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产电影 » 中国关于引渡的电影叫什么名字
扩展阅读
秋霞电影网了 2024-05-08 02:02:17
日本有8个怪物的电影 2024-05-08 01:53:44
手机版影音先锋片看电影 2024-05-08 01:32:27

中国关于引渡的电影叫什么名字

发布时间: 2024-04-26 21:58:21

1. 有谁看过一部电影是反映在抚顺战犯管理所里日本战俘的故事啊这影片叫什么名字我忘了,知道的告诉下 谢谢!

“认罪”-抚顺战犯管理所的六年

http://content.gougou.com/content?cid=

2. 如何评价电影《湄公河行动》

拿什么承载真实
文/梦里诗书

单作为一部动作片来说《湄公河行动》无疑是颇为中肯的,在动作戏码上可谓做到了并不逊于好莱坞的惊险刺激,但这场根据震惊宇内的真实事件改编,电影却并没有真正着点那本自真实的正邪交锋,只是变成了一场单能金玉其外的场面之作。

贯穿始终的热血燃情,令人看到了香港导演林超贤对动作的娴熟掌控,却也仅局限于此,在一场场堪为惊险的大场面营造中,剧情的不合理也一步步暴露无疑,电影在伊始便申明了这是一场秘密行动,但当我方人员在他国已然闹出惊天之举的同时,却仿若是在自己国家一般,这就犹如《飓风营救》中连姆·尼森单枪匹马创巴黎固然精彩,但少了那个已然腐化堕落的法国国安局老友,那么一切都会变的极为牵强,更何况这是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却连自圆其说都做的乏善可陈,又拿什么来为人信服?!

如果说剧情的不完整可能是出于顾及他国颜面,很多问题不得不规避的话,那么在人物塑造上的缺陷,却只能归于电影自身,过于追求主旋律化的渲染,使得人物变的尤为单薄,电影对糯康这一事件的核心人物,基本只是给人了一种模版化反派的简述,而即便是张涵予与彭于晏的主演担当,亦难以给人何般深刻的映像,人物的脸谱化使得电影几乎没有太多能给演员发挥的空间,这也使电影难以深入只是停留在了一部英雄主义电影的层级中。

相较于《湄公河行动》所彰显的英雄正义,我个人实则更希望电影能聚焦于这件惨案背后的人文关怀,但电影更多的只是将十三个无辜性命的逝去沦为了突显英雄的张力,单从这一点来说,我并不喜欢这样一部作品,因为其作为真实事件改编,它并不是一部杜撰的演绎,其本因致力去还原真实,聚焦为何这样一件惨案会发生的思考,以此彰显对生命的尊崇敬畏,而不是用这样一场上天入地的打斗来博人眼球。

主旋律化的警匪片,适合任何一场悬疑的杜撰,唯独不适合这种本自真实的惨案,因为真实的深度远比套路的英雄来的更为震撼,惨案背后的思考才是其本当承载的“旋律”。

3. 有一个香港老片子。有曾志伟演,一个旅行团去玩,被越南类似的土匪劫持是片子叫什么名字,谢谢了!

返老还童
导演:曾志伟
主演:曾志伟 陈百祥 吕良伟 林俊贤 许冠英 陈雅伦 林建明 童玲
上映:1989年
类型:剧情片
地区:中国香港
保龄球、花呢碌、郁得劲、通天明、大弟祥是好朋友。 他们五人参加了由化骨龙领导的旅行团到猎艳,岂料猎艳不成欲误服了一个巫师的药,除保龄球外,他们都返老还童变成小孩子。 为了接近当小学教师的女友安妮,花呢碌等做了她的学生。安的男友是一职业爱情骗子,花等在安妮面前揭穿了他的丑恶面目。 化骨龙从泰国带了解药回港,欲被匪帮抢了来勒索花等,花等和匪帮徐仁富,为了解药打斗起来,终于花呢碌先服一了瓶解药,变回一个英俊青年,和安妮结成伴侣,郁得劲等最后也服了解药,变…

4. 偷渡的电影

?
会不会是非常人贩 第一部?

5. 南京大屠杀电影简介

《南京大屠杀》该片以1937年发生于中国南京的战事为背景,描写了一个中日结合的家庭在南京大屠杀中的遭遇。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阅!
南京大屠杀电影剧情简介
1937年深秋,为躲避战乱,中国医生成贤秦汉携带怀有身孕的日本妻子理惠子早乙女爱和孩子从上海逃到南京老家,他没想到南京也差不多快被侵华日军夷为废墟。被告知可以进入欧美列强势力保护的安全区避难时,成贤认为自己与难民身份不同没做理会,投靠了老朋友继续行医。以小学教师刘天琴刘若英为代表的同胞的悲剧令他震惊愤怒,但他认为自己首要任务不是反抗暴敌而是尽职做好一名医生。

同年冬天12月13日,南京全面沦陷,日军开始在南京疯狂烧杀淫掠,成贤终于意识到日军的残酷麻木,让妻子先行一步去安全区躲避,自己则留下来继续救死扶伤,他不知道的是,安全区早已名存实亡,而要反抗时,他发现已无可能。

一九三七年深秋,南京荒凉的铁道上,成贤带着怀有身孕的妻子理惠子日本人回南京的老家。在纷乱的战火中,成贤在南京的老家已成为一堆瓦砾。别人告诉他可以去到外国人保护的安全区,但成贤自认不是难民而不愿去。他找到在下关发电厂做工的幼时朋友根发。根发虽然对他带回来的日本媳妇反感,但还是接纳了他们。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日,日军开始围攻南京城,同年十月十三日南京城破。疯狂的日兵搜寻,烧杀淫掠。理惠带着孩子们进了安全区,难民们得知理惠是日本人,便把所有对日本人的不满发泄在她身上,当成贤来到安全区,理惠悬著的一颗心才放下来,他们不知道另一场浩劫已悄然来临……

