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產電影 » 香港電影消亡
擴展閱讀
香港十大股票電影 2024-05-03 13:31:43
88電影網延禧攻略 2024-05-03 13:19:37

香港電影消亡

發布時間: 2023-03-24 04:51:13

Ⅰ 2ch:香港電影為什麼如此衰退

原因如下:
1、沒有市場。
香港人口也不過700萬。而大陸觀影人數每年都是以10億來計算的。靠這么小的市場,支持電影業根本不可能!縱觀現在的電影市場,其實英國、法國電影也沒落了。就是因為人口不足以支撐市場。

2、時代變了。
當年中國沒有什麼好電影,美國大片也過不來,自然香港電影就高大上。現在每年網路劇這么多,中國大片也不少,美國大片都可以通過網路看到,香港電影自然也就不算什麼了。

3、市場變了
當時的香港電影可以走國際化道路,因為當年韓國電影沒有起來,日本市場也比較開放,東南亞市場也可以進入,所以香港電影可以形成良性循環。但是隨著韓國文化崛起,泰國電影崛起,這樣所有國家都開始保護國內市場,所以香港電影頹勢就來了。而且香港也沒有強大本地市場可以依託。

4、香港沒落了。
香港電影的崛起是站在香港崛起的潮流上的。香港現在已經沒落了,所以電影業沒落是可想而知的。

5、電影成本提升了。
香港電影有一個口號,叫做千萬票房俱樂部,意思是一部電影,獲得千萬票房,就是很成功了。而按照行業規律,千萬票房,拍片和宣傳成本不能超過300萬港幣。現在用300萬港幣,連二流演員都請不來。所以,90年代後拍片成本劇增,導致香港小成本電影無法維持,而香港沒落,又使電影從業人員北上,使香港電影人員斷檔。

香港電影作為一個概念逐漸在中國崛起的大潮中消亡了,而標志著大陸、香港、台灣乃至東南亞華人作者更大程度上融合的「華語電影」概念在這幾年逐漸形成。

Ⅱ 為什麼現在中國電影界再拍不出當年港片的感覺

1、生活豐富了
當年的中國,基本上沒有娛樂活動,無法就是聽歌、看小說,看電影、看電視。所以自然而然的港片就是高大上!
現在娛樂活動豐富,手機這么多功能,電影已經退回到單純的電影而已!所以,看電影自然沒有要麼高大上的感覺!
2、電影成本提升了。
當年香港電影有一個口號,叫做千萬票房俱樂部,意思是一部電影,獲得千萬票房,就是很成功了。而按照行業規律,千萬票房,拍片和宣傳成本不能超過300萬港幣。現在用300萬港幣,連二流演員都請不來。所以,90年代後拍片成本劇增,導致香港小成本電影無法維持,而香港沒落,又使電影從業人員北上,使香港電影人員斷檔。沒有了優質明星的電影,自然沒有好片子。
3、中國電影業不夠成熟!
這一點就不說了,中國電影逐漸在成熟起來,例如戰狼、紅海、唐人街探案、我不是葯神等!
香港電影作為一個概念逐漸在中國崛起的大潮中消亡了,港片的感覺,僅僅留在回憶中就可以額了!而標志著大陸、香港、台灣乃至東南亞華人作者更大程度上融合的「華語電影」概念在這幾年逐漸形成。以後有華語電影感覺就可以了!

Ⅲ 香港黑幫電影中「最有范」的老大,你認為是誰

最冷酷——周朝先

梁家輝在《黑金》The Island of Greed,又名「情義之西西里島」 中飾演的周朝先。

黑,代表黑道,金,代表金牛,旨在諷刺台灣地區90年代黑白勾結,惡名昭彰的政治現實,影射了惡勢力頭目羅福助和電玩大王周人蔘。此外,趙文瑄扮演的法務部馮部長隱射了馬英九,劉德華扮演的干員隱射了高檢署特偵組檢察官侯寬仁。

在本片中,影帝《梁家輝》飾演的周朝先原為松林幫幫主,希望「漂白」,退黨以無黨籍身份參與立委選舉並當選,敗露後被繩之以法。這是一個非常立體,深刻,有內涵的角色,時而冷酷無情,時而柔情似水,表面英俊瀟灑,內心狡猾殘忍。據說,梁家輝為了更好地詮釋角色,在開拍前兩月專門到台灣觀察體驗黑幫大佬的生活,搜集資料,還專門寫了10多萬字的《周朝先人物小傳》。因此,當他駕馭起這個銀幕形象的時候輕松自然,舉手投足間透著一絲狡黠和熟練,給觀眾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最悲情——倪永孝

吳鎮宇在《無間道2》Infernal Affairs II 中飾演的倪永孝。

從內容情節以及敘事手法上都大量致敬美國電影《教父2》。吳鎮宇扮演的倪永孝是卧底探員陳永仁同父異母的哥哥,海外名牌大學會計專業高材生,在父親,倪坤遭遇刺殺後回香港料理後事。雖然精密布局,謹慎反應,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輕松除掉了幾乎所有和刺殺倪坤相關的關鍵仇人,擺平了各蠢蠢欲動的幫會,除掉了身邊的老牌卧底,揭露了尚不成熟的黃Sir釣魚執法的計劃,並憑借各種關系,幾乎就要把整個家族的劣跡漂白,但還是在最後關頭死在了做卧底的弟弟陳永仁的懷中。

