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欧美大片 » 美国真实事件改编金矿电影
扩展阅读
87电影日本 2024-04-27 23:54:04
父亲是骗子外国电影 2024-04-27 23:53:56
片首是魔术的中国电影 2024-04-27 23:43:08

美国真实事件改编金矿电影

发布时间: 2024-03-29 01:37:57

❶ 《金矿》:隐藏在金矿背后的人性

  濒临破产的瓦肖矿业公司,继承公司却穷困潦倒的肯尼·威尔斯,故事从这里开始。

  改编自加拿大Bre-X 金矿 公司真实案例。

  斯蒂芬·加汉导演电影《金矿》。

怀揣着勘探金矿梦想的男主肯尼,从父亲手中接过面目全非的瓦肖矿业公司,当时全美的此行业整体萧条,瓦肖公司的股份跌至几美分一股,全公司的员工不得不在一间小酒吧整日打电话来维持公司业务,这让本来就不大的公司更加渺小。

肯尼借酒消愁,烟不离手,看见他的人都说他是酒鬼。因为公司的破产,他不得不抵押和妻子的房子,退居到妻子的小房子里。

直到他梦到了他梦寐以求的金矿,那个地方就在印尼的某个丛林深处,于是他当掉两块金表和一枚金戒指,凑钱购买飞机票去会见同样在人生低谷期的地质学家 迈克尔·阿斯科塔 ,在男主肯尼的一番游说和诚恳地邀请下,迈克尔也重新拾起了他那被众多权威科学家推翻的火山地震带理论,由此,两个人的金矿梦想这样开始了。

两人签订了一份简单的合同,在商量好以后,他们约定如果能够挖出金矿,收益五五分成,尽管是一张餐巾纸,但也被赋予了契约精神。肯尼负责提供资金,迈克尔负责地质勘探与挖矿工作,但是资金缺口太大,整个工作要78万美金。无奈之下肯尼动员全公司,不停向很多人打销售电话, “只要你出自己,挖矿包在我们身上,前所未有的利润。”

在全公司一番电话中的死缠烂打后,肯尼筹集了26万美金,并表示后期还会筹集到资金,于是印尼某矿场在两人一番操作下开工了。

一次又一次检测结果不尽人意,挖到的矿物样品化验之后均显示不是金矿,无尽的工作使得工人们罢工,而肯尼也患上了疟疾。肯尼不甘心就这样“一无所获地死去”,他告诉迈克尔一定要让他看到成果。在迈克尔挨家挨户地拜访了每一位矿场工人后,他发现令他们罢工的原因是他们的家庭没有干净的水源以供生存。得知此事后,肯尼拿出他最后两张带有2600美元存款的卡,用于给工人们购置净化设备。

在获得了干净的水源后,工人们陆续返工,在一次次努力下,化验结果不断向好,终于在一次结果中报告每吨含量八盎司,他们的金矿被如愿找到了!肯尼的疟疾也出奇地痊愈了,也许这就是金钱的力量吧。

消息传到美国,原本看不起瓦肖矿业公司的投资公司们开始向肯尼抛橄榄枝,许多人都想认购瓦肖公司的股份, “这一点金粉的力量就是这么强大!” 肯尼感叹到。

发现金矿后,仿佛人们的态度都变了,看肯尼不顺眼的人们也开始变得顺从。原本看不起肯尼的 光头男 也诚恳地邀请肯尼和迈克尔进行合作洽谈,光头男想要成为他们的合伙人,但肯尼坚决表示只接受投资,这金矿是肯尼和迈克尔在泥里摸爬滚打发现的,得来十分不易,肯尼拒绝了光头男的提议,光头男也随之对其公司进行投资。随后,瓦肖矿业公司的股票重新上市,并且股票价格迅速飙至70余美元一股,人们的认购狂潮掀起了,都想抓住这难得的机遇。

但事情没有那么顺利 ,肯尼的妻子发现光头男和其他人都在利用肯尼,而且肯尼也因为获得了财富和名声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诱惑,一个又一个金发女向肯尼献媚,肯尼的妻子发现了这一切,并忠告肯尼要加小心,否则会被他们耍得团团转。但是肯尼不相信这一切,因为他认为他发现了金矿,他有一切话语权,于是他和他的妻子产生了矛盾,妻子回到她的房子中,留下男主一人。

继肯尼的妻子离开后,一切都变得更加糟糕了。 很快肯尼和迈克尔的金矿被印尼军方查封,原来是光头男的同伙买通了印尼的苏哈托军阀。迈克尔迅速向肯尼反映情况,并痛骂肯尼是一个傻子,肯尼也处于崩溃边缘。

很快,聪明的肯尼又想到了在印尼跋扈的苏哈托有一个小儿子,名叫 丹尼 ,并利用他儿子的“不务正业”取得了商业合作。为了进行商业合作,肯尼被要求摸老虎的头,但肯尼在恐慌中做到了。

剧情再次产生扭转,随着肯尼团队和苏哈托之子达成合作,肯尼的金矿也重新恢复运作,并且股票价格继续猛涨,他也因此告诉他的同时们可以适当抛售一些股票来赚些钱。光头男也被领导痛骂一顿,可谓大快人心。此时的肯尼可谓是达到了“人生的巅峰”,全美矿业协会由于他发现了巨大的金矿而授予他“金稿奖”,他也因此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讲。

“什么是探矿者,就是一个相信金矿存在的人,在早上醒来,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都相信金矿的存在,然而它并不存在。” 他的诙谐引发了众人的欢笑,紧接着, “他站在荒漠的绿洲凝视着,新一天的日出,他的内心深处告诉他......金矿是存在的,这就是探矿者。” 全场掌声雷动。