南京大屠杀电影幕后制作
影片是一部“南京大屠杀”为主题背景的电影,围绕一个中日结合的家庭在南京大屠杀中的遭遇,以一位日本女性的视角来审视日本军队在中国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并试图通过细节描写,从人性的角度出发表现出侵略者谨正的复杂性。导演吴子牛通过此片展现了他对战争、民族和人性的思考。影片结尾处特别打出了两组字幕,分别是1937年南京大屠杀中的死亡人数和1995年南京城最新人口数字,用强烈的对比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历史的回声。但是该片公映后很多观众却无法认同这一另类独特的视角,一时间恶评如潮,公映不久便匆匆落幕 。

作为一段惨绝人寰的史实,“南京大屠杀”曾经吸引了许多影视导演。1995年,吴子牛决定要拍一部以此为题材的大片。为了表示自己将“南京大屠杀”拍好的决心,吴子牛将一头黑发剃光。并立下誓言:“拍不好这部电影,我以后就不拍电影。”影片剧本经过梁晓声、徐天生、张冀平等一系列编剧作家之手,创作出了关于“一对恋人,两个家庭”在南京大屠杀中的遭遇。导演试图通过细节以人性的角度描绘出侵略者的复杂性。其中一个细节是当日本兵到理惠子家里搜查时,恐慌的理惠子颤抖地从窗子里挂出一串千纸鹤和一小面日本太阳旗。搜查的日军见状后用日语询问她是哪里人,声音竟是温柔的;另一个细节是成贤被抓走以后,理惠子在一大群避难的中国难民中绝望地用日语哭诉,愤怒的难民把对日本的仇恨迁怒到这位日本妇女身上。

这部以“南京大屠杀”为主题背景的电影,因其独特的视角也曾被评价为一部“充满人文精神,人性十足、生命意识极强的一部电影”。《南京1937》所展现的是一个导演对战争、对民族、对人性的思考。然而很多观众却无法认同导演另类独特的视角。毕竟,难忘那段过于沉重历史的中国观众们,还难以接受以一位日本女性的视角来审视日本军队在中国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影片一时间恶评如潮,公映不久便匆匆落幕。然而,这部影片毕竟以独特的角度给观众留下了这场战争的思考
南京大屠杀电影创作背景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侵华日军于同年12月13日攻陷中华民国首都南京之后,在南京城区及郊区对便衣兵、国民革命军战俘及平民进行的长达6个星期的大规模屠杀。直到1938年2月南京的秩序才开始好转。据第二次世界大模誉战结束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军事法庭的有关判决和调查,在大屠杀中有20万以上乃至30万以上中国平民和战俘被日军杀害,南京城被日军大肆纵火和抢劫,致使南京城被毁三分之一,财产损失不计其数。抗战胜利后,松井石根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处祥码悔绞刑,谷寿夫引渡给中国 *** 处死。
南京大屠杀电影影片评价
这部以“南京大屠杀”为主题背景的电影,因其独特的视角也曾被评价为一部“充满人文精神,人性十足、生命意识极强的一部电影”。中青线上评价

《南京大屠杀》所展现的是一个导演对战争、对民族、对人性的思考。然而很多观众却无法认同导演另类独特的视角。中青线上评价

6. 描写49年渡江战役的电影叫什么名字

片名:风雨下钟山

主创:
编剧:艾煊、梁信
导演:袁先、韦林玉、里坡
摄影: 韦林玉
美术: 刘竞生
作曲: 傅庚辰
主 演:张克瑶 王铁成 刘锡田 杜雨露 斯琴高娃

八一电影制片厂1982年摄制

剧情:
1948年冬,解放战争进入新的阶段, 国民党政权已摇摇欲坠。
除夕之夜, 蒋介石宴请军政要员,席间抛出玩弄 “和谈”阴谋的《元旦文告》,引起 国民党内部各派系之间的激烈争吵, 蒋介石大为恼火。
为戳穿蒋介石假和 谈、真备战的阴谋,中共中央主席毛 泽东发表了《关于时局的声明》,提出争取国内和平的八项条件,引起国民党领导层一片混乱。蒋介石不得不在内外交困中宣布“下野”。
美国驻 华大使司徒雷登怂恿代总统李宗仁与 中共以“隔江而治”为条件进行和谈 ,企图形成南北分治的局面。
此时,淮海、平津两大战役胜利结束,解放大军进逼长江。而退居溪口的蒋介石 却继续在幕后加紧部署长江防务,意欲保住蒋家王朝半壁江山。
面对走向 光明、统一,还是走向黑暗、分裂的 两种命运决战的历史关头,毛泽东主 席在中央五书记会上庄严声明:“只 要共产党人死不绝,中华民族就一定 要统一!”
1949年4月1日,国共和谈在北平举行。由于国民党政府坚持“ 划江而治”的和谈方案,使谈判破裂 。
4月20日,毛主席、朱总司令发布 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百万 雄师强渡长江,摧毁了国民党军队苦 心经营的长江防线。
国民党代表团团 长张治中闻讯,即宣布代表团解散。 周恩来恳请代表们留下一起共事,并 使张治中一家人在北平团聚,避免了“第二个张学良”的悲剧
。解放军过江部队乘胜前进,势不可挡,一举解放南京城,结束了国民党的统治。中国的历史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本片于1983年获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 化装奖(颜碧君、李遵训、许建新、 张家懋)、最佳烟火奖(于泽、王全荣、邱必奎),文化部1982年优秀影片奖,首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