這是一個非常悲情的角色,一部分,很像《教父》中的邁克爾·考利昂,但是和他相比,又多了很多放不下的柔情。

吳鎮宇刻畫和詮釋這個人物非常到位,動作,神態,語氣,舉手投足之間,表現了一個出生優越,歷經磨難,享受榮華,接受過高等教育,責任心強的成熟,穩重,精明,冷靜,老練的成年男子的基本特點,而對弟弟的仁慈,對家人的溫情的一面,也處處被展示得恰到好處,令人拍手稱快。

最俠義——小馬哥

周潤發在《英雄本色》A Better Tomorrow 中飾演的小馬哥。

本片由吳宇森執導,徐克監制,狄龍、周潤發及張國榮聯合主演,1986年上映,獲第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最佳男主角,第23屆金馬獎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攝影,最佳錄音。首映時引起轟動,獲得了海外電影界和媒體界廣泛贊譽,被認為足以和同期好萊塢電影媲美。

在早期此類香港電影中,大哥還需要單槍匹馬的打打殺殺,而周潤發成功詮釋了一個東山再起,重出江湖的殺手形象。不管人物內涵表達是否夠深,舉手投足的份兒已經足以迷倒萬千少年。

最有氣場——王寶

洪金寶在《殺破狼》中飾演的王寶。

由於洪金寶本人的氣場,將這個老大表現得非常雄渾大氣。

最草根——韓琛

曾志偉在《無間道》中飾演的韓琛。

最初看上去曾志偉演韓琛,頗具喜感,但是越多品味越能發現,這個角色非他莫屬,因為韓琛本來只是一個非常草根的小人物,因為命運無常,取代倪永孝,為此他失去了器重和信任自己的大哥,與自己同甘共苦的愛妻,從此變得孤僻古怪,狡詐多疑,心狠手辣。回歸夜看愛妻的照片,含著淚走出大廳迎賓,吃盒飯這些場景,簡直是點睛之筆。

最耿直——陳浩南

鄭伊健在《古惑仔》中飾演的陳浩南。

《古惑仔》很大程度上區別於同類作品,著重表達的是「兄弟」,「義氣」,講述了一代人無處安放的躁動青春。

其中,鄭伊健的靚仔南,陳小春的山雞,萬梓良的蔣天養,任達華的蔣生,黃秋生的大飛哥都堪稱經典

香港的黑幫電影塑造了眾多黑幫大佬,然而在我心中,最有范兒的還是那個其貌不揚的韓老大——曾志偉。

曾志偉沒有發哥標志性的大背頭,甚至由於身高原因,在很多人眼中缺少黑幫老大的霸氣與氣場。但是在《無間道》這部電影中,曾志偉很好地詮釋了一個黑幫老大該有的范兒。

曾志偉有著黑幫老大的狠勁兒、沉穩與謀略。在《無間道》中,當他發現去泰國是個圈套後,險中求勝,果斷殺掉了泰國黑幫老大,虎口逃生。

為了除掉倪永孝,他與黃警司黑白聯手,盡顯心狠手辣。最後與黃警司矛盾不可調和後,他的手下毅然執行韓老大的命令,將黃警司殺害,從頂樓拋下。

難以想像之前韓老大和黃警司還是在一起吃飯敘舊老朋友,當危機到來,翻臉不認人一條路走到黑,這就是黑幫老大的魄力。

然而,曾志偉在這部劇中,仍然有許多溫情的瞬間,真是這些瞬間,將他和那些殺人不眨眼的傳統黑幫老大區分開來。

他愛Mary。從他打給Mary的每一個電話,看Mary的每一個眼神都能夠看出,他對Mary的愛絕對是發自內心的。甚至以至於當Mary死後,韓老大徹底絕望與黑化。

他重情義。他對坤哥是絕對忠誠的,甚至於開始對倪永孝也是。他說自己的命是坤哥給的,並死心塌地地跟隨坤哥。

他與黃警司橫跨黑白兩道的情誼也是讓人驚嘆,可惜最終兩人破裂。

一個黑幫老大形象,通過曾志偉精湛的演技,在那個瘦小的身軀下展示得生動形象。《無間道》,成就了那個復雜而倍兒有范的韓老大。

(電影爛番茄編輯部:張昌錦)

香港黑幫電影塑造的形象等兩種,一種是大哥范,一種是夠狠范,但是痕跡太重,都是特意表現出來的感覺,大哥范,高抬頭,高抬手,抽雪茄,說話聲音都是由小變大,由柔變橫,一頓假笑,對一切的不屑一顧,看不到內心的真實感。夠狠范,就是面對比他強的咬牙切齒,一副狼狗的模樣,從前到後一個狀態,從來都是吃喝玩樂。誰像?誰都不像,讓人感覺黑 社會 應該是那樣子。想想司徒美登,杜月笙,美國黑手黨教父,如果都是這樣,還能混下去嗎?

