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影平台 » 姜文电影邪不压正豆瓣
扩展阅读
韩国美容院的电影 2024-04-25 06:04:21
美国床戏刺激电影大全 2024-04-25 05:43:25
电影地狱男爵2手机版 2024-04-25 05:42:33

姜文电影邪不压正豆瓣

发布时间: 2023-01-28 21:00:24

『壹』 你怎么评价电影《邪不压正》

‍‍姜文的电影,是现实社会的缩影,是当代官场的生态,是人间众生相的写照,是灵魂与肉体的对峙,是利益与生命的冲突,是人与非人的鏖战。看姜文的电影,如果对时局有深刻认知的人,则会发现他的忧心,他的担当。他忧心民族命运,以电影之道义,在担当着一份社会责任。他对现实的映射与观照,是对生命美好向往之中,一种无奈的宣示。毕竟,姜文民国三部曲的结局虽然不是悲剧,但胜似悲剧,因为,身边人的生别,就是人生最大的杯具。这也是比死亡更让人揪心的结局。因之,姜文的电影寓意深刻,一般人是看不懂的。姜文电影包涵的信息量之巨大,也是普通人难以认知到的。尤其《邪不压正》中所透露的对蒋介石日记的讽刺,对残酷暴虐官场生态的表述,对法律是屁的讽刺等,都是现实生活的翻版。看似轻描淡写,但是一切尽在不言中。我经常感叹:姜文的电影是对懂的人看的,懂得人不用说只要看十分钟,就会明白姜文所要表达的意图。而不懂的人即使白让他看十遍,他也不会明白其中的内蕴。就如在看完《邪不压正》之后,我又回看了《让子弹飞》《一步之遥》,光从三个电影的序曲,你就会明白它们的一脉相承。所以,姜文的电影,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你就明白,在姜文的电影中,之所以会被通过,也说明争斗的双方,都在以各种形式在下一盘大棋,作为棋子的导演和所有的吃瓜群众,都在茫然无措中,一点点看着自己在《邪不压正》的困惑中,看到那一丝绵延不断屋顶上朗朗的青天白云,你便明白,乌托邦思想,就是一剂告慰麻木心里的安慰针,打向你的屁股,你便会在喊疼中,被无奈的宰杀。所以,看姜文的电影,你不光要用心,而且要学会翻墙。你翻不了墙,上不了屋顶,你就看不懂姜文与他的电影。因为,他在下棋,他既是棋主更是棋子。

‍‍

『贰』 如何评价《邪不压正》中各位主创的表现

《邪不压正》是姜文具有浓重自我风格的电影宇宙中,介乎于《让子弹飞》与《一步之遥》之间的荒诞电影作品。《邪不压正》脱离了原著《隐侠》的故事构架,集中于描述一个架空的历史框架下,犬牙交错的各方势力,为复仇与理想进行的殊死搏斗。是一部糅合了单纯与隐喻、浪漫与残酷,具有姜文个人烙印的商业电影。姜文拍的电影,一向看起来人物众多、线索繁杂、台词秘籍,一时半会很难看懂,其实,只要紧跟着人物线,就能基本理解剧情的大意。《邪不压正》在真实的历史背景下,主要围绕着李天然(彭于晏 饰)代表的复仇、蓝青峰(姜文 饰)代表的理想、朱潜龙(廖凡 饰)代表的现实,进行了一场勾心斗角的斗争。李天然是本片的明线主视角,以为师父报仇的动机贯穿全片,从一个轻浮、胆怯、猥琐的迷途少年,成长为信念坚定、敢于担当的抗日英雄。当年,13岁的李天然,目睹了朱潜龙勾结日本人根本一郎欺师灭祖的行径,在逃跑中侥幸被美国人亨德乐医生所救,辗转送到美国接受严苛的特殊训练。长大成人后,于“七七事变”前回到北平执行复仇任务。在蓝青峰威逼利诱和养父亨德乐极力劝阻之间,李天然又遭遇了交际花唐凤仪(许晴 饰)的纠缠,与同样身负复仇使命的关巧红(周韵 饰)成为精神伴侣。本片明面上的反派BOSS朱潜龙,是各方博弈的争取和打击对象。虽然冠以民族主义者的堂皇身份,其实是一名彻头彻尾的利己主义者,在明有追杀、暗有胁迫的迷局中,始终握有主动权,凭得是贯穿始终的实用主义。当年,朱潜龙与根本一郎制造了灭门惨案,后来,借助日本人的势力,朱潜龙获得了北平警察局副局长的位置。一心复仇的李天然,成了朱潜龙的心腹大患;蓝青峰借着留名青史的借口,给朱潜龙暗自加压;“老搭档”根本一郎暗流涌动,希望借助朱潜龙的势力,实现日军攻略华北的目的。看起来背景和动机最复杂的蓝青峰,是一名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一名心狠手辣的搅局者,也是本片的暗线主视角。名以上,他是整个迷局的策划者,实际上,整个迷局超出了他的掌控范围,变得越来越难以控制。作为辛亥革命的发起者,他并未在革命中获得多少利益,然而,革命的理想让他依然站在民国政府这一边。为了达到渔翁得利的目的,蓝青峰精心设局,一方面,他试图通过朱潜龙杀掉根本一郎,以便争取表面的民族主义者朱潜龙,扩大抗日势力,甚至不惜出卖李天然的行踪;另一方面,他暗中帮助和指引不明真相的李天然,对朱潜龙和根本一郎进行暗杀,甚至不惜杀掉李天然的养父。三方势力在“七七事变”后集中爆发,最终,在多方帮助下,李天然杀掉朱潜龙,实现了复仇的使命,回应了“邪不压正”的主题。然而,电影中的各色人物、各种支线,依然有很多值得玩味和挖掘的地方。

『叁』 邪不压正 好看么

听说还不错,豆瓣评分有7.2算是好电影了。
《邪不压正》是由姜文编剧并执导的动作喜剧电影。该片改编自张北海小说《侠隐》。故事发生在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之前,北平城的“至暗时刻”,一个身负大恨、自美归国的特工李天然,在国难之时涤荡重重阴谋上演一出终极复仇记。

『肆』 《邪不压正》是一部怎样的电影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少言(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682755744/

《邪不压正》改编自张北海的小说《侠隐》,一年前一个朋友推荐我看,她的评价相当高,“可能建国以来最好看的华语小说之一。”看了之后,果然不失望,归纳起来有三点——

一是“简”,简言之就是讲了一个海归回国为师父报仇的故事;二是“细和实”,张北海童年在北京生活,他是找来无数老北京地图和照片对照着写这个故事的,写出每条胡同里空气的味道,如阿城所说“我可以给这本小说的读者做导游”;三是“大”,这个大指的是大的时代背景,主角作为一个渺小个体,他的一举一动却牵动了整个抗日初期的中国局势。

说实话,当时我看完这本小说,觉得最合适的导演应该是侯孝贤或者许鞍华,尤其是后者,去年的《明月几时有》,几乎就是香港版的《侠隐》。

有意思的是,《明月几时有》的编剧何冀平,也是《邪不压正》的编剧;主演彭于晏,也是《邪不压正》的主演。只是导演是姜文。我们都知道,虽然他的电影都来自小说,但小说从来就不是他眼中的电影。所以《侠隐》就变成了《邪不压正》。

