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產電影 » 香港電影書籍
擴展閱讀
韓國電影甜性 2024-05-10 01:12:32
美國殺人狂的電影 2024-05-10 01:11:27
手粘東西打人電影外國 2024-05-10 01:07:37

香港電影書籍

發布時間: 2024-04-27 01:02:31

Ⅰ 誰能介紹本關於80年代香港電影的書

<香港電影的秘密> 作者:大衛.波德威爾 (美) <香港電影新浪潮> 作者:石琪 <映畫--香港製造> 作者:張燕 <香港製造/夢工場> 作者:魏海軍等 <香港電影史> 作者:趙衛防 方保羅《圖說香港電影史 1920-1970》

Ⅱ 關於如何拍電影的好書,請高手推薦一下。

這個是關於電影的書了。

1、 《故事》 羅伯特麥基
經典。我覺得每個想寫劇本的人都應該好好看看這本書。我前前後後大概看了八遍左右吧。每看一遍,都會有新的收獲,雖然同時也有不同的看法。但這本書覺得還是非常有價值的,不管是寫商業片還是藝術片,都能開放思維,得到一些啟示。

2、 《電影劇本寫作基礎》 悉德菲爾德
名氣很大,但是看的時候卻很失望。覺得太教條了。《故事》是開放人的思維,而這本書我認為是束縛人的思維,把編劇變成了八股文。不過很多小影視公司老闆在討論故事的時候,都會用這本書的理論公式去套故事,多少分鍾應該轉折第一個情節點,多少分鍾轉折第二個情節點。我認為如果想寫俗套故事,這本書的公式還是有用的。不過如果要是有更高的志向,不要看這本書。這本書還有一本續集:《電影劇作者疑難解答指南》我也覺得沒什麼用。不過有一個導演朋友覺得還不錯,比這一本好多了。

3、 《認識電影》 路易斯賈內梯
這本書第一次看的時候,覺得是經典。當時新版還沒有出,是問朋友借的舊版,如獲珍寶。後來在北京到處找這本書,在海淀圖書城淘到,立馬買下。前前後後也是看了很多遍,但兩年之後,看到第五編的時候,覺得這本書太幼稚了。從此再沒有看。舉個例子來說,裡面一些關於構圖的介紹,仰拍表示偉大,俯拍表示卑微。初看的時候我恍然大悟,原來是這樣的。可是後來慢慢不這么的認為了。這是一種俗套的表現形式。就好像表現一個人的痛苦,總喜歡安排在雨中漫步一樣。符號象徵圖解沒有意義,故事和結構才是王道。簡單而言這本書入門很好,但是等成長起來,一定要把這本書完全忘掉。

4、《香港電影的秘密》 大衛波德威爾
經典。同樣也是先問朋友借的,覺得後來想辦法淘到的書。我是看香港電影長大的,因為香港電影我愛上了電影。盡管後來我接觸到了好萊塢電影,歐洲電影,發現原來電影的天地是那麼的開闊,但那種香港電影的情結是怎麼也揮之不去的。所以看這本書的時候,覺得甚是熱血沸騰。大衛波德威爾對香港電影的分析實在是淋漓盡致,入木三分。令人欽佩不已。

5、《好萊塢的敘事方法》 大衛波德威爾
因為《香港電影的秘密》,崇拜大衛波德威爾,於是買了這本書。可惜翻譯得不怎麼好,很影響閱讀。而且對於大衛波德威爾在這本書中的觀點也不是很贊同。覺得他有時候太專注於技術了。只要是拍出來的電影,他都拿來舉例子,可是問題是有些電影好,有些電影不怎麼好。那麼忽略內容直接分析形式好壞,感覺不怎麼對。

6、《電影化敘事》 范茜秋
看看可以。但是感覺沒有什麼深度,不過是總結了一些電影中的表現手法罷了。可是這些手法,自己看電影中不就能看到了嗎?

