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推荐 » 电影毕业生经典台词评价
扩展阅读
山东拍的电影网 2024-05-06 09:26:07
打针老电影 2024-05-06 09:14:16

电影毕业生经典台词评价

发布时间: 2021-07-15 17:12:26

A. 如何评价 1967 年电影《毕业生》

《毕业生》之所以成为美国经典电影,在于它以非常商业的手法、极为争议的话题,来呈现一个世代所特有的精神状态,不光是电影本身,里头的配乐、班泽明所开的爱快罗密欧敞篷跑车,都成为经典。有趣的是,《毕业生》虽然是四十多年前的老片子,但里头描绘的婴儿潮世代的境况,恰好与中国出生于八0和九0年代之间的青年有许多相似之处。

在历经二战、内战、文革和一胎化政策后,中国的婴儿潮出现在1982年到1990年之间,时至今日,这波婴儿潮新生儿都成长为青年人,而且类似于美国婴儿潮青年们所面对的情况,他们的父执辈们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便不余遗力地投入生活和工作中,因此中国婴儿潮世代的青年们在生活条件上比父母辈更优渥许多,学经历也更丰富,加上是独生子女,除了三千宠爱在一身外,更是背负着上一代所有的希望与梦想。而这样的成长环境,也赋予中国婴儿潮世代更多的叛逆精神。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除了因为网络等媒介的发达与普及,信息的流动速度更快、透明度更高外,中国婴儿潮世代的长成,也解释了为何当代出现更多的愤怒青年,以及社会为何出现较强的改革声浪。我想,这种叛逆的精神和改革的压力,绝非简单的打压和限制可以阻拦的,需要透过适当的顺应方能疏导。