我是带着这样的预期心里进入影院的,看完之后感觉还是有点意外。

姜文之前接受采访时说“因为我不懂‘侠’,所以就不拍‘侠’的部分了。”但实际上,故事里的“隐”也没有了。主角李天然从一开始,就张扬而热血地宣示自己的目的,并直指目标;廖凡饰演的大师兄,作为大反派在小说里只露了三四次面,但在电影里,他几乎是和彭于晏一样的并列男主;而周韵饰演的裁缝关大娘(巧红),干脆直接变成了施剑翘。

拿小说和电影的距离比,并不是批评,姜文的每部电影都和小说相距万里,我意外在于,他居然有办法把这样一个风格和气质的小说,也变成他个人风格的作品。就好比把一杯清茶,变成一瓶高度茅台。

片中有属于姜文电影的所有元素。

张扬狂傲——在清晨的城墙上大声怒骂和大笑,不惧自己的秘密,宣泄自己的情绪;杀人,一挥手手起刀落,献血洒在白衬衫上;酒桌上,与宿敌把酒言欢谈笑风生,刀尖上舞蹈不留痕迹。

性感——屁股,为什么姜文如此迷恋屁股?“因为屁股它就在那呢!”(姜老师语)永恒的屁股这次由许晴老师贡献(据说许晴老师为了完美展现,专门去练了三个月的瑜伽),而许晴老师的屁股也可能是姜文电影里最伤肾的屁股。姜文老师这次还照顾到了女性观众,彭于晏不止一次展现他的完美肉体。

幽默——只要姜文想讲笑话,基本不会冷场。

浪漫——火车、太阳,屋顶上的漫步升级为北平屋檐上的肆意狂奔,钟楼里的约会……以及有史以来最大规模也是最完美的一次民国北平城复原,带着季节而来,白雪压城,亦或碧绿掩映,各种三百六十度环绕视角。有老北京情结的观众,这次必定大饱眼福。而且,这次的浪漫担当完全由周韵担当,周韵真是史无前例地美。

故事层面,和原著小说相比,从复仇变为抗日。姜文在接受采访时也不避讳这一点,他说想让大家知道我们与日本曾经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但老实讲,《鬼子来了》已经把这件事几乎说得登峰造极了,也成就了中国电影的最高点,所以这一次,尽管绕来绕去,但对于这个问题的阐述没有什么惊喜。

一些小细节仍能看出姜文一些个人的意识喜好,个人尤其觉得有趣的是他对美国人的设计,片中的美国人不但在杀人如麻的中国警察头子面前毫无惧色,甚至在面对开坦克的日本人时也敢对吼:“你动我一下试试?!”但最后这个美国人却被中国人偷摸干掉了。

许知远采访姜文,一个劲儿地把姜文往对“传统”的迷恋里拉,姜文一个劲儿地辩解,看得人直犯尴尬症。姜文真不是。

总的印象是什么呢?其实,我上映之前一周就看了《邪不压正》,看完之后宣传方朋友问感受,我回:“《一步之遥》之上,《让子弹飞》之下,各方面感受都是。”

姜文一直在强调,自己是那种拍完了一部电影之后就忘掉不再去想的那种导演,但他心里真的这么想吗?

在《邪不压正》里,我看到了一种调整,或者调控,这种调整调控是全方面的,包括意识形态和故事层面。

因为《鬼子来了》被封杀多年,以《太阳照常升起》复出把所有观众都轰懵了,不敢说好,也不敢说坏(尽管日后证明,就是好);《让子弹飞》是狠狠地出了一口气(“纯讲故事对我来说很简单,我的专业就是干这个的”当年姜文老师语);《一步之遥》想再玩下大的,结果,砸了。

所以,《邪不压正》怎么看都是一个求稳的作品,或者说,是姜文老师寻找平衡点的一个作品。

很多年前王朔评价姜文:“有他在,我们才好说本大国的电影不都是行活。”拿到今天,还是适用。

这是好事,但对中国电影来说,多少也有点悲哀。

『伍』 有人认为姜文再也拍不出像《让子弹飞》这样的电影了,你怎么认为呢

我并不这样认为。

《让子弹飞》是一部姜文“要站着把钱挣了的影片。”

众所周知,姜文是个慢工出细活的导演,《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太阳照常升起》.....前两部被封为神作,却因种种原因未能上映,还曾一度遭禁。

而当姜文正打算凭借《太阳照常升起》扬眉吐气时,却因电影太过文艺,虽然叫好,但票房却异常的掺淡。

所以姜文痛定思痛,打算拍一部,让观众老爷看了就觉着爽的电影。

才有了《让子弹飞》。

从《让子弹飞》里能看出姜文就是要争回一口气,不然开篇也不会把久石让老师给《太阳照常升起》的同名主题曲,再用一次。

《让子弹飞》后,姜文拍了部《一步之遥》这是部属于他自己的电影,原因很简单,《子弹》让他挣够了钱,肆意挥霍下,把自己心里的各种私货放出来,看看这个市场有没有同类人。

最后打着《让子弹飞》续作的名号,虽然票房尚可,但口碑两极化,属于一部不太讨喜的个人电影。

2018年姜文用小说《侠影》拍了部《邪不压正》,这回姜文彻底玩嗨了,满屏的荷尔蒙。

他自己采访时说,这是他拍给自己孩子的电影。

咋说呢,《邪不压正》姜文还是在玩票。

姜文的才华毋庸置疑,但我们应该多给他点时间,毕竟这老小子跟我们一样,彻底玩嗨了之后,自然就会主动找回家的路。

毕竟纵观姜文导演的系列作品,正经上映的也不过三部。

我们有理由期待姜文下一部作品或者下下部作品是咱们所期待姜文的电影。

我记得姜文好像是摩羯座的,与其从电影“评分”上了解姜文,不如从 星座 角度分析下姜文的电影为什么会是这样。他的性格与作品间又为何产生了这些张力和矛盾。

别去看姜文说了哪些漂亮话或又做出什么出格举动,从魔羯座角度出发去理解,这些“不懂”十之八九都能说通。

魔羯座的内心永远藏着一个孩子。

年纪越大,孩子的身影显露得越明显,而如果你见到的摩羯给你留下这样的印象,那说明你们还不够熟。越熟悉的人,摩羯越会放下高冷的姿态。

摩羯的高冷可以说是被迫养成的。面对纷纭的人情 社会 ,不懂变通、不会说话让他们在这个世界处处碰壁,为了掩饰内心的自卑感,他们选择面无表情地沉默着,让人误以为很是成熟。这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换种褒义的表达就是年轻人的害羞。

等到他们年纪慢慢变大,阅历逐渐加深,摩羯的好学本性和坚韧会帮助他们学会怎么面对这个世界,这个过程是极为漫长的。可能有个零界点,他开始显露出与过往不同的玩闹个性,好像戴着一副面具。而在内心深处,他仍不过是一个单纯的孩子。

最典型的摩羯座的例子莫过于周杰伦。

他二十岁出头时创作的那些苦情歌,能把人听出泪来,让人误以为这小伙子恐怕过于成熟了。再加上那副酷酷不说话的样子,深沉、严肃得很。

再看看姜文,很年轻的时候就创作出《阳光灿烂的日子》和《鬼子来了》这样的经典,以及《芙蓉镇》、《红高粱》等主演的电影,根本看不出他才二十来虽。这其实就是他在年轻的时候选择用“深沉”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创作,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小时候的面具戴多了,他也就比很多人懂深沉,也比很多人了解人性。

等到年纪大一些,看得多了,本性便开始“暴露”。对周杰伦来说,这个转折点是专辑《我很忙》,《我很忙》与之前周杰伦发行的专辑最大的不同在于,创作心态变得年轻了,甚至开始“玩”音乐,歌词也不再是一贯的周氏苦情歌套路,加入了许多活泼、可爱的元素。

也是从这张专辑开始,周杰伦彻底转变了曲风。许多人因此指责周杰伦“江郎才尽”,认为他的黄金时代停留在了《依然范特西》这张专辑(甚至更早,比如《十一月的肖邦》)。

看看姜文呢?他的转折就是那部《太阳照常升起》,这部电影之后不是就有好些人说他“江郎才尽”了么?

