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微影 » 老电影杂声音效
扩展阅读
疯狂山脉电影在线观看 2024-05-01 20:51:53
加拿大剧情电影在线看 2024-05-01 20:49:41

老电影杂声音效

发布时间: 2024-04-18 23:57:59

『壹』 鍝閮ㄧ數褰遍噷鏈夋竻鏅扮殑搴婂惐鍚卞槑鍢庣殑澹伴煶锛屾兂鎵捐繖鏍蜂竴娈甸煶鏁

銆婅タ瑗块噷宀涚殑缇庝附浼犺淬嬶紝銆婇粦搴楃媯鎯虫洸銆嬶紝杩欎袱閮ㄧ數褰遍噷搴婂惐鍚卞槑鍢庣殑澹伴煶鐗瑰埆娓呮櫚鏄庢樉锛侊紒锛

『贰』 foobar2000 鐐规殏鍋滃悗鍐嶇偣鎾鏀惧彂鍑哄惐鍚辨潅闊冲0

澹板崱澶鑰佷簡锛孎OOBAR鐨勯煶棰戣В鐮佸櫒瀵逛綘鐨勫0鍗℃敮鎸佷笉澶濂斤紝鑰屼笖鐢变簬鍏惰В鐮佸櫒鐨勯珮鏁堟э紝瀵逛簬CPU杩愮畻鑳藉姏浣庣殑鏈哄櫒浼氭湁寤惰繜鑰屼骇鐢熺殑鏉傚0銆

==============================鏈ㄥご搴勫瓙

『叁』 有哪些声音效果做的特别棒的电影值得推荐

音响效果好、视觉效果好的,当然是获得奥斯卡这些奖的电影啦,比如黑鹰坠落(又译黑鹰计划)、指环王三部、蜘蛛侠两部、加勒比海盗两部、金刚之类。都是极好的视听享受。或者说,科幻、动作片都可一看。但重要的是,看DVD碟片或者HDTV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网上的,视效再好,音效再好,一压缩,动作场面就花了,5.1的声音系统也变成2.0的了。

『肆』 好莱坞影视声音的制作工艺是怎样的

现在的电影在这方面都会分声道输出,最少也会把人声单独做一根输出,如果是配音就单换这一根线就行了。
早一些的电影没这种技术,或者是在已经彻底混录的拷贝基础上配音,就不一样了,典型的例子就是对白和对白之间的无人声部分,很多用的就是原来的环境声,极端突兀,还有其他的例子,比如人物唱歌用原声,那就更明显了。
电影还是看原声的好,看配音的简直是折磨自己。
这些技术不难,稍微有心留意一阵就明白了,呵呵。
请问同期录音时是不是有一个话筒路对白,再有一个话筒录环境音,像摄影机多机位一样
这个是没必要的
单机位和多机位的问题,和单话筒和多话筒的问题同理,干脆一起解决掉。
首先,我们看到的绝大多数电影,可以说90%以上是用单机拍的,多机位只适用于好莱坞那样的做法,或者仅针对那种一次性不可再生的大场面,比如<乱>里面烧天守阁那样的情况,否则摄影师一般是不会选择多机位的,而双机位我个人感觉比多机位用的情况还少。
单话筒和多话筒这个问题,在技术上没有机位那个问题那么有原则性,但是在用DV拍摄的情况下似乎确实有必要说一说,因为用DV挺难事先双话筒的(尽管你可以用采访机之类的东西实现)。事实上,在一个声音环境稳定的场景里,环境声根本没必要和人声同步录,只要大家理解了这一点,这个问题就好办了。
就是环境音单独录就行了对吗?
不过fanfan说的这种方式,在电影制作中确实会用到,我想说的只是单话筒完全可以实现和多话筒一样的效果。
就是环境音单独录就行了对吗? [/quote]

