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歐美大片 » 美國真實事件改編金礦電影
擴展閱讀
手機版影音先鋒片看電影 2024-05-08 01:32:27

美國真實事件改編金礦電影

發布時間: 2024-03-29 01:37:57

❶ 《金礦》:隱藏在金礦背後的人性

  瀕臨破產的瓦肖礦業公司,繼承公司卻窮困潦倒的肯尼·威爾斯,故事從這里開始。

  改編自加拿大Bre-X 金礦 公司真實案例。

  斯蒂芬·加漢導演電影《金礦》。

懷揣著勘探金礦夢想的男主肯尼,從父親手中接過面目全非的瓦肖礦業公司,當時全美的此行業整體蕭條,瓦肖公司的股份跌至幾美分一股,全公司的員工不得不在一間小酒吧整日打電話來維持公司業務,這讓本來就不大的公司更加渺小。

肯尼借酒消愁,煙不離手,看見他的人都說他是酒鬼。因為公司的破產,他不得不抵押和妻子的房子,退居到妻子的小房子里。

直到他夢到了他夢寐以求的金礦,那個地方就在印尼的某個叢林深處,於是他當掉兩塊金錶和一枚金戒指,湊錢購買飛機票去會見同樣在人生低谷期的地質學家 邁克爾·阿斯科塔 ,在男主肯尼的一番游說和誠懇地邀請下,邁克爾也重新拾起了他那被眾多權威科學家推翻的火山地震帶理論,由此,兩個人的金礦夢想這樣開始了。

兩人簽訂了一份簡單的合同,在商量好以後,他們約定如果能夠挖出金礦,收益五五分成,盡管是一張餐巾紙,但也被賦予了契約精神。肯尼負責提供資金,邁克爾負責地質勘探與挖礦工作,但是資金缺口太大,整個工作要78萬美金。無奈之下肯尼動員全公司,不停向很多人打銷售電話, 「只要你出自己,挖礦包在我們身上,前所未有的利潤。」

在全公司一番電話中的死纏爛打後,肯尼籌集了26萬美金,並表示後期還會籌集到資金,於是印尼某礦場在兩人一番操作下開工了。

一次又一次檢測結果不盡人意,挖到的礦物樣品化驗之後均顯示不是金礦,無盡的工作使得工人們罷工,而肯尼也患上了瘧疾。肯尼不甘心就這樣「一無所獲地死去」,他告訴邁克爾一定要讓他看到成果。在邁克爾挨家挨戶地拜訪了每一位礦場工人後,他發現令他們罷工的原因是他們的家庭沒有干凈的水源以供生存。得知此事後,肯尼拿出他最後兩張帶有2600美元存款的卡,用於給工人們購置凈化設備。

在獲得了干凈的水源後,工人們陸續返工,在一次次努力下,化驗結果不斷向好,終於在一次結果中報告每噸含量八盎司,他們的金礦被如願找到了!肯尼的瘧疾也出奇地痊癒了,也許這就是金錢的力量吧。

消息傳到美國,原本看不起瓦肖礦業公司的投資公司們開始向肯尼拋橄欖枝,許多人都想認購瓦肖公司的股份, 「這一點金粉的力量就是這么強大!」 肯尼感嘆到。

發現金礦後,彷彿人們的態度都變了,看肯尼不順眼的人們也開始變得順從。原本看不起肯尼的 光頭男 也誠懇地邀請肯尼和邁克爾進行合作洽談,光頭男想要成為他們的合夥人,但肯尼堅決表示只接受投資,這金礦是肯尼和邁克爾在泥里摸爬滾打發現的,得來十分不易,肯尼拒絕了光頭男的提議,光頭男也隨之對其公司進行投資。隨後,瓦肖礦業公司的股票重新上市,並且股票價格迅速飆至70餘美元一股,人們的認購狂潮掀起了,都想抓住這難得的機遇。

但事情沒有那麼順利 ,肯尼的妻子發現光頭男和其他人都在利用肯尼,而且肯尼也因為獲得了財富和名聲受到了越來越多的誘惑,一個又一個金發女向肯尼獻媚,肯尼的妻子發現了這一切,並忠告肯尼要加小心,否則會被他們耍得團團轉。但是肯尼不相信這一切,因為他認為他發現了金礦,他有一切話語權,於是他和他的妻子產生了矛盾,妻子回到她的房子中,留下男主一人。

繼肯尼的妻子離開後,一切都變得更加糟糕了。 很快肯尼和邁克爾的金礦被印尼軍方查封,原來是光頭男的同夥買通了印尼的蘇哈托軍閥。邁克爾迅速向肯尼反映情況,並痛罵肯尼是一個傻子,肯尼也處於崩潰邊緣。

很快,聰明的肯尼又想到了在印尼跋扈的蘇哈托有一個小兒子,名叫 丹尼 ,並利用他兒子的「不務正業」取得了商業合作。為了進行商業合作,肯尼被要求摸老虎的頭,但肯尼在恐慌中做到了。

劇情再次產生扭轉,隨著肯尼團隊和蘇哈托之子達成合作,肯尼的金礦也重新恢復運作,並且股票價格繼續猛漲,他也因此告訴他的同時們可以適當拋售一些股票來賺些錢。光頭男也被領導痛罵一頓,可謂大快人心。此時的肯尼可謂是達到了「人生的巔峰」,全美礦業協會由於他發現了巨大的金礦而授予他「金稿獎」,他也因此發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講。

「什麼是探礦者,就是一個相信金礦存在的人,在早上醒來,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都相信金礦的存在,然而它並不存在。」 他的詼諧引發了眾人的歡笑,緊接著, 「他站在荒漠的綠洲凝視著,新一天的日出,他的內心深處告訴他......金礦是存在的,這就是探礦者。」 全場掌聲雷動。