为什么他后来在采访中说《太阳》是上帝送给他的礼物,因为那里面想表达的,才是他真正想要的,我的理解是一种“疯狂”,一种不羁的孩子心态,只是放到电影中的“大人”身上后,很多人就开始过度解读,从而忘却本质了。

当然,很多人说他的转折是《一步之遥》,因为观众那部电影的骂声似乎更多。但在我看来《一步之遥》是放得更开了(姜文更任性了),因而失去了一些电影应该具备的东西。当然,我主要的依据还是姜文自己更喜欢《太阳》来定的。

所以,别看姜文讲起话来一本正经,漂亮的话一抓一大把,满屏幕北京爷们的阳刚气都快溢出来了。我觉得他的内心其实还是个孩子。后者是本性,前者不过一副伪装的面具。故作深沉的青年突然决定做自己,怎么众人就不能理解了呢?

我们回过头来看,如果一定要求姜文拍一部大家喜欢的电影,那么他要么回到那个“深沉”的年轻时代,要么用好莱坞的制作方式(套路)继续来一部《让子弹飞》,他倒是“站着”挣了你们的钱,你们也爽了,但是你们很可能将一个人的真实潜力给框在“规则”底下,让中国少了一部“姜文”作品!

他对艺术的坚持,比张艺谋更烈。不管什么投资人,都不能让他妥协到,严重影响自己片子的艺术质量。他现场改剧本的恶习,跟王家卫一般。(让子弹飞里有一段,大家在六子坟前说的话,精彩不精彩,经典不经典?那是临场写的。当时拍了一整天,这个场租的时候到了,第二天不能再用,姜文一直觉得味道还不够对。就在景点关门前的几十分钟,他写出了这些对白。)他的片子还被禁掉,干脆上不了映,在《让子弹飞》之前,更是拍一部赔一部。(据说有个投资人第一次来片场视察的时候,奔驰车队,保安环绕。最后一次来片场,自己一个人打了个车过来的。)在拍《太阳照常升起》的时候,投资人对片子要求颇多。要有美女,要有性,要有啥啥啥啥。姜文导演全都满足了,然后片子出来,大家都说看不懂。所以,到《让子弹飞》的时候,投资人表示你爱咋拍咋拍,观众能看懂就行。有这样的创作自由度和创作前提,才有我们看到的《让子弹飞》。而现在,你说还会不会有另外一部《让子弹飞》?《邪不压正》里的彭于晏的肉体看到了没?许晴的熟女风情看到了没?当投资人对姜文导演的期待,不再是不赔本就行,而是把他当成票房保证的时候,创作就不可能完全自由。与此同时,有了一部《让子弹飞》,姜文就像另外一个陈凯歌,不管这部赚不赚钱,下一部一定有人投。他又不像冯小刚那样签了对赌协议(我觉得那相当于精神上的卖身契),没有对票房的极度渴望。在这样的情况下,你指望他不顾自己的艺术追求,老老实实拍爽片给你看?从《邪不压正》可以看出,姜文仍然是那个想要站着把钱给挣了的姜文。挣钱重要,但站着更重要。由此而来的拧巴,相信会在他余生里不断重复。

很难说。

估计玄乎。

本来,

姜文是一个很令人期待的导演和演员。

但是,

看了《邪不压正》之后,

我完全失望了。

故事,画面,表演,等等,要什么没什么?

完全不像是姜文。

那个曾经贡献过《鬼子来了》《阳光灿烂的日子》《让子弹飞》的姜文,

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即便是《太阳照常升起》,看的有点不明不白的,

但还总算是有些想法。

《邪不压正》不能说没有想法,

但总觉得离电影很远,找不着感觉。

为什么呢?

这些年,

随着中国电影的不断进步和年轻人的崛起,

一个可悲的现象是,

中国的几个大一点的导演,一个个都衰落了。

他们本来应该有所成就,应该有更大的成就,

同时,在世界电影面前托举起我们国家的电影。

但是,他们一个一个都衰落了。

张艺谋变成了只会排大型开幕式的形式艺术家,

即便是拍电影,也都拍得和开幕式差不多。

冯小刚就别说了,从没文化到有点电影文化,

结果,刚刚找着感觉不久,又栽倒在大师的阴影和道德、人性、法律的泥潭里。

贾樟柯一直坚持电影的艺术性,可最近一是有点动摇,再就是老师那个样子,

一点变化和进步,都不明显,人们难免会不大买账。

陈凯歌本来很有文化感,但去年看了他的《妖猫传》,也大失所望。

所谓的 历史 ,所谓的文化,完全成了空壳。

似乎在告诉我们,陈凯歌本人也差不多成了空壳。

剩下的这个姜文呢,也让人很难打起精神来。

原因如下:

一是大师情结严重。

二是自我感觉过好。

三是过度相信自己。《邪不压正》姜文又是导演,又是编剧。

四学习不够。好莱坞,韩国印度,审甚至伊朗,都没好好学习。对那些大师没好好学,对那些新秀,可能根本没有在意。

五闭门造车的多。拍一部电影,完全凭自己一拍脑袋,缺乏外界艺术因素介入。

六艺术追求上有点走火入魔。本来拍得就怪,后来专门为怪而怪,哪有成功之理。

七世界在变,而他已经固化。

当然,话说回来,也不能完全否定了姜文,

说不定哪天忽然开窍,那个另类的,有内涵的,独特的

——姜文,会忽然再现呢?!

也说不定。

在《让子弹飞》之前,姜文的是影视圈几大最坑投资人的华语导演之一。

我记得,有人把坑的程度做了个排名,姜文貌似是第二名还是第三名。

影视投资的逻辑,跟创作逻辑是不一样的。不是说,好作品就一定有钱赚。

一要看拿票房的能力,二要看省成本的能力,三要看缩短投资周期的能力。

(这个大家都懂的,投资理财产品的时候,肯定要看收益率,还要看投资年限,以及看管理费的比例。

所以,世上最坑的所谓投资之一就是理财险,年纪轻轻的时候买进去,七老八十的时候付给你,通货膨胀都不知道多少倍了。)

《让子弹飞》说好的,大部分只是在相比较之下,看懂电影的。

简单来说,只是电影里的剧情你看懂了。看的热血沸腾,看得一个开怀。

但如果说《让子弹飞》只是姜文想来弥补《太阳照常升起》的票房呢?所以拍了一个大嗨片,让观众看的过瘾,票房起来了,之前的亏损也补上了。

之后的《一步之遥》、《邪不压正》其实就是姜文自己想拍的的电影了。也不难看啊。

《一步之遥》讲的也就是马走日因为吸了鸦片出了车祸把完颜英给害死了,但自己因为心虚不敢说出真相,又因为项飞田和武七怕把自己的丑事抖搂出去,而想方设法将马走日置于死地的故事。