B. 《毕业生》这部电影几个经典镜头分析

《毕业生》影片分析 一、故事与主题 故事简介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本恩对前途十分茫然在他的家里的一次派对上遇上了风流的鲁滨逊太太。虽然鲁滨逊太太不再年轻但她却一再勾引本恩致使本恩内心慌乱摇摆不定最终二人在一家酒店里发生了关系。没过多久鲁滨逊太太的女儿伊莱恩从伯克利回来鲁滨逊先生以及本恩的父母都希望本恩能与伊莱恩约会见面。鲁滨逊太太却一再让本恩保证不会和自己的女儿约会。但本恩迫于父母的压力还是来到鲁滨逊太太家里邀请伊莱恩。本恩被她的纯真青春深深吸引并向她吐露了爱意。然而在一次本恩去接伊莱恩出去吃饭的时候遭到了鲁滨逊太太的反对和威胁。最终伊莱恩知道了内情。伊莱恩非常伤心回到伯克利。几番波折后伊莱恩迫于父母的压力仓促同意了另一个人的求婚。本恩知道后奋不顾身地冲向伊莱恩结婚的教堂他要力挽狂澜夺回自己的爱人。 故事主题表意上是通过一个刚刚从大学毕业进入社会的年轻毕业生本恩在这个人生过渡期的一段成长经历来表现本恩这个青年人在成长时期心中的迷惘、茫然以及对情欲的好奇和对爱情的向往。深层上是充分展现了二战后五六十年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也就是被称为“垮掉的一代”对传统道德价值观的叛逆、对社会制度的不满、对前途的迷茫与焦灼、对成人世界的隔膜和不认同以及这种挣扎的盲目与徒劳。展现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社会正值传统家庭、道德准则、价值观处于分裂、崩溃、调整的动荡时期。将美国当时时代的新变化和新一代人的敏感体验融为一体投射到影片中来。 同时影片主要以成长和叛逆为叙事母题大胆体现了对性禁忌和传统道德观的突破。 从《毕业生》这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敢于突破敢于挑战的形象。也可以感悟到人生遇到迷茫与紊乱是正常的即使一开始选择错误走错了道路只要我们拿出勇气足够坚定的坚持自己内心正确的想法及时改正也为时不晚。正好印证了那句老话“浪子回头金不换。” 二、结构与段落 总的说来《毕业生》这部影片是单线型结构。主要围绕本恩这个刚刚从大学毕业的男孩展开进行叙事的。本恩作为影片的中心人物按照他的生活时间为叙述脉络、影片的时间延伸顺序展现了本恩从毕业回家以后的种种事情。 但从影片故事结构又可以分为两个主要段落。第一部分是本恩与鲁滨逊太太的情感纠葛。第二部分则是本恩与伊莱恩之间的爱情故事。 总体说来这部剧依然属于“意料之中情理之中”的剧作结构。在剧作安排上并没有十分新颖和出彩的地方。但整体结构的完整性和严谨性还是值得借鉴的。 三、场面与场景 本片的场景多在室内。故事发生的主要地点主要在宾馆、本恩家、以及鲁滨逊太太家。以内景为主辅之以外景。 本恩的房间以白色调为主体现了主人公受父母传统教育深刻影响的影响为人较为严谨、腼腆、乖乖孩的形象。而鲁滨逊太太的家显得灯光较暗没有明亮的光源体现了鲁滨逊太太成熟具有挑逗的性感形象。而且也为他们俩发展暧昧关系提供了环境。而宾馆的狭小、昏暗则体现了他们俩之间暧昧的、禁忌的关系。而在表现本恩和伊莱恩的发展时导演多用外景和明亮的背景体现了2个青年人阳光、活力。也体现了他们两之间爱情的美好相比本恩与鲁滨逊太太的关系来说显得光明和正常符合道德准则。本片的场景为该片的叙事起到了很好的渲染作用也体现了各个人物的性格。做的恰到好处有渲染和铺垫的效果。
四、人物的出场 影片一开始导演就以一个长镜头交待给观众一个满脸茫然的主人公本大学毕业坐飞机回洛杉矶在机舱里他一脸的迷茫神态回到家里仍萎靡不振在社交场合面对众人的溢美之辞更感到虚妄于是逃回卧室。这便是本毕业后走向生活时的失落心态。 而另一个主演鲁滨逊太太的出场从本恩逃离派对躲在自己房间开始。在本恩眼神迷茫的看着自己房间里的鱼缸时鲁滨逊太太突然破门而入不请自来而且神情泰然自若一切显得自然悠闲并主动与本恩交谈连坐姿都颇具几分挑逗。为观众理解鲁滨逊太太的形象具有重要作用也为后来他们俩之间发生关系做铺垫。 伊莱恩的出场则充分展现了她的端庄典雅和青春、纯洁。伊莱恩在本恩到她家姐她出去约会时由父亲带到本恩面前。一副腼腆、纯真、美好的模样衣着得体秀发飘飘与鲁滨逊太太成熟性感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也为后来本恩发现伊莱恩的美好爱上伊莱恩做了铺垫。 五、剪辑与节奏 该片剪辑流畅节奏跌宕起伏有起有落。其中展现本恩受到鲁滨逊太太的诱惑热欲难耐而又极端苦闷时候的那段剪辑手法颇受好评是本片的亮点。那段采用现代的幻觉、想想、错觉和现实的交错以及及时空跳接的手段极其生动地揭示了主人公内心的欲望、悔恨、茫然等错综复杂的心理。从而揭示出一个初入世事的纯洁青年矛盾惶悚的内心世界为后来她的自救行为埋下伏笔。各种景别的合理变换、特写的切入以及运动镜头的表现、还有空镜头的切入造成了一种虚实结合的效果体现了主人公内心茫然、不知所措但又欲望涌动的心理。 本片节奏总的来说是不紧不慢的。但是在某些重点情节时影片节奏随着故事的发展变化着。比如本恩去寻找伊莱恩结婚的地点阻止她结婚时那段不断加紧的节奏将故事推向了高潮。 技术方面这部电影的剪辑手法在当时颇为前卫。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表现本杰明与罗宾森太太偷情生活的这一段。场景在家中、游泳池和旅馆三个空间中转换将他 的不同行为巧妙的联系在一起。比如本杰明原本在水中他向气垫上一扑紧接着镜头就剪辑成他扑到了罗宾森太太身上。这样的剪辑非常的自然流畅表现出本 杰明沉湎于“水”与“性”的世界中为我们展现出他空虚的精神世界。 六、特殊气氛的营造 本恩第一次和鲁滨逊太太到宾馆开房。两人在宾馆房间里本恩十分焦虑不安紧张而鲁滨逊太太十分镇定十分坦然两人完全不同的心情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气氛。导演运用演员的动作、表情、以及场景的布置、现场灯光的明暗变化来体现。 本恩被迫在游泳池里潜水那段。 七、细节的处理 细节伊莱恩的婚礼已经宣告成功本恩依然冲下台阶用教堂里的十字架做武器挡开婚礼上的人们。人们害怕亵渎这一神圣的器物而不敢靠近。最后他用十字架把参加婚礼的人锁在了教堂并和伊莱恩一起逃跑。 这个场面是对那个麻木的成人所统治的社会里已经形成的传统法律、道德、宗教观念的正面挑战。 细节画面胯下借位拍本恩 八、光影和造型 宾馆里灯光的亮暗交错。 胯下借位的造型前景是罗宾森太太穿着丝袜的大腿后景是目不转睛盯着她的本杰明很显然这预示着本杰明要陷入她的情色陷阱了。镜头造型本身就体现了一种暧昧和挑逗。这个镜头也成为了电影的海报.