7、《電影的力量》 霍華德蘇伯
好像字典一樣,講了電影的很多觀點。有一些非常有見解。但是也有很多平平無奇。不過入門,還是值得一看的。

8、《萊昂內往事》
萊昂內的訪談集。萊昂內是我非常喜歡的大師級導演,買回來兩天內看了兩遍,裡面有一些非常有價值的見解,也有他的一些拍攝的八卦。我個人口味只愛看見解,不大愛看八卦,但還是很值得看。

9、《編劇大師班——眾編劇巔峰傑作訪談類》
好萊塢、歐洲一些當紅編劇的訪談。買的時候很興奮,買回來看發現八卦太多,見解太少。我覺得意義不大,不過我的一個朋友覺得還可以。

10、《電影音樂》 彼得拉森
買的時候有點沖動,買回來發現裡面有《西北偏北》等幾部電影的樂譜分析。因為不懂五線譜,沒看懂,搬家的時候,賣了。

11、《電影是什麼》 巴贊
巴贊的影評集,聽說很牛,不知道為什麼看了很多次,就是看不下去,後來送給朋友了。

12、《施拉德論施拉德》
施拉德是《計程車司機》的編劇,因為喜歡《計程車司機》,買了這本書。不過因為裡面除了《計程車司機》,很多他導演的或編劇電影都沒有看過,於是沒看完。不過有裡面一句關於編劇的話非常有價值,現在還銘記著:每把椅子雖然形狀不同,但椅子還是椅子。這是我看這本書最大收獲。

13、《導演功課》 馬梅
課堂討論實錄,談編劇、導演。很多人覺得寫得不錯,看了三編,沒有再看,覺得對自己啟發不是很大。

14、《希區柯克與特呂弗對話錄》
希區柯克和特呂弗談他的電話,還是關於拍攝的八卦太多。所以看的時候,覺得沒有太大的啟發。

15、《雕刻時光》 塔爾科夫斯基
塔爾科夫斯基談自己的電影和對電影的看法。一個導演朋友非常喜歡,膜拜的境界。所以買了來看,看了三遍。可是因為個人口味問題,感覺收獲不大。因為對塔爾科夫斯基來說,他認為電影可以完全沒有故事,而我卻認為電影要講故事。但這部書還是值得看的。

16、《光影大師,與當代傑出攝影師對話》
我不怎麼懂攝影,很多技術上的地方都沒看懂。不過這本書絕對值得一看。

17、《華人縱橫天下——李安》
李安的訪談,貌似內容和《十年一覺電影夢》差不多。講的是他拍電影的故事。有一些見解很有價值。值得看。

18、《導演電影:電影導演的藝術》
很多好萊塢導演關於電影的看法。經典。很有價值。

19、《電影書寫札記》 布列松
布列松談自己對電影的看法。第一次看這本小冊子,覺得沒什麼。第二次看的時候,發現實在是太經典了。雖然說我不怎麼愛看布列松的電影,太晦澀了。但是這本關於他談電影的書,卻是一看再看。

20、《電影的意義》 梅茨
和巴贊《電影是什麼》一起買的,不同的是《電影是什麼》,能看懂,只是看不下去。這本《電影的意義》是看不懂,也看不下去。一起送給朋友了。

21、《赫爾佐格談赫爾佐格》
每一個想拍電影的人,都應該看這本書。就算不愛電影,也要看這一本書。赫爾佐格的經歷太傳奇了。看完以後,你會渾身充滿了力量,發現:嗯!原來生活可以不那麼簡單的。非常經典的訪談,不管是電影還是人生。

22、《黑澤明自傳》
貌似就是《蛤蟆的油》,不敢肯定。黑澤明從小到《羅生門》之前的自傳。對我而言,還是八卦太多了。不過還是能看。

23、《電影剪輯技巧》 米勒/萊茨
關於電影、新聞片、紀錄片等類型的剪輯技巧書籍。看了三遍,技術而言還是有用的。不過總感覺關於剪輯,還是得多看電影,多自己剪,去找感覺,而不是理論上的紙上談兵。

24、《影視導演》 阿倫阿莫爾
和《認識電影》一樣,也是剛開始覺得很好。後來覺得沒太大用處。當然入門很有用。

25、《我的第一部電影》
科恩兄弟、阿莫多瓦、李安等很多導演談自己怎麼拍第一部電影的。對想拍電影的人來說,非常非常有用。

26、《我是怎樣拍電影的》山田洋次
看了《世界電影》雜志選摘的幾章,覺得很有用。因為這本書太老,買不到,於是復印了全本。可惜復印完了才發現,精華部分都在《世界電影》雜志選章上。不過還是很值得看的。裡面講了很多創作的方法。

再補充一本《電影編劇新論》吧,雖然也顯教條,但對我當初很有幫助。當完全不懂怎麼編劇的時候,好萊塢的經典劇作法至少能給你清晰的方向。
不過書看多了,容易限於理論,束縛思想。當了解了基礎的故事概念和邏輯之後,就不必再看了。

