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歐美大片 » 不進口外國電影的好處
擴展閱讀
外國搞笑電影馬上絞刑 2024-05-21 09:54:29
保護大使館的歐美電影 2024-05-21 09:30:37
老電影呂四娘是什麼電影 2024-05-21 09:25:50

不進口外國電影的好處

發布時間: 2024-04-13 14:06:23

Ⅰ 喜歡看國外的電影還是國內的電影

拋開愛國而言更喜歡外國電影

1.美國電影 緊張刺激的氛圍和毫不拖沓的劇情發展,優良的特效製作技術和個人英雄主義等吸引著國人的眼球。迪士尼、環球、華納兄弟等都代表著行業的最高水平,漫威創造《復仇者聯盟》《鋼鐵俠》等關於超級英雄的系列電影也不斷席捲內地的電影票房。

2.印度電影 最近幾年來印度輸入內地的電影以現實主義題材居多, 阿米爾汗作為印度電影的領軍人物 創造出許多高評分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地球上的星星》以教育為導向,《愛與毀滅》詮釋了愛與信仰的主題 ,《芭提雅的顏色》反映青年關心社會現實的問題。近年來印度電影以在內地佔領一席之地。

3.還有例如韓國擅長感情細膩的電影,《熔爐》《素媛》提出了兒童性侵的嚴峻問題。《釜山行》《鐵線蟲入侵》等災難電影擅長細致的刻畫人物情感,能夠引起觀眾的共鳴。例如日本的動漫產業在世界上都是屈指可數,《千與千尋》《龍貓》《你的名字》等電影將「二次元」帶入人們的世界,並且收獲一大批忠實粉絲,日本的動漫產業已成為支柱產業。

Ⅱ 為何外國的電影總比國內的電影收視率高

國外電影比國內電影更受觀眾歡迎,是基於這樣幾個原因。

1、國外電影發展歷史悠久,電影製作經驗豐富。

近些年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提高,精神需求也日益旺盛,看電影成了很多人休閑娛樂的選擇。電影市場成了一塊大蛋糕,拍電影成了一件賺錢的事情。很多電影的開拍就是為了賺錢,比如選幾個當紅明星來當主角,一部電影就可以開拍了。完全不顧及電影的品質,這樣的做法就是國內電影越來越混亂,爛片越來越多。

這種拍電影圈錢的套路也逃不過觀眾的眼睛,對爛片大家自發的抵制,轉而去看製作更好的國外電影。但是這種現象正在改變,隨著國產電影品質的提高,國產電影的競爭也越來越強。

Ⅲ 為什麼中國進口的影片很少, 是因為中國人不喜歡看外國電影嗎

聽說保護中國電影經濟作為2010年底內地熒幕最受期待的大片,《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上)》的上映再次引起了國內的觀影熱潮,並以2D和IMAX格式進行該系列在中國的最大規模放映。

1.被接受的影片題材的局限性

我覺得對國產影片而言,則缺乏其他類型片來承擔攻城略地的重任。當外國觀眾習慣和厭倦了飛來飛去的打鬥場面和相似的對白設計,從故事性到藝術性都沒有突破,似乎廣闊的海外市場就和國產電影無緣

2.其他類型片質量的局限性

從目前影片整體的類型分布和水平來看,也並不具備大規模走出國門的能力。劇本薄弱,講好故事的能力欠缺,缺乏創意和表現力成為通病。

商業大片。隨著追求場面的磅礴宏大、藝術片被擠到邊緣地帶,市場份額和生存空間越來越少。

文藝片。雖然有賈樟柯、王小帥等導演時不時在國外電影節上露臉,但是拿獎多、大獎少,仍然缺乏廣泛的影響力

3.演自己的,而不是觀眾的

主旋律影片。在國外的電影類型中基本找不到這樣一個分類。不是外國電影不拍這樣宣揚民族精神政治思想觀念的片子,而是在拍攝方式上多會將本土元素用更世界化藝術化的方式表達。

Ⅳ 為什麼國內要引進一些不怎麼樣的外國電影

因為國內的電影並不是非常完善,雖然外國的電影並沒有很好,但是確實不同文化的相互碰撞,會促進中國電影的發展。

Ⅳ 為什麼要限制外國動漫和電影呢

我說也說不清楚,如果你真的熱愛動漫,就看下下面這個帖子,這個帖子應該是位業內人士發的,基本講明白了中國動漫的現狀,你應該能找到你要的答案

中國動畫基本都是被XX總局掐著脖子做出來的,中國不缺人才,問題是人才都被XX總局槍斃了……
轉一下這貼,基本說明了中國動畫的悲慘現狀:
不說太多

第一,在製作的時候,我們經常為經費發愁,原因很簡單,缺少投資,國內市場對動畫毫不重視,或者說對他的商業價值認識不足.比如最近我一個同行參與的某30話某動畫,原定經費是280萬,結果一砍再砍,到最後不足計劃經費的百分之40,導致很多原本需要專業人氏製作的底層東西,全靠他們劇組在摸索製作,導致周期爆長,整個製作完全圍繞在省錢兩個字上。

