彷彿以置之度外的態度在欣賞影片,卻又會不自覺地把自己的情緒投射到影片中所展示的災難和面對災難的人物身上,既為影片中的英雄們終於戰勝災難而開懷,又為自己終於沒有現實地置身於影片中所表現的災難而慶幸不已。

三是在觀看恐怖電影時觀眾可以同時體驗恐懼和快樂兩種情緒,人們很享受被嚇得要死的感覺,直到電影結束才能松一口氣。看恐怖電影最快樂的時刻,也就是最恐懼的時刻。常態下,人們一般願意選擇避免刺激,但是當他們進入戒備狀態,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備,體驗恐懼時也在體驗快樂。

3. 為什麼恐怖片這么有市場

有的影片用鮮血、碎肉塊、血腥的場面來凸顯恐怖,有的影片用懸疑的劇情、驚悚的細節讓人毛骨悚然,有的腦洞大開、各種奇異的設定讓人耳目一新拍案叫絕。

但無論何種類型的恐怖片都離不開「恐怖」二字。

不同的人對待恐衫局芹怖片的看法不同,有的人聽到恐怖二字就避之不及,絕對不敢打開任何一部恐怖電影;有的人一邊看一邊罩住眼睛,又想看又不敢看;有的人看的時候還沒啥感覺,看完後晚上嚇得睡不著覺連下床上廁所都心驚膽戰;當然也有膽大包天的看完了心情平靜淡定甚至哈哈大笑的。

記得有位著名的影評專家曾說過:

三流的恐怖片導演用一大堆鮮血來讓人感到恐怖,二流的恐怖片導演用幾滴鮮血來讓人感到恐怖,一流的恐怖片導演不用任何鮮血就能讓人感到恐怖。

這話說得有點絕對,但無論如何,恐怖都不是一個讓人愉快的詞彙。人類作為動物的一種,趨利避害、躲避驚嚇恐懼本來就是本能,那麼為什麼恐怖片讓很多人趨之若鶩這么有市場呢?

對於恐怖對象的這種矛盾心理,其中所包含的好奇心和探索(求知)慾望,也是人們得以學習的心理基礎之一。

由此可或畢以認為,人們之所以喜歡觀賞恐怖片,在於電影中所揭示的恐怖經歷引發了觀眾自身的恐怖心理體驗,對於恐怖體驗的需要,甚至是人臘答的一種心理本能。

4. 恐怖電影驚悚嚇人,為何有這么多人愛看

因為很多人喜歡追求刺激,想要給自己平淡的生活增加一些起伏

就像我一樣,從來都不敢看這些恐怖電影,因為我知道很多畫面,看一眼之後就很難忘記了,多年以後也依然記得一清二楚,而且還特別喜歡自己嚇唬自己,尤其是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所以我並不適合看這種恐怖電影。