然而不久 ,一份化驗結果顯示他們的金礦中所謂的含金量極高只是在礦石上撒了金粉,一檔電視節目揭露了樣本造假的情況。人們發現一切都不是真的,開始找肯尼算賬,而肯尼也始終不相信邁克爾在騙他,並說邁克爾背叛了他。很快,肯尼的公司被查封,瓦肖礦業公司的股票也被暫停交易,FBI介入此事,隨即開始了對肯尼的審查,肯尼也將這一切告訴了他們,並告知他們他也是受害者,全然不知此事。由此,肯尼陷入眾叛親離的境地。

在與FBI的談話中,一位特工告知肯尼,說邁克爾逃亡了印尼,並被軍方控制,而且在數千米的高空中在軍用直升飛機上被拋下,屍首不整,還給肯尼看了屍檢報告,肯尼陷入崩潰,眾特工退出肯尼房間,宣布審查完畢,認定肯尼無罪。

最後,肯尼落魄地回到了妻子的家中。 妻子到他,只是微微一笑,並隨即拿出一沓寄給肯尼的郵件,肯尼打開第一封郵件,映入眼簾的便是他最初與邁克爾簽訂的「餐巾合同」,並看到信封裡面還裝著一張屬於直布羅陀銀行的匯款單,是匯給肯尼的,肯尼看到後,微微一笑, 全劇終 。

附上肯尼與邁克爾簽訂的「餐巾合同」

重點來了!! 事情看似曲折而又充滿坎坷,邁克爾欺騙了肯尼,其實不然。從鏡頭中不難發現,整個電影都是肯尼向FBI作的供詞,他以極其無辜的樣子向他們說明了這一切,他是被騙的。邁克爾背叛了他,並且邁克爾攜款逃跑後被處死,所有人都被騙了,但這只是表象。

是的,真的是所有人都被騙了,原來這都是肯尼與邁克爾以及後來的丹尼,一手策劃好的,營造了絕世金礦發現的假象,並利用人們追名逐利的弱點對所有人加以利用,瘋狂吸引投資,最後卷錢走人。這一出毫無破綻的詐騙,到最後沒有追究誰的責任,但是由此產生了數十億美元的損失,「一兩個人就把華爾街上的人都騙了」。

「五五分成,不惜一切」,的確邁克爾做到了,邁克爾攜著1.64億美金逃亡印尼,並匯給了肯尼8200萬美金,這一場「完美」的詐騙,就這樣橫空出世,震驚世界。

這部電影,開頭講到,改編自加拿大Bre-X 金礦 公司真實案例,確實在現實生活中上演了這樣的「鬧劇」,這場大欺詐給無數人帶來了損失,但是與電影情節不同的是,真是案例中的兩人沒有落得好下場,畢竟「人在做,天在看」。

由此看出,隱藏在金礦背後的不僅僅是樣品造假,還有令人捉摸不透的人性。

這場電影,映射了人們的貪婪,追名逐利,以及盲目從眾,為了獲取利益,瘋狂買進股票的人們卻絲毫不在意樣品的真假,因為股票市場高漲,沒有人去管這些。更為諷刺的是,人們為了追求不正當利益,可以做出一切的丑惡心態。

賊喊捉賊,狐假虎威,到頭來,假裝無辜是最大的罪惡。

《金礦》 這部電影不容易被人看懂,但是觀看之後,卻不得不感嘆人心的復雜和導演以及編劇的用心良苦。

致敬。

❷ 電影金礦最後的結局是什麼意思

我個人的感覺是 肯尼收到8200W美元 以及 他和麥克的合同證明了他倆的基友情 我認為 最後麥克巧合的在被確認無罪後 回到妻子家 拿到支票和他的笑容 代表了 他一開始就知道 整個事情 並騙過了FBI 個人認為 影片中 有提示
首先是 在肯尼被麥克告知了銅礦事實之後 受到了啟發 懂了該怎麼無中生有 的詐騙 然後去拉攏 小皇帝 拿回開采權 一起詐騙 其次是 在肯尼 有金獎演講時兩人含淚道別 騙局接近尾聲 各自演好各自的戲 然後分道揚鑣 離別的最後一見 麥克裝死 肯尼裝不知道 最後各自享受

❸ 如何評價電影《金礦》

這是一部非常精彩的電影,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其中有不少細節性的存在都是我在看第二遍甚至第三遍的時候才慢慢發現了,但同時給我留下一個深刻的感受,人們對於金錢的渴望是無窮無盡的。

❹ 一部美國淘金電影,劇情是有強盜來搶黃金,老頭把黃金藏糞坑了,結局

克朗代克(Klondike)是Discovery探索頻道2014年推出的首部劇情迷你劇,該劇由挖金礦節目《Gold Rush》原班人馬打造,講述19世紀克朗代克河流域淘金熱的故事。

❺ 金礦 電影 裡面的采礦師真的死了嗎

沒死,采礦石通過收買關系偽造了自己假死的現象。

故事最後還寄了一張合同和支票給主角,還說明「采礦師」遵守的契約精神。

《金礦》是由美國韋恩斯坦國際影業公司發行的犯罪片,由斯蒂芬·加漢執導,馬修·麥康納、埃德加·拉米雷茲等主演。

影片改編自1993年的Bre-X金礦公司詐騙案,講述了一位瘋狂躁進的商人與一名運氣糟糕的地質學家攜手來到印尼的叢林之中尋找金礦的故事。

(5)美國真實事件改編金礦電影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

故事發生在亞洲,現代勘探家肯尼·威爾斯(馬修·麥康納飾)渴望開探到一塊大礦。

在這個夢想的指引下,威爾斯協同一個同樣運氣欠佳的地質學家麥克·阿科斯塔(埃德加·拉米雷茲飾)進行了一次孤注一擲的探險——去往印度尼西亞一片未知的雨林深處尋找金礦。

威爾斯的女朋友凱(布萊絲·達拉斯·霍華德飾)始終支持男友的勘探事業,但是兩人的關系在這次尋找金礦的過程中受到了嚴峻的考驗。

❻ 50部人性實驗電影推薦

1:電鋸驚魂9:漩渦(2021)