是的,但千万记住前提,必须是声音环境稳定的场景下。
fanfan 2008-8-27 10:28 PM
谢谢,以后拍东西的时候会注意这些问题啦:)
子川 2008-8-27 11:24 PM
回复 7# 的帖子
关于这个问题,由于现在用的是家庭用的摄录一体机,在拍摄时把环境声和人声都录在一起了,就算单再录一条环境音轨,但人声的轨道里还是夹带了环境声的,很难单独把人声提取出来,我指的是对话的镜头,那么是不是需要后期调音解决这个问题?
mushring 2008-8-28 06:18 AM
如果你需要纯净的对话声,只能用强指向性话筒再加前后期滤噪,没别的办法。
hw2ei 2008-8-28 12:49 PM
那么是不是说人声本身就不受环境的影响了呢?
为什么我们需要纯净的对话呢?不是说情绪度达到60%就可以了吗?
mushring 2008-8-28 01:05 PM
首先,完全纯净的同步人声根本不可能存在,而通过技术手段录下接近那个程度的人声,也已经没什么用处了,因为那和录音棚里配音的效果也没多大区别。子川提的问题,我推测其实不是想问怎么去掉人声那根轨的环境声,而是人声轨上面的环境声会不会影响到单纯录下环境声的那根轨。我的回答还是需要稳定的声音环境,至于怎么才算稳定,不是说噪音源少,噪音多的场景也可以找到两根轨匹配的方式,而是要看噪音源的性质,这个要自己多思考,多积累经验。
子川 2008-8-28 04:16 PM
谢谢mushring,是的,我想问的其实就是这个意思,在一嘈杂的环境下,比如画外有一个蓝球场,正在进行一场激烈的比赛,传过来的声音是时高时低,此起彼伏的,所以当时录下来的对话的人声和后来单录的环境声不匹配,搭配在一起很别扭,空间感不对头,后来我想了一下如果同时用另一台机器把比赛时的噪声录下来作环境声可能就解决这个问题了,在现场噪音多的环境下,用一条人声的音轨用在反应镜头上也有点麻烦,总是找不准感觉,看来还是平时练得太少,缺乏经验.
jiangchong 2008-9-15 01:19 AM
这是一个国际声道的问题.
环境声不一定和对白是同步录制的,但是大多数是在现场录制的.这为制作国际声道文件提供了很多的方便.
我研究过几部外国影片提交的国际声道文件,也制作过两次中国影片的国际声道文件.几乎都采用这种方法.
环境声的绝对稳定很难,但是我们可以录到几段相对稳定,没有瞬态冲击的环境声不难.一般我们可以在多条相对稳定的环境声文件中剪辑,得到一个场景中的纯粹的环境声用于提供国际声道.

tod0501 2008-9-17 05:12 PM
jiangchong老师,那动效怎么办呢?我还以为是拿到各个分轨,然后掐掉对白重新配。
但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不是会损失很多?如和对白粘在一起的动效,拿不出来只能去掉。。。
这里一点那里一点,水都没了。。。
jiangchong 2008-9-18 11:50 PM
国际声道 一般会分出几个版本
简称DME,
D-dialog
M-music
E-effect

译制片主要是译制语言的部分,而且很多被当成环境声的语言是不会译制的,周老师好像监督过一个有空间感的译制片录音。
目前国内的商业译制片做得好的很少很少。我以前对香港电影有误解,就来自于译制片。
tod0501 2008-9-19 10:41 PM
jiangchong老师能介绍下译制片的流程吗?做得好的好在哪?
谢谢老师!:)
jiangchong 2008-9-20 03:33 AM
拿到一个片子的混音母带
1\这个母带现在来说是一个protools的工程文件,这个工程文件里面有很多轨道,是各种各样的声音.
2\把这个工程文件上的对白轨道mute掉,然后录对白.
3\根据原来声音的空间感,将录好的对白加上空间感.
4\混合原来的其它声音输出.

简单说来就是这样,最难的技术在于
1\人物的声音形象是否抓得稳
2\翻译是否到位
3\空间感是否做得好
4\混录时不要改变原片各种声音之间的关系比例.( 目前这个问题很大,王乐文老师特别喜欢把对白在原来的基础上高出10分贝,不要说是我说的,请看拯救大兵瑞恩翻译版本)
tod0501 2008-9-20 10:58 AM
谢谢jiangchong老师!
明白了。

改变了比例就把别人之前的安排,构思全给变了,根据等响曲线。。。
破坏太大了。。。
:(
jiangchong 2008-9-20 01:57 PM
今天我晚些时候放一个工程文件的截图上来给你看看
tod0501 2008-9-20 10:18 PM
好的,谢谢老师!
:)
jiangchong 2008-9-21 03:26 AM
这是制作的一个三分钟的短片的工程文件.这个工程很大,声音很复杂.
jiangchong 2008-9-21 03:36 AM
这是一个环绕声的项目,就是通常所说的杜比数字立体声,5.1(其实就是包括了6个母线).经过初混之后,我把轨道减少到了大约37轨.在没有初混之前,轨道数量约170轨.
现在图上最上面轨道是环境声轨道,然后是音乐轨道,大约占了一半,然后是各种补录和拟音的声音(中国国内俗称音效,此举遭周老师批后,现改成动效,美国人称之sound effcts和Foley) ,最后是人声(中国常称为对白,美国人常称这为dialog,部分比较没有文化的老美称之为voice) ,本片没有voice over(中国人常称之为画外音)
现在正在做的工作是将音乐导出成6个声音通道的母带,其它声音统统不要.
所以你看到所有的音乐轨道被我solo(独奏)了,其它的通道进入mute(哑音)状态.
jiangchong 2008-9-21 03:44 AM
大家看到这些音乐这么多轨,弦乐 铜管 木管 打击乐等等,在不同的时间音量不同,空间感不同,这些乐器之间的比例不同,在环绕声场的定位不一样.为了方便外国人在翻译的时候领悟我们录音师的意图,我们把这些声音混合成6个声道给他们,分别放在电影院的6组音箱里,他们是无论如何也改变不了其中铜管和木管的比例的,他们最多只能整体让音乐大或者小.