第二,很多劇情無法製作,其實這個時代的動話製作者,自己大多也在看日漫,網路小說。什麼劇情受歡迎,其實大家都清楚。但是知道歸知道,製作歸製作。可以無奈的講,那些受歡迎的劇情,不是不能做,而是不敢做。因為做了全是浪費掉,根本不能通過審批,如果上面良心大發,寬容一點,就是把內容一砍再砍。

第三,美工問題。完全不缺少動漫美工人才,日本的眾多動漫,有N多都是中國人在製作底層美工,甚至有不少這樣的公司。或者業余的美工愛好者。比如高達 SEED,幾乎美工幾乎全是在中國製作。因此真給我們足夠的資金,目標是做一部日本風格的動畫,那實在太簡單了。可惜,做的不是日本風格,而中國的風格,老實說,行內乃至所有中國動漫愛好者至盡沒摸索到頭緒。我們沒哪個錢去請人。嚴格說,經常為兩三千塊的經費把腦子想爆炸。這個可能是行外人不能想像的吧!

第四,劇本重視不足,或者說動畫的靈魂,漫畫,在中國完全沒有發展起來,原創動畫劇本,很遺憾的說,中國沒有專門從事這個行業的人。而反觀日本,專門有一大票這樣的人在吃行飯。外行創作的劇本,或者說根本是為了趕工,製作出來的東西,沒內容,沒水準,受政策制約,本來先天就不足,再加上被國內審核方式限制了手腳,真的很難。

第五,大家在說藍貓怎麼怎麼垃圾。不過大家曉得不曉得藍貓乃至周邊賺了多少錢,他的投入又是多少。如果我說,藍貓的收益可以比擬中國20年動畫的總和收益總和的兩百倍,不曉得有沒人會相信。這部動畫我不評價,但是在中國,只有做這種類型或者(包括製作流程)才能賺到錢,我不曉得大家信不信。如果中國製作全金屬狂潮(我個人比較喜歡),有人投資就可以做的出來,但是我可以保證,投入多少就賠多少,不會有一家電視台會播放,不會有任何一個國內發行商會買。

第六,看到總是說中國動畫工作者技術上比不上國外。或許3D技術上,中國還不成熟,但在2D上,我可以肯定,我們完全不落後旁人。25鍾的動畫,日本、分鏡稿大約有3-7萬張以上。我們呢,以十除吧!日動畫,製作人員有多少,我們以20除吧!經費上,估計快要以百除了。日本一部OVA大約都是4千萬人民幣左右的製作成本。我們呢,給50萬燒高香了。

沒錢自然沒技術,沒錢自然沒辦法把所有底層交給專業人員。而且他們大多在為國外打工。沒錢自然談不上什麼宣傳,談不上什麼配音陣容,談不上什麼動畫的分鏡頭的銜接,因為大家都在趕,周期越長,經費越緊張。根據我知道的,有部分中國動畫,在沒製作完成就假死了,N久之後,籌到點錢,就匆匆受尾。
行內的情形就是這樣。為什麼這樣,很簡單,中國消費動漫的有多少人,有多少人是花錢來看,花錢來供應這個市場的,沒有錢,沒有錢,沒有錢。很無奈,因為大家的收入比起國外,次的很遠。中國沒有多少人會因為喜歡蝙蝠俠,而去買上萬本不同版本的正版漫畫版全餐,上千種的正版動畫影碟。以及能堆成山的正版周邊產。音樂CD。等等等等。
原因是中國動漫愛好者,都不願意把錢花在我們動畫的身上。在網上看著免費的動畫,幾個好友合買或者租散裝光碟的VCD。如果一個收入1000塊的動漫愛好者,能一個月投入20塊,甚至10塊錢,那麼我相信我們的經費就遠比現在多10倍,甚至以上,國家的審核也就不會這么嚴格。投資方也會加大支持,並且搶著投資。可以一切都沒有沒有還是沒有。
坦白說,大家在製作動畫的時候都是認真謹慎的。如何省錢,又如何能保證最底的動畫質量,頭疼著,頭疼著。趕工,趕工著。罵的人不肯給我們投入。其實小白這個詞,恐怕最早是從我們這里流傳出去的。小白的真正意思不是說什麼無知,或者愚蠢。而是說看白片或者白看的。
說實話,我應該恨你們這些人,因為明明有能力去支持我們的進步,卻只知道漫罵。但是我又恨不起來,畢竟環境就是這樣,我們做出來的動畫質量就是這樣,中國的觀眾就是這樣。
對此,中國視協卡通藝委會副主任傅鐵錚給網友作了一番中肯的分析:」中國動畫片同國外的差距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首先是我們中國人對動畫或者卡通這種藝術,或者說藝術產品本身的特質認識不清楚。我們很少考慮到觀眾或者是消費者對卡通這種文化產品的消費訴求是什麼?我覺得人們看動畫片或者購買卡通產品的第一訴求是『找樂兒』——尋找快樂是人們在紛忙工作或生活之後的第一訴求,所以當你設計一部動畫片的時候,能不能給大家提供快樂,應該放在第一位。我曾經自己試圖拍過一部動畫片,我在寫導演闡述的時候就強調,我們的片子要給大家提供什麼?第一,是快樂;第二,是快樂;第三,還是快樂。我認為國產片和外國進口動畫片的第一差距就在這點。〃