經典系列的最新作品,依然是血腥人性游戲,加入了警局貪腐和復仇情節。評分不高但如果不是鑒於前作的震撼,本片也是部精彩的驚悚片。

2:狩獵(2020)

大逃殺題材,情節直白直接就是富人綁架低階層人玩獵殺游戲,特普朗曾親自發推文譴責。電影情節緊湊觀感很不錯,其中諷刺互聯網造謠部分相當給力,聯想到了2012年的同名電影《狩獵》,相比之下網路謠言的煽動力和扭曲程度更可怕。

3:飢餓站台(2019)

《心慌方》和《雪國列車》的結合版,小空間人性實驗,簡單粗暴的設定,幾乎每一個情節都是人性的暴露和社會的隱喻,雖然重口但是很過癮!很有意義的電影。

4:太空生活(2018)

一部設定在太空的監獄電影,密閉空間,絕望旅程,意在探索人類本能和慾望的邊界。

5:塔巴德(2018)

比較冷門的寶萊塢電影,也是印度奇幻恐怖片里的翹楚,講述了一個充滿恐怖和黑暗的故事,直擊人性,視覺效果強悍。

6:幸福的拉扎羅(2018)

一則關於善良的神格寓言,打破虛幻和現實,時間和空間屏障,講了貧富、體制、人性。山中一日,世上千年,只有拉扎羅沒有變,他的眼神依然清亮,他依然任勞任怨。而人類,早已摒棄了善良,活在互相欺騙的輪回中。

7:小蘿莉的猴神大叔(2018)

電影講述了一個擁有虔誠宗教信仰的單純印度男人幫助巴基斯坦啞女與父母重聚的故事。宗教信仰的沖突被人性化解,小蘿莉甜美可愛,全程愉悅的觀影體驗。

8:電鋸驚魂8:豎鋸(2017)

系列第8部,毫無意外的爛尾了,留作紀念。

9:死於獨特(2017)

兩個哥特打扮的情侶在公園被人襲擊導致一死一傷。本片根據真實故事改編,劇情基於大量事實,並得到了當事人及其親屬的合作與支持,盡力還原了整個事件。

10:美女與獵犬(2017)

一個穆斯林國家的女人被性侵後報警,一個夜晚內發生的如夢魘般黑暗的故事。導演用鏡頭控訴、批判這個國度赤裸裸的腐敗、骯臟、罪惡。

11:金礦(2016)

該片是根據1993年Bre-X金礦公司詐騙案創作的。雨林中一張破餐巾紙上兩個潦倒老男人寫就的合同,成就了一場善惡糾纏不休的騙局。

12:西部世界(2016)

西部世界是一個用克隆人打造的真人游戲區。2020年第三季已放出,克隆人走出禁區,混跡在人類城市。

13:一些怪人(2016)

怪人與怪人相互吸引,是因為彼此身上都散發著同樣需要憐憫的氣息。當其中一個怪人改變了,這種平衡就被打破。

14:完美陌生人(2016)

這是義大利版的《手機》,一個在密閉空間里的絕望故事,一次萬劫不復的人性試探。一張餐桌,七位好友,其中三對夫妻,還有一位單獨赴約的男人,大家吃飯聊天,有說有笑,直到有人提出既然大家都無法放下手機,那就一起玩個游戲——把手機都放在桌子上,從現在開始,無論任何人收到的電話和簡訊,都必須向所有人公開。

15:瘋人院十日(2015)

女記者卧底瘋人院的恐怖經歷,根據真實事件改編。

「我在裡面多久了?」

「你不知道嗎?10天。」

16:倖存者(2015)

末世生存片,一人,一屋,一槍,一塊地。

17:實驗者(2015)

影片根據1961年耶魯大學權利服從電擊實驗事件改編,實驗者毫無節制地提升懲罰電壓,電壓早已超過人類承受的極限。每個普通人只要服從了規則,則可能無意識地變成殺手,教授由此開始懷疑人性,普通人只是受人操縱的傀儡。

18:地球之鹽(2014)

本片關於巴西攝影師薩爾加多的傳奇人生和攝影作品,以黑白「幻燈片」形式展現,涵蓋巴西的金礦坑、尼日的窮困、剛果的難民、科威特油田、南斯拉夫內戰、盧安達屠殺等。閱盡人間苦難與殘酷後,後半部鏡頭轉向自然界,拍攝原始而美好的人與動物,療愈心靈的創傷。

19:緘默的迷宮(2014)

德國反思片,涉及納粹罪行及戰後恢復的真相。

20:彗星來的那一夜(2013)

小空間懸疑經典,在超自然的力量下面人類很容易暴露本性的缺陷,比如猜疑,魯莽,自毀。這部片子在平行宇宙的外衣下,更多講的是人性,在恐懼和生死存亡之際,人是怎樣去求生的。

21:囚徒(2013)

電影講述女兒被綁架後父親的舉動,片中幾乎每個人都是雙重意義的囚徒,或是身體被刑拘,或是心靈被恨與傷痛禁錮。然而他們卻都口說上帝之名。

22:恐怖直播(2013)

小空間大格局電影典範,一個演播室淋漓盡致的展現了人性/媒體/政治的可怕,美國都不敢這么拍,但韓國拍了。

23:阿修羅(2012)

日本恐怖動畫。講的是戰亂時期的一個失去人性的小孩,看完心裡會不平靜,有何寓意大家看吧。

24:狩獵(2012)

關於謊言和謠言對人傷害的電影,最傷人的不是刀槍,而是寒徹入骨的敵意。

25:殺生(2012)

黃渤主演的一部黑色荒誕劇,在一個封閉山村中演繹了一出熱鬧非凡的人性大戲,笑裡藏刀,話中帶血,看一幫「烏合之眾」如何除掉一個「異類」。

26:隔絕(2012)