Ⅲ 香港古惑仔電影出於哪部小說,小說又是出於哪裡的

《古惑仔》是一部以三合會為原型的香港漫畫,作者為牛佬。故事講述主角陳浩南的起起跌跌,由一個四九(社團的最底層會員),三年內升為紅棍(1993年8月25日繼任「洪興社」銅鑼灣區話事人),之後在2007年成為「洪興社」的龍頭(社團的最高話事人)的故事。故事著重表達「兄弟之情」和「江湖之義」的點點滴滴。

Ⅳ 推薦一些關於香港電影的書

我喜歡《看電影》但是關於香港的比較少,我買過兩本很喜歡的影評書,介紹給你《後窗看電影》《與電影一起私蹦》

Ⅳ 香港電影演義電子書txt全集下載

香港電影演義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跋 關於本書
彷彿是常年浸淫在香港影壇的「自己友」
魏君子令很多香港電影人自愧不如。
因為很多人雖然從事這個行業,但卻只視為一份工作,並不發燒。魏君子從一個追逐錄像廳時代港產片的影迷,進而成為一位傳媒圈中人,他對香港電影的執狂和熱情,絕對超越單純喜愛的程度,所以,我稱他為港產片發燒友。
魏君子對港產片如數家珍的痴迷級數,已是非一般的影迷。我第一次遇見他時,他就向我查詢某一樁圈中秘事,能叫做「秘事」,當然不是一些娛樂周刊能讀到的新聞,而是只屬口耳相傳不為外人道的「秘密」。我訝異魏君子何以消息如此靈通?在以後交往的日子裡,我更發覺,這位河北唐山的小子,雖工作在北京,卻彷彿就是一個長年浸淫在香港影壇的「自己友」,幾乎對所有小道傳言,無所不知,其「八卦」程度,勝過任何一位跑電影新聞的香港記者。
這是需要一份發自內心的能耐,一份拚命鑽研求真的精神,對香港電影及香港電影史的探究,我認為魏君子已可以和已故的……

Ⅵ 推薦一本關於紀念張國榮的書

The one and only
張國榮的時光
與他共度61世
盛世光陰
禁色的蝴蝶
張國榮的電影世界1.2.3

The one and only
這是一本100%由「哥迷」編、采、寫、設計的張國榮回憶全記錄特輯。書中搜羅全球多篇哥迷文章,包括集體回憶及相遇過程全記錄;訪問張國榮演藝事業中10位重要夥伴;精選生前好友懷念文章及最齊全演藝人士懷念語錄;附有大量精彩圖片,包括多幀從未曝光寫真照;編寫歷年訪問精華,演藝生涯大事回顧及作品年表。是Lesliecheung Cyberworld和電影雙周刊出版社送給哥哥最「有heart」的一份禮物。

盛世光陰
由張國榮藝術研究會策劃、編輯,香港電影雙周刊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發行紀念哥哥書籍《盛世光陰》(英文名:《A Time to Remember》,為哥哥曾經為電影《紅色戀人》所取英文名)以紀念這位生前始終不斷追求藝術創新、德藝同馨的藝術家光輝璀璨的一生,也代表著我們對這位藝術家的集體懷念與致敬。
張國榮藝術研究會網站以探討張國榮在二十六年演藝生涯所做出的成就、貢獻以及對於社會文化的影響為主題宗旨而建立,以繼續張國榮為前提,傳播張國榮的藝術作品與人格魅力,延續張國榮留在人間的生命與精神。
《盛世光陰》也是電影雙周刊與張國榮藝術研究會聯合獻給哥哥的一份「以藝術讀解張國榮,以作品追憶張國榮」的真摯心意。從他的音樂,從他的電影,從他的藝術人格精神,從他的社會文化影響與貢獻……來追尋張國榮留在人間的藝術生命。
張國榮26年的藝術生涯,伴著很多人一起成長,也留下了無數經典而珍貴的文化遺產,這些遺產都是他留在人間的藝術生命。不管是作為歌手、音樂人的張國榮,還是作為演員的張國榮,抑或作為社會名人的張國榮,他始終保持著對藝術的執著與對社會坦誠、勇敢、光明磊落。他的每一次藝術行為都凝聚著一位藝術家對於作品創作的精神與靈魂。他在演藝文化的多元化創作、提升本地演藝文化的層次以及與國際文化的交流、接軌等等方面都做出了不可忽略的成就和貢獻。 在藝術上,他一直站在潮流的前端,引領著本地文化的先鋒導向。對於自己的藝術創作一直保持著嚴謹的求索態度,不斷努力尋求創新,將不同的藝術文化概念和意識融入到自己的創作中去,結合本地文化特徵又將這些意識演化為烙上了「張國榮」 靈魂印記的作品。他的作品具有的前瞻性與他本身對待藝術的不斷探求創新的態度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
在為人上,他一直保持著完美的個人人格魅力,力所能及地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雖為巨星,然始終隨和待人,對前輩尊敬,對後輩提攜……長期熱心於公益慈善事業,盡自己的一份力量去幫助別人。他的真誠、磊落、坦率、堅強等等特質使他的一生有著藝術化的人格精神。
《盛世光陰》以解析張國榮的藝術作品魅力以及其社會文化貢獻的策劃理念來編輯出版這本張國榮藝術評論集。書內文章從不同角度來探討他在作品中所創造的內質,以及從張國榮的作品中去追憶和懷念張國榮。