在香港眾多的黑幫電影中,有一部電影我個人是很喜歡的,那就是由呂良偉主演的(上海皇帝),在這部電影中呂良偉飾演的陸雲生一角,可以說是還原了當時上海青幫老大(杜月笙)的真實一面,很形象也很生動。

(上海皇帝)這部電影所講述的是,發生在民國時期上海灘的故事,裡面所說的皇帝,也就是我們大家所熟知的上海灘青幫老大,黃金榮,張嘯林,杜月笙,這三人,這其中呂良偉飾演的陸雲生,原型就是杜月笙,整部影片貫穿始終,將杜月笙在上海時期,如何從一個打雜的小伙,走向黑幫,做上黑幫的老大,最後又是為何客死他鄉的人生軌跡,都有一一呈現,值得大家一看!

姓黑的那位

說起香港電影中的大佬,大家都有自己喜歡的人物,但是,有這么一個人,不僅在電影裡面是大佬,在電影外也是大佬,這位就是陳慧敏先生。
起點
陳慧敏的家庭其實很簡單,爸爸媽媽和一個妹妹,不過,父親是海員,長期在外,是由母親一手帶大,由於陳慧敏自幼喜歡武術,因此,16歲初中畢業就出去工作,由於那個年代,警察沒有學歷限制,而且十分穩定,於是,陳慧敏便投考,由於年齡沒有達標,所以轉投獄警,這份工作也讓他認識許多黑幫大佬,命運的齒輪也隨之轉動。

變化
陳慧敏用「黑幫是警察, 警察是黑幫」10個字就非常准確的概括的兩者之間的關系,因為政治原因,警察內部調查職員是否有黑幫背景,陳慧敏就在其中,至此,陳慧敏正式結束警察生涯,憑借與不少黑幫大佬的交情,他也正式在黑幫亮相。

巔峰
25歲的陳慧敏就已經是14K(幫會名稱)有名的老大,最厲害的時候,整個尖沙咀都是他的地頭,當年的金巴利街直接被改成「陳慧敏街」。得益於小時候的武術功底和警察身份,陳慧敏對於打架和法律都十分在行,在黑幫裡面,混的風生水起,比電影《古惑仔》更加還原香港黑幫實情。

我想提名《無間道2》里吳鎮宇飾演的倪永孝。

《無間道》系列可能是公認的港片巔峰,講述了90年代初 ,香港黑幫三合會會員,劉德華飾演的劉健明聽從曾志偉飾演的老大韓琛的指揮,加入了香港警隊,而另一邊,警校優秀學員,梁朝偉飾演的陳永仁被上級要求深入到三合會做卧底。此後,命運迥異又相似的兩人開始在這段卧底旅途中接受嚴峻的考驗。

「無間道」三個字,取自無間地獄,是八大地獄中最苦的一個,在無間地獄中會受到無窮無盡的折磨,象徵著劉建明和陳永仁二人的命運。

《無間道2》的時間線在《無間道》之前,也就是劉建明升職、陳永仁成為韓琛得力助手之前,當時,香港黑幫龍頭倪坤被殺,倪氏家族下面有五大頭目,除了韓琛,大家都想趁機向倪家發難或者背叛,一時間,江湖風雲四起。

吳鎮宇飾演的倪永孝是倪家的第二代,他和一些香港電影里財大氣粗的黑幫大佬不同,他看上去文質彬彬,說話起來條理十分清晰,看上去就像「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

面對有造反之心的四個頭目,他並沒有用武力,而是用計謀牽制住了他們。在三年後,倪家的事業蒸蒸日上,他沒有猶豫,決定一舉將五個頭目統統消滅,但是百密一疏,偏偏讓當初沒有造反之心的韓琛成了漏網之魚。

後來,大難不死的韓琛回到了江湖中,與倪永孝展開了最後的對決,倪永孝失敗了。

知道自己大勢已去,但是倪永孝依然保持了冷靜和剋制。

注意看,吳鎮宇的眉眼之間全都是戲。

最後,倪永孝頭部中槍,在死前發現自己的弟弟陳永仁其實是警方的卧底,那種無奈和心酸讓人動容。

他本是可以一統香港黑道的梟雄,卻最終走向了消亡。

也許《無間道2》並非《無間道》三部曲中質量最好的一部,但一定是其中最有氣質的一部,氣勢上無限接近殿堂級黑幫電影《教父》,其中吳鎮宇功不可沒,風頭甚至可以說是蓋過了黃秋生和曾志偉兩位影帝。看豆瓣《無間道2》的評論,熱門上大家也都在討論:吳鎮宇,簡直是絕了。