C. 对于《毕业生》这部电影,你是如何评价的

虽说是很久远的片子了,可影片中所展现出来的青春的迷茫.却是每个时代的年轻人所共有的.不论是影片最后抢新娘的戏还是影片那略带惆怅的插曲都已成为不可磨灭的经典

D. 谁知道<毕业生>的电影台词!

读电影台词学英语:《The Graate》毕业生
Ben是一个刚刚大学毕业的学生,生活中充满了对未来的迷惘。

在这一幕中,他经不起自己爸爸的好朋友的老婆的勾引来到了一个宾馆开房间,

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他在极度尴尬的情况下说的英语。说不定能帮你回忆起一些往事。

MRS. ROBINSON: Hello, Benjamin.

BEN: Oh. Hello.

MRS. ROBINSON: May I sit down?

BEN: Of course.

MRS. ROBINSON: Thank you.

MRS. ROBINSON: How are you?

BEN: Very well. Thank you.

MRS. ROBINSON: May I have a drink?

BEN: A drink? Of course.

(Ben looks toward a passing WAITER and raises his hand.

The waiter pays no attention. Ben looks back at Mrs. Robinson apologetically.)

BEN: He didn''t see me.

MRS. ROBINSON: Waiter!

MRS. ROBINSON: I will have a martini.

WAITER #1: Yes, madam.

MRS. ROBINSON: You don''t have to be so nervous, you know.

BEN: Nervous. Well, I am a bit nervous. I mean it''s –

it''s pretty hard to be suave when you''re –

MRS. ROBINSON: Did you get us a room?

BEN: What?

MRS. ROBINSON: Have you gotten us a room yet?

BEN: I haven''t. No.

MRS. ROBINSON: Do you want to?

BEN: Well – I don''t. I mean I could. Or we could just talk.

MRS. ROBINSON: Do you want me to get it?

BEN: You? Oh no. No. I''ll get it.

MRS. ROBINSON: Do you want to get it now?

BEN: Now?

MRS. ROBINSON: Yes.

BEN: Well – I don''t know.

MRS. ROBINSON: Why don''t you get it.

BEN: Why don''t I get it? Well – I will then. If you''ll excuse me.

(Ben walks out of the Veranda Room and into the lobby.)

ROOM CLERK: Yes sir?

BEN: A room. I''d like a room, please.

ROOM CLERK: A single room or a double room?

BEN: A single. Just for myself, please.

ROOM CLERK: Will you sign the register, please?

He pushes the card and a pen toward Ben.

Ben writes his name on the card and then stares

at it for a moment, crumples it up and fills out a second card.

ROOM CLERK: Is anything wrong, sir?

BEN: What? No. Nothing.

ROOM CLERK: Do you have any luggage, Mister –Gladstone?

BEN: Luggage? Yes. Yes. I do.

ROOM CLERK: Where is it?

BEN: What?

ROOM CLERK: Where is your luggage?

BEN: Well it''s in the car. It''s out in the car.

ROOM CLERK: Very good, sir. I''ll have a porter bring it in.

BEN: Oh no.

ROOM CLERK: Sir?

BEN: I mean I''d – I''d rather not go to the trouble of bringing it all in.

I just have a toothbrush. I can get it myself. If that''s all right.

ROOM CLERK: Of course.

ROOM CLERK: I''ll have a porter show you the room.

BEN: Oh. Well actually, I''d just as soon find it myself.

I just have the toothbrush to carry up and I think I can manage it myself.