然而不久 ,一份化验结果显示他们的金矿中所谓的含金量极高只是在矿石上撒了金粉,一档电视节目揭露了样本造假的情况。人们发现一切都不是真的,开始找肯尼算账,而肯尼也始终不相信迈克尔在骗他,并说迈克尔背叛了他。很快,肯尼的公司被查封,瓦肖矿业公司的股票也被暂停交易,FBI介入此事,随即开始了对肯尼的审查,肯尼也将这一切告诉了他们,并告知他们他也是受害者,全然不知此事。由此,肯尼陷入众叛亲离的境地。

在与FBI的谈话中,一位特工告知肯尼,说迈克尔逃亡了印尼,并被军方控制,而且在数千米的高空中在军用直升飞机上被抛下,尸首不整,还给肯尼看了尸检报告,肯尼陷入崩溃,众特工退出肯尼房间,宣布审查完毕,认定肯尼无罪。

最后,肯尼落魄地回到了妻子的家中。 妻子到他,只是微微一笑,并随即拿出一沓寄给肯尼的邮件,肯尼打开第一封邮件,映入眼帘的便是他最初与迈克尔签订的“餐巾合同”,并看到信封里面还装着一张属于直布罗陀银行的汇款单,是汇给肯尼的,肯尼看到后,微微一笑, 全剧终 。

附上肯尼与迈克尔签订的“餐巾合同”

重点来了!! 事情看似曲折而又充满坎坷,迈克尔欺骗了肯尼,其实不然。从镜头中不难发现,整个电影都是肯尼向FBI作的供词,他以极其无辜的样子向他们说明了这一切,他是被骗的。迈克尔背叛了他,并且迈克尔携款逃跑后被处死,所有人都被骗了,但这只是表象。

是的,真的是所有人都被骗了,原来这都是肯尼与迈克尔以及后来的丹尼,一手策划好的,营造了绝世金矿发现的假象,并利用人们追名逐利的弱点对所有人加以利用,疯狂吸引投资,最后卷钱走人。这一出毫无破绽的诈骗,到最后没有追究谁的责任,但是由此产生了数十亿美元的损失,“一两个人就把华尔街上的人都骗了”。

“五五分成,不惜一切”,的确迈克尔做到了,迈克尔携着1.64亿美金逃亡印尼,并汇给了肯尼8200万美金,这一场“完美”的诈骗,就这样横空出世,震惊世界。

这部电影,开头讲到,改编自加拿大Bre-X 金矿 公司真实案例,确实在现实生活中上演了这样的“闹剧”,这场大欺诈给无数人带来了损失,但是与电影情节不同的是,真是案例中的两人没有落得好下场,毕竟“人在做,天在看”。

由此看出,隐藏在金矿背后的不仅仅是样品造假,还有令人捉摸不透的人性。

这场电影,映射了人们的贪婪,追名逐利,以及盲目从众,为了获取利益,疯狂买进股票的人们却丝毫不在意样品的真假,因为股票市场高涨,没有人去管这些。更为讽刺的是,人们为了追求不正当利益,可以做出一切的丑恶心态。

贼喊捉贼,狐假虎威,到头来,假装无辜是最大的罪恶。

《金矿》 这部电影不容易被人看懂,但是观看之后,却不得不感叹人心的复杂和导演以及编剧的用心良苦。

致敬。

❷ 电影金矿最后的结局是什么意思

我个人的感觉是 肯尼收到8200W美元 以及 他和麦克的合同证明了他俩的基友情 我认为 最后麦克巧合的在被确认无罪后 回到妻子家 拿到支票和他的笑容 代表了 他一开始就知道 整个事情 并骗过了FBI 个人认为 影片中 有提示
首先是 在肯尼被麦克告知了铜矿事实之后 受到了启发 懂了该怎么无中生有 的诈骗 然后去拉拢 小皇帝 拿回开采权 一起诈骗 其次是 在肯尼 有金奖演讲时两人含泪道别 骗局接近尾声 各自演好各自的戏 然后分道扬镳 离别的最后一见 麦克装死 肯尼装不知道 最后各自享受

❸ 如何评价电影《金矿》

这是一部非常精彩的电影,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其中有不少细节性的存在都是我在看第二遍甚至第三遍的时候才慢慢发现了,但同时给我留下一个深刻的感受,人们对于金钱的渴望是无穷无尽的。

❹ 一部美国淘金电影,剧情是有强盗来抢黄金,老头把黄金藏粪坑了,结局

克朗代克(Klondike)是Discovery探索频道2014年推出的首部剧情迷你剧,该剧由挖金矿节目《Gold Rush》原班人马打造,讲述19世纪克朗代克河流域淘金热的故事。

❺ 金矿 电影 里面的采矿师真的死了吗

没死,采矿石通过收买关系伪造了自己假死的现象。

故事最后还寄了一张合同和支票给主角,还说明“采矿师”遵守的契约精神。

《金矿》是由美国韦恩斯坦国际影业公司发行的犯罪片,由斯蒂芬·加汉执导,马修·麦康纳、埃德加·拉米雷兹等主演。

影片改编自1993年的Bre-X金矿公司诈骗案,讲述了一位疯狂躁进的商人与一名运气糟糕的地质学家携手来到印尼的丛林之中寻找金矿的故事。

(5)美国真实事件改编金矿电影扩展阅读:

剧情简介

故事发生在亚洲,现代勘探家肯尼·威尔斯(马修·麦康纳饰)渴望开探到一块大矿。

在这个梦想的指引下,威尔斯协同一个同样运气欠佳的地质学家麦克·阿科斯塔(埃德加·拉米雷兹饰)进行了一次孤注一掷的探险——去往印度尼西亚一片未知的雨林深处寻找金矿。