倪永孝的經歷也對應了《無間道》系列的核心:命運無常,每個人都在無間道中飽受煎熬,以已經發現或還未發現的方式。

還記得《無間道》里的那句台詞:出來混,總是要還的。

也許我太老了,54了,我就認三個人,第一、周潤發,第二、曾江,第三謝霆鋒。

周大爺自不必說了,大陸放香港電視劇的黑幫的而且是絕對男一號《上海灘》的許文強的第一人,直到現在了《讓子彈飛》、《銅雀台》了,還是老周霸氣外露,壓得住場子,讓青壯年的姜文、鞏俐、劉嘉玲等一幹人馬自慚形愧;至於老戲骨曾江,可能很多人都記不住他的名字了,但是,曾江也是很多黑老大的最引人注目的角色之一了,很多時候,大陸導演都會選他出來,而且,雖然沒有讓人記住名字,但是同樣得到了很多人的喜愛,老曾的氣質是與生俱來的,在香港的眾多黑幫電影中,都能看到曾江的身影,雖然不是男一號,但曾江的配角同樣精彩,甚至還搶戲,好像最近的國產版的《追捕》都有老曾出場的,曾江的《英雄本色》、《喋血雙雄》、《縱橫四海》都很出戲的,在吳宇森電影中塑造了一系列經典的配角形象。

最後說到小謝了,小謝不管是在電影裡面還是在生活裡面都是一個壞小孩的形象,好像沒怎麼成大器,但是,內在的東西,唯一可以接過周潤發、曾江的班的,個人意見,還是這個壞小子了。小謝的眼神非常陰毒,脾氣也是怪怪的,喜怒無常、獨斷專行、不顧後果,具備了黑幫老大所應該具備的一切的素質,本人非常看好黑 社會 老大未來的哦男一號就是謝霆鋒了!

其實提到黑幫電影中「最有范」的老大,幾乎所有人的腦海里出現的第一個人都會是銅鑼灣「扛把子」陳浩南。

一頭飄逸長發的鄭伊健,赤裸著帶著刺青的上身,帶著一眾小弟山雞大老二等人抄著傢伙出現在車水馬龍紙醉金迷的香港街頭打打殺殺的海報在80年代席捲全國各大錄像廳、理發店、檯球廳和 游戲 廳。哪個少男沒有一個成為陳浩南的夢,哪個少女沒有一個想嫁給陳浩南的夢呢。

今天想講的,是另一位黑幫電影中「老大」,《無間道2》中的倪永孝。吳鎮宇用教科書般的演技塑造了「倪永孝」這個角色,因為對這個復雜角色的細膩刻畫,讓原本劇情干癟的《無間道2》內核迅速飽滿,即使在當年的金像獎上,吳鎮宇惜敗給劉德華,這一角色的塑造仍被業內人士稱為華語電影史上可以名垂青史的表演,用爐火純青、登峰造極這樣的詞語也毫不為過。

倪永孝這個角色的反差很大,他表面西裝革履,文質彬彬,書生味頗重,但作為電影中的黑幫大反派,他因父親之死接手社團,實質心狠手辣。他做盡一切壞事齷齪事鏟除異己,但這一切的一切都只是為了守住父親打下的江山,為了保護家中的每一個人。

他能冷靜地把有反心擾亂社團的四大助手除去,能用計謀轉移警方視線,能讓倪家重拾江湖威望,所有的事情他都一步步小心周密地規劃,冷靜沉著,用現在的話來說非常地「型」,非常地「有范」。

但是最後,在韓琛利用家人威脅他的時候,他終於丟棄一直以來的沉穩冷靜,扣下扳機,因為家人就是他心中最後的底線,他誓死守護家裡的每個人,不讓他們受到危險,自己寧願一力承當所有的壞事,陷自己於萬劫不復。在最後的最後,當倒在血泊中的倪永孝翻到自己同父異母也是警察卧底的弟弟陳永仁衣服里的竊聽器時,倪永孝的眼神不是驚訝,聰明如他應該早就猜到陳永仁的身份,他只是不願去相信,不敢承認這一切,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家庭,他不會讓這個家庭受到一點傷害。

對小結巴一腔柔情的黑幫老大陳浩南固然有范,可對待家庭有責任、有擔當的倪永孝也同樣讓人著迷。感謝吳鎮宇奉獻的這一段華彩演出。

Ⅳ 香港電影沒落了嗎原因是什麼

香港電影巔峰是1990年前後五年,時間劃分,大概是1985年到1995年。前期李小龍在70年代相當於給香港電影打基礎,2001年的《無間道》宣告香港電影最後輝煌。在1997年後香港回歸,香港電影便逐漸衰落。
雖然這個時間點卡得很巧妙,但香港電影的衰落,主要是因為美國對於電影技術上的工業革命。當美國電影技術工業革命成功過後,一如近代工業革命的國家相同,立刻站在行業制高點。

美國在90年代後期,已經拍出這些作品:《終結者2》《泰坦尼克號》《星河戰隊》等等。2000年左右,美國電影已經全面進入電腦數字特效電影,《黑客帝國系列》《指環王系列》《蜘蛛俠》等等。

但同時代的香港電影還在拍功夫動作片,拍警匪黑幫片,拍武俠奇幻片,拍喜劇愛情片。而整個香港除了徐克導演和周星馳導演(蜀山傳和少林足球),其它香港電影都沒有意識到電影技術革命落後的致命性。