ROOM CLERK: Whatever you say, sir.

BEN: Thank you.

注释:

*apologetically: 抱歉的

*Martini:马提尼酒

*A single room or a double room?单人间还是双人间?

*register:登记表

*Do you have any luggage?你有行李吗?

*porter:宾馆的搬运工

*I''d rather not…我宁愿不…

*toothbrush: 牙刷

*manage it:解决

*Whatever you say.随你的便

E. 毕业生的影片评价

1967年,由迈克·尼科尔斯执导的《毕业生》以一鸣惊人的姿态出现,成为20世纪60年代青春片中一部引人注目的作品,该片也成为电影史上一部举足轻重的杰作(新华网评) 。
该片的基调是喜剧,但是主题确沉重且严肃,正是在这种“严肃的搞笑”下,影片体现了一种辛辣的讽刺感,并且让这种讽刺力度得到了增加。另一方面,对于本恩这样一个刚刚步出大学的人而言,社会的秩序已经早早的由父辈们制定好了,这层秩序是“大人社会”的意识形态,如果这种意识形态是腐朽的不合时宜的,那么肯定会催生出一个或数个奋起反抗冲破一切的个体力量,本恩正是影片中那个奋起反抗的个体力量(时光网评) 。
《毕业生》有一个光明的,令人欢欣鼓舞的结尾。这是一个凯鲁亚克式的结尾,追求自由的本恩拒绝了与成人世界的妥协,他们选择了逃离,却没有自己的目的地,他们一直都在路上。作为20世纪60年代好莱坞电影的代表作之一,它准确地表现了那个时代的年轻人:他们叛逆,激情,憧憬未来,渴望正义,厌恶虚伪,追求幸福,为此而肆意挥霍自己的青春(《海南日报》评) 。
男主角达斯汀·霍夫曼因主演该片而一举成名,他把本恩从稚嫩到成熟的成长过程诠释得令人信服(新华网评) 。安妮·班克罗夫特对罗宾森太太的把握也极见功力,她的表演不温不火,既不失中产阶级的风雅,又透着一股世故冷峻、玩世不恭的邪气(时光网评) 。
傲慢的表情和阴郁、充满嘲讽的眼神,班克罗夫特将罗宾逊太太令人厌恶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在这部影片中,“罗宾逊太太”成了中年荡妇的代名词。在现实生活中,班克罗夫特出演这部影片时才36岁,但是班克罗夫特的表演使观众完全信服罗宾逊太太的年龄足够做本恩的妈妈(新浪网评) 。

F. 《毕业生》经典台词、中英对照

And here's 2 U,Mrs. Robinson.这是送你的,罗宾逊太太。
Jesus loves U more than U will know(Wo,wo,wo).耶稣对你的爱护比你所感更甚。
God bless U please,Mrs. Robinson.上帝保佑着你,罗宾逊太太。
Heaven holds a place 4 those who pray.天堂为那些祈祷的人保留了净土。
(Hey,hey,hey...hey,hey,hey).

We'd like 2 know a little bit about U 4 our files.为参考起见我们想多了解你。
We'd like 2 help U learn 2 help Urself.希望能教你学会自助。
Look around U,all U see are sympathetic eyes.看看四周,净是同情的目光。
Stroll around the grounds until U feel at home.四处走走,直到你感觉舒心。
And here's 2 U,Mrs. Robinson.这是送你的,罗宾逊太太。
Jesus loves U more than U will know(Wo,wo,wo).耶稣对你的爱护比你所感更甚。
God bless U please,Mrs. Robinson.上帝保佑着你,罗宾逊太太。
Heaven holds a place 4 those who pray.天堂为那些祈祷的人保留了净土。
(Hey,hey,hey...hey,hey,hey).

Hide it in a hiding place where no one ever goes.把它藏在没有人的隐秘处。
Put it in Ur pantry with Ur cupcakes.把它连同蛋糕一起放进橱柜。
It's a little secret,just the Robinsons' affair.这是个小秘密,关于罗宾逊一家的风流韵事。
Most of all,U've got 2 hide it from the kids.毕竟你不能让孩子们得知。
Coo,coo,ca-choo,Mrs. Robinson.啊,罗宾逊太太。
Jesus loves U more than U will know(Wo,wo,wo).耶稣对你的爱护比你所感更甚。
God bless U please,Mrs. Robinson.上帝保佑着你,罗宾逊太太。
Heaven holds a place 4 those who pray.天堂为那些祈祷的人保留了净土。
(Hey,hey,hey...hey,hey,hey).

