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推荐 » 黑泽明经典电影解说
扩展阅读
天佑什么电影手机铃声 2024-04-27 12:54:28
iPad看电影时自动锁屏 2024-04-27 12:03:33

黑泽明经典电影解说

发布时间: 2023-03-28 08:00:07

㈠ 介绍下黑泽明的电影

偶也很喜欢黑泽明,还有北野武,现在搜集到一些资料供大家参考。
1943年已有多年经验的资深助理导演和写了十几个剧本的知名青年剧作家黑泽明独立执导了处女作《姿三四郎》,一举成名,与《海港花盛开》的导演木下惠介同被视为日本电影的新希望。1948年,黑泽明再执导筒,执意启用三船敏郎担任《酩酊天使》的男主角,从比,黑泽明和三船敏郎开启了“黑泽明黄金时代”,成为日本最强的电影拍档。截至《红胡子》为止的17年间,由黑泽明导演、三船敏郎担纲的作品包括《罗生门》、《白痴》、《七武士》、《生之录》、《蜘蛛巢城》、《大镖客》和《天国与地狱》等片。1950年拍摄的《罗生门》,翌年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大奖,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国语片奖。从此,黑泽明闻名于世界影坛,三船敏郎也先后以《大镖客》、《红胡子》获得威尼斯电影节男主角奖,两人也因而在日本影坛建立了“国际的黑泽,世界的三船”的称号。1960年后半年到1970年初期,是黑泽明创作的低潮期,他和三船敏郎的关系突然决裂,从此,两人不再跟对方说话,也没有再合作。1970年,他根据山本周五郎的小说《没有季节的城市》改编的电影在票房上失利,黑泽明甚至因而企图自杀。1975年他导演的日俄合资电影《德苏乌扎啦》先后得到莫斯科影展金牌奖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1980年的《影子武士》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之前曾以剧作家的身份发表了,《达摩寺里的德国人》,《寂静》和《雪》。

㈡ 一代大师黑泽明的经典之作---《罗生门》,到底要表达什么样的主题

通常电影的目的无非就是用来反映真实的社会问题,而黑泽明的这部《罗生门》也不例外。很早以前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就总结出了“清心寡欲”这个道理。

根据这部电影的背景,我觉得反映的主题就是“有软弱的地方就有谎言。”他们为的就是活下去,而社会道德的标准越苛刻,越锋利,人们就越容易撒谎。

黑泽明在其自传中明确地阐述了《罗生门》的寓言性:“这个剧本描写的就是不加虚饰就活不下去的人的本性。它在描绘人与生俱来的罪孽,人难以更改的本性,焦点集中在人心之不可理解上。”

而罗生门的名词解释主要是指每个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编造自己的谎言,令事实真相不为人所知,这个词还经常用于各种新闻报纸标题,小说之类的。