《邪不压正》讲的就是一个关于复仇的故事,大仇得报,过后却尽是迷惘。很简单。

只不过是影片中的一些桥段,让观众难以理解所以才觉得无聊透顶,没有意思。但这是电影,而不是语文的阅读理解。它本身就是艺术。而对于艺术来说,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

我只能说姜文是一个艺术工作者,而不是电影商人。

这你可真小看姜文了。

很多年前,我看过一个关于崔健的纪录片,作为好友和曾经的合作者(姜文电影《鬼子来了》的配乐是崔健做的),姜文也在被采访者之列。我记得他当时是这么说的:

同样的评价也可以放在姜文自己身上:如果仅仅把简单意义上的「好看」当作判断电影好坏的重要标准,他能把电影拍得非常好看,这对他来说不是个难事。

姜文曾经说过: 《太阳照常升起》是上帝送给我的礼物,《让子弹飞》是我送给观众的礼物。 可见他心中的高下。

《让子弹飞》,无论姜文在里面加了多少「私货」,也无论大家从中解读出了多少意义与思想, 仅从叙事架构上看,它就是一个孤胆英雄(相对而言)深入敌后,智斗实力几倍于己的恶霸的故事 ——用姜文自己的话说:像西部片—— 它是一部符合商业电影叙事规律的电影。

可是, 以姜文的野心与才华,「符合」规律恐怕并非他之所愿,「打破」规律才是。 或许《一步之遥》和《邪不压正》,就是他在证明自己可以拍商业电影之后的「打破」规律之作,而非题主所谓的「江郎才尽」之作。

所以,也可以说,那些把《让子弹飞》奉为无上经典的观众,其实并不真正懂得姜文。

我认为一切皆有可能。

《阳光灿烂的日子》锋芒毕露。

《鬼子来了》才华横溢。

都是在影像表达的语境内对姜文的评价。

《太阳照常升起》时的姜文像个诗人,像个站在夕阳下,沧海前的诗人。

《让子弹飞》时的得姜文像个米其林三星的厨子,弄一部无尿点、荷尔蒙狂飙的商业电影如探囊取物,手到擒来,食客拍手叫好,称赞声络绎不绝,至于政治表达这次却变得语焉不详,学会了藏;或者说观众学会了牵强。

《一步之遥》的姜文像个疯了的诗人,没那么可爱了。

《邪不压正》的姜文像个在精神病院里还没有恢复的诗人。

你问他还会不会拍出《让子弹飞》一样的作品,谁都说不好,谁也没有料到《太阳》之后会有《子弹》,谁也料不到《邪不压正》之后,会有什么。

传闻冯小刚曾表示姜文拍商业片是对自己最大的威胁,不知道这件事是真是假,也不知道冯小刚的说法是真是假。

姜文是一个不能按常理度之的人。因为他似乎并不在乎外界对自己的评价,或者说,他营造的人设是不在乎外界评价,至于他是否会亲手打破这种人设,或者直到隐退都维持这种人设,我也不得而知。

作为一名姜文的粉丝,有必要来回答下这个问题。

其实就姜文本人而言,他的生长环境和艺术品位决定了他不屑于拍那种直来直去的商业片, 《让子弹飞》的成功其实是姜文对市场的一种妥协,为了给那些说他不能拍商业片的人看,他是有能力这么做的。

而就算是这样一部在商业上大获成功的电影,姜文也并不是和其他商业片导演一样给观众讲一个简单的故事,而是在其中夹杂了许多隐喻作为个人观点的表达,他骨子里的文艺属性是不允许他直白简单的讲一个所有人都看得懂并为之一笑的故事的。 而《让子弹飞》能够取得优秀的票房我认为是姜文在商业和艺术中找到了那个完美的平衡点,就像剧中的台词所说的“站着把钱挣了”,姜文其实一直想追求的都是这个境界,他是不甘于向资本低头的,电影对于他来说其艺术性远远超过其商业价值。

而后来的《一步之遥》和《邪不压正》显然姜文又走回到了老路上,他对普通观众对电影艺术的鉴赏能力是高估了的,更多观众其实只是希望看到一个好故事,一个看得懂听得明白,直白简单的故事,所以这两部片子的票房扑街也就没什么意外了。

姜文作为一名有思想有艺术表达能力的导演,他一定会在艺术和市场这个天秤中继续 探索 下去,相信凭借他的聪明才智应该在不远的将来一定能够找到那个可以让他“站着把钱挣了”的平衡点!

这题也没必要针对姜文一个人,放眼望去,张艺谋、陈凯歌也一个毛病,包括这两天推出新作的贾樟柯,也凭借着一部《江湖儿女》跻身到了过气且不会拍电影的油腻男导演之列。

我们先说姜文,姜文其实最没什么好说的,他就是一个没什么大文化的自恋直男,这话听起来很武断,倒也不是黑他,其实还真就是这么回事儿,有时候影评人都不敢自诩影评人,姜文可是敢自诩大师导演的,但他的自诩,在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包裹之下,又似乎奇怪得可以让人所接受。他执拗、对新事物不够敏感,也不如弟弟姜武懂得为人处世。事实上,他那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姿态放在其他任何一个导演身上,都会被骂得拫惨。

摩羯座的内心深处其实永远藏着一个孩子,他们高冷的姿态可以说是被培养成的,面对这个纷繁的 社会 ,他们也许并不那么懂得和解与变通,为了掩饰内心的自卑感,只好选择面无表情地沉默着,让人误以为是成熟,其实这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

至于《让子弹飞》的好,其实也不至于到达惊世骇俗的地步,但还是让绝大部分观众高潮了,这部电影里满是姜文的个性,一个人怎么能这么霸道的自恋,这么自恋的霸道,这么自恋而霸道而让人喜爱呢?也正因为他的个性深处是敞亮和单纯。

我始终认为姜文是一个非常有人格魅力的男人,他的魅力正在于他身上那种外化的粗条雄浑的男人味儿。就作品来看,《一步之遥》给我的感觉就是荒谬、荒诞,它并不能算是一部一流的作品,但却表达了姜文导演绝对的诚意与自我坚持。这也是姜文这个人难能可贵的地方。怪诞、看不懂并不能作为片子好坏的评判标准,导演也的的确确不是在讲一个简单的故事,而是通过大篇幅的铺垫和符号去解构一个简单的故事。

至于这种看似小题大做的方式是不是徒劳,四年前我对这种说法是持否定态度的,当时看到大家一水儿批《一步之遥》,我很难过,很心疼这位饱受非议的大老爷们儿。我认定这部《一步之遥》是属于姜文导演的深奥枯燥的干货,只是观众没看懂而已,甚至还给出了“普通玩家选用标准配置,高级玩家自定义”的高度评价。

后来又看了很多类似的拼贴式“杂碎片”后,我才清醒的认识到,这种所谓的荒谬、荒诞感其实说白了就是不扎实的体现(Cult片里另说),可能是剧作上的不扎实、人物上的不扎实,甚至可能是制作团队试听语言创作上的不扎实,简言之就是bullshit。在不久前《邪不压正》的豆瓣评价里,看到某友邻说,“不能因为导演还是个任性的孩子,观众就陪他一起装傻啊”,是的,如果《一步之遥》能打60分的话,《邪不压正》在我这里最多只值40。

电影说到底是叙事艺术,要讲究起码的逻辑。贾樟柯的电影也好,姜文的电影也罢,除了扎扎实实写小人物故事的电影和带有自传成分性质的电影之外,其它口碑几乎都不尽人意,说白了,就是叙事逻辑太差。一旦把电影拍成萝卜白菜一锅乱炖,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自然观赏性极差,姜文很多片子都是这样,贾樟柯也一样,只是没姜文那么明显。

就贾樟柯新作《江湖儿女》来看,讲了一个简单的现实主义故事,主人公是三线城市的边缘小人物,这样的故事想要讲得有趣,一定可以有很多种方法,但贾导还是选择了一味地贩卖民俗、用江湖义气来自欺欺人、借拽些其实与角色并不相关的时代符号来做生硬填充扩句,不断地重复自己,学人家大导把老婆变女主,可你老婆的卖相一言难尽啊!