傅鐵錚因為每年組織中國卡通產業論壇而蜚聲國際動畫界,他提出了一個耐人尋味的觀點:」暫不宜過多強調的口號是所謂『寓教於樂』。實踐證明在中國這個習慣於『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的傳統文化氛圍內,過分強調『寓教於樂』的結果,就是有教無樂,所以中國的孩子不喜歡看,外國的孩子看不懂,這是中國動畫的很大悲劇。如果上述問題不能很快地解決,其結果就是讓別人的文化產品佔領我們的文化市場,佔領我們的熒屏,佔領我們孩子們(從兒童到青年)的心靈。〃

」別人的文化產品〃指的是什麼?傅鐵錚沒有明說,但業內人士都知道是日本動漫。近十年來,盡管官方一再限制日本卡通進口,但散裝光碟日本漫畫書和動畫片光碟還是遍地開花。

從」三字經〃開始的中國傳統啟蒙文化,向來是一種」前諭文化〃、一種滿堂灌式的教化,用孩子的激進眼光看甚至是一種弱智文化。國產動畫片就是這種啟蒙文化忠實繼承和發揚光大的新載體。國產小說、影視劇尚有《紅衣少女》、《男生賈里》、《多思的年華》等比較接近少年兒童心理的作品,而從國產動畫片中基本上看不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變化,其作者還沉迷在五十年代的小生產社會生活圖景中。在動畫片的技法和功能上,有三大誤區,即」寓教於樂〃(教化)、動物化(以動物為主角,教化的副產品)、民族化(拒絕時尚的代名詞)。中學生痛斥國產卡通為」弱智卡通〃,是」愚民文化〃的產物。而很多文化人看不上的日本動畫片,恰恰是改變了東方啟蒙文化居高臨下的姿態,是一種青春啟蒙片。日本動漫所渲染的友情、愛情、勵志等等,都屬於」同諭文化〃的范疇,是年輕人的相互激勵和取暖。前些年中國第一部青春卡通片《我為歌狂》雖然只做了52集就因經費不足而夭折,卻在中國動畫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痕跡。部分劇作者藉助這部曇花一現的電視動畫片,在圖書市場上為個人大賺了一筆,甚至還出現了《我為畫狂》一類跟風的圖書。

如果你在大街上隨機詢問行人:日本動漫產品的受眾平均年齡有多大?恐怕很多中國人都猜不到——竟然是32歲!那麼,中國動漫迷的基準年齡有多大?以當初看《聖鬥士星矢》的那代孩子推算,今天大約已經22 歲,上大學了!但中國動畫企業製作的多數作品觀眾定位還是像《藍貓淘氣3000問》那樣——14歲以下!生產者和消費者面臨一個如此尷尬的年齡錯位:14 歲以下產品的生產者,如何去滿足22歲左右的消費者?

時至今日,我們可以這樣斷言:大灰狼、小白兔和貓狗一類動畫一統中國卡通消費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新動漫的腳步如」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了貓狗動畫的」霓裳羽衣曲〃。

日本動漫:魔鬼還是先驅?

中國人接受美國迪斯尼卡通並不困難,一位著名人才學家盛贊:迪斯尼卡通片」值得每一代孩子至少看一遍〃。但對近年來在中國大陸興起的日本卡通熱,成年社會頗不以為然。握有卡通引進審查大權的文化官員對日本片保持高度警惕,新聞媒體乾脆指斥日本動漫為」垃圾〃。

與此同時,在眾多網站的動漫論壇上,為數眾多的青少年卻在興高采烈地交流著觀看日本動漫的心得。

日本動漫陪伴自己走過十年光陰的網友」Sarge〃,用詩一樣的語言描述自己這一代人與動漫的不解之迷:

小時候第一次接觸到的就是日本風靡全球的《鐵臂阿童木》。那神奇的擁有十萬馬力的機器少年,擁有人類的善良和正直情感;最邪惡的卻是從不把機器人當作人類看待的人。

中學時父母給的零用錢從來不買零食,全存起來買漫畫,然後再和朋友交換著看。出了兩部影響我最深的動畫《橙路》和《太空要塞》和漫畫《七龍珠》。

進入高中了,接觸到的漫畫一下子變得繁雜了起來。反正只要你去書攤,幾乎什麼漫畫(散裝光碟的)都有。

到了大學,無意中看到部《ghost in the shell》(也叫《攻克機動隊》)的動畫片。我第一次看到了一部以電影手法拍攝的動畫,那種畫面的剪輯跳動和以及背景插曲、配樂都簡直讓人目瞪口呆,我的心中似乎有什麼在燃燒。找到《太空堡壘MICROS-PLUS》、《橙路劇場版》,我覺得簡直要瘋狂了。

離開學校後,看到好幾部難忘的動畫電影《浪客劍心追憶篇——十字傷》,那種讓人喘不過氣來的血淋淋的搏殺、那種冷酷中卻又帶點憂傷的眼神,還有那把永遠流淌著敵人鮮血的利刃。然後是大師宮崎峻的動畫電影《幽靈公主》、《夢幻街少女》。宮崎峻成為我最崇拜的人。如果能夠,我願意做宮崎峻大師筆下的一隻展翅高飛的鷹,去親眼瞧瞧那懸浮在半空的天空之城、去拜訪大山深處的精靈……

如今的我已經不再年少(23歲,已經很老了!)可是那些最美妙的記憶卻永遠地留在了那個虛幻的國度,每當我累了的時候,我都會打開那些塵封的漫畫,再次回到那美妙的世界中,做個自由的精靈,去享受那種要讓人大聲吶喊的快樂。

這簡直是一代人的」光榮與夢想〃,雖然老派的成年人聽了不免要搖頭苦笑。

網友最大的苦惱是媒體對日本動漫的報道不夠全面,而且帶有某種」刻板印象〃,總認為日本的動漫作品」有很多暴力、-_-#內容〃,屬於」精神鴉片〃、」文化侵略〃。這樣的結論並不是空穴來風,日本動漫中絕對存在」文化垃圾〃。媒體的缺陷只是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

有網友對媒體抨擊《灌籃高手》」宣揚不良少年早戀〃不敢苟同,反問」怎麼看不到不良少年被體育精神感動,真正愛上體育的整體故事呢?〃媒體批評《機器貓》」全是漫無邊際的瞎想〃,網友也質疑:」失去想像力的民族是要滅亡的民族!〃

網友」sukashinji飛鳥〃說,日本卡通中有不少思想深刻的作品,」比如從1979年開始放映的《高達》系列,每一部都是在探討戰爭中的人性,反思戰爭的錯誤。1995年的《新世紀福音戰士》研究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性的價值與意義,直到今天關於它的討論在日本還沒有結束。反觀中國的動畫,有哪一部有深刻的思想性?有哪一部讓現在的成年人還在討論它的內容?為什麼?因為中國動畫不正常的心態,認為這是『小孩子的玩具』!〃

網友」JUSTICE〃說:」日本的右翼勢力到現在也十分猖獗,很多日本人到現在也看不起中國人,但這不能成為民族仇恨的理由。我們有理由反對日本人否認『南京大屠殺』,我們有理由反對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我們有理由抵制某一部傷害了中國人感情的日本漫畫作品,我們甚至有理由在街上暴打侮辱中國人的日本人。但我們沒有道理拒絕引進並沒有得罪中國人的日本卡通。如果強行禁止日本卡通的流入,無疑是因噎廢食的做法。〃

網上廣為流傳《我們為什麼哈韓哈日》的帖子,裡面有一句大實話會讓中國的動畫從業人員睡不著覺:」因為國內沒有我們需要的,我們才不得已轉向國外,這一點希望你們記住,我們,是被迫的!如果中國真能有好動畫,我們何必選外國的?〃

另一則網友帖《隱藏在日本動畫深處的東西》一一剖析了日本動漫在那些方面觸動了中國青少年的心靈:

」積極向上,奮勇拼搏。如今,青少年中獨生子女佔了大部分,有很多人變得懶惰,不求上進。而在日本動畫中所體現出來的積極向上、為了理想而奮斗的精神正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在1999年風靡全國的日本動畫《灌藍高手》中櫻本花道可以說不算一個正面人物,然而他對藍球的熱情以及他為了成為藍球高手而努力的精神,是否值得我們學習呢?〃