Sitting on a sofa on a Sunday afternoon.周日下午庸懒的躺在沙发上。
Going 2 the candidates debate.准备前往候选人的辩论会场。
Laugh about it,shout about it.高声谈笑,大吵大闹。
When U've got 2 choose.当你面临抉择。
Every way U look at it,U lose.无论你怎么考虑,你都会失败。

Where have U gone,Joe DiMaggio ? 你到哪里去,乔·迪玛吉奥?
A nation turns its lonely eyes 2 U(Woo,woo,woo).世人在用孤寂的眼神看你。
What's that U say,Mrs. Robinson ? 你说什么,罗宾逊太太?
Joltin' Joe has left & gone away.落魄的乔早已经远走高飞

G. 求美国电影《毕业生》的经典台词!!!!!!!

这首歌叫the
sound
of
silence,中文译为寂寞之声,是美国经典影片《毕业生》中的一首插曲。
20世纪60年代后期好莱坞出品的《毕业生》很好地贴近了现实生活和当时年轻人的思想感情,使好莱坞电影从纯粹的“逃避现实”的消遣品逐渐变成“反映现实”的艺术品。本片的原声带由著名爵士乐钢琴手戴夫.格鲁辛(dave
grusin)编写,风格偏向清新的民谣风,颇能反映入世未深的大学生心境。
从歌名我们就可以约略知道这首歌的风格了。悠远柔和的旋律,幽深宁静的歌词,低沉又似乎有点嘶哑的声音。那是在黑夜里,一个寂寞的身影漫无目的地晃荡在阴冷黑暗的大街上,而他的一举一动似乎都在诉说着一种思绪,一种心情,一种人生的感悟。那种意境,可以说,是黑色的天空中淡淡的月光衬出的宁静,是蓝色的海面上轻轻的海风吹过的清新,是洁白的雪地里无助的孤鸟飞过的躁动……
每一次让思绪沉浸在这种意境里,我似乎就忘记了一切,升华成了一片云抑或是一阵风,飘荡在天地之间,遨游于万物之中。在那里,没有了尘世的浮华和喧嚣,有的只是一种毫无拘束的轻松和惬意。

H. 毕业生这部电影的评价

这是一部产于1967年的电影,是《影视作品欣赏》课上,老师极力推荐,也是课后必考的一部影片,反映了美国60年代青年人,刚走上社会是对生活的迷茫。片中的主题曲《the Sound of Silence》和插曲《斯卡布罗集市》现在已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旋律。 我承认在学校时看过很多电影,数量多的数不清,看见什么都眼熟,但到现在大多都忘记情节了,只有这部片子,虽然记得不是很清楚,但想起《毕业生》这个名字,也还会感到震撼。一方面因为当时考试前看过很多遍,另一方面,不得不承认,它所反映的忧郁烦恼与解脱,已不再是60年代人所独有的,而是所有即将步入社会的青年需要面对的问题。 片中,Ben刚刚大学毕业,年轻,有朝气,成绩优异,家庭富足,典型的中高产阶级家庭公子形象,但却面对着父辈们并不理解的烦恼。在他看来,一切都是虚无的,迷茫充满他的没根神经,是选择父辈们已经给他铺好的路,慵慵懒懒的过上流社会的糜烂生活,天天派对聚餐,麻木地出席各种交际场所,还是自己寻找自己的生活,获得真正的自由与解脱。腐朽的东西,必有它独有且强烈的诱惑力,正如Robinson太太的出现。其实Robinson太太也曾是个毕业生,也曾像Ben一样有过迷茫,同样经历了与诱惑的抗争之后,她选择的是举手投降,并用同样的方法拉拢更多的青年深陷其中,作为对这个社会的报复。这让我想起了《夜访吸血鬼》中的勒士达,那个将路易带到地狱,并以杀人为乐趣的受害者及罪魁祸首。 片中有一段场景,在Ben的生日宴会上,Ben父亲草草的和Ben闲聊几句,拍着儿子的肩膀让他准备,然后拉开了门,身穿潜水服的Ben缓慢的走出,外界是亲朋好友的喧哗声。影片在这里用了一个长镜头,并把视角转换到Ben的严重,透过厚厚的潜水服,所有的喧嚣都是空洞的,在Ben的世界里,只能听见他急促的呼吸声,迷茫麻木的内心使得所有人的脸都是缓慢的,扭曲的,静止的。这是Ben的内心独白,在每一个刚刚踏入社会的人眼中,所有恶意或善意的忠告,都将被隔离出他们的世界。潜水面罩就是Ben的保护网,匆匆潜入水中,就是他急切想拜托一切世俗的反映。呼吸声,遮盖住世间喧哗,但这种行为,只是徒劳,总有摘下面罩的一天,总有误入歧途的可能,也总有在无数选择中越来越茫然的时刻。只有当Ben在酒店为嬉闹喧哗的各类上流人士开门,看着他们漠视的只顾自己沉迷的脸,他才明白自己的未来在何处;只有当他遇见了Elian,看到了自己盼望已久的生活,他才会有勇气迈出探视的一步。 Elian是他在爱情中的转折,同时也是他整个命运的转折,从这里,找到了方向。 其实这也告诉我们了,对于所有将要踏上社会的年轻人,在迷茫阶段的指引忠告往往是起不到作用的,关键是要让他们打开那层隔膜,自己寻找的过程中,迷茫总会变成不迷茫的
参考资料:校内网