講核爆災難後被困在地下室的人,末日與密室雙重壓力下人性的崩潰,偏愛此類型的必看。

27:黑暗面(2011)

女人,男人和小三被分割在單向透明房間的故事,密室懸疑,人性重現。永遠不要去試探別人,靠自己的自信和對他人無畏的信任,才能苟活於世。

28:殺戮(2011)

短小精悍的室內劇,四人從文明偽裝到歇斯底里,全片都在一個房間里進行卻沒有絲毫冷場,干凈利落,酣暢淋漓。

29:電鋸驚魂7(2010)

系列第7部,依然是人性游戲,3D版視覺體驗提升。

30:金福南殺人事件始末(2010)

女性復仇片,受盡凌辱的女人是什麼樣,走投無路的女人會怎麼樣,本片就是樣板,荒蠻是人性最真實的底線。

31:更好的世界(2010)

2011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非洲和歐洲兩片大陸的雙線故事,本應有極強烈的反差,事實上卻闡述了相同的哲理。男主的形象充滿了人文情懷、悲憫、能讓整個世界都溫柔下來的光輝。(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32:戰略特勤組(2010)

這是一部講述美國對暴恐分子私刑逼供的電影,鏡頭直接展示整個行刑過程,不斷挑戰身體和道德底線。災難面前,重壓之下,所有人都現出了原形。(心裡承受能力弱的慎看!!!)

33:重生男人(2010)

未來殺手題材,講述未來器官公司的追債人強制收回器官的故事,展現科技與人性的沖突。簡單故事加上兩位冷峻男主,一起來體驗未來的冷暖人生吧。

34:電鋸驚魂6(2009)

系列第6部,依然是saw死後其追隨者設計的死亡游戲。

35:恐怖游輪(2009)

人生的死循環,任何眼淚或鮮血都無法比擬的恐怖電影。

36:不能沒有你(2009)

真實改編,源自2003年發生的一則父親抱10歲女兒跳天橋自殺的新聞事件。

37:終極面試(2009)

8名應聘者為了競爭一個待遇豐厚的職位,參加了一家神秘公司的特殊面試,利益面前大家都原形畢露。電影並不高深但值得反思,當大家都忙於競爭的時候,往往會在別人的套路中迷失自己,忘了工作的意義和人性的價值。

38:電鋸驚魂5(2008)

系列第5部,第四部中saw已死,本集是其「門徒」的設計,瘋狂游戲擴大了。

39:伊甸湖(2008)

影片講述一對情侶在鄉下旅遊的悲慘經歷,在「窮山惡水刁民」背後,是可怕的人性和教育缺失。

40:浪潮(2008)

真實改編,1967年,美國加州帕洛阿爾托市克柏萊高中發生的真實歷史事件,意在讓學生們體驗「獨裁體制」。在號稱「民主、自由、平等」的當今,培養納粹,只需五天!(同樣性質的影片還有《死亡實驗》,亦改編自真實案例。)

41:迷霧(2007)

大霧籠罩怪獸入侵,能見度10米讓人不敢有半點喘息,窗外是看不見的怪物,窗內是看得見的人性,詮釋困境和絕望的絕好電影。

42:這個男人來自地球(2007)

小空間談話類經典必看,認真聽故事,反正你也不信。

43:電鋸驚魂4(2007)

系列第四部,對前三部電鋸進行了補充,還原出jigsaw在經歷喪子之痛、車禍無恙、癌症重生之後心態的轉變,以及他為何要設計這樣的游戲。

44:男孩A(2007)

關於人生錯誤和心理陰影的電影,一把刀子,一次惡魔一次天使。可人們只記得你曾經是惡魔,這個社會的大多數人不會有第二次機會。

45:河童之夏(2007)

童年的鬼怪回憶,至純至美的鄉村夏日時光。

46:惡童(2006)

成人動畫,電影把人要面對的兩難選擇給拆分成白和黑兩個不良少年,一個代表純潔,一個代表黑暗。

47:電鋸驚魂3(2006)

系列第3部,血腥增強,劇情依然強悍。

48:天狗(2006)

真實改編,影片反映的是中國90年代中期農村(呂梁山)濫砍林木、村霸統治鄉鎮的殘酷現實。一個護林員在一天夜裡打死幾個惡霸,結果被判定為「兇犯」,處以死刑(與影片不同)。

49:竊聽風暴(2006)

影片通過描述東西德分裂時期一個竊聽特務的日常生活,反映國家高壓政策下所有人惶惶偷生的狀態,冰冷的國家機器是否能泯滅人性,是影片的主題。

50:電鋸驚魂2(2005)

系列第2部,第二部依舊能保持並且反轉不斷,最後與第一部呼應,緊張刺激的人性恐怖片!

❼ 以野性的呼喚為題材的電影,兩個人找到金礦,被少數民族殺了,那個狗找他的主人,他在冰下面死

The Call of the Wild: Dog of the Yukon (TV)
中文名: 野性的呼喚
導演: 彼得 斯維泰克 (Peter Svatek)
上映年度: 1997
製片國家/地區: 加拿大