杨德昌之所以是华语电影大师,就是因为他在叙事上的滴水不漏,知道即便是面对错综复杂的故事,也一样能从各个层面上组织精妙又精细的叙事,编织成浑然的作品。再看姜文电影里对于女人的描写,看似风情又性感,也的确是风情又性感,可他的方式是“直给”,并不像希区柯克那种调情高手,也只是让女人撅屁股、弓身子,这其实是A片风格。

姜文这几年的“烂片”共同特点是想象力超丰富,我也承认那些天马行空存在一定的高光色彩,像《邪不压正》中的飞檐走壁,整部电影的形儿仿佛都是做了提拉的,气儿在上面,这很高级,可惜叙事跟不上,也就把这零星的高光色彩消耗殆尽,使影片显得不伦不类。

我大致还是会认为,姜文是好导演,但好导演,同样会拍出差的电影。尤其是全凭冲动、激情和自信创作的导演。姜文的以后,我持一个悲观的态度,人,真的要服老、服输。

『陆』 姜文“北洋三部曲”为什么只成就了一部《让子弹飞》

提起《让子弹飞》,不少人都认为是姜文的得意之作,甚至有人认为《让子弹飞》是姜文仅有的代表作。其实这样理解也不过分,因为在三部曲中《让子弹飞》的佳绩实在耀眼。

而《让子弹飞》是姜文导演的一个大胆尝试,可以说《让子弹飞》是真正意义上的在故事之上构架隐喻。观众则是先看懂了故事才明白隐喻,因此才会大爆。所以说,如果非要说“北洋三部曲”的差异,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就是《让子弹飞》是唯一一个故事线清晰的作品。

『柒』 《邪不压正》观后感

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观后感。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观后感头疼,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邪不压正》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邪不压正》观后感 篇1

最近去看了电影《邪不压正》。这是一部典型的姜文式电影,戏谑中透着认真、荒谬中不失严肃,懂的人自然都懂,不懂的人也没法让他懂。

倒不是说这部电影有多好。就是觉得,这个年代仍然存在认真的人,嘈杂的声音中仍存在清流。当然,认真、清流等等品质,现在听起来已经像是在搞笑了。联想到最近网传的几篇证券行业经济学家的大作,更加印证了清者自清的道理。不是没有明白人,而是他们不愿意说、不敢说、没必要说。

电影主题是邪不压正,这也许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也许在长期内是这样的,可人都活在短期不对吗?将目光放长,每一个人都微不足道。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但不是同一群人民书写的。生在什么样的国度和年代,是无法选择的事。能不能盼来正义压倒邪恶的一天也充满了不确定性。那么,对于特定个体的际遇来说,邪和正究竟谁能战胜谁?在本国悠久灿烂的文明中,怀才不遇、壮志未酬就像是一场接力赛,被一代又一代人抒发在诗词歌赋中。但换一个角度,能够让后世感怀、对文化传承和历史进程作出贡献的,也还是这样一些人。正是战胜了邪的。

邪和正的博弈会一直持续下去。但请相信,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此时不代表永远。心里有光,就能驱散一切阴霾。

最后,借用电影里的一句台词——“还等什么呢?”现在就是最好的开始。

《邪不压正》观后感 篇2

《邪不压正》是由导演姜文、演员彭于晏等人共同创作的一部影片,我不是正经的影评人不能评判它的优秀与否,我只能讲一讲观看这部影片带给我的最真实的感受。

影片的男主角从小接受最优秀的教育,自己也一直在努力,然而最大的目的却是复仇。他在复仇的路上遇到了很多困难,但他一直坚定不移。他曾多次被问到“你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吗”,他的回答从来都是“我知道”。这让我想起一句前辈告诉我的话“有目标才能有动力”。

男主角有一个父亲,他自认下了一局完美的棋,甚至不惜用他的“儿子”也就是男主人公来作棋子。但最终的事实却证明他高看了自己。我不喜欢他的自负,却很欣赏他做事的初衷:为了家国,为了和平。

在影片中另一个让我记忆尤深的,是一名裁缝。她同样也背负着仇恨,但她却比男主懦弱许多,面对着仇人,她会用拙劣的借口来掩饰自己的怯懦,迟迟不去复仇。反而她会用语言来刺激男主,不停地问他“你是不是胆怯了?”、“你是不是害怕了?”这个小裁缝就像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人,自己想做的事迟迟不去做,反而来讽刺甚至嘲笑做得慢的人。这让我对自己进行了一些反思:“我是否在生活中也是经常会光说不做呢?”

……

很多人给了这部影片很低差的评价,很低的评分。但在我的心中,它给了我一些前进的力量,让我对自己、对生活有了一些反思,是一部对我而言很有意义的一部影片。

《邪不压正》观后感 篇3

上周看了姜文导演的电影《邪不压正》,在影片开始之前,朋友就嚷嚷着说这个电影有几大看点,什么“彭于晏的腹肌”“许晴的臀”“廖凡的下巴”…一大堆的,也没记得太清楚,总之无关电影,都是些“肉体诱惑”。当然作为宣传噱头,这些的确能勾起不少人的猎奇心,但是电影作为故事的载体,其好坏还要归于故事的内容和其中的表现手法。

在电影的开始,彭于晏跑步的场景,那棱角分明的肌肉,的确很是惊艳,连我这肥胖油腻大好青年都忍不住摸了摸肚皮上的肉垫子,心想自己啥时候都有这样的腹肌啊……回到正题,真正让我震撼的是雪中的老北京城,镜头从一处残破的城墙开始,慢慢呈现出一座破败荒草丛芜的城楼,给人一种荒凉的感觉,但也增加了一种沧桑和厚重的历史感,这是一个时代的见证,也是整个民族历史的见证,可惜的是这种见证已经被我们割裂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空洞的口号。而电影给我的震撼也仅限于此了。

电影的故事情节以“七七事变”前的北京为背景,以李天然复仇为脉络,讲述一个关于国恨情仇的故事。故事讲大时代融于个人的讲述方式,能将故事讲得丰满而不至于流于说教,这是一个导演功底的体现。姜文是一个会讲故事的导演,从早期的《鬼子来了》《阳光灿烂的日子》再到近期的《让子弹飞》,都能体现出姜文诙谐的风格,同时,姜文也善于将故事背景的时代烙印植入到影片中,这些烙印也是为当政者所忌讳的,这些也增加了影片的批判性和思想深度。《邪不压正》也有属于自己的时代烙印,这些烙印通过老北京的风土人情和风雨飘摇时局的人而展现出来。