同这个原理,我还会把人声,导出一个环绕声母带,我还会把其它声音导出一个环绕声母带.

外片方会拿到 音乐 人声 其它声音 三个环绕声的母带.
他们根据我提供的人声,配好人声以后,和我的其它两个母带混合,即可得到他们国家发行的版本.

在混合过程中一般不推荐改变声音比例,但是考虑到发声习惯和人声音符重音 音高等等问题,可是进行适当调整.比如中国人说话喜欢扯着嗓子说,所以国际声道,是允许一定范围之内的调整的.
tod0501 2008-9-21 10:08 AM
太详细了,谢谢jiangchong老师!
jiangchong 2008-9-21 04:07 PM
[quote]原帖由 [i]mushring[/i] 于 2008-8-28 06:18 AM 发表 [url=http://www.zhouchuanji.com/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69215&ptid=9196][img]http://www.zhouchuanji.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如果你需要纯净的对话声,只能用强指向性话筒再加前后期滤噪,没别的办法。 [/quote]

在开放空间里,你无法得到“纯净的对话声”
mushring 2008-9-21 05:18 PM
确实如此
[quote]原帖由 [i]mushring[/i] 于 2008-8-28 01:05 PM 发表 [url=http://www.zhouchuanji.com/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69240&ptid=9196][img]http://www.zhouchuanji.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首先,完全纯净的同步人声根本不可能存在[/quote]
jiangchong 2008-9-21 09:52 PM
我的意思是,在一个开放的空间里面,你即使用了强制向话筒和"前后期滤噪" 也没有办法得到纯净的对话声.

不知道mushring说的是哪种降噪法,可否分享一下.是采样降噪,dehisser 或是 deesser?
mushring 2008-9-21 10:54 PM
很抱歉,我知道降噪有很多种方式,但没你那么专业,我不知道各种降噪方式的名称,在工作中只能尽量依赖音效师。现在正巧有这个学习机会,希望听听你说说这两种方式的区别。
用强指向性话筒再加前后期滤噪只是权益之计,我从不倾向于使用这种方式,没别的办法指的本身也就不是这种方法能获得纯净的对话声。
mushring 2008-9-21 11:08 PM
采样降噪的英文是什么?
jiangchong 2008-9-22 12:02 AM
抱歉,对白的声音处理似乎不依赖" 音效师" ,没有听说过"音效师"这个工种,麻烦解释一下.

回复你在动画版的疑问
采样降噪和后两种降噪方式同属于降噪的方式,只是原理不一样.后面两种我实在找不到合适的翻译,所以用的效果器上的原文.
mushring 2008-9-22 12:19 AM
我在剪辑工作时,后期阶段声音相关的都交由”音效师“来处理,包括对白的声音处理。你说对白声音处理似乎不依赖”音效师“,你说没听说过”音效师“这个工种,我也没办法,我在上海工作时很多做相关工作的都这么称呼,当然其他称呼也有,不过我还没到把女人不叫女人就认为其不能生孩子的地步。
专业词汇还是要请教你,这不是单纯把中英文对上的问题。我希望知道这几种方式的原理和差异,我这里没有录音方面的专业词典,网上也只能查常规词汇。

[[i] 本帖最后由 mushring 于 2008-9-22 12:23 AM 编辑 [/i]]
mushring 2008-9-22 12:23 AM
如果吝惜赐教,不强人所难了。我对电影声音挺感兴趣,不过没感兴趣到要专做电影声音方面的工作,术业有专攻么,工作时至少还是有音效师可依靠,呵呵。
jiangchong 2008-9-22 12:29 AM
只有外星人才会把女人叫外星人,