5. 大家為什麼愛看恐怖片呢

為什麼愛看恐怖片?
每年春天,都是恐怖電影扎堆兒上映的時間,今年也不例外,繼黎明、劉若英、范冰冰主演的《心中有鬼》和陳坤主演的《門》火熱上映後,曾經創下韓國電影票房歷史紀錄的驚悚電影《漢江怪物》,目前正在我國影院里受到強有力的追捧,國內部分影院甚至出現了上座率100%的少有情況。
雖然許多人不喜歡恐怖的過程,可是他們又樂此不疲地走進影院,享受恐怖的結果。他們為什麼愛看恐怖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心理學家說看恐怖片怖片是生理和心理的雙重需要,而在電影學者眼裡,恐怖電影則是此類觀眾的一個心魔:在恐怖電影里尋找自己的悲傷童年或者某種潛意識。
恐怖片能喚醒
童年的憂傷
山東藝術學院電影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王穎認為,看恐怖片的願望,是在觀眾蒙矓的潛意識中存在的。每個感情細膩的人的童年都是悲傷的,《門》體現的就是這種過去的個人憂傷;而每個民族集體意識里的過去也是悲傷的,《漢江怪物》便是如此。《漢江怪物》一開場,美國軍醫惡作劇般地命令韓國下屬把劇毒化學物倒入漢江,直接揭示了「漢江怪物」的成因。
王穎認為,恐怖片作為類型電影的一種,能夠抓住某個文化語境中觀眾意識的最脆弱之處,讓他們陷在一種「安全的恐懼」之中,恐懼掩蓋了現實生活中的焦慮和煩惱,而又不真正傷害和威脅到日常生活,觀眾何樂而不為,這也是這種類型片受歡迎的原因之一。
「當然,類型片從來都不提供徹底解決問題的辦法,就像某些葯物一樣,服用後即會馬上緩解,但葯力一過有可能舊病復發。」王穎說,「這樣,觀眾就會在心理上對類型片產生依賴,一次又一次地走進影院。這也是恐怖類型片在20世紀的大部分時間所向披靡的原因之一。當然,也是每年春天恐怖片卷土重來的原因。」
看恐怖片是正常的
生理需要
山東藝術學院正在進行電影和心理學之間的相關研究,課題組一位負責人從心理學角度考察了恐怖電影流行的原因。這位教授告訴記者,根據統計,十分喜歡看恐怖電影的觀眾,大多數是青少年,年齡主要集中在21歲以下,而且竟然以女性觀眾居多。
這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教授告訴記者,人的情緒、神經系統如果一直處於十分規律、平淡的狀態下,是不符合生理規律的,需要一些刺激打破這種平靜,才能達到生理和心理的平衡。青少年是恐怖電影的受眾群體,正處在生理和心理的高速發展期,恐怖電影的刺激,也是他們多餘的荷爾蒙轉化的一種方式。至於很多觀眾指責恐怖電影不夠恐怖的現象,這位教授也承認,恐怖電影對於喜歡看恐怖片的觀眾來說,只不過是一種「安全的恐懼」,電影畢竟是一種藝術,表現的是審美需求,和現實中身臨其境的恐懼還有差距。

人們為什麼愛看恐怖片:最恐懼時也最快樂?
人類能夠同時體驗兩種極端情緒 最恐懼時也最快樂。
人類總是在追逐快樂,逃避痛苦。長期以來,這個假設成為解釋人們行為的通用理論。如果真是這樣,那麼,我們該如何解釋人們熱衷於去做那些能引起負面情緒的事情,比如說看恐怖電影的行為?的確,如此多的人樂此不疲地恐怖電影,一連兩個多小時沉浸在恐懼中,看起來的確違背常理。人們為什麼要這么做?他們能從恐懼中獲得什麼?

人們為什麼喜歡看恐怖電影?長期以來,研究人員一般認為有兩種解釋。第一種認為,在看恐怖電影時,人們並不真正害怕,而是為電影情節感到興奮;第二種理論則認為,他們樂於忍受這種恐懼的心理,而在故事結束後,享受到那種如釋重負的快感。不過,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愛德華·安德拉德和約耳書·科恩表示,這兩種解釋可能都不正確。他們的這項新研究發表在8月號的《消費者研究》(Consumer Research)上。

「我們相信,應該重新評估這兩種解釋人們為何熱衷於『負面情緒體驗』的理論。這兩種理論都假定人們不能同時體驗到負面和正面的情緒,而這種假設顯然是錯誤的。」愛德華和科恩解釋說。

換句話說,愛德華和科恩認為,觀看恐怖電影的人,同時享受著快樂和不快樂兩種情緒。人們確實享受著「被嚇得要死」的感覺,直到電影結束才能松一口氣。「看恐怖電影最快樂的時刻,也就是最恐懼的時刻。」

愛德華和科恩採用的全新方法,捕捉到同時出現的正面和負面情緒。他們的方法也適用於其他的一些情感體驗,比如說極限運動等會引起恐怖、冒險、厭惡等情緒的活動。

人們為什麼愛看恐怖片

人類總是在追逐快樂,逃避痛苦。長期以來,這個假設成為解釋人們行為的通用理論。如果真是這樣,那麼,我們該如何解釋人們熱衷於去做那些能引起負面情緒的事情,比如說看恐怖電影的行為?的確,如此多的人樂此不疲地恐怖電影,一連兩個多小時沉浸在恐懼中,看起來的確違背常理。人們為什麼要這么做?他們能從恐懼中獲得什麼?