威尔斯的女朋友凯(布莱丝·达拉斯·霍华德饰)始终支持男友的勘探事业,但是两人的关系在这次寻找金矿的过程中受到了严峻的考验。

❻ 50部人性实验电影推荐

1:电锯惊魂9:漩涡(2021)

经典系列的最新作品,依然是血腥人性游戏,加入了警局贪腐和复仇情节。评分不高但如果不是鉴于前作的震撼,本片也是部精彩的惊悚片。

2:狩猎(2020)

大逃杀题材,情节直白直接就是富人绑架低阶层人玩猎杀游戏,特普朗曾亲自发推文谴责。电影情节紧凑观感很不错,其中讽刺互联网造谣部分相当给力,联想到了2012年的同名电影《狩猎》,相比之下网络谣言的煽动力和扭曲程度更可怕。

3:饥饿站台(2019)

《心慌方》和《雪国列车》的结合版,小空间人性实验,简单粗暴的设定,几乎每一个情节都是人性的暴露和社会的隐喻,虽然重口但是很过瘾!很有意义的电影。

4:太空生活(2018)

一部设定在太空的监狱电影,密闭空间,绝望旅程,意在探索人类本能和欲望的边界。

5:塔巴德(2018)

比较冷门的宝莱坞电影,也是印度奇幻恐怖片里的翘楚,讲述了一个充满恐怖和黑暗的故事,直击人性,视觉效果强悍。

6:幸福的拉扎罗(2018)

一则关于善良的神格寓言,打破虚幻和现实,时间和空间屏障,讲了贫富、体制、人性。山中一日,世上千年,只有拉扎罗没有变,他的眼神依然清亮,他依然任劳任怨。而人类,早已摒弃了善良,活在互相欺骗的轮回中。

7:小萝莉的猴神大叔(2018)

电影讲述了一个拥有虔诚宗教信仰的单纯印度男人帮助巴基斯坦哑女与父母重聚的故事。宗教信仰的冲突被人性化解,小萝莉甜美可爱,全程愉悦的观影体验。

8:电锯惊魂8:竖锯(2017)

系列第8部,毫无意外的烂尾了,留作纪念。

9:死于独特(2017)

两个哥特打扮的情侣在公园被人袭击导致一死一伤。本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剧情基于大量事实,并得到了当事人及其亲属的合作与支持,尽力还原了整个事件。

10:美女与猎犬(2017)

一个穆斯林国家的女人被性侵后报警,一个夜晚内发生的如梦魇般黑暗的故事。导演用镜头控诉、批判这个国度赤裸裸的腐败、肮脏、罪恶。

11:金矿(2016)

该片是根据1993年Bre-X金矿公司诈骗案创作的。雨林中一张破餐巾纸上两个潦倒老男人写就的合同,成就了一场善恶纠缠不休的骗局。

12:西部世界(2016)

西部世界是一个用克隆人打造的真人游戏区。2020年第三季已放出,克隆人走出禁区,混迹在人类城市。

13:一些怪人(2016)

怪人与怪人相互吸引,是因为彼此身上都散发着同样需要怜悯的气息。当其中一个怪人改变了,这种平衡就被打破。

14:完美陌生人(2016)

这是意大利版的《手机》,一个在密闭空间里的绝望故事,一次万劫不复的人性试探。一张餐桌,七位好友,其中三对夫妻,还有一位单独赴约的男人,大家吃饭聊天,有说有笑,直到有人提出既然大家都无法放下手机,那就一起玩个游戏——把手机都放在桌子上,从现在开始,无论任何人收到的电话和短信,都必须向所有人公开。

15:疯人院十日(2015)

女记者卧底疯人院的恐怖经历,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我在里面多久了?”

“你不知道吗?10天。”

16:幸存者(2015)

末世生存片,一人,一屋,一枪,一块地。

17:实验者(2015)

影片根据1961年耶鲁大学权利服从电击实验事件改编,实验者毫无节制地提升惩罚电压,电压早已超过人类承受的极限。每个普通人只要服从了规则,则可能无意识地变成杀手,教授由此开始怀疑人性,普通人只是受人操纵的傀儡。

18:地球之盐(2014)

本片关于巴西摄影师萨尔加多的传奇人生和摄影作品,以黑白“幻灯片”形式展现,涵盖巴西的金矿坑、尼日尔的穷困、刚果的难民、科威特油田、南斯拉夫内战、卢旺达屠杀等。阅尽人间苦难与残酷后,后半部镜头转向自然界,拍摄原始而美好的人与动物,疗愈心灵的创伤。

19:缄默的迷宫(2014)

德国反思片,涉及纳粹罪行及战后恢复的真相。

20:彗星来的那一夜(2013)

小空间悬疑经典,在超自然的力量下面人类很容易暴露本性的缺陷,比如猜疑,鲁莽,自毁。这部片子在平行宇宙的外衣下,更多讲的是人性,在恐惧和生死存亡之际,人是怎样去求生的。

21:囚徒(2013)

电影讲述女儿被绑架后父亲的举动,片中几乎每个人都是双重意义的囚徒,或是身体被刑拘,或是心灵被恨与伤痛禁锢。然而他们却都口说上帝之名。

22:恐怖直播(2013)

小空间大格局电影典范,一个演播室淋漓尽致的展现了人性/媒体/政治的可怕,美国都不敢这么拍,但韩国拍了。

23:阿修罗(2012)

日本恐怖动画。讲的是战乱时期的一个失去人性的小孩,看完心里会不平静,有何寓意大家看吧。

24:狩猎(2012)

关于谎言和谣言对人伤害的电影,最伤人的不是刀枪,而是寒彻入骨的敌意。

25:杀生(2012)

黄渤主演的一部黑色荒诞剧,在一个封闭山村中演绎了一出热闹非凡的人性大戏,笑里藏刀,话中带血,看一帮“乌合之众”如何除掉一个“异类”。

26:隔绝(2012)

