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微影 » 老电影进军大别山
扩展阅读
一部高清电影有多少容量 2024-05-12 03:53:03
中国电影著名监制人 2024-05-12 03:38:36

老电影进军大别山

发布时间: 2021-08-04 20:28:06

❶ 电影《挺进大别山》后面刘邓大军唱的那首歌是什么

世界歌

❷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对全国解放战这的战局产生了什么影响

大别山雄峙于国民党首都南京与长江中游重镇武汉之间的鄂、豫、皖3省交界处,是敌人战略上最敏感而又最薄弱的地区,那里崇山峻岭,绵延不绝,是革命老根据地,群众基础好,解放军容易立足生根。占据大别山,可以东慑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沙,瞰制中原。毛泽东提出,进军大别山应采取跃进的方式,下决心不要后方,长驱直入,一举插进敌人的战略纵深,先占领广大乡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乡村包围城市,然后再夺取城市。

当时军委的战略意图是:以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由陈赓、谢富治率领太岳兵团主力为右后军,趁胡宗南陷在陕北,豫西敌军处境不利的时机,以雷霆万钧之势,从晋南渡过黄河挺进豫西,依托伏牛山作战,创建豫陕鄂根据地;由陈毅、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主力为左后军,挺进苏鲁豫皖地区;两翼牵制是:彭德怀率领陕北野战军出击榆林地区,调动进攻陕北的胡宗南集团北上;山东解放军在胶东展开攻势,把进攻山东的国民党军引向海边。中共中央一再要求做到:两翼配合中间,三军确保主力。周恩来曾说:“刘邓直插大别山,朝蒋介石的胸膛刺进一刀!陈赓、谢富治兵团南渡黄河,挺进豫西,再砍他一刀!陈毅、粟裕大军进入鲁西南,挺进豫西,再扎他一刀!这三路大军,在战略上就布成了‘品’字阵势,互为犄角,协力配合,在南起长江,北至黄河,西从汉水,东到黄海的中原大地上,向敌人展开大规模的进攻。” 刘邓大军与随后挺进豫西、豫皖苏的陈谢、陈粟两路大军,形成“品”字形阵势,它们互为犄角,以鼎足之势,直逼国民党长江防线,使广大中原地区成为夺取全面胜利的前进基地

解放战争期间,党中央、毛主席决定战略上从内线转向外线时,首先选择的就是刘邓大军。此次展览上有1947年7月中央军委指示刘邓挺进大别山时的电报,上面说:“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行程,直出大别山。”

1947年8月7日,刘伯承、邓小平遵照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的指示,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突然甩开敌军,分兵三路,向南疾驰,开始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

千里跃进大别山,说起来容易,可是让一支大军孤军深入到国民党统治区,没有后方,没有补给,的确是很危险的一着棋。毛主席对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估计了三个前途:一是付出了代价站不住脚退回来;一是付出了代价站不稳脚,在周围坚持斗争;一是付出了代价,站稳了脚。这着棋显示了毛泽东作为一个战略家的巨大气魄,但实现这个战略意图,要有刘邓这样既有军事才能,同时又顾全大局的指挥员。

鲁西南战役后,刘邓大军需要休整,但接到毛泽东“陕北情况甚为困难”的电报后,刘邓二话没说,不到10天,即率部千里跃进大别山。刘邓当时面临的困难是绝对难于想象的。前面有强大的敌人在堵,和黄泛区等等障碍,后有敌军在追,天上飞机轰炸,弹药给养也供给不上,刘邓大军被迫放弃了所有重武器和辎重,以“走到大别山就是胜利”“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气魄,坚决贯彻党中央的战略意图。克服重重困难挺进大别山。80年代电影《挺进中原》描写的就是刘邓进军大别山的壮举,当时,因要跋涉黄泛区,部队不得不将大炮和辎重炸毁。焚毁机密文件。

从开始进军大别山,到在大别山立足至建立起根据地,刘邓面临着极其残酷的困难,因为大别山原是红四方面军根据地,大别山是红四方面军的发源地。刘邓所带部队的老底子,就是徐向前元帅多年培养的红四方面军,是一支能打硬仗的部队。现在老红军老部队回了家乡,谁不想打好仗,做好群众工作,站稳脚跟呢?可大别山在国民党统治下已搞得贫困不堪,加之历史上有我们部队的四出大别山(一是红四方面军西征,二是徐海东到陕北,三是高敬亭东进,四是李先念突围),有点年纪的人都很懂革命理论,当我们给群众做工作,讲到分配土地时,群众说:“不用你分,我们1927年就分好了。”“在我们大别山,你们有过四次走出,没有一次不是搞到箩里精光(罗山、礼山、经扶、光山),最后还要到剥皮(陂皮河)才走的。鬼才相信你们旱鸭子(北方人)不走。”