㈢ 黑泽明的电影好看在哪里有哪些特点

黑泽明的导演手法非常简练,视觉形象十分生动,动作性弱,节奏缓慢,蒙太奇技干净利落。他的影片大多采用对称手法,主题上深刻揭示人性与灵魂的冲突与撞击。虽然描写的是日本民族的现实与历史,但主旨终究是探寻人类亘古以来无法回避的本质问题:良知,动乱,伪善,伦理,贪婪,恐惧,卑微等。他经常使用长镜头,全景式的表现手法,画面色彩浓郁清澈,构图极富东方绘画神韵。片中人物的命运扑朔迷离,极富西方戏剧风格。一般都会出现一个看似微不足道或地位卑微的小人物,却常常有惊人之语暗示影片的结局和主题。男主人公都带有强烈的两面性,心地善良的人往往面目丑陋,行为粗鲁;而自诩为英雄的人实际上是意志薄弱,不谙世事的蠢货;处于从属地位的女性角色都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1950年黑泽明导演的作品《罗生门》举世闻名,影片独特的思维和表现技巧所构成的影像,让西欧的影坛叹为观止。五个凶杀案的当事人和见证人,说出了五个不同的结局,究竟谁说得对?事情的本来面目又是怎样的呢?影片描写了人心灵深处奇异复杂的阴影,尖锐地剖析了人性最深奥的部位并公之于众。错综复杂的蒙太奇手法展示出人彷徨于心灵的丛林之中的困惑。《罗生门》描绘了人那种与生俱来的虚伪本质的罪孽图画,揭示了人难以更改的本性:人即便到了死的时候,也是不会放弃虚伪和伪装的。 1954年,黑泽明拍摄的《七武士》被称为日本娱乐片的顶峰之作。他从未忘记对社会的愤恨以及对弱者的同情,其正义感和道义上的斗争仍坚持不懈。影片描写身处古代乱世的村民委托七个流浪的武士剿灭山贼,黑泽明以超人的导演技巧,用千军万马的气势来展现七武士与山贼的博杀,黑白影像突凸了生存的险恶和人性的坚韧勇敢。 从1958年后,日本电影从顶峰一落千丈,为摆脱困境,黑泽明的电影趋向娱乐性,艺术性有所削弱。进入80年代,他拍出了一部在日本影史上制作规模最大,震撼世界影坛的巨制《影子武士》,惊险的传奇故事,辽远恢宏撼天动地的战争场面,让人叹为观止;加之日本民族传统戏剧表演技巧辅以诗化语言,激情典雅,韵味悠长。 1985年,又一部纯粹的黑泽明电影《乱》问世,影片改编自莎士比亚名剧《李尔王》被一贯挑剔而刻薄的西方影评家称为‘最优秀、最准确地表现了莎士比亚原作精神的影片’,其要探讨的主题是:人类动乱的根源来自于人本身。黑泽明采用很多大场面和长镜头,让世界的纷争,人心的涣散,个人命运的不可知,在摄影机的凝视中缓缓走过,仔细精微的透视着历史烽烟中的世情和人心。 电影天皇黑泽明在其电影中,以其恢宏的气势,浓郁的色彩,针锋相对的对峙与冲突,别具一格的影像造型,向观众展示了人生的痛楚、疯狂、欲望、毁灭、欢乐、解脱、温情、迷惘等种种的景象,深刻无情的解剖和展示了人类灵魂。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他精湛的导演语言。电影,究其本质便是镜头的影像。黑泽明电影的魅力和魂魄更是蕴藏于他那精心推敲设计的镜头影像中。黑泽明有着很深的绘画功底,在电影开拍前,他也总是将自己对未来影片镜头的想象亲自画出来。反复推敲镜头画面的色彩、光线、人物安排、构图和气氛。他的许多导演的技巧也体现在这些精心设计的镜头造型中。 下面将从以下几方面来谈一下黑泽明电影造型中的导演艺术: (一)对峙冲突场面的造型与构图 在黑泽明的电影中,许多时候人物有着针锋相对的激烈冲突。于是在他的电影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人物激烈对峙的情景。黑泽明对这些场面做出了张力十足的精彩处理,这种张力来自于他对镜头构图和场景造型的富有诗意的使用。 (二)天气的美学 在黑泽明的电影中,天气是个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营造和烘托了影片的气氛,而且也象征了人物的内心。黑泽明说,他要么喜欢烈日炎炎,要么便是风雨交加。的确,在黑泽明的影片中,晴天白日的时候真不多见。但狂风、闪电、迷雾、焦躁的烈日,不仅营造了影片的氛围与基调,更重要的是它成为人生处境的象征。 (三)环境与象征 黑泽明的电影无情的展示人物灵魂深处的种种姿态,可以说,一切都围绕人物及其内心的景象。影片中人物活动的的场景环境,也成为剧中人物内心景象的象征。 《罗生门》中,滂沱大雨下破烂不堪的高大的罗生门,正如黑泽明对人生美好的幻想已经残破灰暗、悲观失望的内心。农夫将罗生门上的木头一块块的劈下来烤火,正如最后残留的一丝对真与善的幻想也将被剥落剔除。 (四) 平面化的镜头画面与日本传统绘画 在黑泽明的多部电影中,他都向我们展示了一种追求相对平面化的绘画风格的镜头画面。黑泽明通过以下手法来处理这种日本绘画风格的镜头,如淡化光影,人物在镜头画面中的构图,简化人物背景以及摄影机的平视。 (五)人物造型与戏剧 在黑泽明的影片中,有着强烈的日本传统戏剧——能剧的影响。戏剧对其电影的影响,更体现在人物造型上。黑泽明电影中的人物不是指一个个体的人,而是人性的一个个符号。他们代表的是人性中的某个方面,这些角色性格都极其单一,而不是像现实生活中的人物那样性格复杂。因为他们仅仅是人性的某一面的符号,某一种类型。在影片的服装上,黑泽明也借鉴了戏剧服装的浓墨重彩的风格,异常华丽。 (六)场景空间造型与镜头画面风格 黑泽明电影的镜头画面造型具有强烈的日本民族艺术风格。除了上述的黑泽明对镜头画面作出的平面化处理外,影片场景的造型结构也使镜头画面的构图形成了强烈的日本民族造型特色。 (七)《红胡子》中的阴影 《红胡子》是一部具有强烈光影效果的黑白片,场景是一所收容贫困病危病人的小医疗所。强烈的光影常使人物巨大的影子晃动在墙上,死亡与苦难的气息扑面而来。 (八)表演中的雕塑 黑泽明的电影重视造型,不仅在于画面镜头的造型,他在表演中也追求一种造型感。 以上仅仅是从电影造型的角度,谈了大师黑泽明的电影导演艺术,而这仅仅是他导演艺术的一部分。大师作品最重要的更在于他对人类命运的忧虑及对理想人格的深思。

㈣ 黑泽明的主要电影有哪些(可以说些风格)

《罗生门》、《七武士》、《梦》、《影武者》、《丑闻》
黑泽明出生于东京都荏原郡大井町1150番地(现在的品川区东大井三丁目18番附近)。父亲黑泽勇,母亲黑泽缟的第四个儿子,也是四男四女的兄妹中最末的一个。初中毕业后,黑泽明热衷于绘画,并立志当一名画家。由于受到哥哥突然自杀的影响,1934年黑泽明进入PCL电影公司(东宝电影的前身)考取了助理导演,拜导演山本嘉次郎为师,学习导演和编剧。黑泽明称他为一生之中最好的老师。在老师的教导和帮助下,黑泽明得到了真正的锻炼,从第三副导演晋升为第一副导演,并能胜任B班导演。之后又以剧作家的身份发表了,《达摩寺里的德国人》,《寂静》和《雪》。得到了广泛的好评。1943年已有多年经验的资深助理导演和写了十几个剧本的知名青年剧作家黑泽明独立执导了处女作《姿三四郎》,一举成名,与《海港花盛开》的导演木下惠介同被视为日本电影的新希望。1948年,黑泽明再执导筒,执意启用三船敏郎担任《酩酊天使》的男主角,从此,黑泽明和三船敏郎开启了“黑泽明黄金时代”,成为日本最强的电影拍档。截至《红胡子》为止的17年间,由黑泽明导演、三船敏郎担纲的作品包括《罗生门》、《白痴》、《七武士》、《生之欲》、《蜘蛛巢城》、《大镖客》和《天国与地狱》等片。1950年拍摄的《罗生门》,翌年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高奖项——金狮奖,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国语片奖。从此,黑泽明闻名于世界影坛,三船敏郎也先后以《大镖客》、《红胡子》获得威尼斯电影节男主角奖,两人也因而在日本影坛建立了“国际的黑泽,世界的三船”的称号。1960年后半年到1970年初期,是黑泽明创作的低潮期,他和三船敏郎的关系突然决裂,从此,两人不再跟对方说话,也没有再合作。1970年,他根据山本周五郎的小说《没有季节的城市》改编的电影在票房上失利,黑泽明甚至因而企图自杀。1975年他导演的日俄合资电影《德苏乌扎啦》先后得到莫斯科影展金牌奖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1980年的《影子武士》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1990年,这位“黑泽天皇”成为奥斯卡历史上第一个获得终身成就奖的亚洲电影人。1998年,一代大师黑泽明的逝世标志着大制片厂时代的传统电影正在渐渐地退出历史舞台,向现代电影观念靠拢,从此揭开了日本电影时代更递的一幕。

㈤ 请高手详解一下黑泽明此人及他拍摄的电影风格!瑟瑟!