对了,你想了解哪种降噪效果器的工作原理.
mushring 2008-9-22 12:32 AM
采样降噪,dehisser,deesser
mushring 2008-9-22 12:33 AM
地球上也只有中文才把女人叫女人。
jiangchong 2008-9-22 12:39 AM
可是有些人认为大多数女人不能生孩子,那种人大概不能算地球人.
mushring 2008-9-22 12:43 AM
[quote]原帖由 [i]jiangchong[/i] 于 2008-9-22 12:39 AM 发表 [url=http://www.zhouchuanji.com/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71182&ptid=9196][img]http://www.zhouchuanji.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可是有些人认为大多数女人不能生孩子,那种人大概不能算地球人. [/quote]

可惜有些人认为:“叫女人的才能生孩子。不叫女人?那可没听说过,不叫女人的话,生孩子怎么能靠她?”
呵呵,死循环。
jiangchong 2008-9-22 12:45 AM
[quote]原帖由 [i]mushring[/i] 于 2008-9-22 12:32 AM 发表 [url=http://www.zhouchuanji.com/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71178&ptid=9196][img]http://www.zhouchuanji.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采样降噪,dehisser,deesser [/quote]
好的,我可以给你解释.
你前面说到了降噪,咱们别着急慢慢来.
好像你对降噪有一定了解,你所说的降噪是什么原理? 先听听你的理解.
jiangchong 2008-9-22 12:57 AM
[quote]原帖由 [i]mushring[/i] 于 2008-9-22 12:43 AM 发表 [url=http://www.zhouchuanji.com/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71183&ptid=9196][img]http://www.zhouchuanji.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可惜有些人认为:“叫女人的才能生孩子。不叫女人?那可没听说过,不叫女人的话,生孩子怎么能靠她?”
呵呵,死循环。 [/quote]
很可惜,这句话只能从你这里听到.
mushring 2008-9-22 01:02 AM
后期的声音方面可不能跟你比,我可以听出音效师对一段对白声滤噪前后的差异,但原理和操作方面,我只会看人做而已。另外,我原文说的是滤噪,当然,这不是要扣字眼。
前期的滤噪有很多方式,我没学过相关专业,只尝试用口语解释。前期拍摄,从筛选不同性质的场地这一行为就已经开始这一工作。用指向性话筒本身就是一种方式,通过指向确定的声源,滤掉许多不同方向的反射声音。在内景时用瓦楞箱板的内胆或者大量超市装鸡蛋的塑料壳子铺设于天花板、四壁和地板上,可以起到降低声音反射,从而减少声噪的目的。用棉絮和胶布填充密封各种门窗缝隙。早期录音棚还可以使用以一定距离并列的细木布置四壁和天花板,地板则用地毯,现在则较多使用皮革作为外墙面。在户外,话筒用的各类毛套可以滤噪,也有局部铺设地毯,或者在机侧使用大面积的帆布格挡。
前期滤噪,乱七八糟归纳出这些。
mushring 2008-9-22 01:04 AM
[quote]原帖由 [i]jiangchong[/i] 于 2008-9-22 12:57 AM 发表 [url=http://www.zhouchuanji.com/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71186&ptid=9196][img]http://www.zhouchuanji.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很可惜,这句话只能从你这里听到. [/quote]

不对吧?
“对白的声音处理似乎不依赖" 音效师" ,没有听说过"音效师"这个工种”
是不是可以理解为,生孩子依赖女人,生孩子似乎不依赖women,没听说过women?
jiangchong 2008-9-22 01:27 AM
[quote]原帖由 [i]mushring[/i] 于 2008-9-22 01:02 AM 发表 [url=http://www.zhouchuanji.com/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71187&ptid=9196][img]http://www.zhouchuanji.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后期的声音方面可不能跟你比,我可以听出音效师对一段对白声滤噪前后的差异,但原理和操作方面,我只会看人做而已。另外,我原文说的是滤噪,当然,这不是要扣字眼。
前期的滤噪有很多方式,我没学过相关专业,只尝 ... [/quote]
这些方法,可以理解为改变声学环境.用的这些材料主要是对于反射声的吸音作用.而且主要是吸高频声音,因为高频声音的波长短,容易钻进这些材料里面.
而低频的造成,从前期来说是很难控制的,改变声学环境的方法,主要是提高低频的散射效率和做好环境的低频扩散.