在革命的历史上就有这样的巧合、这样的创痛!说来,大别山人民也真够苦的。四方面军撤离后,国民党对其进行了极为残酷的镇压围剿,常常是十里无人烟,到处无鸡鸣.老百姓生活已经无法维持,刘邓进入后,老百姓不敢接近,怕国民党报复,刘伯承、邓小平指挥部队一面作战,一面开展地方工作,发动党员骨干群众进行土改,镇压地主,打击土匪.严明军纪。。

至11月,共歼敌3万余人,发动群众建立了33个县的民主政权,一部分青年开始参军,壮大了自己的力量。初步完成了大别山区的战略展开。

因为这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刘邓就带头纺纱织布制作军衣、冬装。经过几个月的艰苦斗争,刘邓在大别山终于站稳了脚跟,实现了党中央指出的最理想的前途。刘邓曾说:我们在大别山背重些,其他战场可以减轻些,更多地消灭敌人。刘邓这种勇挑重担、顾全大局的观念,在千里跃进大别山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为了要在大别山站稳脚,刘邓把高度集中的大部队撒开,变成麻雀满天飞,准备在半年里同蜂拥而来的敌人周旋它几个回合。在威严的大别山,这对我们的部队是何等复杂何等严峻的考验!当这种周旋进行到第三个回合时,蒋介石动用4个整编师、33个旅的绝对优势兵力,命令国防部长白崇禧坐镇九江统一指挥,采取强大纵队寻找我主力决战的战法,企图将我军一网打尽。坚守大别山的关键时刻到了。

刘邓部队此时吸引了国民党大批军力,大大减轻了陕北的军事压力。

这时在外线,有陈粟、陈谢两军在郑州至信阳段发起攻击战役支援刘邓,以调动大别山的敌人。大别山的部队,一方面继续坚持内线作战,同时决定在外线再开辟三个战场,以求彻底撕破敌人的阵势。刘邓命令南下的后续部队十纵和十二纵分别向桐柏区(大洪山、桐柏山)和江汉区挺进,同时命一纵由大别山内线向北转出,前进500里,北渡淮河,在淮西展开。

在这最关键的时刻,刘邓二人又分开了。邓小平同李先念、李达组成前线指挥所,指挥大别山内线开展游击战争。刘伯承、张际春率后方指挥部随一纵转移至淮河以北,指挥外线各纵。

12月10日夜晚,刘邓二人在王家湾(黄陂站西北)分别。邓小平说:我到底比你年轻,留在大别山指挥,你到淮西去指挥全局。刘伯承说:警卫团都给你留下,我只带一个排就行了;你在大别山行动频繁,我带电台在淮西给你提供敌情。

当天夜晚宿营,刘伯承率领的野战军直属机关、中共中央中原局机关,即与敌军混住在一起。真巧,刘伯承住的是一个没有敌人的小村庄叫何小岩。这时敌我都没有发现对方,因为双方都疲劳不堪了。当敌人电话兵把线架到野战军机关二局电台时,大家听到了北面的零星枪声,于是各个机关分队立即闪电般地集合起来,迅速向南走。此时已听到北面担任掩护任务的一纵方向机枪声、炮声大作,敌机也很快来到我军上空盘旋。天亮了,只因云低雾大,敌机才始终未发现我军。

邓小平那里,当晚听到北面的枪炮时担心得很,估计刘伯承遇到了敌情,马上令六纵派一支部队向北策应,以吸引敌人到南面来。直至不久以后接到报平安的电报,他才完全放下心来。

这以后,敌人在大别山处处围攻,处处扑空,处处受到邓小平在内线指挥的或集中或分散的部队的打击,驻广济的敌青年军一部被我歼灭。在外线,一纵卡住了淮河,在淮西十几个县展开。进入江汉区的部队越过汉水直抵潜江、石,威胁了武汉,威胁了敌人的长江防线和大巴山防线。十纵和十二纵先后创建了桐柏军区和江汉军区,吸引大别山的敌军向外扩散。