這是最主要原因,其它重要原因大概還有幾個。

一是香港本土市場的狹小。

香港本土只有700多萬人口,外加台灣2300多萬人口,差不多三千萬人口,再算上東南亞和日韓的隱形市場,電影市場的消費基礎勉強足夠了。

美國90年代後期的商業大片,動輒上億美元的投資,香港本土市場太過狹小,根本撐不起這么巨大的投資。

二是香港電影已經做到巔峰,人才卻也外流了。

香港市場太小,當時大陸電影市場又沒有發展起來。像吳宇森,成龍,李連傑,周潤發,楊紫瓊等等男女巨星都先後進入好萊塢。而且不只是他們進入好萊塢,還帶著背後香港電影根本的精英團隊。

雖然等成龍等巨星回歸華語電影都老了,已經過了巔峰期。但成就不只是成龍一座奧斯卡終身成就獎,還有將中國功夫片傳播到了全世界各個國家,成為中國流行文化的一張名片和豐碑。

三是大陸市場的崛起,香港電影人才集體北上

1997年過後,大陸的改革開放已經有二十年,經濟迅速發展,而大陸是有14億人口的巨大市場。當時市場沒有現在這么好,但張藝謀的《英雄》打造的兩億多票房,也不是香港本土能夠對比。

所以,同時代的香港電影人,除了成龍,李連傑這類功夫巨星。其它香港電影人,集體選擇北上發展。

四是香港電影人才集體北上後,香港本土人才青黃不接

香港功夫動作片巨星的老去,香港上世紀女星的嫁人或者老去,香港歌手偶像的老去。再到香港導演和精英人才的集體北上,香港本土自然面臨人才青黃不接的窘境了。

Ⅳ 為什麼現在香港幾乎沒什麼電影了,也不出明星了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以前香港電影是很賺錢的,現在賺不了錢了。

香港自《無間道》後再沒有優質的作品,原因是其主要市場為台灣,日韓,東南亞市場及大陸地區。香港幾百萬人的市場是養不起電影工業的。隨著美國大片的入侵,原來的市場基本被佔領。再加上大陸經濟的騰飛,香港電影人才紛紛北上,導致香港電影的沒落。另外,大陸電影水平的提高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

現香港沒有邵式,嘉禾等製作中心,等於沒有電影製片廠,有點跟大陸一樣,過去多少個老製片廠己不復存在演員老的老死的死,還好留下不少經典傑作,香港也一樣,那些拍片秀女們盡都老,有的這些年就去世了,剩下部分人到大陸來拍片,如今影業不景氣,讓一些個人拍片給頂了,拍好片難得,盡拍一些垃圾沒人看的片,熬費物資白當洖工夫,拍片不行導演差勁,演員不行,找些小品,相聲演員,小品不說拍片,從中掙錢,丈著有名望拍些沒人看片。

因為沒落了。

別把什麼政審,制度拿來說。1980~1995年香港電影輝煌的時候就沒這些嗎?

第一,香港電影死於抄襲與惡意競爭。

第二,香港電影死於全球化。

第三,香港電影死於人才凋零。

輝煌時期,香港負擔著特殊地位,形成鏈接內地與西方的窗口,所以自1970年代開始,香港電影開始展露頭角,比如李小龍為代表的功夫片。

80年代初,洪金寶開創的靈幻功夫片:

林正英的僵屍道長:

乃至陳曉東的倩女幽魂:

吳宇森的英雄本色:

同時,香港黑 社會 大量滲透電影圈,綁架演員,壓縮控製片酬,洗錢等行為極其泛濫,嚴重威脅到演員和製片人利益,1992年1月15日,香港電影演員導演等等300多人公開遊行,抗議黑 社會 暴行。

陳欣健李修賢是組織者:

以前,香港電影有大量黑 社會 資金,現在黑 社會 資金來源斷絕,台灣所謂十大片商進入,玩起了片花制度。

什麼叫片花?

台灣片商是想賺錢,只看電影中大牌明星多不多,以前香港明星片酬適當,一個大明星配幾個普通二線三線,片酬加起來不過三四百萬,導演還能構築劇情。

此後,明星片酬暴漲,無論一線二線,導演只能用更多錢找更多明星,現在片酬都超過兩千萬,負面影響就是,電影實際拍攝投資急劇減少,劇本粗糙重復,等於只賣大明星的臉。

香港電影的國際開拓者鄒文懷:

同時,電影火爆,更多的電影院出現。

1980年代,香港電影院大約50家。到了最多時達到6家院線150家,本來就狹窄的香港電影市場,出現惡性競爭。

潘迪生:

以前,院線少,上映質量能保證,粗製濫造的電影只能賣錄像帶,走東南亞與台灣市場收回成本。現在電影院多了,大量原本排不上的粗劣電影在惡性競爭下也能公開上映,觀眾大呼上當,後果就是電影口碑下跌。電影收益減少,只能繼續縮減投資,增加軟廣告,質量越發降低。

此時,具備代表性的兩大好萊塢電影進入香港,所以這就有後來說的,香港電影敗於1993(侏羅紀),亡於1997(泰坦尼克號)的說法。

台灣片商退出,東南亞經濟危機重創亞洲市場,誰都在謹慎投資電影。而香港本地兩個電視台根本無法養活原來9萬電影從業人員,只能分流,少部分留守,部分去台灣和大陸,一部分轉行。