與他共度六十一世 上/下
作者:的灰
香港電影雙周刊出版社
上海書店出版社
2006年9月同步出版香港繁體字版與大陸簡體字版

「人說貓有九條命,而作為演員就擁有超過九條生命,因為每一個角色都是一條生命。」——張國榮

「與他共度六十一世」系列影評,以張國榮曾經參演的六十一部電影為線索,通過分析與評論張國榮的表演藝術,縱橫交錯地回顧了張國榮的演藝生涯、人生軌跡,以及他與他合作的諸多優秀電影人所代表的香港電影最為輝煌的時代。

一連串的時間坐標,眾多幕前幕後鮮為人知的故事,交錯著變幻多姿的銀幕形象,悉數融匯在作者自成一格的流利行文中,淡定內斂,又不失慧黠機鋒。

《張國榮的時光》,一本以第一手見聞寫成的張國榮傳記。

書籍概況:
書名:《張國榮的時光》
開本: 787*1092,32開
頁數:250頁,30頁彩圖插頁銅板紙四色印刷,內文純質紙單色印刷
裝幀:平脊精裝
定價:25元

作者簡介:
志摩千歲女士,任職於日本東京產業編集株氏會社。曾於1998至2001年間與張國榮共事多時,一手為他主理出版兩本個人寫真集,分別是1999年4月15日出版的《Leslie的所有》與2000年9月15日出版的《慶》。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回憶錄式的手記,詳細記錄了《Leslie的所有》和《慶》這兩本寫真集采訪拍攝期間,作者與張國榮的交往和交流。其中有不少記錄都是獨家發表,展示了一個「不一樣的張國榮」。
志摩女士從「熟人之上,朋友之下」的立場出發,詳細回憶了與Leslie共事三年間的點滴——從兩本寫真集的策劃製作、東京大阪香港等地簽名會的籌辦,到其間一同經歷的電影《流星語》的拍攝、「熱情」演唱會的世界巡迴演出,還有私下閑聊中涉及的話題,大到對於香港電影界的評價、對媒體的看法、導演夢想的實踐,小到家宅裝飾、衣著格調、對於食物的口味、甚至關於鬍子的爭論……力求用自己的描述為讀者還原出一個形象豐富飽滿的張國榮。
無所不包,在在盡言其詳,而讀來又不覺瑣碎凌亂,蓋因作者的觀察能力十分了得,往往能從微不足道的小事中發掘出被觀察對象的性情與人格,因此每一段交往過程都會帶來新的發現,而她也毫不避諱地將他們訴諸筆端。
由於觀察角度的設定,志摩女士關注較多的是張國榮為人的一面。因此在《張國榮的時光》這本手記中,張國榮更多是被當作一個普通人而非明星或偶像來探討。不同於一般的名人明星傳記,在這本書內沒有歷史式的描述,沒有二手資料,僅僅集中在志摩女士和張國榮交往的「時光」,以第一人稱的角度,「把我所見過的事實、狀況以及Leslie的言行,盡量不夾帶個人感情地,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去描述出來」。志摩女士沒有像fans般地「神化」張國榮,反而視他為一個常人,一個有喜怒哀樂、同樣有著優點和缺點的普通人,這樣的張國榮更貼近生活、更有真實感,所以,特別令人感動。用她自己的話說,「這本手記記錄的是我眼前的Leslie真實的姿態,是我看到的一個真實的Leslie。」其中有不少記錄都是獨家發表,為讀者展示了一個「不一樣的張國榮」。

版本簡介:
《張國榮的時光》一書,原由日本產業編集出版社於2004年4月出版日文本。2004年9月由香港電影雙周刊出版社引進版權,於香港出版發行中文繁體字版本。2007年4月由上海書店出版社引進出版中文簡體字版本。