讲核爆灾难后被困在地下室的人,末日与密室双重压力下人性的崩溃,偏爱此类型的必看。

27:黑暗面(2011)

女人,男人和小三被分割在单向透明房间的故事,密室悬疑,人性重现。永远不要去试探别人,靠自己的自信和对他人无畏的信任,才能苟活于世。

28:杀戮(2011)

短小精悍的室内剧,四人从文明伪装到歇斯底里,全片都在一个房间里进行却没有丝毫冷场,干净利落,酣畅淋漓。

29:电锯惊魂7(2010)

系列第7部,依然是人性游戏,3D版视觉体验提升。

30:金福南杀人事件始末(2010)

女性复仇片,受尽凌辱的女人是什么样,走投无路的女人会怎么样,本片就是样板,荒蛮是人性最真实的底线。

31:更好的世界(2010)

2011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非洲和欧洲两片大陆的双线故事,本应有极强烈的反差,事实上却阐述了相同的哲理。男主的形象充满了人文情怀、悲悯、能让整个世界都温柔下来的光辉。(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32:战略特勤组(2010)

这是一部讲述美国对暴恐分子私刑逼供的电影,镜头直接展示整个行刑过程,不断挑战身体和道德底线。灾难面前,重压之下,所有人都现出了原形。(心里承受能力弱的慎看!!!)

33:重生男人(2010)

未来杀手题材,讲述未来器官公司的追债人强制收回器官的故事,展现科技与人性的冲突。简单故事加上两位冷峻男主,一起来体验未来的冷暖人生吧。

34:电锯惊魂6(2009)

系列第6部,依然是saw死后其追随者设计的死亡游戏。

35:恐怖游轮(2009)

人生的死循环,任何眼泪或鲜血都无法比拟的恐怖电影。

36:不能没有你(2009)

真实改编,源自2003年发生的一则父亲抱10岁女儿跳天桥自杀的新闻事件。

37:终极面试(2009)

8名应聘者为了竞争一个待遇丰厚的职位,参加了一家神秘公司的特殊面试,利益面前大家都原形毕露。电影并不高深但值得反思,当大家都忙于竞争的时候,往往会在别人的套路中迷失自己,忘了工作的意义和人性的价值。

38:电锯惊魂5(2008)

系列第5部,第四部中saw已死,本集是其“门徒”的设计,疯狂游戏扩大了。

39:伊甸湖(2008)

影片讲述一对情侣在乡下旅游的悲惨经历,在“穷山恶水刁民”背后,是可怕的人性和教育缺失。

40:浪潮(2008)

真实改编,1967年,美国加州帕洛阿尔托市克柏莱高中发生的真实历史事件,意在让学生们体验“独裁体制”。在号称“民主、自由、平等”的当今,培养纳粹,只需五天!(同样性质的影片还有《死亡实验》,亦改编自真实案例。)

41:迷雾(2007)

大雾笼罩怪兽入侵,能见度10米让人不敢有半点喘息,窗外是看不见的怪物,窗内是看得见的人性,诠释困境和绝望的绝好电影。

42:这个男人来自地球(2007)

小空间谈话类经典必看,认真听故事,反正你也不信。

43:电锯惊魂4(2007)

系列第四部,对前三部电锯进行了补充,还原出jigsaw在经历丧子之痛、车祸无恙、癌症重生之后心态的转变,以及他为何要设计这样的游戏。

44:男孩A(2007)

关于人生错误和心理阴影的电影,一把刀子,一次恶魔一次天使。可人们只记得你曾经是恶魔,这个社会的大多数人不会有第二次机会。

45:河童之夏(2007)

童年的鬼怪回忆,至纯至美的乡村夏日时光。

46:恶童(2006)

成人动画,电影把人要面对的两难选择给拆分成白和黑两个不良少年,一个代表纯洁,一个代表黑暗。

47:电锯惊魂3(2006)

系列第3部,血腥增强,剧情依然强悍。

48:天狗(2006)

真实改编,影片反映的是中国90年代中期农村(吕梁山)滥砍林木、村霸统治乡镇的残酷现实。一个护林员在一天夜里打死几个恶霸,结果被判定为“凶犯”,处以死刑(与影片不同)。

49:窃听风暴(2006)

影片通过描述东西德分裂时期一个窃听特务的日常生活,反映国家高压政策下所有人惶惶偷生的状态,冰冷的国家机器是否能泯灭人性,是影片的主题。

50:电锯惊魂2(2005)

系列第2部,第二部依旧能保持并且反转不断,最后与第一部呼应,紧张刺激的人性恐怖片!

❼ 以野性的呼唤为题材的电影,两个人找到金矿,被少数民族杀了,那个狗找他的主人,他在冰下面死

The Call of the Wild: Dog of the Yukon (TV)
中文名: 野性的呼唤
导演: 彼得 斯维泰克 (Peter Svatek)
上映年度: 1997
制片国家/地区: 加拿大