巴克是一條聖伯納犬和牧羊犬混種的大狗,野性、靈敏。這是只狼性很重的狗,拉雪橇時盡職賣力,戰斗時機智勇猛。它本來在一個大法官家裡過著優裕的生活,它和孩子們一同散步,在水中嬉戲,冬天的時候它就坐在主人的爐火邊取暖。但是在1897年,人們在育空河發現了金礦, 在美國很快掀起了一股淘金熱。許多美國青年來到阿拉斯加這個冰雪世界,希望能淘到屬於自己的黃金。於是狗成了淘金旅途中不可缺少的夥伴和工具,他們需要像巴克這樣的狗。強壯的巴克被法官的園丁偷走,輾轉賣給郵局,又被送到阿拉斯加嚴寒地區去拉運送郵件的雪橇。
巴克最初被賣給兩個法裔加拿大人。這些被買來的狗不僅受到了冷酷的人類的虐待,他在那裡學會了拉雪撬,在冰天雪地中日復一日地跋涉,他學全了偷食以慰飢腸,破冰取水解渴。而且狗之間為了爭奪狗群的領導權,也無時不在互相爭斗、殘殺。巴克還是天生的領導者,由於體力超群、機智勇敢,絕不願久居人下。它覬覦領隊狗的位置,一面拉攏犬黨,充實自己的實力和政治資本,一面養精蓄銳,伺機而動。最後巴克終於擊敗領隊狗史必茲,成為新的領隊。它似乎很能發揮管理長才,恩威並使,把狗隊冶理得井然有序,使得每天的行程因而大增。巴克的世界裡再也沒有憐憫和仁慈,它信奉的是很簡單的原則:殺,或是被殺;吃,或是被吃。捕獵與殺戮是為了果腹和自衛,就像呼吸那麼必要和自然,絕對沒有錯與對的考慮。
他先後換過幾個主人,最後被約翰·索頓收留。那是在巴克被殘暴的主人哈爾打得遍體鱗傷、奄奄一息時,索頓救了他,並悉心為他療傷。在索頓的精心護理下,巴克恢復得很快,由此他們之間產生了真摯的感情。巴克對索頓非常忠誠,他兩次不顧生命危險救了索頓的命,不幸的是,在淘金的過程中,索頓被印第安人殺死。狂怒之下,巴克咬死了幾個印第安人,為主人報了仇。這時恩主已死,他覺得對這個人類社會已無所留戀。最終,他回應自身野性的呼喚,進入森林,從此與狼為伍,過著原始動物的生活。但他不忘舊誼,仍然定期到主人的葬身之處去憑吊。

❽ 找一部電影,是美國電影。裡面是寫淘金的,最後主角發現了一座金礦。然後什麼,當時看的電影名是《淘金者

是 淘金記
本片描述流浪漢查理隨著大批貧民到阿拉斯加淘金,蹌跟地跑進通緝犯拉遜躲藏的小木屋。拉遜想把查理趕出屋外,不料大風又把一名魁梧的尋礦人吉姆吹了進來。吉姆搶到拉遜的槍,宣稱自己是木屋的主人。暴風雪太大,三人餓得受不了。拉遜出外找尋食物時打死了警察,奪得雪撬和口糧,回程時,他發現吉姆找到的金礦,於是便不再回小木屋。查理餓極,便把一隻皮靴煮了來吃,還吃得津津有味(此段黑色幽默,把釘子比喻為骨頭)。但是拉遜還沒有回來,於是他們繼續挨餓,後來吉姆產生幻覺,把查理想像成火雞,拿著雙管獵槍和其他武器要追殺火雞(查理),爭搶的混亂中跑進了一頭熊,吉姆慌忙而逃,而不巧的是查理一槍就打死了熊,於是剛剛還打成一團的倆人馬上和好如初,飽餐一頓之後便分道揚鑣。吉姆回到自己的礦坑,發現已被拉遜霸佔,在兩人爭斗中拉遜用鏟子打昏吉姆之後帶著金礦離開,卻遭到報應雪山突然開裂,拉遜也就此而亡。查理則來到小鎮上的舞廳,邂逅舞女喬治亞,還幫她擺平了暴發戶賈克的騷擾。其後,查理幫富翁漢克看家,在門口又巧遇喬治亞,不禁大喜過望,邀她在除夕夜來吃晚飯。結果,喬治亞沒有赴宴,查理卻在幻夢中為她表演了一段小麵包舞。失去記憶的吉姆在鎮上重遇查理,要求他幫忙找尋金礦所在地。兩人經千辛萬苦回到小木屋,卻遇到大風雪,把整間木屋刮到懸崖上半天吊。吉姆用繩子救起查理時,小木屋落下了萬丈深淵,而他們發現金礦正在那裡。結果,查理與吉姆成了富翁,坐頭等艙回鄉,卻在船上三等艙巧遇潦倒的喬治亞。查理大喜過望,與喬治亞在新聞記者的鏡頭前熱情相擁

❾ 天鵝絨金礦

這是一段七十年代青春的故事,短暫而燦爛。接觸的人很難不會被迷住,因為一群有才華的年輕人聚在一起,成就了那個時代的音樂,意義是後人去評說的,夢幻卻是自己的。

電影的大部分故事都是本著真人真事改編,不過也做了相當多的改動,比如David Bowie和Iggy Pop並沒有因為感情的事情交惡,而且他們的唱片合作一直很成功。David Bowie也沒有被假刺殺案件自毀前途,相反,他改變了形象之後,開始創造他的另一個事業高峰。對於Todd Haynes的電影來說,改變也許意味著一種背叛,但是對於音樂本身來說,David Bowie並沒有做錯什麼。改變並不是因為他想通過背叛來贏回偶像地位,只是因為他的音樂愛好轉到了別的領域。

只能是David

香港人翻譯David Bowie為戴維.寶兒,透著一股妖媚氣。盡管性別模糊只是David Bowie近四十年變化多端中短暫一瞬,卻足以下了這個人的定義。看《天鵝絨金礦》時,會覺得,那樣傳奇和妖艷的故事,尚不夠細膩的造型化妝,單純清純的揮霍激情,只能是屬於70年代初期的,只能是屬於David Bowie的。

早期短發,然後是長卷發、嘉寶似的長裙,到後來蓬起的紅發化妝(Todd Haynes把Brian Slade改成同式樣的藍色,大概是為了獨特和襯托那對漂亮的藍眼睛),再到後來80年代巡迴演出的造型,電影中把每一個時期David Bowie都模仿到了。因為David Bowie本身就是如此色彩豐富,性格獨特,所以似乎不必加上任何過多注釋。

電影: 在1862年,小學生們說著自己的志向,八歲的Oscar Wilde對老師說:我要成為流行巨星(I want to be a pop idol)。

現實: 這話當然不可能是Oscar Wilde說的,否則我們大概會和電影中他的小學老師一樣對「pop idol」這個詞迷惑地瞪大雙眼。不過David Bowie說過這句話,在他的中學畢業典禮上。

電影: 剛剛開始成為明星的Brian Slade在記者招待會上,面對記者詢問為什麼要化妝時回答:為什麼?因為搖滾是個prostitute(BD不讓發..),應該化妝噴香水(Why? Because rock and roll is a prostitute. It should be tarted up performed )。

現實: 沒錯,這是大衛當年的原話——我奇怪當時怎麼他沒有遭到搖滾迷們的爆打?