人物信息

--------------------------------------------------------------------------------

姓名:黑泽明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10.3.23 英文名:
星座: 血型:
嗜好: 身高:
国籍: 籍贯:
作品:《生之欲》、《七武士》、《战国英豪杰》、《天国与地狱》、《影子武士》

黑泽明简介

--------------------------------------------------------------------------------

1910年3月23日出生于东京品川区大井町,父亲曾经担任陆军军官,后转任中学理事,母亲的娘家在大阪经商,黑泽明是8个兄弟的老末。虽然父亲是一个严厉的军人,但黑泽明从小就拒绝参加军训。自幼即对绘画产生浓厚的兴趣,1928年初中毕业后曾热中于绘画,曾一度立志当一名画家,后为维持生计,于1936年他以助理导演和剧本撰稿人的身份进入东宝电影公司的前身PCL电影公司,投到名导演山本嘉次郎门下学习导演和编剧。做了7年助理导演后,终于有机会于1943年执导处女作《姿三四郎》,此片在日本大受欢迎,因而令他一举成名。与《海港花盛开》的导演木下惠介同被视为日本电影的新希望。

战后执导的第一部作品是左翼剧作家久板荣二郎编剧、反对军国主义的《无愧于我的青春》。后与东宝电影公司在创作方向发生很大分歧,在离开之前1948年拍了《酩酊天使》,被喻为是他首部具有强烈个人风格的作品,这部影片的另一收获是黑泽明首次与三船敏郎合作,从此两人合作无间,开启了各自的电影黄金时代,是日本最强的电影拍档。

1950年,黑泽明拍了一部令他蜚声国际的作品,这就是《罗生门》,本片为他赢得1951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不仅是第一个日本导演奖项,也是第一部闯入欧洲影展的亚洲作品,打破影展被欧美影片垄断的局面,由此黑泽明成为第一位受到国际承认的日本导演。讽刺的是《罗生门》在全世界受到广泛赞扬和欢迎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才被日本慢慢接受。在《罗生门》中,黑泽明以独特的手法探索了客观真理与主观真实的关系,内容是讲一个由三个参加者和一个旁观者以四种不同说法叙述出来的暴力事件。在艺术成就方面,本片已近乎完美,甚至影响了往后数十年的电影创作,1996年好莱坞Edward Zwick导演的《火线勇气》(Courage under Fire)故事内容明显是改编自40多年前的《罗生门》。

1952年黑泽明重回东宝电影公司,执导了《活着》,成为战后日本最佳影片之一,甚至被许多人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优秀的影片之一。1954拍摄的《七武士》是一部充满激烈战斗又富有喜剧幽默且不乏深层哲理的娱乐片,日后也曾被好莱坞翻拍。从此时到六十年代中期是黑泽明创作的黄金时期,佳作不断面世,计有《蜘蛛巢城》、《白痴》、《大镖客》等多部影响了当时国际电影潮流的作品。

截至《红胡子》为止的17年间,由黑泽明导演、三船敏郎担纲的作品包括《罗生门》、《白痴》、《七武士》、《生之录》、《蜘蛛巢城》、《大镖客》和《天国与地狱》等片。 不但1950年拍摄的《罗生门》,翌年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大奖,从此,黑泽明闻名于世界影坛,三船敏郎也先后以《大镖客》、《红胡子》获得威尼斯电影节男主角奖,两人也因而在日本影坛建立了“国际的黑泽,世界的三船”的称号。
1960年后半年到1970年初期,是黑泽明创作的低潮期,首先是他和三船敏郎的关系突然决裂,从此,两人不再跟对方说话,也没有再合作,不过对于原因两人都是三缄其口。1970年,他根据山本周五郎的小说《没有季节的城市》改编的电影在票房上失利,黑泽明甚至因而企图自杀。不过黑泽明很快就再站了起来,1975年他导演的日俄合资电影《德苏乌扎啦》先后得到莫斯科影展金牌奖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1980年由法国电影公司出资,黑泽明与三船敏郎再度合作拍摄的《影子武士》则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1985年,黑泽明完成了巨型古装片《乱》。晚年的黑泽明热心于创作古装片,艺术上的追求也更加执着,作品也具有深沉的哲理内涵。身高1.81米的黑泽明,拥有当时日本人少有的高大体格,据说事事要求完美的他,扯着嗓子大吼的声音经常把工作人员吓得浑身打颤。在拍摄《战国英豪》时,他为了拍一个满意的天晴镜头,足足等了100天;拍《天国与地狱》时,他发现有一栋民宅的二楼阻挡了他拍摄演员从新干线丢出现金的镜头,硬是把该民宅的二楼给拆了。 就因为这种一丝不苟的精神、执着而强横的态度,他被台前幕后的合作者称为片场上的“天皇”。