巴克是一条圣伯纳犬和牧羊犬混种的大狗,野性、灵敏。这是只狼性很重的狗,拉雪橇时尽职卖力,战斗时机智勇猛。它本来在一个大法官家里过着优裕的生活,它和孩子们一同散步,在水中嬉戏,冬天的时候它就坐在主人的炉火边取暖。但是在1897年,人们在育空河发现了金矿, 在美国很快掀起了一股淘金热。许多美国青年来到阿拉斯加这个冰雪世界,希望能淘到属于自己的黄金。于是狗成了淘金旅途中不可缺少的伙伴和工具,他们需要像巴克这样的狗。强壮的巴克被法官的园丁偷走,辗转卖给邮局,又被送到阿拉斯加严寒地区去拉运送邮件的雪橇。
巴克最初被卖给两个法裔加拿大人。这些被买来的狗不仅受到了冷酷的人类的虐待,他在那里学会了拉雪撬,在冰天雪地中日复一日地跋涉,他学全了偷食以慰饥肠,破冰取水解渴。而且狗之间为了争夺狗群的领导权,也无时不在互相争斗、残杀。巴克还是天生的领导者,由于体力超群、机智勇敢,绝不愿久居人下。它觊觎领队狗的位置,一面拉拢犬党,充实自己的实力和政治资本,一面养精蓄锐,伺机而动。最后巴克终于击败领队狗史必兹,成为新的领队。它似乎很能发挥管理长才,恩威并使,把狗队冶理得井然有序,使得每天的行程因而大增。巴克的世界里再也没有怜悯和仁慈,它信奉的是很简单的原则:杀,或是被杀;吃,或是被吃。捕猎与杀戮是为了果腹和自卫,就像呼吸那么必要和自然,绝对没有错与对的考虑。
他先后换过几个主人,最后被约翰·索顿收留。那是在巴克被残暴的主人哈尔打得遍体鳞伤、奄奄一息时,索顿救了他,并悉心为他疗伤。在索顿的精心护理下,巴克恢复得很快,由此他们之间产生了真挚的感情。巴克对索顿非常忠诚,他两次不顾生命危险救了索顿的命,不幸的是,在淘金的过程中,索顿被印第安人杀死。狂怒之下,巴克咬死了几个印第安人,为主人报了仇。这时恩主已死,他觉得对这个人类社会已无所留恋。最终,他回应自身野性的呼唤,进入森林,从此与狼为伍,过着原始动物的生活。但他不忘旧谊,仍然定期到主人的葬身之处去凭吊。

❽ 找一部电影,是美国电影。里面是写淘金的,最后主角发现了一座金矿。然后什么,当时看的电影名是《淘金者

是 淘金记
本片描述流浪汉查理随着大批贫民到阿拉斯加淘金,跄跟地跑进通缉犯拉逊躲藏的小木屋。拉逊想把查理赶出屋外,不料大风又把一名魁梧的寻矿人吉姆吹了进来。吉姆抢到拉逊的枪,宣称自己是木屋的主人。暴风雪太大,三人饿得受不了。拉逊出外找寻食物时打死了警察,夺得雪撬和口粮,回程时,他发现吉姆找到的金矿,于是便不再回小木屋。查理饿极,便把一只皮靴煮了来吃,还吃得津津有味(此段黑色幽默,把钉子比喻为骨头)。但是拉逊还没有回来,于是他们继续挨饿,后来吉姆产生幻觉,把查理想象成火鸡,拿着双管猎枪和其他武器要追杀火鸡(查理),争抢的混乱中跑进了一头熊,吉姆慌忙而逃,而不巧的是查理一枪就打死了熊,于是刚刚还打成一团的俩人马上和好如初,饱餐一顿之后便分道扬镳。吉姆回到自己的矿坑,发现已被拉逊霸占,在两人争斗中拉逊用铲子打昏吉姆之后带着金矿离开,却遭到报应雪山突然开裂,拉逊也就此而亡。查理则来到小镇上的舞厅,邂逅舞女乔治亚,还帮她摆平了暴发户贾克的骚扰。其后,查理帮富翁汉克看家,在门口又巧遇乔治亚,不禁大喜过望,邀她在除夕夜来吃晚饭。结果,乔治亚没有赴宴,查理却在幻梦中为她表演了一段小面包舞。失去记忆的吉姆在镇上重遇查理,要求他帮忙找寻金矿所在地。两人经千辛万苦回到小木屋,却遇到大风雪,把整间木屋刮到悬崖上半天吊。吉姆用绳子救起查理时,小木屋落下了万丈深渊,而他们发现金矿正在那里。结果,查理与吉姆成了富翁,坐头等舱回乡,却在船上三等舱巧遇潦倒的乔治亚。查理大喜过望,与乔治亚在新闻记者的镜头前热情相拥

❾ 天鹅绒金矿

这是一段七十年代青春的故事,短暂而灿烂。接触的人很难不会被迷住,因为一群有才华的年轻人聚在一起,成就了那个时代的音乐,意义是后人去评说的,梦幻却是自己的。

电影的大部分故事都是本着真人真事改编,不过也做了相当多的改动,比如David Bowie和Iggy Pop并没有因为感情的事情交恶,而且他们的唱片合作一直很成功。David Bowie也没有被假刺杀案件自毁前途,相反,他改变了形象之后,开始创造他的另一个事业高峰。对于Todd Haynes的电影来说,改变也许意味着一种背叛,但是对于音乐本身来说,David Bowie并没有做错什么。改变并不是因为他想通过背叛来赢回偶像地位,只是因为他的音乐爱好转到了别的领域。

只能是David

香港人翻译David Bowie为戴维.宝儿,透着一股妖媚气。尽管性别模糊只是David Bowie近四十年变化多端中短暂一瞬,却足以下了这个人的定义。看《天鹅绒金矿》时,会觉得,那样传奇和妖艳的故事,尚不够细腻的造型化妆,单纯清纯的挥霍激情,只能是属于70年代初期的,只能是属于David Bowie的。

早期短发,然后是长卷发、嘉宝似的长裙,到后来蓬起的红发化妆(Todd Haynes把Brian Slade改成同式样的蓝色,大概是为了独特和衬托那对漂亮的蓝眼睛),再到后来80年代巡回演出的造型,电影中把每一个时期David Bowie都模仿到了。因为David Bowie本身就是如此色彩丰富,性格独特,所以似乎不必加上任何过多注释。

电影: 在1862年,小学生们说着自己的志向,八岁的Oscar Wilde对老师说:我要成为流行巨星(I want to be a pop idol)。

现实: 这话当然不可能是Oscar Wilde说的,否则我们大概会和电影中他的小学老师一样对“pop idol”这个词迷惑地瞪大双眼。不过David Bowie说过这句话,在他的中学毕业典礼上。

电影: 刚刚开始成为明星的Brian Slade在记者招待会上,面对记者询问为什么要化妆时回答:为什么?因为摇滚是个prostitute(BD不让发..),应该化妆喷香水(Why? Because rock and roll is a prostitute. It should be tarted up performed )。

现实: 没错,这是大卫当年的原话——我奇怪当时怎么他没有遭到摇滚迷们的爆打?