在敌情这样紧张的时候,刘邓分成两个指挥部,但在上报下发的电报中,这一点从未露出来,一切电报仍是签署“刘邓”二字。这时留在大别山的邓小平政委,发了不少关于战略战术的指示电报,都是签署“刘邓”二字。直到他们快要重新会合的时候,刘、邓才分别向中央、军委发了一份个人署名的电报。

经过我军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内外配合,积极作战,四个月歼敌19.5万余人,解放县城近百座,创建了长江、淮河、汉水之间的新的中原解放区,把南线敌军总兵力160多个旅中的90个旅,调动和吸引到中原战场,取得了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胜利。

至此,刘邓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任务已届完成。

一支浴血千里的勇猛之师———冀鲁豫野战军(即刘邓大军)主力12万余人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插国民党统治区心脏,在中国革命解放战争史上创造了一个军事奇迹。消息传到陕北,毛泽东欣喜地说:“我们终于熬出来了!”称此举为“一个历史的转折点”。

挺进大别山,刘邓大军12万人,一路遭遇敌人围追堵截,战斗任务极其频繁,到大别山后战斗仍在继续部队已锐减到不足7万人,伤亡严重。

在坚持大别山斗争期间,刘邓在陈毅、粟裕和陈赓、谢富治两路大军配合下,共歼敌12万余人。

1947年7月跃进大别山,晋冀鲁豫野战军出征实力统计如下:
一纵32357人。
二纵31000人
三纵26468人
6纵26322人
野战军直属队6370人。
总计南下122517余人。

主力转出大别山,留下一批军区部队和地方工作人员,野战军兵力不足7万。
当时未经补充时的实力:
1纵15363人
2纵11627人
3纵15384人
6纵14280人
野战军直属队3000人。

从浩浩荡荡的12万人马减到不足7万,如此冰冷的数字,足使人体味到刘邓付出的艰辛、困苦、英勇和牺牲。
刘邓大军的指战员用鲜血染红了中原大地。
从此,全国战局由被动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大别山战略大事记

1947年6月为减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在国民党重点进攻下的压力,刘邓大军实施南下战略转移,吸引蒋军“追歼”。

7月23日中央军委建议刘邓直趋大别山。

7月30日刘邓收到毛泽东AAA级极秘电报:“现陕北情况甚为困难”。刘邓即回电“直趋大别山”,千里跃进大别山战略最终确定。

8月7日刘邓大军主力12万余人从鲁西南挥师南下,开始千里跃进。

8月19日刘邓率部渡过沙河,蒋介石方悟刘邓战略意图。

8月27日刘邓胜利到达大别山。

8月31日毛泽东提出刘邓在大别山的“最好前途”———站稳脚跟,小平分析创建根据地的有利条件。

10月初刘邓率司令部和中原局机关进入湖北黄冈地区,辗转于红安、麻城、蕲春等地。

10月底刘邓在大别山建起33个民主县政府和军区、行署机构,基本实现战略展开。

12月10日刘邓分兵,刘伯承率后方指挥所北上,小平率前指留在大别山。

1948年2月24日刘邓在安徽临泉胜利会师。

3月刘邓主力转出大别山。

该回答在2005-11-16 13:52:51由回答者修改过
该回答在2005-11-17 08:29:09由回答者修改过

❸ 中国解放战争时期曾经有三个重大的历史转折点的电影即《大进军》《大转折》《大决战》!