I. 如何评价1967年电影《毕业生》

《毕业生》的剧情很简单,讲述大学生班泽明在毕业后陷入对前途的迷茫状态中,在思考未来之际,他受到一位女性长辈的诱惑,陷入不伦关系当中,之后又爱上这位女性长辈的女儿。面对这种混乱的情况以及来自女性长辈的威胁,班泽明不得不做出艰难的选择,是要为保守不伦秘密而放弃爱情,还是要追求爱情并让不伦关系曝光出来。班泽明最终的选择是勇敢地追求爱情,他主动向所爱的女孩承认自己与她母亲发生过不伦关系,然后在双方家长的责骂和阻挠中,不顾一切地将女孩从她与别人的婚礼中抢夺过来。

同时与母女两人陷入纠葛的不伦关系,这种题材在现在看来,可说是云淡风轻、小菜一碟,但在上世纪六0年代,却是极为惊世骇俗和充满话题性。影片中,风情万种的女性长辈大胆而露骨的勾引手段,以及导演所采用的镜头取景角度与蒙太奇处理方式,也成为后来许多电影模仿的对象。除了突破禁忌的议题和手法外,《毕业生》最大的特点在于捕捉到六0年代末期美国两代人之间的价值观差异,以及战后婴儿潮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们的茫然与困惑。

美国的婴儿潮发生在1946年到1964年之间,由于战争结束、生活渐趋安定,以及前期人口增速放缓,新生儿数量出现爆发式增长。美国目前人口三亿人左右,但在婴儿潮的那18年间,便有约7800万新生儿诞生。二战结束的四0年代后期,一切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所有人只得埋头于重建生活,拼命工作、积累财富,而当时间来到六0年代后期,物质环境已渐渐步入富足与安逸,成长起来的婴儿潮世代便无需再为金钱和生活担忧。

影片中的主角班泽明二十岁,是二战结束后那波婴儿潮的典型,家境富裕、接受完整的大学教育,步出校门之际,房子和车子都是现成准备好的。班泽明的父母那一代,为了生活,不得不放弃种种梦想,如今在经历了二、三十年的辛苦奋斗后,积累的财富、将来的希望、未竟的梦想,全都集中灌注在孩子身上,他们迫不及待要为孩子配备齐全,迫不及待要为孩子指引方向、铺好道路,好让他飞黄腾达、更上层楼。

但是对于班泽明这个婴儿潮世代的人来说,学识和物质都是唾手可得,走在父母为他铺好的道路上,不需要太过努力便能过上舒服和体面的生活,但循着这道路前进,获得的成功都不过是来自父母的给予,这如何能体现自己作为独立人的生命价值?因此,当班泽明步出校门后,便陷入深深的焦虑中,不知道自己未来该何去何从,他不想走父母的路,但又不知道该如何走自己的路,他唯一清楚的念头是要“不一样”。