电影: 面对记者追问他是否同性恋,Brian Slade回答:大家都知道很多人是双性恋;我喜欢男人也喜欢女人。

现实: 现实里David Bowie比Brian Slade坦白多了——至少当年是很坦白的,不像后来,总是否认当年那些暧昧不清。1972年David Bowie最有名的一句话是:我是同性恋,而且一直都是(I'm gay and always have been)。

电影纯哗: Brian Slade组建了皮毛里的维纳斯乐队(Venus In Furs),他自己则变成了一个叫做Maxwell Demon的虚拟超级巨星。

现实: 七十年代刚刚开始,David Bowie创造出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造型:Ziggy Starst。这是一个太空虚拟人物,相对应的,他把自己的乐队起名简衡为:来自火星的蜘蛛(the Spiders from Mars)。只要David Bowie在舞台上,他就变成了Ziggy Starst,这就像一个双重性格的人物,当他做Ziggy Starst的时候,他就已经不是David Bowie了,他的所作所为是他自己。Ziggy Starst很疯狂,也很明星味,不像David Bowie常见的拦裤做那种温柔和腼腆。

电影: 各家报纸宣传大标题打着: A star is born – and he twinkles;Gay stunt at Slade show;All that glitters—is gay!

现实: 这是当年各大报纸杂志对David Bowie报导的题目(只要把那个Slade改掉就是了)。 电影: 当Jerry Devine成功地把Brian Slade打入美国市场之后,Brian Slade第一个要求是:要见Curt Wild。

现实: David Bowie第一次到纽约,就直接找到了Lou Reed和Iggy Pop(他们是Curt Wild的原型)商谈合作的事情。

电影: Maxwell Demon讲述了一个超级巨星迅速走红而又为名声所累流星般坠落的故事。

现实: Ziggy Starst专辑也是如此,那是David Bowie1972年最著名的专辑《The Rise and Fall of Ziggy Starst and the Spiders from Mars》中所讲述的故事。可惜我始终搞不到那套CD和电影,所以无法多说,否则我会更了解Todd Haynes写剧本的思路。因为这整部电影都是和Ziggy Starst的戏剧化故事相联系的。

电影: Curt Wild和Brian Slade及所在公司发生了冲突,除了音乐还有性格原因——结果他们分道扬镳。

现实: 这事儿不能怪David Bowie,因为Iggy Pop做得实在太过分,他在舞台表演中经常当众赤裸身体,自虐还有SY,他的节目因此屡屡被禁。更何况,这个人在生活中有时也好象个疯子。然而,在Iggy Pop离开之后,David Bowie仍然和他合作过唱片,并没有像电影中表现的那样分裂。

电影: Brian Slade在舞台上制造了假遇刺事件,之后唱片销量一落千丈,最后他消失了。

对比5:1971年发型师Suzy Fussey 设计的红发

现实: David Bowie当然没有消失,实际上,他活得好好的,而且因为改变形象在美国很吃得开。消失的是Ziggy Starst。

因为模仿乐队太多太杂,而且“闪光的并不都是金子”,David Bowie感到了极度厌烦,觉得已经没有什么搞头了。1973年,也就是Iggy Pop离开他的同一年,David Bowie在Hammersmith剧院开演唱会时宣布:这将是我的最后一场表演。然后他唱了《The Rise and Fall of Ziggy Starst and the Spiders from Mars》专辑最后一首富有象征性意义的歌曲《摇滚自杀》(Rock 'N' Roll Suicide)。用这首歌宣告了Ziggy的消失。
电影: 1984年,化名Tommy Stone开始了史无前例的世界巡回演唱会。

现实: David Bowie在1983年用了整整一年进行了名为Serious Moonlight的世界巡回演出——用他的新形象。Todd Haynes把这次巡回演出搬到1984年,如果不是记错了,就是故意放在美国罗纳德.里根总统连任竞选期间,用来突出政治大环境——而这也是电影中着重想表现的。Serious Moonlight世界巡回演出非常成功,在此之前,David Bowie也做过很多次成功的巡回演出,但这次是规模最大的,不仅仅是他过去几次常去的欧洲美国,还包括了日本、香港等地,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巡回演出——赚了不少银子。
题外话: David Bowie后来否认自己是个同性恋,他更愿意说那些疯狂只是源于年轻人的尝试和当时的大环境。人们觉得他过于狡猾,也许David Bowie所不愿意的,是人们给他的形象和音乐做出狭隘的定义,他的戏剧化过于浓重,已经很难说哪个是真哪个是假。大概正如关于Glam摇滚的书中所说那样:David Bowie也许不是同性恋,但Ziggy肯定是。更为重要的是,Ziggy改变了David。

综观David Bowie四十年的变化,他从来没有满足于一种音乐一种类型,他的改变看起来是在随波逐流,可是,别忘了,他的音乐总是出现在这种类型兴起之前。这就好像小室哲哉在日本最风光的时候,他所做的音乐,意味着总是比流行提前半步。流行是一种趋势,不是某一个人带动的,而是时代和大众口味带动的,而David Bowie是属于对流行趋势要比大多数音乐人更加敏感的那种前卫,同时,他并不排斥任何一种音乐类型,而同时的同时,在每一种新类型的音乐中,仍然有着属于David Bowie自己的独特的东西——这正是David Bowie比别人更出众的地方。对于这样的多产而高质量且风格多变的人,只能用“天才”来形容。
对比8:Angela 和电影中的Mandy