大转折-千里跃进大别山,解放军首次开始大规模的外线作战。此前一直是国民党军队在推进,共产党的军队在后撤。

大决战-三大战役,使得国共的实力对比发生根本性和不可逆转的改变

大进军-属于收官阶段在不到1年的时间内解放整个中国大陆。实际上已经不能算转折了,因为大决战以后共产党对国民党的军事力量的优势已经是压倒性,不可逆转的了。

❹ 挺进大别山观后感

1.最近,公司在全体员工中,开展了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观看了《挺进大别山》等影片,重温前辈们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和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主义精神。 影片给人的第一印象可以用气势磅礴来形容,伴随着我们耳熟能详的歌声,直截了当地突出《挺进大别山》的主题,并用很好的过渡手法衔接到国民党阵地,引出电影的主要人物?-邓小平刘伯承。电影的层次分明,结构清晰,按照历史顺序将解放军如何歼灭敌人的战役一一列出,并适当地带出部分将领的名字,讲述了老百姓与解放军同仇敌忾,共同抗击敌人的历史事实。 在这部电影中,我领会到什么是真正的“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意”。我们把握生命并敬畏生命,可生命对他们而言却是不畏牺牲。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刘邓在大别山上面对无数个铁血战士强烈激昂的演讲,他们不约而同由衷地发出人民的力量不可战胜的大无畏呐喊。刘邓的演讲是那么的振奋人心,简短而又铿锵有力,战士们的呼声更是响彻山岗,这是怎样的一种豪情壮志,有着这样的热血儿女,敌人的罪恶念头想都不要想,有着这种钢铁脊梁,任何妄图与人民为敌的人都会受到正义的惩罚。在这发自肺腑的声音里我感受到一种强大的民族精神。我确确实实被感动了,同时也激发了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怀。 在重温那段历史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为中国的和平解放不惜牺牲一切的抗战精神。作为身处和平年代的青年人,我们不能忘记那段腥风血雨的岁月,应该永远缅怀那些千千万万不留姓名,却前赴后继为民族解放事业献身捐躯的革命先辈。那段革命战争史是中华民族的丰碑,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魂。历史的车轮滚滚驶过,到今天,社会时代发生了很大变化。然而,无论形势和任务有怎样的不同,我们都不会忘记这个本,丢了这个根。求真务实,艰苦奋斗。曾经成就我们事业的伟大精神动力,还将辉映着我们漫长而辉煌的征程。伟大的事业,伟大的人民,需要永远的“为顾客服务”。 公司为了增强全体员工爱国主义意识,开展的主题教育活动,给我以强烈的震撼,同时也引发了深深的思考。当前,国内外经营形势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这种新形势、新情况下,我们青年员工的各个方面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的眼界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活跃,看问题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同时也产生了种种问题,如部分员工的服务意识薄弱及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不强等。此次教育活动的开展,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手段。 通过集中组织观看爱国主义影片等形式,增强了我的大局意识、组织意识、责任意识、模范意识和爱国意识,树立了战胜任何困难的信心,成为具有强烈的市场竞争意识的合格员工,成为执行总部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模范,勤奋工作、刻苦学习的模范,遵纪守法、开拓创新的模范。
2.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在大革命时期,由中共领导红军在鄂豫皖三省边界以大别山为中心的地区建立的革命根据地,是仅次于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二块伟大的革命根据地,也是红4方面军的诞生地。这一根据地的成立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迄今,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已建立80周年。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鄂豫皖苏区人民为推翻三座大山的统治,进行了英勇不屈、可歌可泣的斗争,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作为在这片热土上出生、成长的我感到非常的骄傲和自豪。
为纪念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成立80周年,革命老区的人民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而我们黄冈师范学院商学院党组织也以此为主题开展了党组织生活会,此次党组织生活会的形式不是采取以前的小组讨论发言形式,而是以观看《大转折——挺进大别山》这一战争影片的形式开展。
坐在主教楼220教室里,我认真的看完了这部影片。
这部影片讲述的是:1947年3月18日,国民党军队占领中共中央政府所在地延安,中国革命处于危急关头。为粉碎国民党军队对我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空前规模的重点进攻,扭转战局,刘邓大军南渡黄河,在鲁西南与敌人鏖战,先后取得郓城、定陶、六营集战役的胜利。接着,又攻克敌重兵把守的羊山集。此时,颇感不妙的国民党当局紧急调集35万大军日夜兼程扑向羊山集,并企图利用当地连降暴雨洪水猛涨之机,袭击我军。面对严重的敌情、水情和党中央发来的“陕北情况甚为困难”的电报,刘邓彻夜未眠,毅然决定立即南下。部队在连续作战、疲惫不堪未及休整的情况下,冒着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过黄泛区,渡沙河、汝河、淮河,向大别山英勇挺进,并胜利到达目的地。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坚持战斗,经历了极其艰苦和令人难忘的战斗岁月。最后以伤亡近半的代价,实现了中央的战略意图,使解放战争形势发生了根本性转折,人民解放军提前进入了战略进攻。
这部影片给了我很深的震撼,其中有几个情节镜头令我记忆尤其深刻。
镜头一:战士们在寒冷的冬天,赤着双脚踏着结冰的河面过河。很难想象,在那么冷的冬天,他们就那样赤着双脚踩着结有冰块的河面行走,双脚都冻紫了。换做是我们,在那么冷的冬天穿上厚厚的袜子鞋子都觉得冷,跟别说赤脚踩冰块了。可是在那样恶劣的环境条件下,他们却没有一个人吭声,而是那样坦然地在结有冰块的水中趟过。
镜头二:战士们边打仗边洗澡。影片中战士们因为水土不服身上长满了疥疮,在泡澡治疥疮的时候他们还要防止敌人的进攻。洗澡的时候一队人洗,另一对的人就拿枪在旁边打敌人,然后换班。当看到战士们在水中嬉戏,玩闹,脸上露出的那种开心的笑容的时候,我为之动容了。那需要多么乐观的心态啊,才能在那样的环境中懂得享受那片刻的快乐。
镜头三:刘伯承和邓小平互相争着南下,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希望让给对方。在那种战争形势下,要南下就必须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就意味着一路上会接连不断的遇到危险。明知是危险的,但刘伯承和邓小平互相争着去,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之间有着真诚而深厚的战友情谊,更是因为他们都有着一颗无私而伟大的心。
我被他们这种不畏险阻、不怕吃苦、无私精神以及乐观开朗的态度深深打动了。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部反映战争的影片,更是一部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教育影片。看完这部影片,我忍不住开始反省我自己。
最近寝室后边在施工建新宿舍楼,这座新宿舍必须在9月份开学的时候建成,好让09级的学弟学妹能住进去,因此工地一直在赶工,每天从早上六点做到晚上十一二点,在施工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有噪音打扰到在寝室自习休息的同学。因为现在快到期末,课几乎都停了,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自习,而我又习惯在寝室自习,所以经常跟同学抱怨寝室外面太吵,影响我学习。想到影片中革命先辈们为了革命的胜利,为了人民大众的和平,不顾自己的生死投入到危险的战争前线。我为自己的这种自私的想法深深感到惭愧,我怎么可以因为自己的舒适而不顾学校的利益呢,更何况我也是黄师的一员
3.挺进大别山》影评:跟着走!走到前面去!