電影: 面對記者追問他是否同性戀,Brian Slade回答:大家都知道很多人是雙性戀;我喜歡男人也喜歡女人。

現實: 現實里David Bowie比Brian Slade坦白多了——至少當年是很坦白的,不像後來,總是否認當年那些曖昧不清。1972年David Bowie最有名的一句話是:我是同性戀,而且一直都是(I'm gay and always have been)。

電影純嘩: Brian Slade組建了皮毛里的維納斯樂隊(Venus In Furs),他自己則變成了一個叫做Maxwell Demon的虛擬超級巨星。

現實: 七十年代剛剛開始,David Bowie創造出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造型:Ziggy Starst。這是一個太空虛擬人物,相對應的,他把自己的樂隊起名簡衡為:來自火星的蜘蛛(the Spiders from Mars)。只要David Bowie在舞台上,他就變成了Ziggy Starst,這就像一個雙重性格的人物,當他做Ziggy Starst的時候,他就已經不是David Bowie了,他的所作所為是他自己。Ziggy Starst很瘋狂,也很明星味,不像David Bowie常見的攔褲做那種溫柔和靦腆。

電影: 各家報紙宣傳大標題打著: A star is born – and he twinkles;Gay stunt at Slade show;All that glitters—is gay!

現實: 這是當年各大報紙雜志對David Bowie報導的題目(只要把那個Slade改掉就是了)。 電影: 當Jerry Devine成功地把Brian Slade打入美國市場之後,Brian Slade第一個要求是:要見Curt Wild。

現實: David Bowie第一次到紐約,就直接找到了Lou Reed和Iggy Pop(他們是Curt Wild的原型)商談合作的事情。

電影: Maxwell Demon講述了一個超級巨星迅速走紅而又為名聲所累流星般墜落的故事。

現實: Ziggy Starst專輯也是如此,那是David Bowie1972年最著名的專輯《The Rise and Fall of Ziggy Starst and the Spiders from Mars》中所講述的故事。可惜我始終搞不到那套CD和電影,所以無法多說,否則我會更了解Todd Haynes寫劇本的思路。因為這整部電影都是和Ziggy Starst的戲劇化故事相聯系的。

電影: Curt Wild和Brian Slade及所在公司發生了沖突,除了音樂還有性格原因——結果他們分道揚鑣。

現實: 這事兒不能怪David Bowie,因為Iggy Pop做得實在太過分,他在舞台表演中經常當眾赤裸身體,自虐還有SY,他的節目因此屢屢被禁。更何況,這個人在生活中有時也好象個瘋子。然而,在Iggy Pop離開之後,David Bowie仍然和他合作過唱片,並沒有像電影中表現的那樣分裂。

電影: Brian Slade在舞台上製造了假遇刺事件,之後唱片銷量一落千丈,最後他消失了。

對比5:1971年發型師Suzy Fussey 設計的紅發

現實: David Bowie當然沒有消失,實際上,他活得好好的,而且因為改變形象在美國很吃得開。消失的是Ziggy Starst。

因為模仿樂隊太多太雜,而且「閃光的並不都是金子」,David Bowie感到了極度厭煩,覺得已經沒有什麼搞頭了。1973年,也就是Iggy Pop離開他的同一年,David Bowie在Hammersmith劇院開演唱會時宣布:這將是我的最後一場表演。然後他唱了《The Rise and Fall of Ziggy Starst and the Spiders from Mars》專輯最後一首富有象徵性意義的歌曲《搖滾自殺》(Rock 'N' Roll Suicide)。用這首歌宣告了Ziggy的消失。
電影: 1984年,化名Tommy Stone開始了史無前例的世界巡迴演唱會。

現實: David Bowie在1983年用了整整一年進行了名為Serious Moonlight的世界巡迴演出——用他的新形象。Todd Haynes把這次巡迴演出搬到1984年,如果不是記錯了,就是故意放在美國羅納德.里根總統連任競選期間,用來突出政治大環境——而這也是電影中著重想表現的。Serious Moonlight世界巡迴演出非常成功,在此之前,David Bowie也做過很多次成功的巡迴演出,但這次是規模最大的,不僅僅是他過去幾次常去的歐洲美國,還包括了日本、香港等地,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巡迴演出——賺了不少銀子。
題外話: David Bowie後來否認自己是個同性戀,他更願意說那些瘋狂只是源於年輕人的嘗試和當時的大環境。人們覺得他過於狡猾,也許David Bowie所不願意的,是人們給他的形象和音樂做出狹隘的定義,他的戲劇化過於濃重,已經很難說哪個是真哪個是假。大概正如關於Glam搖滾的書中所說那樣:David Bowie也許不是同性戀,但Ziggy肯定是。更為重要的是,Ziggy改變了David。

綜觀David Bowie四十年的變化,他從來沒有滿足於一種音樂一種類型,他的改變看起來是在隨波逐流,可是,別忘了,他的音樂總是出現在這種類型興起之前。這就好像小室哲哉在日本最風光的時候,他所做的音樂,意味著總是比流行提前半步。流行是一種趨勢,不是某一個人帶動的,而是時代和大眾口味帶動的,而David Bowie是屬於對流行趨勢要比大多數音樂人更加敏感的那種前衛,同時,他並不排斥任何一種音樂類型,而同時的同時,在每一種新類型的音樂中,仍然有著屬於David Bowie自己的獨特的東西——這正是David Bowie比別人更出眾的地方。對於這樣的多產而高質量且風格多變的人,只能用「天才」來形容。
對比8:Angela 和電影中的Mandy