香港電影自1992年的巔峰極速衰亡。

沒有好萊塢的大筆投資與數字化,也沒有本地市場支持甚至從業人員都失去了。

因為香港的電影大部分都是打砸搶和黑 社會 ,內陸受香港電影的影響多少年來出現了多少黑 社會 。影視媒體的影響,左右了 社會 的發展方向。香港的喜劇片還是非常好看的,至今內陸電影無法超越。

改開前,香港是大陸的窗口。這么多年過去了,一個小小的香港,不可能不被大陸湮沒。

原因很簡單,像一些向、劉、成、周、洪等等明星大佬完全控制了香港 娛樂 圈,這些人自己演不動了,還不想失去影響力,所以根本不想捧新人,所以幾十年下去了,香港 娛樂 圈還是這些老面孔,那能外出什麼好作品

香港文化衰落了。
中國以前因為文革的原因,老百姓的文化生活很單調,對香港武俠片強烈需要,帶來視覺和心理上的刺激。現在呢,老百姓對文化需求出現多元化,武俠片打砸片份量輕了。歐美日韓片佔有相當大市場。從文化上看,香港已經不是窗口,只剩下金融和轉口貿易。
以前香港成衣也很歷害的,現在也不行了。
最可悲的是香港創新力嚴重不足,而且出現內斗和內耗。從經濟上看,幾大家族壟斷地產和商業,大部分平民面對高房價無可奈何。階層已經固化,利益格局已經成熟,港人優越感曰漸衰微。
沒有產業支持,巨星就沒有土壤。

電影結尾處字幕:「隨著這座城市暗光沉睡之時,我們有否已淡忘了光輝的過去?不知今夕何夕……」

香港作為亞洲的金融中心,近些年經濟飛速發展帶來的後遺症正在這座城市愈演愈烈,城市壓力過大導致 社會 問題增加。

在彭浩翔的電影中展示了當代香港的一則恐怖寓言:如果你要生存在這個瘋狂的樓市,你就必須變得更加瘋狂。

人都是被 社會 現實逼瘋的,主角鄭麗嫦的連環兇殺是有形的殺戮,而樓市的飆升和業主的哄抬則是種無形的殺戮。

怪咖彭浩翔用B級片的套路來發泄了廣大房奴們的憤怒,但思想上卻折射出樓價暴漲大潮中個體的彷徨與無能為力。

《維多利亞一號》:一個瘋狂的城市,要想生存,就須變得比它更瘋狂

這座城市正在老去,

這個地方的規則和秩序正在被丟棄,

這個時代的 歷史 正在消亡,如同記憶中的香港電影一樣……

編輯於 2016-10-11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贊同 275

評論

SydneyCarton

先說結論:

作為一個特殊文化意義上的「香港電影」這個概念,已經死掉了,基本是對 歷史 的追溯與概括,基本談不上再有較大的更新。這個概念截止期沒有明確界線。在我看來,9-7隻能算ICU,而且更多顯現出來的是「果」而非「因」,《無間道》系列倒是可以看成「香港電影」這一概念的最終輓歌。關於這一點,我在(如何評價《無間道》三部曲?) 下有具體闡述。

這個概念死掉,不是說它不再做電影了,或者說在電影界地位不重要了。這么多年的積淀擺著,而且背後還有依舊龐大的 娛樂 業,香港仍然是一處電影重鎮。而香港的電影人依舊會在華語電影中佔有一席之地,像杜琪峰為首的銀河、許鞍華、林超賢等導演依然保持著旺盛的創作力,並且也不時推出佳作。但這些都無法挽救香港電影這個概念的死亡。為什麼?聽我慢慢道來。

舊時中國的電影首都應該是上海,但得益於大陸變局,正如納粹肆虐使歐洲藝術家逃往北美,不少電影人也前往香港。來的除了人才,更有資本,這些使得香港部分繼承了舊上海電影工業的衣缽。而香港雖然是在港英政府治下,但在相當長的階段里,相對的自由度都比海峽兩岸的政權更為寬松。這些都促使香港電影產業興起。

後來我們就看到了邵氏的做大。別看邵氏家大業大,旗下也是明星無數,其實邵氏拍片比較省錢,跟現在這種燒錢拍片根本不能比。首先那些明星演員、導演都是邵氏員工,靠工資過活的,管你人前多麼風光,邵跑跑不多給你一個子兒你一點辦法沒有。你牛逼你可以走啊,但出了邵氏也不好混,又有乖乖回來的,比如整天吐槽老闆摳門的李翰祥。而且邵氏是行業垂直壟斷型企業,片場影院一把抓,有片場,拍片場地布景等花費可以省不少,有影院,全產業聯動,都是我的。再加上彼時觀眾對視覺工藝要求還不是特別高,所以邵氏那些成本很低現在看起來「粗製濫造」的片子,一樣有市場。就算票房相對低一點有啥關系,成本這么低,回本壓力小多了。而且香港片彼時在東南亞市場還頗為吃香,有本埠做基底,外埠再賣一賣,日子還是比較好過的。