我所说的这三种降噪方法,是音频后期的处理方法.我按照我的理解方法,说一下,说得不准的地方,请指正
1\采样降噪 通常在一段对白的声音里面,会有没有对白的环境声,有时候这个环境声太大,创作者不喜欢.所以我们从这些环境声里面选择一段,对他们的频率进行采样.然后把整条声音里面具有这些频率的地方降低或者彻底去掉. 这种方法,通常我们称为采样降噪.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如果环境声里面具有对白的频率,那么对白在处理后这些频率也会降低,形成频率失真.
2\dehisser 在我们的声音世界中,有些类型的噪声是比较典型的,比如线路的干扰,高频的丝声,没有接地的声音等等,通过这个效果器可以有效地遏制这些噪声,并且对于原来的对白影响不大.缺点是,这类噪声处理小国器的处理范围有限.
3\deesser 在对白的录制过程中,由于和话筒的距离问题,一些对白中的尖锐地唇齿音,可以通过这个小国器滤出.缺点是,滤出尖锐唇齿音的时候,也会降低对白在那个频率的电平.
mushring 2008-9-22 01:30 AM
抱歉,对白的声音处理似乎不依赖" 音效师" ,没有听说过"音效师"这个工种,麻烦解释一下.
回复你在动画版的疑问
采样降噪和后两种降噪方式同属于降噪的方式,只是原理不一样.后面两种我实在找不到合适的翻译,所以用的效果器上的原文.
只有外星人才会把女人叫外星人,
对了,你想了解哪种降噪效果器的工作原理.
可是有些人认为大多数女人不能生孩子,那种人大概不能算地球人.
好的,我可以给你解释.
你前面说到了降噪,咱们别着急慢慢来.
好像你对降噪有一定了解,你所说的降噪是什么原理? 先听听你的理解.
很可惜,这句话只能从你这里听到.

看了你对我的问题的这些回复,我忽然发现还是早点睡吧,允许我偷懒一把。
什么?你已经睡了?呵呵,那也好,至少有一个人得到了休息。
jiangchong 2008-9-22 01:31 AM
[quote]原帖由 [i]mushring[/i] 于 2008-9-22 01:04 AM 发表 [url=http://www.zhouchuanji.com/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71188&ptid=9196][img]http://www.zhouchuanji.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不对吧?
“对白的声音处理似乎不依赖" 音效师" ,没有听说过"音效师"这个工种”
是不是可以理解为,生孩子依赖女人,生孩子似乎不依赖women,没听说过women? [/quote]
不是.我的意思是说:对白的声音处理似乎不依赖" 音效师" ,没有听说过"音效师"这个工种.

请问你的意思是说 音效师=?

我认为,对于电影来说,音效就是个错误的概念.

『伍』 2005年上映的电影《金刚》中的音效手段

前几天看到Weta发布了2005年版《金刚》的幕后制作解析,这版《金刚》是翻拍自1933版的经典同名电影,于是激起了我看看1933年版的《金刚》的欲望,电影评论里画风基本是这样的。

来看看这段打斗场景,大家自己品一品1933年还是黑白电影时代的特效。

1933《金刚》中  金刚与霸哗槐王龙打斗场面

 

当然了,今天我们是来跟大家谈2005版的《金刚》。05版《金刚》的剧情是这样的:女演员安·达罗在一个岛上拍电影,被当地土著抓去献给金刚,但没想到金刚爱上了安,金刚为了保护安,与三只霸王龙殊死搏斗,最终却被人类抓住,以死亡告终的故事。

这版《金刚》中导演将战斗场面升级,场地扩大,设计了金刚与霸王龙一家三口的战斗的场景,这场战斗不局限于原地,而是在骷髅岛上演一场失控的大战,穿过丛林,在骷髅岛崎岖的地形上横冲直撞。在当时那个年代要完成如此复杂的制作,还是具有很大挑战的。

那么接下来我就借Weta放出的解析,来和大家说一说15年前是如何制作这些战斗场面和角色的。

环境

首先先来说说金刚与霸王龙战斗发生的场地—骷髅岛。

在设计骷髅岛时,导演在1933版的基础上再加工,他希望周围环境茂密潮湿,长满苔藓和藤蔓,使得在虚幻与现实中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

从观众的角度来说,当然是希望看到的视效场景能够越逼真越好,但是导演偏偏希望创造出一个不那么真实的、虚幻的、比任何地方都要崎岖、有更多怪物和更多奇景的岛屿。来看几张当时的概念图。

骷髅岛场景设计图

在下面这个场景中,金刚和霸王龙在打斗的过程中从悬崖边上掉下来,被藤蔓缠住,在那里战斗陷入困境。不过悬崖前后的环境宽敞明亮,这样给金刚和霸王龙的打光工作就相对容易一些。

金刚与霸王龙战斗时跌落的悬崖设计图

到了拍摄后期的时候,道具组建造了一个主战场的微缩模型。微缩摄制组花了很长时间从各个角度进行拍摄。

拍摄微缩场景

金刚和霸王龙掉落的那个悬崖是两块巨大的石墙,上面布满了藤蔓乱氏友和苔藓,这让崖壁看起来很潮湿,石墙的裂缝里还密密麻麻的长了很多其他植物。

悬崖缩影

为了更好的达到那种朦胧奇幻的效果,还运用了不同的照明灯光和不同层次的烟雾来营造氛围。

环境场地都已经就绪,就要准备开打了,下面咱们就来聊聊战斗场面的设计。

 