Flash技術傳到東亞,想像力豐富的黃種人迅速掀起了flash的狂潮。韓國把flash作為進軍世界第三大動畫強國的主流技術和主打產品。在中國內地,痴迷者根據flash英文的詞義」閃光〃和」靈動〃,給自己取名」閃客〃。版畫出身的」老蔣〃率先唱響《新長征路上的搖滾》;」小小〃的打鬥系列把flash的魅力展示得淋漓盡致;拾荒的《小破孩》系列用《景陽崗》、《中秋·背媳婦》等傳統題材和二胡、琵琶等傳統音樂,為低迷期的國產卡通增添了一對白白胖胖的中國娃娃;裝飾畫出身的卜樺則用5分鍾的《貓》和《無常》,過了一把flash」實驗電影〃的《仲夏夜之夢》……較有影響的」閃客帝國〃網站,單個flash作品的點擊收視最高達到150萬次。帶有象徵意味的是,中國視協動畫短片學術獎鄭重設立了」網路動畫類〃獎項。

在2004年3·20台灣選舉前,以出產flash形象」阿貴〃揚名的春水堂,受雇於民進黨製作了兩集flash競選廣告片,對於民進黨拉攏台灣100萬新選民起到很大作用。以至於閃客圈子有個說法,如果國親陣營早點普及flash知識,培養自己的閃客人才,也不至於因為區區2萬多張選票而讓阿扁得逞,並使海峽兩岸陷入前所未有的嚴峻危局!

與網路卡通同時大放異彩的,還有手機彩信。彩信MMS自2002年 10月推廣,樂觀的估計,到2005~2006年我國彩信手機將超過1億部,中國將真正進入彩信時代。彩信手機目前可以接收視頻、圖片、聲音和文字,實際上還是一張張連貫的Gif圖配上音樂。但隨著移動通訊帶寬的拓展,java、brew、quicktime等軟體的推廣,以及手機硬體的改善,手機和小靈通將成為一個集簡訊、圖片/ 繪本、midi鈴聲/ 歌曲、彩信、游戲/ 寵物、流媒體點播於一身的攜帶型多媒體個人娛樂平台,繼平面出版物、電台、電視台、網際網路之後的」第五媒體〃。用手機和小靈通看高難度、高清晰度動畫片的時代正在向我們招手!

國產動畫,經過上世紀50年代前的輝煌,八九十年代前的蹉跎,能不能在網路卡通和移動通訊增值服務這兩大新興載體上實現跨越式發展,世人正拭目以待,閃客們也憋足了勁頭。

國產卡通是一個消耗青年人心力的話題,年輕的動漫迷對國產卡通傾注了太多的希望和太多的失望,至今也依然寄託著太多的期待。中國卡通業也是備受有識之士關注的重要經濟話題和文化話題,因為卡通產業和卡通文化的發展關繫到中華民族的」經濟安全〃和」文化安全〃,現在的關鍵是決策者、資本市場和企管階層需要更宏大的視野、更寬厚的胸懷和更務

Ⅵ 國內的電影口碑一直比不上進口大片,他們之間區別在哪

我覺得可能是國外的特效比較好。然後可能也是因為就是這個人們固執的偏見,一直就覺得國外的電影要比國內的製作技術要好。

國內這個時間比較短,可能還是說沒有像外國那麼成熟啊,或者很多原因都是的。但是我覺得我們還是要用這種發展的眼光去看待事情,這幾年你不得不說這個中國電影確實越做越好,包括動畫片也好啊,這個反應大眾生活也好。

Ⅶ 國產電影製作的特效與國外的差距在哪裡

國產電影製作的特效與國外的差距在哪裡

中國和國外起跑線是不一樣的,縱觀發展史,雖然中國不停地努力縮小差距,但是技術上仍然落後美國一大截。下面是我整理的國產電影製作的特效與國外的差距在哪裡的相關內容,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迪士尼的《奇幻森林》已經上映有一段時間。從萬牛奔騰到隨風而動的細致的動物毛發,採用了好萊塢寫實動畫工藝和最尖端的動作捕捉技術,以及真人CG技術,並將這三者以全新的方式合在一起,打造出了這片讓人驚嘆的魔幻森林。

許多觀眾看了這部電影之後,回過頭去看國產電影的特效,於是有了想法,有一句網友評論是這樣說的:「說什麼國產大片特效和好萊塢大片特效差距不大,那些斥巨資請外國特效團隊的製片商看看奇幻森林的特效,精緻到毛發和微表情的動物,再看看你們的胡巴。難道覺不出出來被坑了嗎?!」那麼,就由我來談談國內的特效行業與好萊塢相比,究竟差在哪?