那麼為什麼香港片會在東南亞一帶有市場?流行文化比較接近是一個方面。這還是要回到前面說的香港的相對自由度,再加上高度的商業性,使得香港人拍片時既沒有海峽兩岸的鄭智負擔,又會主動而有的放矢地針對市民階層的口味開掘 娛樂 。以邵氏片為例,你們以後後來王晶、周星馳的無厘頭沒下限,呵呵,看看邵氏武俠片,才知道什麼叫腦洞大開、節操洗地。這種以模糊而游動的道德標准為底線,在界限內肆無忌憚的「勇敢」,是其他各方萬萬不及的。這種口味取向也為後面埋下了伏筆。

或許很多港片影迷提港片會以邵氏為正宗,但我是在八九十年代港片中長大的,所以八九十年代的港片在我眼裡可能地位會更高。為什麼?這里要提到的就是香港電影新浪潮了。邵氏雖然雄霸多年,但畢竟還是高度功利的商業指向,大片場經營更是把指標卡得死死的,所以,雖不能說邵氏對香港電影的拍攝語言革新沒貢獻,但是相較它的江湖地位,相對而言,貢獻有限。而香港電影新浪潮則可以看成是一批少壯派影人帶來的香港電影語言的狂飆突進。譚家明、許鞍華、徐克等電影作者以突破性的姿態在電影形式和內容上大舉開拓。這次狂飆突進不僅是藝術上的,更是將一些當時看來前衛的手法與內容推而廣之,使得香港電影更加肆無忌憚。前面說到邵氏片雖然玩得狠,但邵氏的三觀其實仍是保守和傳統的,電影拍攝方法還是相對守舊的,而經過新浪潮的沖擊,香港電影拍攝上玩得更high,內容上也越來越挑戰傳統底線。(順便說一句,徐克的《蝶變》我覺得一般,但《第一類型危險》是真的好,手法到精神上的刺激,high爆了)我是先看的八九十年代港片,再看的老邵氏,最後補了一些新浪潮的課,新浪潮在中間帶來的美學變化很明顯,這也帶動了觀眾觀賞口味的變化。而隨著新浪潮而來的不止是電影形式與內容之變,更是市場競爭的加劇。邵氏作為一個老片場,多少在這場狂飆突進里有些守成了。本來鄒文懷、何冠昌分出來的嘉禾就幾乎可以分庭抗禮,80年代後一干其他公司興起,邵氏卻仍堅持著片場產品。作品質量和新穎程度和這些新貴比,明顯有所不及。

而在這場激烈競爭中,大量中小公司涌現出來,融資、拍片方式更加靈活,內容上更無拘束。香港電影在亞太市場真正達到高峰。到這時,「香港電影」這個動態概念才慢慢定型,我把它歸納一下,大致有幾個特徵:

第一,肯定不用講,香港片商投資,或以香港製作班底為主。

第二,以香港市民文化口味為主,融合有英國的歐美式中產階級文化、廣東地方文化、香港本地民間文化,並對4-9前上海市民文化也有一定程度的繼承,呈現出來的是雜糅狀態。

第三,以商業利益的追逐為終極目標,為達到此目標,底線可以無限放低。

這里的「放低」是中性含義,一方面是趣味上可以無限低俗,像有一階段邵氏片無論必要與否每片必有裸鏡,如果這還不算難以接受,我們也可以拿好萊塢做個對比,同樣是狂熱追逐商業利益,在美國的清教傳統之下,《人肉叉燒包》、《烏鼠機密檔案》中直接表現對兒童的虐殺是無論如何都不會在主流影片中出現的。但香港電影對此的容忍度比較高。

而在另一方面,這個「放低」可以理解為,為了贏得最大 娛樂 效果,香港電影可以怪招頻出,無名山村裡的吃人魔王可以cosplay林肯,流氓地痞的生身父親也可以是Chairman Miao……這些固然會引起爭議,但也使得香港電影呈現出無與倫比的創作活力。後來常說的「無厘頭」就是這種風格的部分總結。

第四,盡皆狂歡,如果不是喜劇,至少也會有喜劇因素。這一階段香港電影哪怕是很悲情的故事,像89年版的《人海孤鴻》,94年的《暴雨驕陽》都是不乏 社會 反思和道德勸誡的苦情片,即便如此,片中仍不乏「查乳癌查舌癌」、「奶罩倒穿」等笑料。所有場次,只要編導想要,只需一秒鍾,統統變喜劇。這一點對我影響蠻大的。

第五,這是波德維爾提到過的,原話不記得了,大意是:即便香港電影呈現出高度量產的狀態,這些影片平均來看,並非完全的爛作,細看每一部要麼在技法上要麼在內容上都會有些想法,但總體製作會因為趕時間而顯得粗糙。所以港片往往呈現的是有佳句少妙章的狀態。

這話既可以理解為急功近利,也可以從積極的意義上理解:香港電影的主要班底,少有學院科班出身的,大部分是僅受過速成培訓,甚至速成培訓都未經歷直接在片場拜師學藝摸爬滾打練出來的。這樣出身的班底,雖然很少能提出什麼理論,但手活兒極熟練,個別混得不錯的,腦子都很靈活,能想出一些匪夷所思的招數。所以雖然速度快,但東西都還挺有個樣子,甚至裡面不乏亮點。

這五點大致就是我對「香港電影」在藝術呈現上的定義,它的成因可以從前面我提到的大的脈絡看出。

那麼,香港電影是怎麼衰落的?為什麼會衰落?