战斗场面设计

这些战斗场面都是先由动画部门用简模做Previs,然后根据故事板,制定拍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创作人员可以自由发挥,设计金刚、霸王龙和安核扒在藤蔓上的不同动作。

 故事板

然而自由发挥一时爽,制作场景火葬场。他们设计了一个相当复杂的场景,一只霸王龙从悬崖上掉了下来,并且将金刚一同拖了下来。然后挂在悬崖中生长的藤蔓上。安从金刚的手中掉落,挂在藤蔓上,藤蔓经过猛烈的晃动,带着安一直摇摆,霸王龙试图咬住荡到自己面前的安,然而藤蔓被霸王龙扯断,安经历不断下落后双手抱住一只霸王龙的牙齿,悬挂在空中,同时还要躲避其他进攻的霸王龙。

这一段描述着就够累的了,可想而知在当时的技术水平下制作起来是相当困难的。

随着场景难度不断增加,需要更多摄像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跟拍。最后剪辑的时候再从所有拍摄的素材中挑选需要的镜头。

战斗的动画设计是十分困难的,不光要考虑到这些大块头在藤蔓上打斗时的动作,还要考虑它们的重量和平衡,以及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比如当角色掉下来的时候藤蔓必然会跟着掉落并且带着周围的叶子和岩石一同往下掉。

女主安·达罗

由于上面所说的大部分镜头都是十分复杂的特效镜头,所以需要对安进行单独拍摄。

其中有一个女主从藤蔓上掉下来的场景,在拍摄时为她绑了上了藤蔓和各种各样的吊带,由工作人员推动藤蔓,然后摄影师进行多角度的拍摄。

和金刚一同跌下悬崖的画面

在藤蔓上的片段

抓住霸王龙牙齿的片段

还有一个片段是她落在霸王龙的头上,道具组用塑料做了一个非常大的恐龙头道具,恐龙头剧烈晃动,女主死死抓住霸王龙的头,好让自己不掉下去。

落在恐龙头上的画面

电影中还有许多动作是真人演员无法完成的(比如下面这个场景)因此要给演员做数字替身。

首先对演员进行了扫描,建立了一个非常真实的演员模型。在很多镜头中人们完全区分不出哪个是真实的演员,哪个是数字替身。要知道这可是15年前啊!

这里运用了05年最新光影技术,创造她的面部和头发,这样就能获得一个非常逼真的面部动画。再用光影技术和服装工具制作她的衣服。

霸王龙

女主角讲完咱们再来看看霸王龙是如何制作出来的。

Weta的雕塑家根据一颗真实完整的南达科塔州黑山的的霸王龙头骨,制作了霸王龙一家三口的模型,这三只霸王龙每只都稍有不同,他们先雕刻出模型然后扫描到电脑中,在电脑中进行着色,添加细节,创建纹理。

南达科塔州黑山的霸王龙头骨

扫描到电脑里的图像

最后给霸王龙添加鳞片、肿块和类似鳄鱼皮一样的皮肤,使它看起来像电影里的怪兽一样,而不是像古生物学家发现的光滑恐龙皮肤一样。我想这应该也是为了达到前面说的导演希望骷髅岛呈现出一种虚幻效果吧。

金刚

主角当然是要留到最后介绍。金刚的制作可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通过创作和设计所有的细节,要把他变成一只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数字大猩猩,这是非常复杂艰难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设计团队要设计出金刚不同的表情,把他当成一个真实角色来对待。导演要求金刚需要看起来像个“老人”,并且是生活在一个充满暴力和危险中的“老人”。

金刚早期的动画设计是按照动画师的喜好自由发挥的,基本上是通过复制预览效果完成。他们将大部分的时间都用来增强和改进动画中的动作,最终观众才能看到如此有血有肉的金刚形象。

音效

最后就是音效的添加,音效部门为霸王龙和金刚的咆哮创建了音效。

电影中金刚的吼叫是由多种动物叫声合成得来的。

还有藤蔓拉扯是嘎吱嘎吱的声响,和断裂的声响。

录取藤蔓拉扯、断裂的声音

回看15年前的电影,其中的场景、特效、剧情依然能给我带来不小的震撼。

从1933年到2005年,这70多年来,电影特效制作的不断精良,软件的不断更新以及技术的提高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以前不敢想象的画面现在都可以呈现在观众面前。谁知道现在攻克不了的难题放到70年后,是不是也能轻而易举了~