Angela Bowie,David Bowie的妻子Mandy Slade的原型无疑就是David Bowie第一个妻子Angela Bowie,Angela是个很好的妻子,也是个很前卫的人,她生活在David Bowie最美丽的时光里。

电影:记者Arthur Stuart找到Brian Slade的前妻Mandy Slade,她失意地呆在夜总会中,倦容与酗酒的颓唐。她开始给Arthur讲她和Brian Slade的相遇,他们相遇在1969年的新年,梳着短短卷发的Brian Slade出现在她面前,穿着镶着毛边的长外套,好像一个羞涩的王子。“你会跳摇摆舞吗?”Brian Slade问,她含笑点头。之后——美好和疯狂,之后——结婚。

现实:David Bowie有一件和电影中酷似的毛边外套,只是稍微短一些,这是件很重要的衣服,因为它出现在他结婚的那一天。当时David Bowie梳着和电影中酷似的短发,好看的卷着。

“你会跳摇摆舞吗?”是David Bowie在1969年,第一次看到未来的妻子Mary Angela Barnett时,说的第一句话。Todd Haynes原封不动的引用了。

Angela是对David Bowie非常重要的女人,David Bowie在1970年左右福祸双至,悲欣交加。唱片轰动,可是老父亲去世,接着哥哥又进了精神病院。幸亏有Angela的温柔支持,才度过难关。那一年他们结了婚。

电影: Brian Slade在河边,低沉地说:我也想成为那样(指像Curt Wild那样的巨星)。Mandy说:亲爱的,你会的。

现实:媒体对Angela的形容词是“忠实”,因为Angela崇拜丈夫的才华,并坚信他可以成为一名真正的巨星,所以为了他的成名不遗余力,不惜牺牲一切。在David Bowie制作了专辑《Hunky Dory》后,Angela对他说:亲爱的,你会成为一颗巨星。

电影: Brian Slade失意隐居之后,Mandy和他离了婚。

现实: David Bowie和Angela在1980年离婚。

经纪人第三者

对比9:Tony 和电影中的Jerry

电影: Jerry Devine要做Brian Slade的经纪人,Brian Slade指着Cecil说:我有经纪人了。Jerry Devine说:那和我无关。我会让你成为巨星。

在负责包装的演员们面前,Jerry Devine指着Brian Slade说:在我身后是英国自The Beatles以来最伟大的明星。

现实: 这事儿发生在1970年,Tony Defries对David Bowie说:我会让你成为超级巨星,你将超过The Beatles,超过猫王。于是,David Bowie像个小姑娘似的就动心了;于是,经纪人Kenneth Pitt立马儿就变成了“前经纪人”。

对比10:Kenneth 和电影中的Cecil

Tony Defries承诺David Bowie会在两年内从一个明星成为超级巨星,他做到了。事实上,是Tony Defries发现了David Bowie的潜力,同时又精通成名之道的包装宣传。他看起来是个很“正常”的经纪人,并不像电影里的Jerry Devine那样神气活现又惟利是图,满口名人名言引用,最后教导得Brian Slade不会好好说话。

Jack Fairy,奇怪的人物

历史上没有Jack Fairy这个人,他是Todd Haynes天马行空虚构出来的奇异人物。虽然简化来说似乎Jack Fairy可以说是参考了Brian Eno,不过他代表了更极端化的一些人的综合,如果把Jack Fairy归结为洛克西音乐乐队(Roxy Music)似乎更合适一些,因为他参考了洛克西音乐乐队(Roxy Music)的精华人物Bryan Ferry与Brian Eno的合成以及洛克西音乐乐队(Roxy Music)对Glam摇滚的意义。我一直把他倾向于Brian Eno,是因为Eno曾经女性化的打扮,更何况他有一件和Jack Fairy很像的黑色羽毛衣服并喜欢露出前胸。洛克西音乐乐队(Roxy Music)并不是Glam摇滚首创,但是它和David Bowie一样,是七十年代Glam摇滚的经典。洛克西音乐乐队也不是妖艳类型的,Bryan Ferry的打扮并不妖艳,很正常。喜欢中性化打扮的乐队中只有Brian Eno一个人而已。
从两个名词:“Bowie Boys”和“Bowie Girls”便可见一斑。这是专门指穿着David Bowie演出行头满大街逛的年轻人。而那种行头,穿出去是需要勇气的。极有经济脑瓜的经纪人Tony Defries开始联系做起周边生意,从David Bowie一脑袋火红短发开始,一直到脚底下五彩斑斓高跟鞋。Cosplay是日本舶来货?错,七十年代刚开始英国就有人发明并发财了。

更不用提David Bowie当年带坏了多少摇滚乐队。那时候不管几流乐队只要化妆穿花衣服便有人捧,碟片好卖。大家于是一窝蜂地都改成不男不女,龙蛇混杂。

Death of Glitter

电影: Jack Fairy和其他Glam摇滚人举行了最后一场Glam的告别演出:闪光之死(Death of Glitter),参加的有Jack Fairy,燃烧者乐队(Flaming Creatures)和Curt Wild等人。

现实:这个音乐会实际包含了两段历史真实。确实有这场闪光之死(Death of Glitter)的音乐会,但是它举办在较早1970年的洛杉矶,当时参加的有Iggy Pop 和纽约妞乐队(the New York Dolls)。作为Glam摇滚告别演出的则是另外一场,1974年在Hollywood Palladium举办的“好莱坞街道的复兴和舞蹈”(Hollywood Street Revival and Dance)音乐会,参加的人包括了Iggy Pop 和他的助手乐队(Stooges),纽约妞乐队(the New York Dolls),还有Marc Bolan和他的雷克斯龙乐队(T.Rex)。在那场演唱会上,Marc Bolan宣布:Glam 摇滚死了(Glam rock is dead)。