2011年6月8日,商学院全体党员、预备党员聚集一堂缅怀了豫皖苏革命根据地建立80周年以来党的革命丰功伟绩。期间我们一起观看了解放初期的重大历史转折点——《挺进大别山》,学习了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革命精神:顾全大局 ,勇挑重担的精神 ;艰苦奋斗 ,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 ;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齐心协力 ,精诚团结的精神。
真实故事发生在我就学的红色土地——大别山麓。解放战争初期,为了改变战局,毛泽东决定向蒋介石在战略上的薄弱后方——大别山发动战略反攻。制字了两翼牵制的作战方针,南线主力三军配合,由刘、邓率领的晋翼鲁豫野战军主力中央突破,从黄河北一直攻到长江,占据了战略要地大别山。粉碎了敌人的重点进攻,收复了失地,使战争的进程大大地加快。这是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到战略反攻的一个大转折。
当灰蒙蒙的画面出现在我眼前时,我不禁惊呆了,不禁为当时支撑他们前进的精神所折服。期间有一个感人的片段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党员,当刘邓大军面临前堵后追的迫境时,刘伯承不得不做出痛心疾首的决定:舍掉一切武器和装备,徒步挺进大别山!然而却在队伍中出现悲怆的反抗声。原来一名战士死死坚守在他的大炮上,不让任何人炸毁它们,因为那架大炮是他的三个出生入死的战友用鲜血与生命换来的。铁血男儿,几经生死,却在此刻流下了无助的眼泪……最后队伍不得不将所有行军包袱都扔掉。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刘伯承最后意味深长的那句话:“跟着走!走到前面去!即使我们空手走到大别山,也是一种胜利!”
跟着走!走到前面去!我们跟着的,就是我们的党,我们的信仰!
据报载,前不久,重庆市94岁的老红军袁昆去世了。他留下遗嘱,要子女给他交上最后一次一万元钱的党费,说:“我死了,但共产党员的身份没有变,死后没有工资了,那就一年交一块钱,要交一万年党费!因为我们这些人就是喊着‘中国共产党万岁’去冲锋陷阵的,‘中国共产党万岁’就是我们的信念。这一万块钱的党费就是我对党的一份感情!”袁昆在革命战争年代的血与火中铸就了“跟着共产党走”、“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的坚定信念,从此忠诚于党、忠诚于自己的信仰,哪怕是在离开人世时,也要为他坚信的万世长存的党做最后的奉献,这怎能不让人为之震撼和动容?
信仰,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巴金说,支配战士的行动的是信仰,他能够忍受一切艰难、痛苦,而达到他所选定的目标。方志敏庄严宣告:“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信仰能够创造奇迹。正如一首歌中唱道:“我的信仰是无底深海,澎湃着心中火焰,燃烧无尽的力量,那是忠诚永在。”正是千千万万党的优秀儿女始终团结在对马克思主义坚定信仰的旗帜下,为信仰而生,为信仰而死,为信仰而奋斗,为信仰遭受挫折却百折不挠,为信仰历尽磨难却甘之如饴,对信仰毕生追随、至死不渝,我们党才能更加坚强有力,带领广大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 。
对每一名共产党员来说,坚定信仰是根本,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前提和基础。对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信还是不信,真信还是假信,是共产党员的试金石。对于我大学生党员来讲,大学生的身份在某些程度上的确阻碍而我们行为能力,但不能限制我们思想的进步!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整天面对的都是绿色环保、文教改革、三农建设等等。当我们为世博欢欣鼓舞时,是否有想起过刘伯承因凌晨多睡了10分钟而懊恼不已时的认真?当我们沉浸在世界杯的激情中,有没有想过刘邓二人用一张简单的字条传递生日祝福时的感动?