好啦~今天介绍到这里~咱们明天见~

*文章授权转自微信公众号「CG世界」

深夜小编
深夜艺术官方账号

@版权归作者所有
评论(0)

『陆』 八月迷情电影剖析 心理学方面

【摘要】电影是视听艺术,如何将画面和声音结合起来,已经有了大量的实践。但在研究方面,目前的文献大都从声音的功能、性质等方面来讨论,很少有文章分析声画是如何结合的。本文试以音乐剧情片《八月迷情》为例,对该影片中的声画结合方式加以剖析。
【关键词】《八月迷情》 声画结合 音乐剧情片

人天生就是“视听”动物,现实生活中,处处都有声画结合的美景。电影是视听艺术。一部视听结合杂乱且不会引起美感的电影显然不会被大众接受,那么什么样的视听结合才是美的呢?本文对电影《八月迷情》中的声画结合方式作一剖析。
《八月迷情》是华纳兄弟公司于2007年出品的音乐剧情片。埃文是本片的小主人公,他的父母因音乐相识相爱,但却因为等级观念无奈地分开了。由于外祖父的安排,埃文的母亲(莱拉)直到父亲去世才知道自己的孩子还在人世,所以拾起荒废已久的大提琴,期望用音乐找到自己的儿子。同时,埃文的父亲(路易斯)勇敢地面对自己心灵深处的渴望,重新与音乐为伴,终于在埃文开音乐会的时候,一家人团圆了。
影片一开始,观众伴随着风声听到一个男孩的声音。“听!你听到了吗?那个旋律,我在哪儿都能听到。”这时,屏幕上出现了字幕,每一个名字都被太阳光照射,反射出白色的光芒。大提琴渐渐加入,给人一种温暖且宁静的感觉。“那旋律在风中,在空气里,在阳光下。”接着,我们看到了广阔的天空,一大片绿色的稻田,看不到边际。渐渐听到了风声,风吹动麦苗发出的声音,昆虫的叫声和音乐声,节奏越来越快。埃文在麦地里尽情地享受着“自然协奏曲”,他挥舞着手臂,摆动着身体,和周围的环境完全融为一体。埃文张开双臂时我们能听到滑翔的声音,麦苗因风的吹动形成了波浪,这时我们听到弦乐在不停地渲染着色彩。埃文的每一个动作、麦苗的每一次摆动都会引起声音在节奏甚至是方向上的变化,加上摄影机拍摄角度和景别的不同,令人心旷神怡。这正是电影中声画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产生的效果。
声画结合(声画同步和声画对位)符合音乐心理学。音乐心理学告诉我们:长音使人感觉空间宽阔,短音使人感觉空间狭窄;长音使人感觉心情平和安静,短音使人性情急躁、不平静。有规律的节奏运动,容易使人与物理的机械的运动发生联觉,而不规则的节奏往往是表现人的情态活动。音越强,情感体会越强,音越弱,情感体会越弱。①声画同步,在相同的方向上加强电影的表现力。
第二处精彩的声画配合出现在影片的26:44分到第29:00分处。这一次只有少量的音乐,大部分是节奏鼓点和音效。由一串风铃作为引子,镜头转入埃文的脚步特写,他踏着金属网盖,每一步都踏着节奏,突然闯入的地铁鸣笛声预示着“城市交响曲”就此拉开帷幕。随着风声的闯入,画面(繁忙的街道和埃文不知不觉随音乐摆动的双手)快速地切换,有的镜头只是闪了一下(很像切分音)。在此过程中,声音越来越丰富,由起初的风铃、汽笛和风声,逐渐加入了工厂生产的声音,鸽子拍动翅膀的声音,滑板的声音,焊铁的声音,甚至有广播里说唱乐的声音。声画的结合生动地描述了一个繁忙的街道,这对塑造小主人公音乐神童的形象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杂乱无章,被大多数人认为是噪音的声响在埃文看来却是如此美妙。
成功的关键在于节奏重音的运用。节奏重音是声音或画面的一个或多个节奏点与画面或声音的节奏点重叠。②开始的地铁声是明显的重音,它与埃文突然听到后的惊异在同一剪切点。从那之后,我们看到画面切换明显加快,即使需要推拉镜头也是快速的,每一个声音的出现都会有声源镜头。
影片中还有一处使用了重音方式,在开头的6:33分处,莱拉演奏的古典乐响起,7:07分处,路易斯的摇滚乐切入。古典乐的节拍重音在第一拍,而摇滚乐的重音在第二拍,按理说,这两种音乐形式的节拍不符,要将它们结合在一起不太容易,但这正是影片声画结合的巧妙之处:7:07分处用了一个重音把两种音乐衔接得天衣无缝,同时画面从莱拉转换到路易斯,为之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剪切方式打下了基础。接着,镜头不停地在莱拉和路易斯之间切换,摇滚乐中加进了古典乐,不仅使乐曲另有韵味,也为两人的感情发展预热。
