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推薦 » 黑澤明經典電影解說
擴展閱讀
中國最好看的歷史劇電影 2024-05-09 01:10:14
皮微電影新員工 2024-05-09 01:09:12
和外國拍電影的明星 2024-05-09 01:01:13

黑澤明經典電影解說

發布時間: 2023-03-28 08:00:07

㈠ 介紹下黑澤明的電影

偶也很喜歡黑澤明,還有北野武,現在搜集到一些資料供大家參考。
1943年已有多年經驗的資深助理導演和寫了十幾個劇本的知名青年劇作家黑澤明獨立執導了處女作《姿三四郎》,一舉成名,與《海港花盛開》的導演木下惠介同被視為日本電影的新希望。1948年,黑澤明再執導筒,執意啟用三船敏郎擔任《酩酊天使》的男主角,從比,黑澤明和三船敏郎開啟了「黑澤明黃金時代」,成為日本最強的電影拍檔。截至《紅鬍子》為止的17年間,由黑澤明導演、三船敏郎擔綱的作品包括《羅生門》、《白痴》、《七武士》、《生之錄》、《蜘蛛巢城》、《大鏢客》和《天國與地獄》等片。1950年拍攝的《羅生門》,翌年在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獲得大獎,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國語片獎。從此,黑澤明聞名於世界影壇,三船敏郎也先後以《大鏢客》、《紅鬍子》獲得威尼斯電影節男主角獎,兩人也因而在日本影壇建立了「國際的黑澤,世界的三船」的稱號。1960年後半年到1970年初期,是黑澤明創作的低潮期,他和三船敏郎的關系突然決裂,從此,兩人不再跟對方說話,也沒有再合作。1970年,他根據山本周五郎的小說《沒有季節的城市》改編的電影在票房上失利,黑澤明甚至因而企圖自殺。1975年他導演的日俄合資電影《德蘇烏扎啦》先後得到莫斯科影展金牌獎和奧斯卡最佳外語片。1980年的《影子武士》獲得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之前曾以劇作家的身份發表了,《達摩寺里的德國人》,《寂靜》和《雪》。

㈡ 一代大師黑澤明的經典之作---《羅生門》,到底要表達什麼樣的主題

通常電影的目的無非就是用來反映真實的社會問題,而黑澤明的這部《羅生門》也不例外。很早以前中國古代的思想家就總結出了「清心寡慾」這個道理。

根據這部電影的背景,我覺得反映的主題就是「有軟弱的地方就有謊言。」他們為的就是活下去,而社會道德的標准越苛刻,越鋒利,人們就越容易撒謊。

黑澤明在其自傳中明確地闡述了《羅生門》的寓言性:「這個劇本描寫的就是不加虛飾就活不下去的人的本性。它在描繪人與生俱來的罪孽,人難以更改的本性,焦點集中在人心之不可理解上。」

而羅生門的名詞解釋主要是指每個人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編造自己的謊言,令事實真相不為人所知,這個詞還經常用於各種新聞報紙標題,小說之類的。