1998年9月6日,这位纵横影坛50年、拍过31部电影精品的大师终于撒手离去了,享年88岁。日本影坛至今无人在电影艺术成就方面能及他的项背。

他一生中所获奖项不计其数,他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电影导演,他毕生致力打破各国民族文化差异和思想制度的限制,希望能共享人类的基本感情。黑泽明被1999年12月的《亚洲周刊》誉为20世纪对亚洲进步贡献最大的一位文化艺术人士。在半个多世纪的电影生涯中,黑泽明制作的电影曾创造过持续二十年的票房奇迹,但傲慢、失败和自杀的空虚也时常伴随着他,影响着他的事业。1998年他去世时留给后人31部电影无不揭示了黑泽明电影的一个共性——对形式和内容的融汇贯通。正因如此,使他成为自1895年电影产生以来最出类拔萃的导演之一。黑泽明最大的成就在于亚洲几代电影人都受到他的影响,正如著名导演张艺谋在美国《时代》杂志上评价的那样,“黑泽明使我明白,当走向外面世界时,要保持中国人自己的性格和风格”,“这是他给亚洲电影人上的很重要的一课。”

㈥ 求对黑泽明《梦》这部影片的色彩分析-------------急急(的也无所谓)

本片是日本电影天皇黑泽明对梦的勾画,全片共有八个梦境,分别是:太阳雨、桃园、风雪、隧道、乌鸦、红色富士山、垂泪的魔鬼和水车之村。 这八个梦几乎贯穿了人类生活的所有主题,战争与和平、社会与人生。在不同的梦境里有着不同的场景,配合不同的色彩,把人类所面对的所有主题一一呈现。 太阳雨:小男孩独自走在树林里,无意中看见了一支迎亲的队伍,每个人都戴着面具,迈着节奏统一而缓慢的步伐,突然,藏在大树后偷看的小男孩被发现了,他慌忙逃回家中。母亲知道了他的行踪,责备他不应该去偷看,并且交给他一把小木剑,要他自行了断,或者在彩虹底下请求他们的原谅。小男孩拿着木剑茫然的走在田野的彩虹底下。 桃园:小男孩给一群女孩送去茶水,送到时却发现少了一人,他询问那个女孩到哪里去了,回答他的却是,根本没有那第六个人,这时小男孩透过半开的门看见那个女孩就站在房里,随即追了出去。小女孩把他引到了一面梯田前,消失了,紧接着出现了许多穿着古代服装的宫廷侍卫和帝王姘妃,他们一会站在梯田上跳舞,一会让梯田上长出了很多桃树,一会又把它们全变成干枯的树桩。 风雪:一支登山队遇到了暴风雪,艰难的行走着,他们渐渐耗尽了体力,再也无法挪动脚步,带队的男人大声的鼓励他们要坚持下去,但最后也倒在雪地里失去了知觉。这时风雪之中来了一个女人,她俯在带队男人的面前,给他温暖,男人终于清醒过来,女人却随风飘去,男人摇醒所有的同伴,最终找到了他们的营地。 隧道:一只狼狗把一个军官逼进隧道里,军官在走出隧道的时候,背后却传来了一个人的脚步声,他回头一看,发现来人竟然是在部队里丧身的战士,军官问,你不是死了吗,战士回答,对,我是死了,可是我的父母一直相信,我还活着。军官和战士进行了一番肺腑之言,接着,阵亡的整个队伍都从隧道里走出来,军官泪流满面。众人离去,狼狗又再出现,对军官吠叫不止…… 乌鸦:年轻的画家在观赏凡高的名画时,对一幅画十分欣赏,然后他竟然走进了画中,他发现了在田野里作画的凡高,刚割去自己耳朵的凡高告诉他,太阳的光芒在召唤着他去画画,没时间和他瞎谈。年轻画家跟着凡高的脚步,经过了很多凡高名画里的场景,最后,凡高消失在一片山坡里,天空中突然四处飞来乌鸦,这场景突然又变成一副画,年轻画家发现自己还站在展览馆里,那幅名画的面前。 红色富士山:日本的富士山爆炸了,因为大量的进行核实验,人们都在慌乱的逃生中,年轻人、老者和带着两个孩子的妇女望着火红的富士山,无助的交谈。大难过后,他们在海边醒来,年轻人问,其他人都到了哪儿,老者回答,他们都在海底。对着远出不断冒出的烟雾,老者解释红色、蓝色、黄色烟雾分别代表了哪种放射性物质,要躲避这些灾难性的气体,就必须躲到海底…… 垂泪的魔鬼:年轻人行走在荒漠中,他发现了跟在身后的人,走进一看,原来是个头上长着角的魔鬼,魔鬼告诉他,自从人们开始使用核武器,核辐射把一切都改变了,让田野里的蒲公英长得比人还高大,而人类自己也变成了恶魔的模样。 水车之村:年轻人走进一个村子采风,他发现这里野花遍布,风景怡人,最有特色的是水边的水车,他上前同木屋前做水车的老者交谈,老者告诉他,这是一个没有名字的村子,这里是大自然的一部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没有认识到自己是生活在大自然中,反而自作聪明的想要改变大自然,尤其是那些专家学者……
编辑本段精彩评论
这部电影所要表达的主题很明显的包含:祈祷世界和平、反对战争、保护自然环境 。黑泽明的电影镜头很宽广,有很多长景、全景的镜头,这部电影的一大特色是色彩十分绚烂,想象力十分丰富,寓意的表达也很深刻。是一部很美丽的电影。本片在故事的整体构架上已经完全脱离了情节性因素而转入对生命的深层思考之中,使用了大量的长镜头配合卓越的视觉特效表现了梦境中的不同世界。所有的梦似乎都表现出人类迷失和不确定的主题,但本身又充满了一种绝望的缅怀。 美国大导演马丁·斯克西斯相当崇拜黑泽明的影片,在本片中也担任了角色(饰演梦境中的梵高),可以说是好莱坞大导演和黑泽明一起为观众谱出的华美乐章

㈦ 一部40年前的电影,黑泽明的晚期经典,是日影时期的巅峰之作吗

过去的黑泽明电影,主人公总能牢牢把控事件,随心所欲引导变化。而现在,这个本我只是残酷血腥时代进程中的一个附着品,为历史的重力所碾压,最终归于尘土。《影武者》是黑泽明晚年的经典代表作,将色彩的运用与人物内心的写照完美融合,制作精良,感情充沛,主题深刻,正面展现了战国时代的格局变动,仲代达矢的表演感人至深,不愧是日影时期的巅峰之作!