影片中为解决人物的出场问题,采取了以音乐为向导的方式。大家都知道,在故事中,每一个重要人物的出场都会推动情节发展。电影也是一样,所不同的是,作为一部以音乐为卖点的电影,是以音乐引出人物。街头卖艺的小男孩阿瑟第一次将埃文真正带入了音乐世界。阿瑟是以歌声出场的,我们在画面上只能看见埃文因丢了重要联系号码变得惊慌失措,他不懂得如何躲避车辆,眼前纷繁的景象令他不知所措。这里依旧是画面的快速切换,只是声音发生了很大变化:不是有规律的乐音,而是完全变成了嘈杂声。但通过背景音乐,我们可以隐约听到一个男孩的声音,阿瑟登场了。这是用声音连接画面,用声音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在影片的1:03:05处用了同样的处理方式。夜晚,车水马龙的街道,背景音乐响起:“朋友不停告诉我,没有爸爸没关系……”。歌声作了处理,有些回音,就像是上帝的指引,似乎在告诉我们:埃文是为音乐而生的,他最终会因音乐找到双亲。接着,他又一次追寻着歌声来到一所教堂,在这里,他认识了给他提供就读世界名校机会的音乐家,迈出他寻根之旅的关键一步。
描述心情是音乐的强项。音乐所表现的艺术思想及表达情感的作用,是其他的艺术形式所不能及的。在影片的1:11:11处,篮球重重落地的声响又一次出现。埃文和着篮球的声音弹奏了三个音,大提琴再一次响起,越来越快,象征着思绪在埃文脑海中快速地穿梭,我们还能听到埃文谱曲时笔尖在纸上摩擦的沙沙声;画面时而是他思索的镜头,时而是乐谱的特写,时而又是窗外篮球比赛的画面。为了将这两个完全不同的场景联系起来,影片用了一个技巧:运动员失误了,球没有被接到,而是从他的头顶飞了过去;这时埃文的思绪也打住了,他匆匆划掉刚刚写好的乐曲。就在这时,音乐声突然降调,速度减慢,就像是播放器没电了似的,但瞬间便恢复了。接下来的场景声画对应:画面中摆动的跳绳对应乐谱中弧形的连线,并列的秋千对应并列的和声,跳绳的脚步对应钢琴键盘上下跳动的特写。为了表现埃文与生俱来的音乐才能,把两件毫不相干的事物结合得如此巧妙,体现了制作者的匠心。
影片声画结合的精妙处还体现在影片的结尾。演奏会上,莱拉再次奏响了大提琴,她期望儿子能够听到;路易斯站在久别的舞台上接受观众的欢呼声。大提琴首先响起,接着小鼓和吉他也响了起来,路易斯唱到:“你在原地不停徘徊,你想争取,你想退缩……”。画面从莱拉切换到路易斯,再到埃文,他正被迫在街头卖艺,同伴正在数钱。镜头继续切换到莱拉,然后是路易斯:“我要找到你,我要找到你……”。这时,我们看到埃文对同伴说:“我必须离开,这次我不会回头”。同伴回答:“你的父母听不到你,也许他们已经死了”。埃文头也不回地冲了出去,试图摆脱束缚自己的一切,他要找到自己的父母。画面上再次出现路易斯:“这是你第一次看清事实,睁开眼睛吧”。同伴回答:“你没地方可去”。路易斯:“我要找到你”。莱拉不时地朝台下看,她在倾听自己的爱人和孩子。埃文迷路了,他在地铁通道换气处听到了母亲的琴声。莱拉坚定的琴声不仅给了自己力量,也给了埃文希望,而路易斯在演出结束后因看到音乐会的广告也赶到了现场,一曲终了,一家人终于团聚。
通过对影片中几处声画结合场景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影片中声画如何结合才能产生美以及声画结合的重要性。首先,声画结合能推动故事的情节发展,如引导重要人物的出场等。其次,能渲染气氛。如开场的麦田景象等。第三,能表现人物的心理和情感。在这部电影中,我们看到了创作者运用了重音、节奏,将自然声响穿插到音乐中,古典与流行乐的结合等方式,我们也相信未来的电影还会有更多的表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