㈢ 黑澤明的電影好看在哪裡有哪些特點

黑澤明的導演手法非常簡練,視覺形象十分生動,動作性弱,節奏緩慢,蒙太奇技干凈利落。他的影片大多採用對稱手法,主題上深刻揭示人性與靈魂的沖突與撞擊。雖然描寫的是日本民族的現實與歷史,但主旨終究是探尋人類亘古以來無法迴避的本質問題:良知,動亂,偽善,倫理,貪婪,恐懼,卑微等。他經常使用長鏡頭,全景式的表現手法,畫面色彩濃郁清澈,構圖極富東方繪畫神韻。片中人物的命運撲朔迷離,極富西方戲劇風格。一般都會出現一個看似微不足道或地位卑微的小人物,卻常常有驚人之語暗示影片的結局和主題。男主人公都帶有強烈的兩面性,心地善良的人往往面目醜陋,行為粗魯;而自詡為英雄的人實際上是意志薄弱,不諳世事的蠢貨;處於從屬地位的女性角色都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1950年黑澤明導演的作品《羅生門》舉世聞名,影片獨特的思維和表現技巧所構成的影像,讓西歐的影壇嘆為觀止。五個兇殺案的當事人和見證人,說出了五個不同的結局,究竟誰說得對?事情的本來面目又是怎樣的呢?影片描寫了人心靈深處奇異復雜的陰影,尖銳地剖析了人性最深奧的部位並公之於眾。錯綜復雜的蒙太奇手法展示出人彷徨於心靈的叢林之中的困惑。《羅生門》描繪了人那種與生俱來的虛偽本質的罪孽圖畫,揭示了人難以更改的本性:人即便到了死的時候,也是不會放棄虛偽和偽裝的。 1954年,黑澤明拍攝的《七武士》被稱為日本娛樂片的頂峰之作。他從未忘記對社會的憤恨以及對弱者的同情,其正義感和道義上的斗爭仍堅持不懈。影片描寫身處古代亂世的村民委託七個流浪的武士剿滅山賊,黑澤明以超人的導演技巧,用千軍萬馬的氣勢來展現七武士與山賊的博殺,黑白影像突凸了生存的險惡和人性的堅韌勇敢。 從1958年後,日本電影從頂峰一落千丈,為擺脫困境,黑澤明的電影趨向娛樂性,藝術性有所削弱。進入80年代,他拍出了一部在日本影史上製作規模最大,震撼世界影壇的巨制《影子武士》,驚險的傳奇故事,遼遠恢宏撼天動地的戰爭場面,讓人嘆為觀止;加之日本民族傳統戲劇表演技巧輔以詩化語言,激情典雅,韻味悠長。 1985年,又一部純粹的黑澤明電影《亂》問世,影片改編自莎士比亞名劇《李爾王》被一貫挑剔而刻薄的西方影評家稱為『最優秀、最准確地表現了莎士比亞原作精神的影片』,其要探討的主題是:人類動亂的根源來自於人本身。黑澤明採用很多大場面和長鏡頭,讓世界的紛爭,人心的渙散,個人命運的不可知,在攝影機的凝視中緩緩走過,仔細精微的透視著歷史烽煙中的世情和人心。 電影天皇黑澤明在其電影中,以其恢宏的氣勢,濃郁的色彩,針鋒相對的對峙與沖突,別具一格的影像造型,向觀眾展示了人生的痛楚、瘋狂、慾望、毀滅、歡樂、解脫、溫情、迷惘等種種的景象,深刻無情的解剖和展示了人類靈魂。同時也向我們展示了他精湛的導演語言。電影,究其本質便是鏡頭的影像。黑澤明電影的魅力和魂魄更是蘊藏於他那精心推敲設計的鏡頭影像中。黑澤明有著很深的繪畫功底,在電影開拍前,他也總是將自己對未來影片鏡頭的想像親自畫出來。反復推敲鏡頭畫面的色彩、光線、人物安排、構圖和氣氛。他的許多導演的技巧也體現在這些精心設計的鏡頭造型中。 下面將從以下幾方面來談一下黑澤明電影造型中的導演藝術: (一)對峙沖突場面的造型與構圖 在黑澤明的電影中,許多時候人物有著針鋒相對的激烈沖突。於是在他的電影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些人物激烈對峙的情景。黑澤明對這些場面做出了張力十足的精彩處理,這種張力來自於他對鏡頭構圖和場景造型的富有詩意的使用。 (二)天氣的美學 在黑澤明的電影中,天氣是個重要的角色。它不僅營造和烘託了影片的氣氛,而且也象徵了人物的內心。黑澤明說,他要麼喜歡烈日炎炎,要麼便是風雨交加。的確,在黑澤明的影片中,晴天白日的時候真不多見。但狂風、閃電、迷霧、焦躁的烈日,不僅營造了影片的氛圍與基調,更重要的是它成為人生處境的象徵。 (三)環境與象徵 黑澤明的電影無情的展示人物靈魂深處的種種姿態,可以說,一切都圍繞人物及其內心的景象。影片中人物活動的的場景環境,也成為劇中人物內心景象的象徵。 《羅生門》中,滂沱大雨下破爛不堪的高大的羅生門,正如黑澤明對人生美好的幻想已經殘破灰暗、悲觀失望的內心。農夫將羅生門上的木頭一塊塊的劈下來烤火,正如最後殘留的一絲對真與善的幻想也將被剝落剔除。 (四) 平面化的鏡頭畫面與日本傳統繪畫 在黑澤明的多部電影中,他都向我們展示了一種追求相對平面化的繪畫風格的鏡頭畫面。黑澤明通過以下手法來處理這種日本繪畫風格的鏡頭,如淡化光影,人物在鏡頭畫面中的構圖,簡化人物背景以及攝影機的平視。 (五)人物造型與戲劇 在黑澤明的影片中,有著強烈的日本傳統戲劇——能劇的影響。戲劇對其電影的影響,更體現在人物造型上。黑澤明電影中的人物不是指一個個體的人,而是人性的一個個符號。他們代表的是人性中的某個方面,這些角色性格都極其單一,而不是像現實生活中的人物那樣性格復雜。因為他們僅僅是人性的某一面的符號,某一種類型。在影片的服裝上,黑澤明也借鑒了戲劇服裝的濃墨重彩的風格,異常華麗。 (六)場景空間造型與鏡頭畫面風格 黑澤明電影的鏡頭畫面造型具有強烈的日本民族藝術風格。除了上述的黑澤明對鏡頭畫面作出的平面化處理外,影片場景的造型結構也使鏡頭畫面的構圖形成了強烈的日本民族造型特色。 (七)《紅鬍子》中的陰影 《紅鬍子》是一部具有強烈光影效果的黑白片,場景是一所收容貧困病危病人的小醫療所。強烈的光影常使人物巨大的影子晃動在牆上,死亡與苦難的氣息撲面而來。 (八)表演中的雕塑 黑澤明的電影重視造型,不僅在於畫面鏡頭的造型,他在表演中也追求一種造型感。 以上僅僅是從電影造型的角度,談了大師黑澤明的電影導演藝術,而這僅僅是他導演藝術的一部分。大師作品最重要的更在於他對人類命運的憂慮及對理想人格的深思。