有人粗製濫造太多,有人說黑幫控制,有人說97回歸,有人說大經濟環境不佳……都有道理。

歸結一下,時代變了。

其實我們回過頭看看它成功的過程可以看出來,香港電影能成功是一個諸多原因促成的產物。

幸運地站在海峽兩岸之外,既沒有太大鄭智壓力和負擔,又吸收了人才和資金。

本土文化、鄭智氛圍都很寬松,而且對商業有著強烈的追逐意識。

但一切到了90年代中後期,事兒都變了。

1、影片的普遍製片成本提升,單靠本埠市場支撐不住,而大陸市場尚未成形,更談不上開放。

2、粗製濫造太多導致影片淤積,資金回籠成問題,本土經濟不景氣,台灣片商也在撤資,缺乏金主。

3、周邊重要電影市場,比如韓國,自身的電影產業發展迅猛,而且還設了國產片保護。

4、自身電影人才瞅准機會早早抽身,但造星斷檔,青黃不接,周潤發、成龍、李連傑(這個算出口轉內銷吧)紛紛投身好萊塢,,帶來的空缺很能被填補。

5、上面這些原因造成的拍片量下降又直接導致原有片場師徒傳承製實際破產——師父自己都吃不飽呢,所以帶來的是人才的全方位斷檔。別的不說,香港原來世界最強的電影崗位——武術指導,你有見到多少新面孔嗎?

香港電影人不能混吃等死啊,大家都想辦法救市啊,這才有了《無間道》的應運而生。但大家看這個系列可以看出來,片子是非常不錯,但原來意義上的「香港電影」在這個系列中基本盪然無存了。而且它這一個系列成功了,但並沒有因此拯救香港電影,只是帶來的是隨後一小段時間的跟風——題材、拍攝形式上統統跟風。中間雖然也不乏一些能看的作品,但沒有一部能達到《無間道》的成功,而在這個過程中,香港電影自身的特質基本喪失了。

香港電影人怎麼辦呢?他們的目光瞄向了北方,中國大陸,這個正逐漸開放並興起的新市場。90年代合拍片還只是部分試水,到了這時候香港電影人已經是成批湧入大陸了。有一個段子,一個朋友去見文雋,剛好一個香港編劇找文。編劇問他:文生,導演協會已經開了普通話培訓班,什麼時候編劇協會也開一個?文雋有點尷尬,把那編劇敷衍幾句打發走了。跟90年代香港人來大陸排片不同,時代不一樣了,大陸人不再是那個又土又窮的表姐,土或許還是土,但窮——至少對於金主們來說,是一點都不窮了。

大量香港電影人在大陸獲得了工作機會。我在這里要強調一下,這不是說大陸是香港電影人的救世主,其實就是個工作機會。大陸畢竟熟諳商業電影拍攝法的人才還不夠多,這時候很需要擁有大量經驗的香港人參與。而即使讓香港人來操盤,也不是沒有代價的,你要在大陸拍片,並且要在大陸公映,你就得面對嚴苛的大陸%^&(大家都懂的)。更何況香港人的口味跟大陸觀眾又有相當的區別,本來就不是最佳創作狀態,又在高度限制下開工,這樣狀態下出來的作品,你覺得還能叫「香港電影」么?

更何況大陸電影人也在慢慢自己成長,漸漸的,投資方發現,與其讓香港人來拍,不如試試大陸自己的導演,他們可能更了解大陸人的口味。從影片藝術水平上來講,不好說是耶非耶,但從商業成績來看,香港人的「優勢」也在逐漸消弭。哪怕是一些比較成功已經成名的大導演,像陳可辛,從《如果·愛》開始,一直拍到《中國合夥人》才算第一次真正在商業和口碑上贏得了大陸的認可。陳可辛這種文化接受力很強且血統多元一早就倡導「亞洲電影」概念的作者尚且如此,你覺得其他人會更好多少么?

雖然大陸電影產業問題非常之多,但有資本的力量,並且也確實有一些有見識有能力的企業與製作人在推動,「香港電影」這個概念逐漸消亡了,而標志著大陸、香港、台灣乃至東南亞華人作者更大程度上融合的「華語電影」概念在這幾年逐漸形成。香港仍然是一塊電影重鎮,仍然有杜琪峰、許鞍華等作者,並且也不時會有個別新人涌現,但這些成就已經是大「華語電影」的成就了。無論從地域人才的參與,還是電影內容的接近,呈現出來的分別是電影作者的分別,而非大地域文化概念上的分別了。

消亡說起來令人傷感,但只要還有大批熱愛電影的人仍然在保持創作,仍不時推出好作品,你管它到底是「香港電影」還是「華語電影」呢?

本文純粹「印象派」,本人也非香港電影研究者,只是個港片影迷,想到哪兒寫到哪兒,掛一漏萬,權當拋磚引玉。見笑,見笑~

喜歡香港老一帶的藝人,他們敬業自律,不像內地的一些人有點名自以為是,牛哄哄,還有的唱一兩首歌就覺得自己是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