《影武者》展现了灵魂从卑微到高尚,一种人格从渺小到伟大的过程。当影片最后影武者在风林山火的尸骸中崛起,面对强大的敌军振臂高呼的时候,我不禁热泪盈眶。悲剧式的终结乃是世间的至真至善至美!影片所表现出来的大气与人文关怀,红黑色的主色调以及绘画式的表现手法让人无时无刻不感觉到一种悲凉。原本无从触及的历史在黑泽明的表述下,既不矫情,也不做作,就这样从容地在我们面前展开。于是,我们看见一个时代的残影,无助的倒了下去。不愧是日影时期的巅峰之作。

㈧ 请介绍一下日本电影导演黑泽明的电影《袅袅夕阳情》

导演:黑泽明
主演:松村达雄 香川京子 井川比佐志 寺尾聪 平田满
片长:134分钟
地区:日本
类型:剧情
颜色:彩色
上映:1993年01月01日
对白:日语

剧情介绍:
充满生命情趣的教师内田百闲毅然辞去大学教书职务, 从事写作工作。六十一岁开始,学生每年都为他筹备生日大会,每年学生都开玩笑问道:「你准备好没有呀?」(Mahda-kai) 他一口气饮尽为他而设的大杯啤酒,之后总是说一句:「还未呀!」(Madadayo) 意思是……

黑泽明一九九三年的《袅袅夕阳情》(Madadayo)真是部老顽童电影,与他之前的《梦》和《八月狂想曲》都不同,似没有那么大的野心与抱负,反而只讲情趣不玩技巧,只 谈琐屑不编故事,电影中那股长者的絮叨劲,后生小子恐不太习惯,却自有它烂漫的童趣与任性。有道是返老还童,老眼并不昏花,《梦》片中水车屋前的乡村野老笠智众,《八月狂想曲》里手擎油纸伞,于舒伯特“少年看见野玫瑰”歌声中冒雨趑趄的老阿婆,均见出几分豁达与率性,而到《袅袅夕阳情》则走得更远亦更洒脱了。那一年大师八十有二,他一直想拍的电影如《乱》与《梦》均如愿以偿,那种历史与人性交织的莎翁情怀,那些悲天悯人、色彩斑斓的幻梦已成过去。绚烂之极该归平淡了,壮阔的史诗写完,可是清简闲远、乐生知命的小品?回想一九七零年,拍完那部晦暗低沉的《没有季节的小墟》(Dodes’ka-den),黑泽明一度厌世轻生;廿载之后,八旬老翁的他快要走到生命的尽头,却拍出一部咏叹生之快乐的《袅袅夕阳情》——世事的确难料啊!

《袅袅夕阳情》真应了费里尼电影的台词:Life is a party, let’s enjoy it together.(人生是场派对,我等当尽情享受。)我们第一次(亦是最后一次)看到黑泽明电影出现了这么多“今日相乐,皆当喜欢”的宴饮与小酌,让人不由要想起小津安二郎,他的电影亦有一幕幕对酒高歌与醉眼朦胧的场景,唯一的区别,怕是小津的角色多了些酒入愁肠的顾影独醉,不像《袅袅夕阳情》里的性情中人内田百闲教授,无儿无女一身轻,战争中房舍被炸蜗居草庐,六十岁的老人家,依然可以举杯对月,高唱儿时的歌谣“月亮是只大圆盆”,好一个老夫聊发少年狂!记得有人说小津的电影都是在讲一个“舍”字,女儿出嫁是舍,父母往生亦是舍,正见出人生的残缺。反过来看,《袅袅夕阳情》似亦离不开这个舍字,内田教授六十岁辞去教职,为的是能够专心写作,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像古时的隐者大隐隐于市,生客概不会见,除了那帮同为性情中人的旧日学生。但内田是有所舍亦有所不舍,空袭中仓皇走避,他还记得带上自己最心爱的一本书;爱猫失踪,他竟然哀恸得像个三岁小儿;而内田最大的不舍,当是学生们每年为他举行的生日大会上,一气饮下大杯啤酒之后,小子们问他是否准备好驾鹤西归,他总是未知生焉知死,答之曰:“Madadayo!”(还未呀!)



《袅袅夕阳情》让我想起“率性之为道”这几个字,看这样的电影真是很快乐的事,像翻读文人的小品尺牍,意兴所至,每有会心的微笑。由片尾的字幕猜测,内田百闲应实有其人,黑泽明写的剧本该是改编自内田教授的文字。只可惜我不谙日文,否则想方设法找来读读或许有趣。美国电影学者Donald Richie曾说,日本的导演,黑泽明是最西化的一位(Japan’s most Western director),并举《罗生门》等电影为例,说它们有风格及类型方面的独创性。其实黑泽明亦是与西方“互动”最多的日本导演,好莱坞曾把《七武士》翻拍成西部牛仔版的《The Magnificent Seven》,而黑泽明的一些电影亦是取材于美国电影或西方戏剧,譬如他六十年代的《天国与地狱》就改编自Ed McBain的《King’s Ransom》。一九八五年黑泽明拍《乱》,干脆就是莎翁悲剧《李尔王》的日本版。相形之下,《袅袅夕阳情》倒是有着纯属东方的乐天智慧,既不像《七武士》等英雄侠士的慷慨济世,亦不似《活人的纪录》等充满世界末日般的道德焦虑。或许大师真的看破放下自在而返朴归真了,打个不尽妥贴的比方,《袅袅夕阳情》有田园诗的境界和汉乐府的健朗,却又没有出尘仙游的消极,那种老夫喜作黄昏颂的真性情,东方人看了尤其欢喜。