㈣ 黑澤明的主要電影有哪些(可以說些風格)

《羅生門》、《七武士》、《夢》、《影武者》、《丑聞》
黑澤明出生於東京都荏原郡大井町1150番地(現在的品川區東大井三丁目18番附近)。父親黑澤勇,母親黑澤縞的第四個兒子,也是四男四女的兄妹中最末的一個。初中畢業後,黑澤明熱衷於繪畫,並立志當一名畫家。由於受到哥哥突然自殺的影響,1934年黑澤明進入PCL電影公司(東寶電影的前身)考取了助理導演,拜導演山本嘉次郎為師,學習導演和編劇。黑澤明稱他為一生之中最好的老師。在老師的教導和幫助下,黑澤明得到了真正的鍛煉,從第三副導演晉升為第一副導演,並能勝任B班導演。之後又以劇作家的身份發表了,《達摩寺里的德國人》,《寂靜》和《雪》。得到了廣泛的好評。1943年已有多年經驗的資深助理導演和寫了十幾個劇本的知名青年劇作家黑澤明獨立執導了處女作《姿三四郎》,一舉成名,與《海港花盛開》的導演木下惠介同被視為日本電影的新希望。1948年,黑澤明再執導筒,執意啟用三船敏郎擔任《酩酊天使》的男主角,從此,黑澤明和三船敏郎開啟了「黑澤明黃金時代」,成為日本最強的電影拍檔。截至《紅鬍子》為止的17年間,由黑澤明導演、三船敏郎擔綱的作品包括《羅生門》、《白痴》、《七武士》、《生之欲》、《蜘蛛巢城》、《大鏢客》和《天國與地獄》等片。1950年拍攝的《羅生門》,翌年在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獲得最高獎項——金獅獎,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國語片獎。從此,黑澤明聞名於世界影壇,三船敏郎也先後以《大鏢客》、《紅鬍子》獲得威尼斯電影節男主角獎,兩人也因而在日本影壇建立了「國際的黑澤,世界的三船」的稱號。1960年後半年到1970年初期,是黑澤明創作的低潮期,他和三船敏郎的關系突然決裂,從此,兩人不再跟對方說話,也沒有再合作。1970年,他根據山本周五郎的小說《沒有季節的城市》改編的電影在票房上失利,黑澤明甚至因而企圖自殺。1975年他導演的日俄合資電影《德蘇烏扎啦》先後得到莫斯科影展金牌獎和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1980年的《影子武士》獲得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1990年,這位「黑澤天皇」成為奧斯卡歷史上第一個獲得終身成就獎的亞洲電影人。1998年,一代大師黑澤明的逝世標志著大製片廠時代的傳統電影正在漸漸地退出歷史舞台,向現代電影觀念靠攏,從此揭開了日本電影時代更遞的一幕。