Angela Bowie,David Bowie的妻子Mandy Slade的原型無疑就是David Bowie第一個妻子Angela Bowie,Angela是個很好的妻子,也是個很前衛的人,她生活在David Bowie最美麗的時光里。

電影:記者Arthur Stuart找到Brian Slade的前妻Mandy Slade,她失意地呆在夜總會中,倦容與酗酒的頹唐。她開始給Arthur講她和Brian Slade的相遇,他們相遇在1969年的新年,梳著短短卷發的Brian Slade出現在她面前,穿著鑲著毛邊的長外套,好像一個羞澀的王子。「你會跳搖擺舞嗎?」Brian Slade問,她含笑點頭。之後——美好和瘋狂,之後——結婚。

現實:David Bowie有一件和電影中酷似的毛邊外套,只是稍微短一些,這是件很重要的衣服,因為它出現在他結婚的那一天。當時David Bowie梳著和電影中酷似的短發,好看的卷著。

「你會跳搖擺舞嗎?」是David Bowie在1969年,第一次看到未來的妻子Mary Angela Barnett時,說的第一句話。Todd Haynes原封不動的引用了。

Angela是對David Bowie非常重要的女人,David Bowie在1970年左右福禍雙至,悲欣交加。唱片轟動,可是老父親去世,接著哥哥又進了精神病院。幸虧有Angela的溫柔支持,才度過難關。那一年他們結了婚。

電影: Brian Slade在河邊,低沉地說:我也想成為那樣(指像Curt Wild那樣的巨星)。Mandy說:親愛的,你會的。

現實:媒體對Angela的形容詞是「忠實」,因為Angela崇拜丈夫的才華,並堅信他可以成為一名真正的巨星,所以為了他的成名不遺餘力,不惜犧牲一切。在David Bowie製作了專輯《Hunky Dory》後,Angela對他說:親愛的,你會成為一顆巨星。

電影: Brian Slade失意隱居之後,Mandy和他離了婚。

現實: David Bowie和Angela在1980年離婚。

經紀人第三者

對比9:Tony 和電影中的Jerry

電影: Jerry Devine要做Brian Slade的經紀人,Brian Slade指著Cecil說:我有經紀人了。Jerry Devine說:那和我無關。我會讓你成為巨星。

在負責包裝的演員們面前,Jerry Devine指著Brian Slade說:在我身後是英國自The Beatles以來最偉大的明星。

現實: 這事兒發生在1970年,Tony Defries對David Bowie說:我會讓你成為超級巨星,你將超過The Beatles,超過貓王。於是,David Bowie像個小姑娘似的就動心了;於是,經紀人Kenneth Pitt立馬兒就變成了「前經紀人」。

對比10:Kenneth 和電影中的Cecil

Tony Defries承諾David Bowie會在兩年內從一個明星成為超級巨星,他做到了。事實上,是Tony Defries發現了David Bowie的潛力,同時又精通成名之道的包裝宣傳。他看起來是個很「正常」的經紀人,並不像電影里的Jerry Devine那樣神氣活現又惟利是圖,滿口名人名言引用,最後教導得Brian Slade不會好好說話。

Jack Fairy,奇怪的人物

歷史上沒有Jack Fairy這個人,他是Todd Haynes天馬行空虛構出來的奇異人物。雖然簡化來說似乎Jack Fairy可以說是參考了Brian Eno,不過他代表了更極端化的一些人的綜合,如果把Jack Fairy歸結為洛克西音樂樂隊(Roxy Music)似乎更合適一些,因為他參考了洛克西音樂樂隊(Roxy Music)的精華人物Bryan Ferry與Brian Eno的合成以及洛克西音樂樂隊(Roxy Music)對Glam搖滾的意義。我一直把他傾向於Brian Eno,是因為Eno曾經女性化的打扮,更何況他有一件和Jack Fairy很像的黑色羽毛衣服並喜歡露出前胸。洛克西音樂樂隊(Roxy Music)並不是Glam搖滾首創,但是它和David Bowie一樣,是七十年代Glam搖滾的經典。洛克西音樂樂隊也不是妖艷類型的,Bryan Ferry的打扮並不妖艷,很正常。喜歡中性化打扮的樂隊中只有Brian Eno一個人而已。
從兩個名詞:「Bowie Boys」和「Bowie Girls」便可見一斑。這是專門指穿著David Bowie演出行頭滿大街逛的年輕人。而那種行頭,穿出去是需要勇氣的。極有經濟腦瓜的經紀人Tony Defries開始聯系做起周邊生意,從David Bowie一腦袋火紅短發開始,一直到腳底下五彩斑斕高跟鞋。Cosplay是日本舶來貨?錯,七十年代剛開始英國就有人發明並發財了。

更不用提David Bowie當年帶壞了多少搖滾樂隊。那時候不管幾流樂隊只要化妝穿花衣服便有人捧,碟片好賣。大家於是一窩蜂地都改成不男不女,龍蛇混雜。

Death of Glitter

電影: Jack Fairy和其他Glam搖滾人舉行了最後一場Glam的告別演出:閃光之死(Death of Glitter),參加的有Jack Fairy,燃燒者樂隊(Flaming Creatures)和Curt Wild等人。

現實:這個音樂會實際包含了兩段歷史真實。確實有這場閃光之死(Death of Glitter)的音樂會,但是它舉辦在較早1970年的洛杉磯,當時參加的有Iggy Pop 和紐約妞樂隊(the New York Dolls)。作為Glam搖滾告別演出的則是另外一場,1974年在Hollywood Palladium舉辦的「好萊塢街道的復興和舞蹈」(Hollywood Street Revival and Dance)音樂會,參加的人包括了Iggy Pop 和他的助手樂隊(Stooges),紐約妞樂隊(the New York Dolls),還有Marc Bolan和他的雷克斯龍樂隊(T.Rex)。在那場演唱會上,Marc Bolan宣布:Glam 搖滾死了(Glam rock is dead)。