电影中,内田教授每年的生日大会是条主线,其余则是一桩桩趣闻轶事般散漫的桥段。或许大师真的老矣,教授寻猫那场戏居然唠唠叨叨讲了大半个钟,虽有趣但多少亦有些任性。据我善意的乱猜,黑泽明可能真是兴之所至欲罢不能了。内田教授第一届生日大会上,那位从头到尾傻背一长串火车站名的胖子亦有趣,生活中不太会有这样的事,但我看了还是很开心,因为我前面说过这是部老顽童电影,自有它的执着甚或固执,即使随心所欲却不逾矩。又《袅袅夕阳情》的片名是港译,日文和英文名该是相同的《Madadayo》,亦让我再想起黑泽明六十九岁那年拍的《没有季节的小墟》,原名《Dodes’ka-den》。有趣的是,上两部电影的片名都采自电影主人公的口头禅(Dodes’ka-den像是模拟电车行走的声音),只是一个是返老还童的内田教授,一个是未老先衰的智障少年,一个乐生知命,一个混沌懵懂,此一时也,彼一时也。



黑泽明拍《袅袅夕阳情》用了很多红光,内田百闲跽坐草庐如老僧入定,新居的花园篱笆,夕阳中的垂柳,一袭和服的教授夫人俯身喂食篱笆缺口钻进的野猫,那一幅幅生活小景拍得温馨可人,衬以威瓦尔第(Vivaldi)的音乐,真是再妥贴不过了。黑泽明学西洋绘画出身,在电影中用起调色板来一样得心应手。影迷们当不会忘记《梦》片中那段著名的梵高画境,还有《乱》的片尾西风残照满天如血晚霞的意境。《没有季节的小墟》亦有很多红色的光,经黑泽明一用简直就有随心所欲的写意效果,好像他有时侯不管现实应该怎样,但就是要用那种颜色来表达某种情绪。只是《没有季节的小墟》中,那种红是惨淡绝望的红,而《袅袅夕阳情》的红却是醇厚粹美的夕阳红。我新近发觉人老了似乎都喜欢温暖的色调,因为我看董桥两本新书的封面都是一片姹紫嫣红,喜欢的人看出一股怀旧的暖意,不喜欢的说俗气,然爱尔兰的诗人叶芝不亦说“当你老了,头白了,睡思昏沉,炉火旁打盹,取下这本书,慢慢读”吗?《袅袅夕阳情》的结尾,内田在生日大会上突感不适返回家中,孤灯独眠,朦胧中仍喊出一声“Madadayo”,像在回应儿时玩伴捉迷藏时的询问。我小时候常听大人说某个老人有点“老还小”,证之内田教授那晚的梦境,恐怕这就是老还小罢。

黑泽明虽借内田教授之口一次次高呼“Madadayo”,但《袅袅夕阳情》之后,大师再也没有新作问世。比起《罗生门》、《七武士》、《影武者》等片,《袅袅夕阳情》不见得是黑泽明最具开创性与突破性的作品,却是他八十馀载导演生涯最好亦最感人的电影之一。个人以为,《袅袅夕阳情》圆熟写意的风格真像是黑泽明在为自己的一生做最后归纳,像铅华洗尽直见本心,亦像是一篇提前准备好的告别演说,虽然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是一万个的依依不舍。但电影总是有散场的一刻,五年之后即一九九八年,黑泽明告别人世,享年八十七岁——“Madadayo”遂成了一代宗师的绝响。

㈨ 急求:黑泽明的(罗生门)电影的观后感,从法律角度。

法律在与不在,都是问题——影片《罗生门》的法律解读

时间: 02-05 08:49 作者:谌洪果 新闻来源:中国民商法律网

我的一位朋友曾说,黑泽明的《罗生门》是一部让你看了以后虽然觉得有必要再看上一遍,但却没有勇气重温的电影。我不知道他的这番评论是不是有些过头,但就我来说,当我今天再度观看《罗生门》时,距我第一次看这部电影已是三年。三年了,我对法律和社会的理解应该说已经有所长进,但可以说,正是在这过程中与日俱增的困惑驱使我又一次想起《罗生门》,试图品味它所蕴涵的法律意义。

可是,我似乎走错了地方。对于《罗生门》这部伟大的作品来说,带着任何一种特定目的、关注或取向走进它都注定会失意而归。这种失意并不是黑泽明无法满足你的疑问的那种失望,而是说你的视角成为了你进入“罗生门”的最大障碍。你本来想从电影所反映的某一方面获得对社会、人性以及制度的深度认识,可是在黑泽明博大的关怀及深邃的洞察面前,你的这些企图都成为了对影片的一种肢解,这样的结果是使观看电影者面临更大的困惑。然而我仍然于心不甘,因为这部电影毕竟讲述了罪恶,也讲述了对罪恶的审判,所以我相信用法律的眼睛审视这部电影,一定会有所发现。

《罗生门》中出现的人物总共不过以下几个:樵夫、武士妻子真砂、强盗多襄丸、丈夫武弘、庶民、和尚,以及一个襁褓中的婴儿。故事的发生地点只有三处:罪案发生地树林、审判地纠察使署、重述案件地罗生门。片子讲述了一个普通的案件:强盗多襄丸在树林里偶遇武士和他的妻子真砂,心生歹念、捆绑武士、强奸妻子,随后杀害了丈夫。影片的重点是是围绕这个案件,不同参与者如何从自身立场叙述案件经过的故事。所以说,它是一部直接以人的“叙述”为表现对象的影片。我们可以先来看看以下四人对案件的不同叙述:

樵夫的叙述:在影片开头的第一次叙述中,他穿过树林途中碰上那妻子和武士的丢弃的头幞,一个市女笠,绳子,以及最后碰上那武士的尸体。然后他吓跑了,径直向差人报告。影片结尾他的第二次叙述是:他看到强盗完事后请求真砂嫁给自己,妻子割断丈夫身上的绳子,希望两个男人决斗,武士拒绝为她而战,认为她是“无耻的婊子”。强盗也开始看不上她。她愤怒了,说这两个男人才是真正的懦夫,从而怂恿两个男人拔出剑艰难打斗,最后筋疲力尽的强盗用剑而不是匕首杀了武士。在他看来,女人是狡猾的,两个男人都是胆小鬼。

强盗的叙述:树林里的风吹起了女人的面纱,使他心生歹念。他先诱骗武士同他 取盗墓之宝,随后将贪婪的丈夫捆绑起来。出于对武士的妒忌,他当着丈夫面凌辱了的妻子。当他准备动身,离开那对遭到袭击的夫妻时,那妻子扑倒在他脚下,说“不是你死,就是我丈夫死”,不愿在两个男人面前出丑。他割断武士绳子,在决斗中英勇地杀死了武士。他佩服那个武士,能和自己斗二十个回合以上,以此显示自己的勇猛。

妻子的叙述:被强盗占了便宜后,苦苦祈求丈夫的帮助,但哭泣的她面对的是丈夫的冷漠和鄙夷,她痛苦回忆说:“到如今我一想起那副眼神,还觉得浑身的血都要凝冻似的。在他眼睛里闪着的,既不是气忿,也不是悲伤,……只是……只是鄙视我的冷酷的光芒。”极度绝望的她手里拿着匕首扑向丈夫,她昏倒了,醒来后,看见那把刀插在了丈夫的胸口。

丈夫的叙述:将灵魂附在巫婆身上说话。强盗强奸了他的妻子后,好言安慰她,他见妻子从来没有如此容光焕发。她背叛了丈夫,并要求强盗杀了他:“如果他(丈夫)活着,我就不能嫁给你。”但强盗因而鄙视妻子,将妻子摔在地上,问丈夫如何处置这样的女人。这时妻子逃跑,强盗追去。后来武士在绳索被解开后,羞辱中将匕首刺入自己的胸膛。

我们发现每个人的叙述在关键之处都大相径庭。完全一致的情节只是:妻子被强奸;丈夫被杀害,而这两个事实是谁也无法否认的。但至于丈夫如何被杀害,被谁杀害等,却无法从四人的供词中清楚判断。正如樵夫最后说的话:“谁都只会为自己自私自利的行为辩护。” 樵夫的谎言是想要掩盖自己偷走匕首的行径;而强盗、丈夫、妻子的供词又是为了掩饰自己的软弱,特别是他们三个的叙述都力图证明是自己而不是别人杀害了丈夫。事实的真相飘摇不定,却反而表明这些与案件有关的人都有着某种人性上的一致的和不变的东西,正是这种人性当中永恒的自私自利倾向、以自己坚强而不是软弱为荣耀的心态,成就了对法律的超越,使得故事的讲述者对是否能以法律来捉拿真正元凶并不在意,也成为导演黑泽明在片中刻意回避法律在场的理由。

这一点在纠察使署的审判场景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在这里,法官的角色被刻意隐去了,法官始终没有现身,没有发言。导演以平面拉开的镜头,使每一个接受审判的目击者和当事人都长跪在观众面前。但虽然没有法官,讯问的过程仍然能一个接一个地进行,所以整个片子并不缺乏程序,缺乏的其实只是最后的结论和宣判。没有法官,既说明审判者的不必要,也说明审判的无所不在。惟其没有法官,所以所有的观众都有机会成了法官;也正因为没有法官,所以这些被审判的目击者和当事人也无形中变成了法官。他们每次显得急迫的交待都是在审问观众,挑战观众(你们在这样的情境下,不也一样要撒谎吗?),并使得跪着的受审者比我们这些坐着或站着的审判者似乎更有尊严。应当注意的是,在审判中,作为证人身份出现的樵夫和和尚,以及抓到强盗的商人,看上去都要谦恭和卑微得多,相反,作为当事人的强盗、丈夫、妻子,在叙述问题和表现自己的形象时,个个振振有辞,掷地有声,甚至是义正词严。所以这里的审判竟成了当事人对自我行为的彰扬和又一次表演,审判的权威和神圣性最终丧失殆尽。

然而,到底是什么促成了这一切?我们知道黑泽明的这部影片恰好拍摄于二战之后几年,也许他想表达,对于过去的事件,其实是不需要审判的,也不需要追究事实的真伪,因为这些都不会取得什么结果。但是,在此我并不关心电影所透出的政治寓意,因为黑泽明的伟大恰好在于他的电影能揭示某些具有普遍性的东西。法官此时的隐没也许正昭示了法律的沉默。黑泽明想借此高扬道德的力量以及人性在道德力量之下恢复光辉的可能,他也在进行自我探索和道德反省,所以就有了樵夫与和尚在罗生门对庶民重述案件的一出戏。

如果说纠察使署中目击者和当事人所做的是面对着审判的叙述策略与自我辩护,那么在罗生门底下,樵夫和和尚这两个在法庭上出现过的人,面临不是法官的庶民的质问时,所做的就是重述和重新面对事件的垂询。只有在这种重述面前,他们才感到了困惑。重述从而开始具有了反思的意味。黑泽明以其高明的执导手法告诉我们:对于案件的真正解决其实必须等到审判之后,而内心的审判是没有终结的。法庭上的申辩此时转变为巨大的不安和恐慌,樵夫不断喃喃自语:“不明白,不明白”,和尚作为道德正义的化身——虽然这种化身表现在他的身上是那么无力,这时也和玩世不恭的庶民展开了一次对话:

庶民:兵荒马乱年月,死个把人算什么。罗生门上每天都有五六个无主的尸体呢。

和尚:是的,兵荒、地震、风暴、火灾、荒年、疾病等,哪一个都比这死的人多,但没有哪一个比这一桩更可怕。为什么呢?“照方才这方事看起来,世道人心,简直就没法让人相信了,这可比什么强盗,什么疫病,什么荒年,火灾,兵灾都更加可怕。”

和尚的反思直接指向人与人之间的这种不稳定感和不信任感。他相信是这种维系人与人关系的道德意识在支撑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正因如此,我们就不能以兵荒马乱作为自己不勇于担当责任的托词。道德于是取代了法律成为了人性复苏、人类拯救的希望所在。这种反思在影片的最后达到了高潮,那就是叙述完案件后,罗生门里恰好出现了一个哭泣的弃婴。如何对待这个弃婴,便成为对审判和反思成功与否的最后检验。庶民要剥去婴儿的衣服受到樵夫的阻拦,庶民狡辩说:“这是个人不如狗的世界,谁要不自顾自个就活不成。”那把婴儿无情遗弃了的父母难道不更邪恶吗?而樵夫将匕首拿走不也是龌龊之举吗?惭愧的樵夫无言以对,但故事结束时,樵夫终于说服和尚让自己收留了弃婴。他说:“我自己有六个孩子,多一个也没有什么,对吗?”这时候雨停了,阳光出现了,黑泽明用这样的象征性结局为道德的胜利和人性的光明划上了完美的一笔。

也许这就是电影《罗生门》的核心寓意:人类如何面对自己的心灵,面对一切的审判和拷问。但是,不借助于外在的力量,光靠内在的道德,能完成这样的洗礼吗?我们又想起了强盗在阳光下的罪恶,想起了电影中衬托着这罪恶的滂沱大雨。这一切都在放大着案件参与者对自身行为的壮烈性的追求——有了崇高,也就泯灭了同情;这一切也在预示着法律,以及法律之后的道德在这样的人性尊容面前的威风扫地。它们都不再具有力量。在现代性的生存语境下,有了制度和法律当然不能从根本上纠正人性的邪恶,避免人类的灾难,但假如缺乏了制度和法律,所有的道德终究也无法表现其力量及其力量的边界。这是一种双重失落的结局,所以导演最后刻意表现的樵夫收留弃婴的情节就实在有些老套甚至让人厌倦。这是黑泽明的失误还是必然?

在这部电影里,黑泽明其实无意向我们展示什么批判,他只是在进行一种深度挖掘。也因如此,他就不会在这部有关“自我审问、自我解答”的电影里探询法律能否拯救爱情、生命、人性的问题,或者法律能否被这些爱情、生命和人性所拯救的问题,就像基斯洛夫斯基《蓝》《白》《红》三部曲所刻意揭示的那样。所以《罗生门》中所表现的还是东方人特有的对于人自身的自得与自失的关注,它无法暴露人与制度,人与法律,甚至人与人之间实际存在的剧烈冲突。所以电影中不同的叙述者各自的对立的谎言背后乃是极为一致的共谋,他们有着同样的自私,同样的害怕软弱和同样的想要在法律和旁人面前展示骄傲。但是,害怕软弱本身就是极大的软弱。这样也就没有了冲突之中的挣扎,没有了生存的困境和对困境的焦虑。因此,电影中的叙述者们可以嘲笑别人,但对自身的却不敢投上哪怕是轻微的一瞥。他们以为固守着这种谎言之下的合谋就可以实现自我安适和相安无事。这一点也深深反映在黑泽明导演近乎执着的叙述手法上:他似乎早就预定好了所有的情节,所有的故事都不过是换种方式的重复,都在他的精心策划和安排之下,包括里面的阳光、树林和雨水。这时,我似乎明白了我的朋友的那句评论:为什么我们没有勇气再看这部电影,是因为我们有着和电影中人同样的逃避心态,逃避一切面对自己的反复审判。

黑泽明的《罗生门》是一部能够实实在在地敲在观众心上的电影。它没有《布拉格之恋》那样的生命不可承受之轻,也没有基斯洛夫斯基的影片那样的凝重甚至压抑。黑泽明所表现的不是感动和人间真情,也不是法律和道德、人生相冲突的剧痛,所以他也就无意面对这些问题并提出现代性的解答方案。我不知道这种“实在”如果不再是我们所期望的制度、历史意义上的实在,它还能是什么?是人性吗?而它所展示的人性明明处处蕴涵道德的危机。黑泽明没有给电影中的案件一个答案,似乎也就堵塞了回答人类疑问的一切答案。

这是我的困惑。作为法律人,我们似乎更愿意从电影中看到对规则的追寻,对法律的依赖,看到法律和制度在拯救人类的过程中所扮演的巨大作用。我们甚至愿意看到法律与道德、政治以及人的欲望之间无尽的冲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证明法律是一种独立和独特的力量。带着这样的期望进入《罗生门》,法律人当然会倍感失落。也许有人会说,黑泽明本来就没有把法律纳入他的视野,可是这明明就是一部与法律紧密相关的电影,其中有了杀人、有了强奸,也有了审判这一切的机构,却偏偏遗忘了法律这个最重要的武器。黑泽明展现了法律缺席后人类寻找自我的过程,因为剧中破败的罗生门也许本来就暗示人类出现过这种没有规则、没有法律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人类还得生存下去,这是问题的所在。那么,在有了法律可以依凭、而且不得不以法律为依凭的时代,如何在法律中避免人类的屈辱,完成法律真正参与到人类事务中的壮观表演,并从而实现法律对人类文明的拯救,这也是我们要面对的根本问题。

===============================
===============================
上文是从法理角度观电影
你看是否有启发
没看电影,从剧情简介看,其中的证据采信、自由心证等问题可以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