题外话: 由创造了Glam 摇滚的人宣布Glam 摇滚的死亡——真是一句充满了象征意味的宣言。

综观Glam几个当家花旦,Marc Bolan其实侧重于灰暗的古典感觉,更像歌特的感觉。洛克西音乐乐队(Roxy Music)是明丽的男人形象,几个人中只有Brian Eno打扮女性化。而David Bowie是典型的中性打扮。
那个吻,David Bowie和Lou Reed的恩恩怨怨

电影: Curt Wild与Brian Slade喝了“交杯酒”,然后对着他低声说出Oscar Wilde的句子:世界因你而改变,因为你是象牙和黄金所造,你嘴唇的曲线将重写历史。他们旁若无人地接吻。

现实: 那件事情发生在1972年,David Bowie在伦敦多尔切斯特旅馆(Dorchester Hotel)里举行记者招待会。一般的说法是:当时他们三个人在一起,但是吻了David Bowie的并不是Iggy Pop,而是Lou Reed。

记者的报导是:在David Bowie回答他的问题时,Lou Reed走了进来,记者希望Lou Reed可以加入他们的谈话,可是Lou Reed只是直接走到David Bowie的面前——吻了他。然后离开。

很多人怀疑是做秀,唱片发行之际,在很多记者的情况下,制造点轰动新闻是个好机会。不过,在很多Lou Reed和David Bowie对视的照片中,两个人都是满单纯满美好的感觉。就像Mick Rock1999年的说法(著名摄影师,他在七十年代拍了最著名的David Bowie与Lou Reed、Iggy Pop亲热搂在一起的照片):

那时我们都很年轻,比孩子大不了不少。你看,那时候David Bowie25岁,我24,而Iggy Pop才23岁,Lou Reed是最大的,他当时28岁了(实际上Lou Reed当时30岁)。但是,我们仍然都是只有二十多岁的年轻人。

Mick Rock强调的是青春。

1973年,又有记者在咖啡馆抓到一张很接近“接吻”的照片,主人公仍然是Lou Reed和David Bowie。二十年后在有人提及此事时,David Bowie无可奈何地澄清:我们当时根本没有接吻。你们仔细看看,我们后面是Mick Jagger(Rolling Stones乐队主唱,David Bowie的好朋友),当时我只是在对他说悄悄话。

比18:1973年的“亲吻”照片

然后David Bowie宣布:就算这世界上只剩下Lou Reed一个人,我也不会吻他.
Lou Reed和David Bowie更像一对欢喜冤家,总是好好坏坏分分合合的乱七八糟。David Bowie第一次见到Lou Reed时便激动不已,他创作了新歌《Queen Bitch》作为向地下丝绒(The Velvet Underground)致敬的作品献给Lou Reed,而Lou Reed觉得这个人可以成为他的新创作源泉。不过,不过——两个人大概是八字不和,经常性的就闹出关系分裂的传闻。后来发展到当David Bowie拒绝给Lou Reed制作专辑的时候,Lou Reed打了David Bowie的嘴巴子,说他“装腔作势”。但是David Bowie发表了“世界末日也不要Lou Reed”的宣言之后,他50岁的生日宴会Lou Reed又来大力捧场,两人态度亲热。不管怎么样,David Bowie仍然把Lou Reed视为自己的偶像,而且,“永远都是”。

记者问Lou Reed这些事情时,Lou Reed很轻描淡写:我们是好朋友,好朋友出现争执在所难免。

题外话: David Bowie曾经非常积极地帮助Iggy Pop戒毒,结果是最后自己也染上了毒瘾,如果说是被Iggy Pop拉下水的大概有点冤枉,不过反正看起来Iggy Pop没给他带来什么好影响。David Bowie因为吸毒吃了很大苦头——他和Iggy Pop因为窝藏毒品惹来警察的麻烦,还在现场直播中大大丢脸。最后他付出巨大努力才终于摆脱毒品,这段经历给他影响很深。

David Bowie对Iggy Pop确实是非常欣赏,他一直在说:Iggy Pop有着真实的自我。Lou Reed对Iggy Pop疯狂表演的说法是:Iggy Pop非常可爱,非常可爱,但是也非常愚蠢。然而,David Bowie似乎很欣赏那种“愚蠢”。

越接近真实,越开始发觉,虽然表面上看来,David Bowie是个前卫出格的人,然而真正疯狂和放浪不羁的却是Lou Reed或是Iggy Pop。在Lou Reed吻了David Bowie的那个招待会上,更像是Lou Reed的随心所欲与David Bowie迁就的妥协。本质上,David Bowie是个腼腆,易害羞的人——腼腆的人在带上面具之后会表现出内心疯狂的一面,但是纵观David Bowie的整个音乐生涯,他是含蓄和内敛的,他的歌声和台风都是如此。他从来没有失去理智。这样的人容易被影响,而他心仪的人和音乐虽然表面上似乎受他的影响而浓妆艳抹,其实却是在实质上影响了David Bowie本身的言行和生活方式。David Bowie的另一面,似乎是他渴望成为的一面,是像Lou Reed或是Iggy Pop那种真正狂野随心所欲的个性,但是他永远做不到。他被他们吸引,是像看着另一个世界的人,他试图接触,只要接近就好。后来,他接近了,再后来,他开始发现这种疯狂是他吃不消的,不是他适合的,于是从这些影响中又一点点摆脱出来。

在我觉得,这就是David Bowie和Lou Reed和Iggy Pop的真正羁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