从开始到结束,可以说我是相当认真地将整部影片看完,中间没敢分神,从开始的震撼,到后来的乏味,再到最后的失落,看完整部片子,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这部片子是不完整的,故事情节的跳跃幅度虽然不算很大,但是其衔接却也不那么自然。例如,故事的开始,李天然从美国受训归来,满脸的自信和睿智,可是后来的行事却显得那么轻率鲁莽,最后还被逼到在钟楼上惶惶不可终日,反差可谓巨大;姜文饰演的蓝青峰可谓人情世故中的人精,精于谋划,算计至深,眼线遍布四九城,可是最后还是被人吊起来拔光了满嘴的牙,落差也是巨大;裁缝铺的老板娘关巧红,占了整部影片的很大一部分篇幅,可是她这个人物却对整个故事推动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唯一的作用就是说教,教那个自信满满的李天然怎样去复仇,可是这些说教细细想来,依然对故事主线没有什么推动;还有蓝青峰口口声声说谋划了20年的计划,最后也没给出一个明确的结局,真可谓酒席吃了一半却突然撤了席面……

如果将整个片子拆开来,分成一个个小段来看,可以看出每个片段都是很精彩的,演员的演技和情节都相得益彰,可是将它们组合在一起就显得有些突兀了。这不是蒙太奇和多线叙事手法的问题,那些手法都是为了推动故事发展的需要,而那些片段对整个影片故事情节的发展没有什么必然的因果和推动,完全是各个片段生生地串了起来,破坏了整部片子的和谐和连贯性……

从演员的演技来讲,姜文、廖凡、安地(饰演亨得勒医生)、泽田谦也(饰演根本一郎)的演技都是可圈可点的,可以说整部影片最大的看点也就是他们的演技了,一个个的飙起戏来根本停不下来;许晴在这部戏里的表现有些做作,不出彩,除了那部臀之外也没有多少的加分;周韵是个大美女,她的美并不惊艳,属于那种内敛的美,如一壶老酒需要慢慢地细品才能觉得出来,她的美给她的表现增色不少;最后要说说猪脚彭于晏了,我觉着他在这部片子里最大的作用就是用来宣传这部片子的,作为一部商业片子的宣传亮点,他的表现是成功的,如果从故事的角度来看,他的表现至少在我看来,他是来跑龙套的。他所饰演的李天然前后的反差,在前面就提过很是巨大,他的复仇完全是在主角光环之下的复仇,完全不是情节推动的复仇,朱潜龙在经过一阵枪战之后,完全不带一个跟班独自去见根本一郎,这多少有些不可思议,也跟他前面能将蓝青峰玩弄的表现也是不符的,他的“赴死”也完全是为了结局的需要,而不是情节的推动,正也是这些因为结局的需要而展现的情节,破坏了故事的和谐与连贯。我想,这也是《邪不压正》在豆瓣上的评分一路下滑的原因。

可以说,《邪不压正》是一部局部好于整体、整体害了局部的电影。

《邪不压正》观后感 篇4

做成大事的人他表明上看起来是一个人,而实际上他有他的人脉关系网,并且可以很好的环境他的人脉,别人用他表面上看起来用的是他的能力,实际上可能用的是他背后的一群人。朱潜龙想用蓝青峰的时候,篮青峰他背后一群打江山的兄弟,二期朱潜龙所不知道的,拉黄包车的人都是蓝青峰的人。自己要能够有一群可以干事业的朋友,有一些能人朋友,什么事都能办成,而且这样自己的价值也才会高。

把自己做优秀,然后跟权贵们打交道,或者说跟权贵了打交道,自己也会越来越优秀。关巧红是北平最好的裁缝,北平的权贵都会到她这来做衣服,她也把自己打造成了权贵。你的圈子里都是有头有脸的人,你也就是有头有脸的人。人要有那种自信,哪怕自己什么都不是,但就是非常自信,无条件自信,每天要给自己心理营养,给自己十足的`自信心,什么都不怕,无所畏惧的自信,舍我其谁的自信。然后跟任何领导自信说话打交道,他们又不是什么权贵,都是普通老百姓家的孩子,怕什么呢。

远走高飞是给真正有能力的人的。李天然想带关巧红远走高飞,也许李天然还是有点能力的,关巧红还是拒绝了,远走高飞了是轰轰烈烈了,但是还是得找个地方落脚,还是又回到了现实中来,如果没有能力,又去了一个厂里打工,一切其实又变得不那么美好了。

肌肉还是要好好练起来的,彭于晏的肌肉确实漂亮。休息的时候还是要花点时间泡健身房的,至少感受一下健身的氛围。许晴保养得也很好,五十岁的人跟二十几岁的小菇凉一样,穿的一身旗袍把东方女人的美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平常没事的时候多健身跑步,给自己的身体一些时间,时间都给大脑了,不给身体也是不行的,要平衡。

《邪不压正》观后感 篇5

姜文宁缺毋滥的精神使他的作品很少,在很少的作品中最突出的特点是语言风格的单一性,且这种单一性贯穿每部作品的始终。尽管这种单一性只为表现黑色幽默;尽管这种单一性已经金科玉律;尽管这种单一性已经成为姜文符号,还尽管这种单一性让人有些跟不上;还尽管这种单一性让人有些喘不过气来;还尽管这种单一性有些让众人自觉无幽默。但每位“姜粉”看姜的作品就是冲这种单一性,故事情节已经不重要。就拿这部新上映的“邪不压正”来说,之前有一个很吸引人的噱头,说是姜文10多年前就买断原著小说《侠隐》,一直压在手里,当然压在手里是没有时间下手,还是十年磨一剑,不得而知。可从故事情节上看,真的没有曲折没有波浪,一个平淡之极的复仇素材没必要十年磨一剑,更没必要作为噱头吸引人。

作为“姜粉”圈边的“姜粉”,在“邪不压正”公映第一天,我便带着媳妇冒着酷暑,乘104电车来到王府井百老汇影城,给姜文送去两个票房收入。

电影公映前一周,我像准备出去旅游那样先做了些功课,除简单浏览“邪不压正”故事梗概外,还在网上看了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和“鬼子来了”;在脑子里回想了“让子弹飞”。1993年姜文自编自导了他的第一部作品《阳光灿烂的日子》,那是他幽默的起跑线,虽然有王欮剧本助跑,但还是一个不太成熟的幽默。1998年姜文自导自演的《鬼子来了》以“黑色幽默”视角向观众展现了中国农民面对侵略者的麻木、愚昧、奴性的一面。结果触了底线,几经修改仍未通过。2009年姜文又自导自演了电影《让子弹飞》,可以说他的黑色幽默在这部电影里达到高峰,这部没触及政治的电影,让姜文放开胆子在黑色幽默里驰骋。他过瘾了,观众也过瘾了。

我只记住电影“邪不压正”里的一个幽默。当彭于晏来到东城区内务部街11号院,姜文领其入住时说曹雪芹当年就在这间屋子里写出了《红楼梦》。还有彭于晏光着身子披着一件披风在屋顶上跳蹿,算幽默吗?不算幽默的话,多数观众为什么爆笑,反正我没笑。其它幽默看不出来。