老电影再见了大别山漂亮女演员是谁

《再见了大别山》曲歌词由王和泉老师创作于1981年6月至1982年5月,1982年6月由著名作曲家雷远生作曲,1982年9月由著名歌唱家吴雁泽首唱并于1983年5月在上海录制成唱片,1983年8-9月,由王老师编剧的音乐艺术片《将军的摇篮》由吴雁泽主演、安徽电视台拍摄 这是歌曲不是电影

❻ 电影《挺进大别山》内容简介

剧情简介:

1947年3月18日,国民党军队占领中共中央政府所在地延安,中国革命处于危急关头。为粉碎国民党军队对我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空前规模的重点进攻,扭转战局,毛泽东从战略高度出发,提出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以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相互配合,形成“品”字形战略格局,经略中原,彻底改变敌我战略态势,为夺取全国胜利迈出了坚定而关键的一步。
为实现这一战略思想,刘邓大军南渡黄河,在鲁西南与敌人鏖战,先后取得郓城、定陶、六营集战役的胜利。接着,又攻克敌重兵把守的羊山集。此时,颇感不妙的国民党当局紧急调集35万大军日夜兼程扑向羊山集,并企图利用当地连降暴雨洪水猛涨之机,袭击我军。面对严重的敌情、水情和党中央发来的“陕北情况甚为困难”的电报,刘邓彻夜未眠,毅然决定立即南下。部队在连续作战、疲惫不堪未及休整的情况下,冒着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过黄泛区,渡沙河、汝河、淮河,向大别山英勇挺进,并胜利到达目的地。在大别山区,我军不仅与国民党军队周旋战斗,还要与革命队伍内部的错误思想进行不懈斗争。在极为艰难的战争环境中,刘伯承与邓小平相互信任、相互支持,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希望让给对方,表现了极为真诚与珍贵的战友情谊。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坚持战斗,经历了极其艰苦和令人难忘的战斗岁月,最后以伤亡近半的代价,实现了中央的战略意图,使解放战争形势发生了根本性转折,人民解放军提前进入了战略进攻。
该片分为上、下集《鏖战鲁西南》和《挺进大别山》,是继《大决战》之后又一弘篇巨制。这部纪实性的故事片,规模宏大,场面壮观,多角度、多层面,战争场面激烈、紧张。毛泽东、刘伯承、邓小平等领袖人物扮演者都是为观众熟悉的演员。在拍摄羊山集战役时,撇开对战争场面的描绘,选择指挥部中刘邓饮咖啡时的谈笑风生,战场的状况则通过无线电传达给观众,这种表现手法可谓匠心独具,创造了独特的情境和氛围,凸现了刘邓成竹在胸、运筹帷幄的大将风范。影片展示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思想和精神风貌,昭示出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这一战略行动的历史意义。

❼ 反映了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电影是

答案C
导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是国民党走向衰落的转折点。

❽ 求一部电影名字 讲的是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的故事,但好像不是《大转折-千里挺进大别山》

《挺进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