張國榮的電影世界1/2/3

張國榮的電影世界
編寫:Red Mission
香港電影雙周刊出版社
2005年4月出版第一分冊(1978-1991)
2006年4月出版第二分冊(1991-1995)
2007年4月出版第三分冊(1996-2002)

最完整的張國榮電影世界全記錄。分三個階段介紹張國榮生平電影作品,包含參演所有電影之劇照、資料圖片、當年廣告、評論、拍攝資料、花絮及昔日之導演、編劇、演員專訪記錄。專程采訪吳宇森、關錦鵬、奚仲文、高志森、黃百鳴等知名電影人,暢談當年往事、電影背後的故事及與張國榮的合作感受。

《禁色的蝴蝶:張國榮的藝術形象》
作者:洛楓 版本:香港三聯書店 2008年3月

洛楓是香港流行文化研究者,也是張國榮的粉絲,這本張國榮的研究專著雖然為偶像而作,但其用專業的研究者角度還原了張國榮的藝術真貌。

「戲迷學者」的粉絲情結

張國榮彷彿沒有死。他仍然在我們之間徘徊,在歌聲中,在光影里,也在粉絲們與非粉絲們的記憶縫間。但張國榮確實已經死了,就在那個瘟疫蔓延的歲月里。他好像帶走了一個香港的時代,一個屬於流行文化的時代。留下來的,只有他的風華,和對他的某種情結。

是的,只有像張國榮這樣的明星,才值得為他患上情結,也才值得為他寫上一部深度專書。今天書寫張國榮的是洛楓,一位研究流行文化的學者,一位詩齡不短的詩人,但更重要的,是她對張國榮的迷愛。在激情和冷靜之間,她為這位已然離開的偶像著書立說,向讀者展示張國榮的藝術形象,是如何的精彩迷人,也是如何的值得用艱澀的學術語言來深化。人們稱洛楓一句「戲迷學者」,她亦欣然接受,也惟有在這種「學者」和「戲迷」的身份之間輾轉不定,她才敢於向張國榮送上「禁色的蝴蝶」之隱喻,既燦爛奪目,亦不落俗塵。

洛楓研究張國榮,可能緣起自她的粉絲情結,也可能來自一句他者的提問。據洛楓的回憶,有一位外國學者曾經問她:「為何香港能夠造就像張國榮這樣的演藝者?」張國榮自然不是一般的明星,他雖然成名於流行工業,但正如我們在電影中和舞台上所看到他那令人出神的魅力一樣,他擁有一份演藝者的迷人驚艷,是一般只能扮演流行符號的「明星」所不曾擁有的。

還張國榮一個藝術真貌

《禁色的蝴蝶:張國榮的藝術形象》是洛楓第四本學術著作,全書六章,前四章集中分析張國榮藝術形象中的四種情態:「雌雄同體」、「異質身體」、「自戀情結」和「死亡意識」,最後兩章則就轉入香港的社會文化面向,狠辣批判香港媒體在張國榮生前死後對他的扭曲抹黑,同時深入剖析粉絲迷者的文化意義。

在洛楓筆下,張國榮不再是流行偶像,也沒有了常見於主流媒體的負面形象,他彷彿再度重生,既有血有肉,也聲色藝全。洛楓苦心鑽營大量已流徙四處的訪問稿、報章報導和評論,結果一反只作為媒體文本的明星「張國榮」,勾勒出一個實實在在的張國榮,並印證到他的藝術形象上。洛楓的書寫,不是還張國榮一個公道,而是還他一個真貌,一個身份自覺與聲色技藝俱全的真正藝術家面貌。

這是紀念偶像的長詩

不過,值得我們細嚼的,還有洛楓作為書寫者的文字身段。洛楓向來長於流行文化研究,但相對於過去的作品,這本關於張國榮的專著顯出了一份格外的專注。在過去的幾部著作諸如《世紀末城巿》和《盛世邊緣》等之中,分析流行文本的功架是有的,卻限於時代視野,論述起來始終囿於一種港式後殖民情結,彷彿就是要為一套更宏大的論述做辨解。但當「張國榮」到了她的手上,便馬上如魚得水,論述起來利落動人,她所迷戀的學術理論,她所酷愛的研究文本,皆悉數出籠,有時說得興起,甚至滲出了零星的戲迷主觀感想,在平實的學術鋪陳中泛起陣陣漣漪。