題外話: 由創造了Glam 搖滾的人宣布Glam 搖滾的死亡——真是一句充滿了象徵意味的宣言。

綜觀Glam幾個當家花旦,Marc Bolan其實側重於灰暗的古典感覺,更像歌特的感覺。洛克西音樂樂隊(Roxy Music)是明麗的男人形象,幾個人中只有Brian Eno打扮女性化。而David Bowie是典型的中性打扮。
那個吻,David Bowie和Lou Reed的恩恩怨怨

電影: Curt Wild與Brian Slade喝了「交杯酒」,然後對著他低聲說出Oscar Wilde的句子:世界因你而改變,因為你是象牙和黃金所造,你嘴唇的曲線將重寫歷史。他們旁若無人地接吻。

現實: 那件事情發生在1972年,David Bowie在倫敦多爾切斯特旅館(Dorchester Hotel)里舉行記者招待會。一般的說法是:當時他們三個人在一起,但是吻了David Bowie的並不是Iggy Pop,而是Lou Reed。

記者的報導是:在David Bowie回答他的問題時,Lou Reed走了進來,記者希望Lou Reed可以加入他們的談話,可是Lou Reed只是直接走到David Bowie的面前——吻了他。然後離開。

很多人懷疑是做秀,唱片發行之際,在很多記者的情況下,製造點轟動新聞是個好機會。不過,在很多Lou Reed和David Bowie對視的照片中,兩個人都是滿單純滿美好的感覺。就像Mick Rock1999年的說法(著名攝影師,他在七十年代拍了最著名的David Bowie與Lou Reed、Iggy Pop親熱摟在一起的照片):

那時我們都很年輕,比孩子大不了不少。你看,那時候David Bowie25歲,我24,而Iggy Pop才23歲,Lou Reed是最大的,他當時28歲了(實際上Lou Reed當時30歲)。但是,我們仍然都是只有二十多歲的年輕人。

Mick Rock強調的是青春。

1973年,又有記者在咖啡館抓到一張很接近「接吻」的照片,主人公仍然是Lou Reed和David Bowie。二十年後在有人提及此事時,David Bowie無可奈何地澄清:我們當時根本沒有接吻。你們仔細看看,我們後面是Mick Jagger(Rolling Stones樂隊主唱,David Bowie的好朋友),當時我只是在對他說悄悄話。

比18:1973年的「親吻」照片

然後David Bowie宣布:就算這世界上只剩下Lou Reed一個人,我也不會吻他.
Lou Reed和David Bowie更像一對歡喜冤家,總是好好壞壞分分合合的亂七八糟。David Bowie第一次見到Lou Reed時便激動不已,他創作了新歌《Queen Bitch》作為向地下絲絨(The Velvet Underground)致敬的作品獻給Lou Reed,而Lou Reed覺得這個人可以成為他的新創作源泉。不過,不過——兩個人大概是八字不和,經常性的就鬧出關系分裂的傳聞。後來發展到當David Bowie拒絕給Lou Reed製作專輯的時候,Lou Reed打了David Bowie的嘴巴子,說他「裝腔作勢」。但是David Bowie發表了「世界末日也不要Lou Reed」的宣言之後,他50歲的生日宴會Lou Reed又來大力捧場,兩人態度親熱。不管怎麼樣,David Bowie仍然把Lou Reed視為自己的偶像,而且,「永遠都是」。

記者問Lou Reed這些事情時,Lou Reed很輕描淡寫:我們是好朋友,好朋友出現爭執在所難免。

題外話: David Bowie曾經非常積極地幫助Iggy Pop戒毒,結果是最後自己也染上了毒癮,如果說是被Iggy Pop拉下水的大概有點冤枉,不過反正看起來Iggy Pop沒給他帶來什麼好影響。David Bowie因為吸毒吃了很大苦頭——他和Iggy Pop因為窩藏毒品惹來警察的麻煩,還在現場直播中大大丟臉。最後他付出巨大努力才終於擺脫毒品,這段經歷給他影響很深。

David Bowie對Iggy Pop確實是非常欣賞,他一直在說:Iggy Pop有著真實的自我。Lou Reed對Iggy Pop瘋狂表演的說法是:Iggy Pop非常可愛,非常可愛,但是也非常愚蠢。然而,David Bowie似乎很欣賞那種「愚蠢」。

越接近真實,越開始發覺,雖然表面上看來,David Bowie是個前衛出格的人,然而真正瘋狂和放浪不羈的卻是Lou Reed或是Iggy Pop。在Lou Reed吻了David Bowie的那個招待會上,更像是Lou Reed的隨心所欲與David Bowie遷就的妥協。本質上,David Bowie是個靦腆,易害羞的人——靦腆的人在帶上面具之後會表現出內心瘋狂的一面,但是縱觀David Bowie的整個音樂生涯,他是含蓄和內斂的,他的歌聲和台風都是如此。他從來沒有失去理智。這樣的人容易被影響,而他心儀的人和音樂雖然表面上似乎受他的影響而濃妝艷抹,其實卻是在實質上影響了David Bowie本身的言行和生活方式。David Bowie的另一面,似乎是他渴望成為的一面,是像Lou Reed或是Iggy Pop那種真正狂野隨心所欲的個性,但是他永遠做不到。他被他們吸引,是像看著另一個世界的人,他試圖接觸,只要接近就好。後來,他接近了,再後來,他開始發現這種瘋狂是他吃不消的,不是他適合的,於是從這些影響中又一點點擺脫出來。

在我覺得,這就是David Bowie和Lou Reed和Iggy Pop的真正羈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