電影特效投資欠缺,大的成本不在特效上

一方面的資金投入不一樣。首先特效是一個特別燒錢的活。多年前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獲得奧斯卡最佳視覺獎,特效技術功不可沒,但相關的特效公司都倒閉了。所以說,如果回到一部特效電影本身,特效的人力與成本投入太大,也有風險,為特效投入太多,一旦在票房上收不回成本導演自然不會干這事。對於好萊塢來說,都是大片的工業化概念,因為本身好萊塢面對的是一個全球化的市場,不擔心收不回成本,其大片成本預算至少在1億美金以上。

其次,好萊塢大片一向將其特效技術與能力視為其必不可少的電影競爭力的一部分,好萊塢電影一直都向著大熒幕、超級大片的規格去發展,這是電影產業化與工業化的一個縮影。比如我們看到這次迪斯尼的奇幻森林,幾乎就是一部並滑旅炫技的作品,絕凳比如說《阿凡達》據說更是花了近3億美元做特效,所以在特效的資金投入大,出來的作品質量自然有一定保障。

在國內,一部電影的最大投入並不在特效上,而更多的是明星演員成本。若投資1億元,明星片酬估計占據其中大半,佔了一部電影的最大花銷,特效成本自然被極度壓縮,效果自然可想而知。據業內人士談到,國內製片方花幾百萬元做特效,就號稱大製作了。

國內製片方在特效上砸錢偏少外,往往急著趕進度,因為時間拖得越長成本越高,投資人就越焦慮,他們都希望盡快上映回籠資金就好。據影評人章賡舉例,在好萊塢,一部特效電影從籌備、拍攝到後期製作,時間比國內長好幾倍,僅籌備就要一兩年,而《變形金剛》前期技術研發花了近十年,而我們的籌備時間可能才兩個月。他們留給後期特效製作的時間又長達一兩年,而我們才三四個月。

很顯然,在特效技術不如人,製作投入成本低,又要各種趕進度製作,出來的效果可想而知。許多類似於國產科幻片《機器俠》之類的電影,觀眾自然不會買賬。即便是去年票房與口碑爆棚的《捉妖記》,在美國上映的時候卻迎來滑鐵盧,以《洛杉磯時報》為首的美國媒體也對《捉妖記》「口誅筆伐」,「CG動畫製造的妖怪們動作笨拙、不夠逼真,並且看起來缺乏可信的形象。」去年的《西遊記之大鬧天宮》盡管票房超10億口碑爆棚,但其特效水平仍然不敢恭維,出品方王海峰也表示,為了趕檔期,後期製作完成度不夠。也如某業內人士表示,細節別摳,一摳就都是事兒,好萊塢會有更多的經費搭在細讓世節上,我們永遠是輸在這上面。

缺乏工業化流程,特效從業者和導演製片編劇互相分割,缺乏融合其中的把關統攬全局的人

國內的導演水平與工業化製作流程上不過關。電影產品也是產品,需要流程上規范化來確保質量。但在國內缺乏成熟的運作模式。比如說,在好萊塢的體系中,電影開拍的前中後期,特效團隊都要加入電影的創作中,而不是等影片後期合成才找特效公司製作,好萊塢的製作團隊都有一個特效總監來把關統攬全局,視覺指導處於特效范疇的最高層,他和導演討論設計鏡頭與特效製作。

而在國內,許多導演對特效不感冒也不了解。有業內人士談到,國內導演很少在前期籌備、拍攝時有意識地配合,導演也少見技術控,很難准確描述想呈現的最終效果。在國內,影片後期合成的時候就開始找特效公司製作,導演只會告訴特效團隊他想要呈現的結果,而特效就按照對導演意思來製作,很少有視覺指導人員與導演對等的溝通技術細節,因此也缺乏對於電影整體意境與創作的理解。結果是特效質量難以保證。

所以說,電影特效技不如人,不僅僅是特效公司的原因,導演製片都有責任。中國的導演懂特效的不多。國內的許多劇組一般的工作製作流程是把前期籌備、拍攝和特效製作進行割裂,特效製作往往在後期外包出去給相關的特效團隊,導致各個環節沒有交集與溝通。而在好萊塢,則是從電影項目啟動之時起,製作團隊就已經和特效團隊融為一體,共同為特效製作把關,這樣出來的特效才有質量保證。所以說,特效製作是一個工業化很強需要融合到電影創作之中各個環節的行業,資金、周期、人才、流程、溝通、設計等各環節形成統一的整體,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好萊塢的電影體系中,從導演、攝影、美術、製作、特效等,是一個完整的、工業化的、專業性的.集成製作輸出體系。無論是《變形金剛》系列、《星際穿越》、《速度與激情7》、《碟中諜》、甚至最近的《瘋狂動物城》、《奇幻森林》等現象級動畫電影與大片都體現了這點,這恰恰是國內電影要叫板好萊塢的最大短板。

而國內的特效工業製作流程並不規范化,人為割裂了各個環節,加之導演的水平參差不齊,對特效缺乏深度的理解,無論工作習慣、細節製作能力、科技水平、工業標准與體系、態度等各方面都輸給好萊塢,也是國內特效水平與好萊塢差距大的重要原因。