■独立价值的追寻与渴望
这种超脱主流价值桎梏的渴望与急切,在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也有非常清楚的呈现。在《毕业生》中,则是透过班杰明所陷入的情感纠葛来表现这样的心理挣扎。班杰明在面对来自女性长辈的诱惑时,一直都保持非常坚定的拒绝态度,但在被暗示生活过于单调严谨后,他这才决心回头找这位女性长辈,而在被讥讽缺乏性经验后,他才就义无反顾地与女性长辈发生不伦关系。班杰明虽然能在情感欲望前把持住自己,却无法抗拒对父执辈们的逆反心情。

借由对上一辈人的反抗和颠覆来证明自己的独立价值,是美国上世纪六0和七0年代青年的一大特色。班杰明在陷入不伦关系后,虽然内心不时出现内疚和挣扎,但这种跳脱规范和框架的沉沦感觉,又让他迷恋不已。班杰明后来之所以从不伦关系中脱身,疯狂爱上女性长辈的女儿,其实也仍是基于逆反的心情。这位女性长辈是典型的上一代女性,受过教育,但为了家庭,只能放弃自我和理想,困守在无味的生活里头。她的所有希望都灌注在自己女儿身上,要女儿比自己嫁得更好、过得更幸福。她自己虽然主动勾引班杰明,和他发生关系,但内心里她觉得班杰明不够好,配不上女儿,而正是这种轻视的态度导致班杰明对她女儿的疯狂执着。

如果所有人都放任班杰明和女性长辈的女儿来往,两人之间未必会发展出什么结果,然而,由于班杰明的不伦丑闻,长辈们不断地对他施予压力,干预和阻挠他接近女性长辈的女儿,这便助长了班泽明的决心,让他深信自己深爱那个女孩,决心要娶她为妻。于是班杰明不顾自己的前途、不顾千里的距离,死缠烂打地搬到女孩学校附近,天天在她身边打转、要她嫁给自己。而当女孩的父母闻讯赶来,硬逼着女孩与另一个男孩结婚时,班杰明更是千里飞车奔波,仿佛不要命似地闯进教堂阻拦婚礼进行。

很多人为班杰明不懈求爱和强抢新娘的动作而感动,说他在经历迷惘和混乱后,最终找到自己的方向,确认真爱而非一时的情欲才是生命的真谛。但是,《毕业生》里头最为经典的一幕其实是在电影的结局处,而这结局诉说的是完全不同的故事:班杰明与身穿婚纱的女孩从教堂中逃出来,两人手牵着手飞快地奔上公车,在一整车乘客的惊诧目光下,坚定而快乐地走向最后排座位坐下。在坐定之后,两人仍止不住兴奋和胜利的笑容,但片刻之后,他们相视对看一眼,便齐刷刷地陷入沉默,各自露出尴尬与茫然的表情--这表情就像两个负气离家的孩子,在叛逆的兴奋情绪过后,无言地问着自己:那然后呢?

■后话
《毕业生》之所以成为美国经典电影,在于它以非常商业的手法、极为争议的话题,来呈现一个世代所特有的精神状态,不光是电影本身,里头的配乐、班泽明所开的爱快罗密欧敞篷跑车,都成为经典。有趣的是,《毕业生》虽然是四十多年前的老片子,但里头描绘的婴儿潮世代的境况,恰好与中国出生于八0和九0年代之间的青年有许多相似之处。

在历经二战、内战、文革和一胎化政策后,中国的婴儿潮出现在1982年到1990年之间,时至今日,这波婴儿潮新生儿都成长为青年人,而且类似于美国婴儿潮青年们所面对的情况,他们的父执辈们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便不余遗力地投入生活和工作中,因此中国婴儿潮世代的青年们在生活条件上比父母辈更优渥许多,学经历也更丰富,加上是独生子女,除了三千宠爱在一身外,更是背负着上一代所有的希望与梦想。而这样的成长环境,也赋予中国婴儿潮世代更多的叛逆精神。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除了因为网络等媒介的发达与普及,信息的流动速度更快、透明度更高外,中国婴儿潮世代的长成,也解释了为何当代出现更多的愤怒青年,以及社会为何出现较强的改革声浪。我想,这种叛逆的精神和改革的压力,绝非简单的打压和限制可以阻拦的,需要透过适当的顺应方能疏导。当然,这只是随便想想、随便说说,没什么特别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