我还记住有一句不属于幽默的台词:我们不能改变社会,社会会改变我们(可能不准确)。

我自以为是个幽默的人,看了电影“邪不压正”,我就不是幽默的人了,只能说是耍贫嘴。换句话说,我是低级幽默,人家是高级幽默;我是文盲幽默,人家是教授幽默。

《邪不压正》观后感 篇6

姜文所导演的影视作品,于2018年上映,改编自张北海的《侠隐》。电影与原著的主题都是关于复仇的故事,只不过二者表现手法不尽相同,而且有趣的是,作为一部武侠小说和其改编电影,二者都没有倾向于“侠”字。原著在这个复仇故事背后添加的更多是老北京的市井生活。美食,美景,老北京的谈吐,习惯,体现的淋漓尽致,对于一个自幼离开北京的海外作家来说实在难得,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本书的文艺价值与京派小说有着“同曲”之妙。

再来分析电影。有不少观众认为彭于晏的演技一般,拉低了整部电影的角色精度。我却认为比演技更重要的是姜文又一次提升了自己,将一向的男性荷尔蒙借用演员发挥到极致,这是其电影精神内核的重要表现手法。与《让子弹飞》相比,《邪不压正》显得更加放飞自我,姜文以一种非常自我的方式在使用电影语言,任性又刺激,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这部电影的评价略显两极化。

希望破碎的时代,人们总是要信点什么,让自己有所依靠。归根结底两条道,要么迷信暴力,要么迷信虚妄。无论何种名义的暴力与虚妄,都牵扯到利益之争、流量之争,势必发生力学反应与化学反应。全民对抗全民,所有人干所有人。岂能不精彩,岂会不惨烈?精彩而惨烈,就是荒诞黑色的戏剧性。戏剧性背后,则是苍凉和虚无的底色。

这是一部非常经典的反套路创作式电影,他从来不会灌输给你什么,往往都是以一种戏谑的方式把有深度的东西表现出来,推动你自己去思考。不过这也使这部电影有些美中不足,就是过量的戏谑使影片的台词密度和情感密度过于庞大,也导致了后半部分的节奏失控。

《邪不压正》观后感 篇7

只是感觉这电影的名称有些题不对文,与其叫《邪不压正》,不如叫《少年彭的心路之旅》。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或许很多,但在我眼中,一切的核心就是彭于晏扮演的李天然在复仇过程中的心理成长。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是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张爱玲在〈倾城之恋》中曾如此写道。

《邪不压正》与《倾城之恋》在这一点上有着相似之处。中日开战、北平陷落、匡扶正义、血海深仇,从宏观角度每个人均是苦苦挣扎于世间,为欲望左右,为道德束缚而不得自由的蝼蚁;然而从个人角度观之,这世间的一切却又不过是自我成长的背景而已。

海外归来,风流倜傥,身怀绝艺,游戏人生,杀死两个仇人在李天然看来不过是易如翻掌之举,却受制于种种外部因素迟迟未能执行——实际上真正的障碍并非源于外部,其实来自他的内心。当他在巧红帮助下战胜了内心的怯懦,复仇并无悬念。然而每个人皆有心魔,外表淡定自若看似胸有成竹的巧红,其实内心有着如李天然一般的困惑,在帮助李天然克服心魔的过程中,终也得以直面自身的问题。邪不压正——或者意味着每个直面人生者皆能战胜自身的心魔吧。

《邪不压正》观后感 篇8

不久前因缘巧合之下,我阅读了一部原本决无可能出现在我读书列表之中的书籍《论艺术的本质》(康拉德.费德勒著)。什么是艺术?虽然自认为是艺术盲,我却也多多少少也曾想过这个问题。在我想来,艺术首先是一种语言,一种沟通方式,只是其形式有别于人们日常交流的语言。作为艺术盲,只是因为我不能够理解这种语言,无法感知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而已,正如我蹩脚的外语一般。

那么艺术这种语言所要传递的内容是什么?通常的观点认为,艺术传递的应该是”美“,康拉德却认为艺术语言传递的核心内容是”认知“,即作者对于某项事物乃至整个世界的理解。艺术作品可以是美的,也可以是丑的,只要真实包含并表达了作者对于世界的”认知“,并能传递与他人,即可称之为”艺术“。

”认知“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比如说”科学“也是人们对于世界认识的表达方式。那么艺术这种认知的表达形式有何特殊之处?科学是认知的理性表达,艺术则是认知的直觉表达。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是复杂的、微妙的、难以言表的,那些无法用理性分析精准描述的事物,却可以用艺术形式进行传递——比如绘画、音乐。电影作为视觉、听觉的一种综合表达形式,完全也可以成为艺术的一种,前提是它能真实承载了作者的认知,并能传递给观众。

从这个角度说,《邪不压正》于我可以算得是艺术,因为我分明从中感知到了些什么,未必清晰,难以准确描述,但它远远超出”少年彭的心路历程“、”邪不压正“这些简单的文字概念描述,这即是直觉表达的特点所在——如果一切感受都可以用文字精准表达,那么电影艺术似乎也无存在必要了。

《邪不压正》观后感 篇9

画家在作画之时,是否每一落笔都经过了精准计算,无可改动?作者对于画作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是否有着完全清晰的认识?是否存在作品走向和创作初衷不完全一致的情景?艺术作为直觉表达,而非纯理性表达,必然存在模糊的部分,画作的每一落笔未必是精准计算无可改动的,甚至存在作者要表达的初衷与观众的感受并非一致的情况——谁又能确定自己对于蒙娜丽莎的理解与达芬奇完全一致呢?

对于艺术作品,观众能否理解作者的全部创作意图,其实无关紧要。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未必全部体现在了作品之中,他未曾想要表达的,或为观众从作品中窥见了端倪。只要作品能够激发观众关于认知的体验,即可以算是成功的艺术作品。

作为一种艺术表达形式,与绘画音乐相比,电影更为复杂,也能难以操控。精准控制每一个电影镜头的拍摄效果,难度远高于控制画作中的落笔或是曲目中的音符——毕竟那不是导演亲历亲为的。同时,导演心中所要表达的内容,却也未必能为观众所准确接收并诚心接受。单以《邪不压正》为例,我能觉察出姜文的台词选择、角色定位,或有深意所在——特别是蓝青峰这个姜文直接出演的角色。然这与我何干?为何我必须揣摩导演的心思,理解他的微言大义及挖苦讽刺?艺术,给人的当是感受,而非教条——那些辛辛苦苦分析每一句台词含义的影评文章,或有买椟还珠之嫌。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邪不压正》留在我脑海中的,不过是肖斯塔科维奇的优美旋律,是大雪纷飞中的北平古城,是屋檐上飘洒的不羁青春,是绝然而去时的那滴泪水。

《邪不压正》观后感 篇10

昨天看了姜文的新片《邪不压正》,作为一个未来电影人的我,也略感知出来一二。现写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探讨,共同进步。

片子依旧是姜文民国题材的电影,此次讲的是七七事变前夕北平的故事。少小习武的李天然在年少时目睹师兄朱潜龙勾结日本特务根本一郎一起杀害师父师母和师姐后,侥幸躲过子弹的他被养父亨德勒和蓝青峰送往美国学医,并接受特工训练。几年后复命回国报仇。

影片依然极具姜文特色的风格,火车,枪,子弹,黑幽默台词。当然看过后给人的感觉还是燃爆、激情、爽。姜文的电影,给人烈性、男人的感觉,无论从电影本身,还是电影的台词,和配音上。开篇节凑紧凑,特别是通过枪声转场的李天然训练,还有朱潜龙和蓝青峰饺子宴上的对白,简单,惜字如金,却让人感到不安宁,蓄意黯然,杀机四伏。