雖有政策扶持但缺乏落到實處的利益導向,導致人才流失

而電影工業產業鏈對特效技術製作投入不多,導演不懂,往往造成了在國內普通的特效師的收入偏低。比如有相關數據顯示,國內普通特效師年薪大概十幾萬,高級特效是大概在三十萬。而在好萊塢,價格翻了六倍。

當然國內在政策方面也有扶持,早在2010年,國內影視界被《阿凡達》的特效能力刺激了一把。國務院在當年推出了《國務院辦公廳關於促進電影產業繁榮發展的指導意見》。當時國內倡導加強影視特效的教育工作,積極縮短與好萊塢視效大片之間的距離。

但美國政府對特效製作則是更加落到實處的利益導向性政策扶持,比如對特效電影採取了出口退稅政策,促進特效電影成為全球商品。當然,如果相關政府部門能夠出資甚至從政策上扶持鼓勵支持特效研發,對於推動行業的成長必然有很強的導向性。

韓國就是如此,據某業內人士談到,韓國政府曾經出錢送了很多導演和專業人才去好萊塢學習,韓國的特效公司也可以拿到韓國政府的補貼。許多韓國人才在出國進修後都會選擇回到韓國開設工作室,他們帶來了好萊塢最先進的特效製作體系。

中國影視資本雖熱衷於投資好萊塢大片,但更多的是站在票房分賬的利潤考慮,而很少站在如何提升特效技術與工業化體系等高水平發展模式的演進上,這導致國內特效師等技術人才薪水偏低,許多特效師出國自修後都不再回國,而選擇去加拿大、英國、紐西蘭、美國等特效技術比較先進的地區。

筆者在此前的文章中有談到,國內的電影言則談IP,談粉絲經濟。青春片系列火了,導演扎堆去拍這個主題。直到把這個題材拍爛為止,去年有《梔子花開》和《小時代》《萬物生長》、《何以笙簫默》、《左耳》、今年有《誰的青春不迷茫》、《我的新野蠻女友》等。

當然,誰都知道,青春片低成本,無需特效,主打粉絲經濟,可以通過粉絲電影、販賣小鮮肉電影與互聯網渠道的推廣與營銷來賺快錢。筆者此前也有談到,這將導致整個電影產業走向另一個極端,即向著短視化與低工業化模式演進。

我們知道,好萊塢大片之所以視覺特效技術先進,在於製片公司在科研上的投入毫不含糊。他們即便為一部影片投入上百人的團隊來專門研發一款軟體也在所不惜,有資料顯示,卡梅隆為做《阿凡達》不僅在特效上耗資幾億,而且花了九年時間做一款軟體。這種不在乎資金與時間的大投入的研發,國內製片方和特效公司只能望洋興嘆。

缺乏巨頭型的特效公司,來提升行業標准統籌產業鏈

其實,說到技術,其實中國特效公司技術也不是特別差,好萊塢各許多科幻片、魔幻片、災難片等很多都有中國特效公司的參與,但中國的短板在於缺乏巨頭型的特效公司,來建立行業標准,推動特效創作與軟體開發體系。在美國,有工業光魔、威塔、特藝等許多知名的品牌公司,在好萊塢,環球、華納兄弟、迪斯尼等每一家電影公司基本都有自己的特效工作室,掌控世界上最先進的特效技術。大的特效公司團隊成員比較國際化,素質與技術穩定,不會因為人才流失導致技術與經驗的斷層。

但中國卻是小型特效公司多,缺乏科研投入,與好萊塢比,規模和技術不在同一檔次。國內特效行業也缺少統一特效工業資料庫,一旦某個特定的關鍵技術人才一走,特效水平就開始下降。比如目前目前國內電影特效公司使用的電腦軟體嚴重依賴進口,電影特效也是拿到國外製作,就在於缺乏大的巨頭型公司來統籌整個產業鏈,建立自身的特效創作與軟體開發體系,提升整個行業的從業人員收入、技術水準與研發創新能力。

因此,中國電影產業的繁榮只是虛假繁榮,用小鮮肉的青春題材的電影對抗好萊塢特效大片,肯定不堪一擊,對於整個電影工業而言,這是電影產業虛弱的本質的外露。當然,電影工業的繁榮,需要一個工業化升級的平衡計劃體系,需要電影巨頭從中充當杠桿作用來撬動整個產業鏈各端的工業潛力,比如說懷柔中影基地擁有目前全球最大面積的影視攝影棚,和技術先進、數量眾多的影視數字化製作裝備,如果有專業性巨頭型企業來介入整合產業鏈上各端的技術和人才,便可以有機會在這里打造一個特效產業的集群產業鏈,帶動整個行業標准與人才體系的發展。