人們為什麼喜歡看恐怖電影?長期以來,研究人員一般認為有兩種解釋。第一種認為,在看恐怖電影時,人們並不真正害怕,而是為電影情節感到興奮;第二種理論則認為,他們樂於忍受這種恐懼的心理,而在故事結束後,享受到那種如釋重負的快感。不過,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愛德華·安德拉德和約耳書·科恩表示,這兩種解釋可能都不正確。他們的這項新研究發表在8月號的《消費者研究》(Consumer Research)上。

「我們相信,應該重新評估這兩種解釋人們為何熱衷於『負面情緒體驗』的理論。這兩種理論都假定人們不能同時體驗到負面和正面的情緒,而這種假設顯然是錯誤的。」愛德華和科恩解釋說。

換句話說,愛德華和科恩認為,觀看恐怖電影的人,同時享受著快樂和不快樂兩種情緒。人們確實享受著「被嚇得要死」的感覺,直到電影結束才能松一口氣。「看恐怖電影最快樂的時刻,也就是最恐懼的時刻。」

愛德華和科恩採用的全新方法,捕捉到同時出現的正面和負面情緒。他們的方法也適用於其他的一些情感體驗,比如說極限運動等會引起恐怖、冒險、厭惡等情緒的活動。

6. 為什麼很多人會喜歡看恐怖片

因為恐怖片帶給我們的恐懼情緒,本質上是一種娛樂性恐懼(Recreational Fear),而不是真實世界的恐懼。我們都知道貞子並不會真的爬出電視,小丑也並不會真的拿著氣球來找我們。正因為知道這些恐怖劇情不存在於真實世界,觀眾們才選擇用看恐怖片的方式滿足精神上的宣洩

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來看,就像玩暴力電子游戲一樣,我們在觀看暴力的、戲劇性的劇情時,可以清空自己負面想法和情緒。換種說法就是,隨著情節進展,我們可以把自身的暴力情緒發泄出來。

除了幫我們宣洩負面情緒,恐怖片還可以帶給我們愉悅感。媒體心理學家Dolf Zillmann提出的興奮轉移理論(Excitation Transfer Theory)認為,恐怖電影中一層層的懸念和鋪墊,確實會引起不安、恐慌等情緒,但是這些負面情緒反而增強了我們看到電影結尾反派被消滅時的愉悅心情,尤其是當我們不知不覺代入主角的時候。

相關信息:

「恐怖片」是以製造恐怖為目的的一種影片。故事內容荒誕離奇,引起恐怖。如描寫鬼怪作祟,描寫兇猛動物噬人等,攝影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更有利於表現恐怖畫面的條件,一些渲染地震以及核戰爭等的所謂災難片也屬此類。

恐怖片實際上是最貼近電影藝術特性的樣式。因為電影需要製造懸念,只有懸念才能使觀眾產生強烈的期待。

恐怖片往往意圖引起觀眾的恐懼、害怕、不安、惶恐等原始的負面情緒,通過宣洩這些情緒令觀眾得到娛樂體驗。恐怖片中往往會出現令人恐懼或惡心的怪物、邪惡的動物或人類、超自然的鬼怪等形象。