此片最让人印象深刻,也是最有亮点的莫过于李天然在北京四合院上飞檐走壁的戏份。其中多个地方引用了相对的长的长镜头和大的环境调度的镜头。对演员的表演走位和拍摄都要求颇高,当然对导演的驾驭也不言而喻,需要极高的想象力和把控能力。现如今,拍摄设备日趋大众化,设备种类也千姿百态,当然这是电影界向前发展的一个良好的趋势。姜导借助如今高科技设备的条件下,把屋顶上的戏拍的如诗如画,情深意浓。也从另一方面表达出导演内心世界渴望自由飞翔,我行我素的生活状态。

从影片中隐约可以看出,姜导一直觉得一个成功成功的男人背后就得有一个非同寻常的女人。李天然归国复仇,但是却总是有些束手束脚,在一次次巧红的刺激和帮忙下,他终于做成了自己的事情。可以看出,姜导把女人和事业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每一次的分别,当李天然问:“我怎么找到你?”巧红总是说:“没关系,我可以找到你。”但是最后一次的分别,她依然说出同样的话,他依然傻傻的相信,她能找到他,但是,屏幕外的我们相信,那一次的分别,或许将是永远的分别。其实那会儿,在电影院里的我,眼睛稍稍有些湿润了。而当李天然问:“你当时用枪打我,你是不是不爱我?”巧红转过头离开后回答:“傻瓜,那是橡皮子弹。”时,不知道为什么,心里有些隐隐的难过,或许那是两个人真情的流露,只有真挚的情感,才会让为之视动容。

当然,影片中导演也有些皮的地方,例如:蓝青峰开车载着李天然去赴约,李天然说“别再哭了,别再哭了,再哭就要到了。”蓝青峰说:“我压着速度呢。”朱潜龙和李天然对决时,几个回合后,朱潜龙说:“都是同一个师父教的,破不了啊!”等等,很多很多,有时候想起来也会让人会心一笑。其实现在的片子,幽默已然成为一部片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得到充裕的今天,无聊休闲之余,多数选择到电影院消遣一刻,而多数人看电影为之满足心灵的孤寂,或是得到一时的愉悦。所以一部片子的风趣好玩,或已是人们评论这部片子成功与否的关键,当然专业人士除外。所以,未来所创作的片子,我们也得不断的吸取精华,如果要得到大众的认可,就得做出大众喜欢的口味的菜。

『捌』 《邪不压正》又是一部典型的姜文式电影,如何给这部电影写影评

首先电影的名字就取得比较有意思,邪不压正,所以整个片子中充满了亦正亦邪的感觉。最明显的就是由导演姜文饰演的老蓝。

『玖』 怎么评价电影《邪不压正》

民众要战胜懦弱、犹豫和恐惧,才能认识到自己身上的力量。

『拾』 姜文的新片《邪不压正》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

《邪不压正》改编自张北海的小说《侠隐》,一年前一个朋友推荐我看,她的评价相当高,“可能建国以来最好看的华语小说之一。”看了之后,果然不失望,归纳起来有三点——
一是“简”,简言之就是讲了一个海归回国为师父报仇的故事;二是“细和实”,张北海童年在北京生活,他是找来无数老北京地图和照片对照着写这个故事的,写出每条胡同里空气的味道,如阿城所说“我可以给这本小说的读者做导游”;三是“大”,这个大指的是大的时代背景,主角作为一个渺小个体,他的一举一动却牵动了整个抗日初期的中国局势。
姜文之前接受采访时说“因为我不懂‘侠’,所以就不拍‘侠’的部分了。”但实际上,故事里的“隐”也没有了。主角李天然从一开始,就张扬而热血地宣示自己的目的,并直指目标;廖凡饰演的大师兄,作为大反派在小说里只露了三四次面,但在电影里,他几乎是和彭于晏一样的并列男主;而周韵饰演的裁缝关大娘(巧红),干脆直接变成了施剑翘。
拿小说和电影的距离比,并不是批评,姜文的每部电影都和小说相距万里,我意外在于,他居然有办法把这样一个风格和气质的小说,也变成他个人风格的作品。就好比把一杯清茶,变成一瓶高度茅台。
片中有属于姜文电影的所有元素。
张扬狂傲——在清晨的城墙上大声怒骂和大笑,不惧自己的秘密,宣泄自己的情绪;杀人,一挥手手起刀落,献血洒在白衬衫上;酒桌上,与宿敌把酒言欢谈笑风生,刀尖上舞蹈不留痕迹。
性感——屁股,为什么姜文如此迷恋屁股?“因为屁股它就在那呢!”(姜老师语)永恒的屁股这次由许晴老师贡献(据说许晴老师为了完美展现,专门去练了三个月的瑜伽),而许晴老师的屁股也可能是姜文电影里最伤肾的屁股。姜文老师这次还照顾到了女性观众,彭于晏不止一次展现他的完美肉体。
幽默——只要姜文想讲笑话,基本不会冷场。
浪漫——火车、太阳,屋顶上的漫步升级为北平屋檐上的肆意狂奔,钟楼里的约会……以及有史以来最大规模也是最完美的一次民国北平城复原,带着季节而来,白雪压城,亦或碧绿掩映,各种三百六十度环绕视角。有老北京情结的观众,这次必定大饱眼福。而且,这次的浪漫担当完全由周韵担当,周韵真是史无前例地美。
故事层面,和原著小说相比,从复仇变为抗日。姜文在接受采访时也不避讳这一点,他说想让大家知道我们与日本曾经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但老实讲,《鬼子来了》已经把这件事几乎说得登峰造极了,也成就了中国电影的最高点,所以这一次,尽管绕来绕去,但对于这个问题的阐述没有什么惊喜。
一些小细节仍能看出姜文一些个人的意识喜好,个人尤其觉得有趣的是他对美国人的设计,片中的美国人不但在杀人如麻的中国警察头子面前毫无惧色,甚至在面对开坦克的日本人时也敢对吼:“你动我一下试试?!”但最后这个美国人却被中国人偷摸干掉了。
许知远采访姜文,一个劲儿地把姜文往对“传统”的迷恋里拉,姜文一个劲儿地辩解,看得人直犯尴尬症。姜文真不是。
总的印象是什么呢?其实,我上映之前一周就看了《邪不压正》,看完之后宣传方朋友问感受,我回:“《一步之遥》之上,《让子弹飞》之下,各方面感受都是。”
姜文一直在强调,自己是那种拍完了一部电影之后就忘掉不再去想的那种导演,但他心里真的这么想吗?
在《邪不压正》里,我看到了一种调整,或者调控,这种调整调控是全方面的,包括意识形态和故事层面。
因为《鬼子来了》被封杀多年,以《太阳照常升起》复出把所有观众都轰懵了,不敢说好,也不敢说坏(尽管日后证明,就是好);《让子弹飞》是狠狠地出了一口气(“纯讲故事对我来说很简单,我的专业就是干这个的”当年姜文老师语);《一步之遥》想再玩下大的,结果,砸了。
所以,《邪不压正》怎么看都是一个求稳的作品,或者说,是姜文老师寻找平衡点的一个作品。
很多年前王朔评价姜文:“有他在,我们才好说本大国的电影不都是行活。”拿到今天,还是适用。
这是好事,但对中国电影来说,多少也有点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