其實不是的。書中的主觀神態,正彰顯了洛楓「戲迷學者」的主體性。別忘記她是典型的張國榮迷,張國榮死了,她為他得了精神「創傷」,為他失眠數百個晚上,亦為他寫下了很多憂郁的詩句。我們讀她正經八百地研究張國榮,但其實對她來說,這本書可能是紀念偶像的一首長詩。

在張國榮的藝術形象里,這種愛與死的矛盾本就是一種早被發展得淋漓盡致的藝術結構,不意也跟洛楓的詩意發生共振了。所以除了「戲迷學者」,她還應當是一個「戲迷詩人」和「學者詩人」,她把理論和流行文本結合成詩,在書中引用撼動偶像心靈的歌詞,也引用因偶像撼動她的心靈而寫的詩句,雖然作為一部演示學術思辨的著作,也未有特別深邃之處,但她終能把張國榮寫成詩,無疑也是一種至真至誠的表態。

除了這幾本外很多書都是垃圾,比如畫傳!1文中有多處是作者自己對哥哥八卦,臆測,很可惡!大部分照片都是作者從網上和哥哥的幾個網站上找的,
文章內容絕大部分都是剽竊其他熱愛哥哥的榮迷寫的文章,根本不是原創,作者本人根本就不了解哥哥,連基本的榮迷都不是,作者出書是借哥哥的名氣發個人財,也就是為了賺錢

至於究竟買哪本,還是你自己做決定,淘寶上都有,廣州東那裡都有賣,不過如果買張國榮的時光的話,那本書港版要貴很多,簡體版便宜得多

Ⅶ 親們有沒有什麼好看的介紹香港電影的書現在超級想了解香港電影。。。

香港電影的秘密
作者:大衛.波德威爾 (美)
書摘
"最佳的港片,不僅是娛樂大眾的商品,更滿載可喜的藝術技巧。"不管是影迷還是電影業界人士,都不會忽視香港電影:過去的二三十年裡,香港鑄造了一個電影史上的成功故事。它的規模、製作量,足以使它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電影王國。記得有一年,足球巨星羅納爾多到香港踢球,特意拜會了他的偶像劉德華。這件事很能說明香港電影在世界產生的影響。

本書作者為專門研究電影史的美國著名學者,以"普及美學"為出發點,打破商業與藝術二分的迷戀,討論上個世紀七0年代以降的香港電影,是如何快速、廉價、訴諸影像刺激的"純電影",不但緊緊抓住本地觀眾的目光,還能夠跨越文化界線,在國際電影市場上突破好萊塢的獨占之勢。喜歡香港電影的,可以由此得知其藝術成就究竟何在;關注技巧理論的,可以把香港電影看作範例,搞懂電影藝術技巧的一應問題。作者並且將香港電影置於世界電影的潮流之中(比如與好萊塢電影之關系)來做比較的研究,讓我們在他提供的視野中,了解香港電影在世界的位置.

Ⅷ 有誰可以給我推薦幾本有關於香港電影發展的書么要比較完全專業的

《電影雙城記》、《中國電影百年》、

Ⅸ 你對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有什麼深刻記憶

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長,一直想全面了解下香港電影,因為它給我的記憶實在太深刻了。如果說童年記憶里,還有一些塗抹不去的影片或電視劇的話,那一定都是香港來的。發哥的槍戰片、成龍的警察故事,還有僵屍片、鬼片,還有周星馳的無厘頭,他們給了我打開另一扇世界的大門,光影聲色,快意恩仇、江湖、英雄,這樣的字眼,都是從港片而來的。

這種敘述更私人化,更自由,歷史、影片、影人三者交叉融合在一起,讀每一篇就像在講一段精彩的歷史,沒有學究術語,因此普通人都能看懂,而且讀完之後,大概都能勾勒出一個維度。比如香港的武俠片、警匪片、動作片、鬼片、無厘頭後現代,都有詳細的闡述,讀下來,對整個電影的發展都有一個清晰的思路。關於影人,從最初我們不熟悉的黎明偉、蔡楚生,到後來耳熟能詳的胡金銓,以及到後來新浪潮電影的興起:許鞍華、關錦鵬、王家衛等等,都給我們勾勒了一個個浪潮之下,影人和影片的發展歷程。如果喜歡港片,我想這些老片子,大概是一個不錯的途徑了解香港片子的歷史,雖然那些看起來並不完美,甚至粗陋的老港片的味道。現在,港人北上,香港電影和電視劇都有些凋零之感,如果熱愛香港電影就去尋找香港電影的歷史和黃金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