7. 恐怖片存在的意義搞不懂這么嚇人為何每年拍這么多恐怖片

作為一名恐怖片愛好者,恐怖片的藝術並不在於所謂的「嚇人」里
恐怖片早期曾在歐美各國盛行,內容多為神怪傳說故事,也有以現實生活為依據的。30年代後的恐怖片出現嚴肅主題和哲理思想,如美國影片《化身博士》和中國影片《夜半歌聲》以及40年代後期攝制的《十三號凶宅》等。
恐怖片現在發展的類型已經不是以特別恐怖的劇情來吸引觀眾的眼球。而是用直接的血漿和血腥來沖擊觀眾的視線而達到暢快的殺戮和變態的感覺。而現在很大程度上恐怖的意味已經轉移到驚悚片上去了。
事實上,讓人覺得害怕和驚慌也並非是恐怖片的專利。在許多其他類型的電影中,也會有不少讓人腎上腺速激增、呼吸變得急促的段落。有一篇影評在說到《鋼琴課》剁手指的那個場景時,都用了"深深的憂傷和恐懼"這樣的字眼。這大概都是因為"恐怖"這個詞本身的意義太過含混,似乎所有的負面情緒都能跟它牽扯上些瓜葛。究竟什麼是恐怖?什麼是它的核心意義,如果確實有的話?怎樣才會引發人的恐懼呢?
不過好在和許多事情一樣,我們雖然說不出恐怖片的定義,卻總能一眼就看出那是不是一部恐怖片。為什麼恐怖片不是一部悲情文藝片?因為恐怖片的情節主線總是包含著殺戮和生死搏鬥。那麼恐怖片又為什麼不是動作片、槍戰片、戰爭片之類的東西呢?關鍵在於雙方的力量對比。在所有孤膽英雄的故事中,人多勢眾,貌似強大的反面勢力最後總是被不可思議地摧枯拉朽般一掃而光。英雄的智慧和力量實際上占據著壓倒性的優勢。即使是象《終結者》這樣敵人看上去更厲害些的電影,還是給觀眾雙方大約勢均力敵的感覺,更何況影片大肆渲染的是正義方的威猛和強勁。只有在恐怖片里,主人公是處於虛弱、無力的絕對劣勢地位。值得注意的是,沒有一部恐怖片的主人公是邪惡的、負面的,就算沒有明確說明他(她)的正義,也總會有意無意表現他(她)優秀的、高尚的、或至少在一大幫變態中合乎常理的一面。所以理所當然對方就是邪惡、陰毒、變態的。因此,沒有一種明確將沖突雙方分為正邪兩面的電影,會象恐怖片那樣包含著"不可戰勝的邪惡"這樣的意念。(在災難片中,肉體雖然會被消滅,但"人性的偉大"勝過自然。災難對立面的最終指向不是寥寥幾個主人公,而是全人類。)這也許就是陰郁、壓抑和恐怖的來源。我們去看恐怖片絕不是為了看主人公最後是怎樣逃出魔掌或反戈一擊的,我們是想從一次次無助的死亡和主人公受盡折磨的絕望的逃脫過程中來體驗大難臨頭的驚恐和不適。
人類為什麼會喜歡痛苦呢?只是為了享受最終解脫的那一瞬間嗎?絕非如此。在死到臨頭的恐懼之中,在理性的完全失控之中,必定蘊藏著無可挽回的誘惑;它如同情慾一樣深嵌在本能里,不可理喻。也許從來就沒有一部真正的恐怖片,不管死了多少人,最應當死的,或者說我們最希望死的主人公總歸是逃脫了。恐怖就此被消解,大家鬆了一口氣,都繼續好好活著。
編輯本段恐怖片的藝術恐怖片實際上是最貼近電影藝術特性的樣式。因為電影需要製造懸念,只有懸念才能使觀眾產生強烈的期待。希區柯克首先發現了懸念對於電影語言的決定性意義,他對蒙太奇等的電影語言的探索,影響深遠。一些世界級電影大師,如庫布里克、波蘭斯基,對恐怖片情有獨鍾,都是想藉助恐怖片這種樣式,來探索和挑戰電影語言的極限。
米蘭·昆德拉在評論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說時說:「她真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魔術師,因為她懂得如何把謀殺變成消遣……她的小說像是一個殺人集中營,裡面有一條專為我們消遣的殺人生產線。」恐怖片中當然少不了這樣的殺人生產線,但不管死了多少人,最應當死的,或者說最「希望」死的主人公總是逃脫了。恐怖片就此被消解,謀殺就此成為消遣。大家從電影營造的氛圍中醒來,繼續好好地活著。根據一項調查表明,人類的恐懼因素依次排序為:死亡、黑暗、孤獨無助等等。很顯然,這些恰恰都是恐怖電影的基本元素。電影圓了恐怖的噩夢,釋放出觀眾內心深處的恐懼和焦慮,在滿足人們好奇心的同時,又充當了一副安慰劑。正因為恐怖片具有其他片種無法替代的消遣功能,大批觀眾才對它趨之若鶩,它保證能讓人安全地體驗恐怖,安全地獲得生命中需要承受的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