我們的電影產業應該有點雄心,對於好萊塢不能永遠是仰視的態度,世界的特效技術已經在日新月異,而你在止步不前、投機取巧的不斷製造小成本的青春電影去迎合粉絲經濟,一窩蜂去拍同類型的題材,這就是一種倒退。有業內人士曾談到這一現象表示,「中國的電影投資者講究賺快錢,它們考慮更多的是成本回收與利潤,如果說到用特效,他們首先關心的是,這門生意到底值不值。對票房有多大幫助?」

這讓整個電影產業缺乏一種向技術致敬的態度,也缺乏驚艷的國產特效大片通過鯰魚效應來帶動整個電影產業對特效製作的投入與重視,更無法帶動整個電影產業的工業化升級。畢竟,我們也不能永遠停留在5毛特效,我們也需要自己的「奇幻森林」。

拓展:

國產電影崛起

中國影片回溫開始加速

中國電影有過輝煌歷史,也走過了很長一段低迷期,大量用流量明星圈錢的電影扎堆上映,甚至出現了粉絲包場、午夜爆滿的奇葩現象。

數據曝光之後,我們從源頭上也開始加速遏制這種現象,限酬令、CFDG中國青年導演扶持計劃等等措施,讓中國電影逐步走上正軌。我們不缺好的題材,不缺好的導演,更不缺優秀的製作團隊和好演員,市場規范好了之後,優質國產電影越來越多的被創作出來。

從戰爭題材的《紅海行動》、《戰狼2》到深度現實主義題材的《我不是葯神》、《無問西東》、以及荒誕喜劇《無名之輩》、《一出好戲》,科幻大片《流浪地球》等等,各種題材的佳片層出不窮。可以看得出,2018年開始,中國產出的優質大片較前些年更多,有一些甚至票房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即便同期有好萊塢大片上映,也完全沒在怕的。

《阿麗塔:戰斗天使》全球票房4億美元,《流浪地球》的全球票房近7億,都是2019年2月份上映的電影,起初還有人擔心《阿麗塔》上映後會快速引流《流浪地球》的票房,最終證明我們的科幻電影也是很硬核很抗打的!

現在只是回溫,談什麼崛起

以動畫電影為例,近日上映的《哪吒之魔童降世》被很多人吹爆,不管是劇情還是特效,都是今年度的爆款熱門。有人說,國漫電影崛起了——似乎我們從來都沒有做出過像樣的國漫來。

事實上,中國的動畫電影在60年代就令全世界刮目相看,《小蝌蚪找媽媽》這部水墨電影令宮崎駿和高畑勛都著迷不已,宮崎駿曾說:世界上最好的動畫在中國,在上美廠。然而一直保持著不急功近利,傳承著當年中國電影精神的人,竟然是宮崎駿而不是我們。

例如《山水情》這種畫風美到極致,內涵深刻又極其注重細節的動畫短片,便成為了中國動畫電影徹底走向商業化之前的最後一部藝術精品。與此同時,類似《霸王別姬》、《活著》這樣的高質量電影,也越來越少。

所幸,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商業與藝術的磨合,現在的電影人終於找到了平衡的方式,既能夠保證口碑又能拿到不錯的票房。

這和觀眾的支持與覺醒也是密不可分的。

但我們只是回溫,我們還有更多的提升空間。商業與藝術逐漸平衡,中國電影人的春天《白蛇:緣起》剛上映時票房慘淡,片方把所有的錢都投在了製作上,連宣發的資金都沒有。

有人不忍它就這么被埋沒在一大堆粗製濫造的商業電影中,拚命的安利,知道的人越來越多,高質量的製作令每一個看過的人都自動充當自來水,最後這部電影終於收支平衡,給了製作方充足的自信和資金籌備第二部。

好口碑帶動了票房——這樣的事情在這幾年屢見不鮮。

當年中國的高質量動畫光芒逐漸暗淡,就是資金和精力上無以為繼(水墨動畫需要一筆一筆的畫出來)。但現在有了3D建模技術,而我們又有深厚的文化根基,有太多太多好故事等待挖掘了,做出令全世界矚目的電影並不是難事。

無論是什麼類型題材的電影,因為是我們中國人自己拍的,故事也是我們自己的,才更加有認同感。

在劇情和製作都不掉鏈子的情況下,與其費盡心思去理解外國大片里的「文化梗」,倒不如看著我們自己的電影更能會心一笑。

說了那麼多,其實可以總結為一句話:中國電影質量回升,觀眾重拾文化自信,外國大片將面臨更大的競爭力,不再是安插一個中國演員進去就能無腦收割票房了。

無論中國電影還是外國電影,最終還是要靠質量取勝。在文化認同上,當然國產電影更有優勢!

;

Ⅷ 外國電影的優點

1.有足夠的人文思考
2.有極好的電影音樂
3.大部分片子著力宣揚真善美(這與日本電影刻意宣傳假丑惡形成鮮明對比)
4.演員無論名氣大小,刻畫任務均很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