㈤ 請高手詳解一下黑澤明此人及他拍攝的電影風格!瑟瑟!

人物信息

--------------------------------------------------------------------------------

姓名:黑澤明 性別:男
出生年月:1910.3.23 英文名:
星座: 血型:
嗜好: 身高:
國籍: 籍貫:
作品:《生之欲》、《七武士》、《戰國英豪傑》、《天國與地獄》、《影子武士》

黑澤明簡介

--------------------------------------------------------------------------------

1910年3月23日出生於東京品川區大井町,父親曾經擔任陸軍軍官,後轉任中學理事,母親的娘家在大阪經商,黑澤明是8個兄弟的老末。雖然父親是一個嚴厲的軍人,但黑澤明從小就拒絕參加軍訓。自幼即對繪畫產生濃厚的興趣,1928年初中畢業後曾熱中於繪畫,曾一度立志當一名畫家,後為維持生計,於1936年他以助理導演和劇本撰稿人的身份進入東寶電影公司的前身PCL電影公司,投到名導演山本嘉次郎門下學習導演和編劇。做了7年助理導演後,終於有機會於1943年執導處女作《姿三四郎》,此片在日本大受歡迎,因而令他一舉成名。與《海港花盛開》的導演木下惠介同被視為日本電影的新希望。

戰後執導的第一部作品是左翼劇作家久板榮二郎編劇、反對軍國主義的《無愧於我的青春》。後與東寶電影公司在創作方向發生很大分歧,在離開之前1948年拍了《酩酊天使》,被喻為是他首部具有強烈個人風格的作品,這部影片的另一收獲是黑澤明首次與三船敏郎合作,從此兩人合作無間,開啟了各自的電影黃金時代,是日本最強的電影拍檔。

1950年,黑澤明拍了一部令他蜚聲國際的作品,這就是《羅生門》,本片為他贏得1951年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不僅是第一個日本導演獎項,也是第一部闖入歐洲影展的亞洲作品,打破影展被歐美影片壟斷的局面,由此黑澤明成為第一位受到國際承認的日本導演。諷刺的是《羅生門》在全世界受到廣泛贊揚和歡迎之後,很長一段時間才被日本慢慢接受。在《羅生門》中,黑澤明以獨特的手法探索了客觀真理與主觀真實的關系,內容是講一個由三個參加者和一個旁觀者以四種不同說法敘述出來的暴力事件。在藝術成就方面,本片已近乎完美,甚至影響了往後數十年的電影創作,1996年好萊塢Edward Zwick導演的《火線勇氣》(Courage under Fire)故事內容明顯是改編自40多年前的《羅生門》。

1952年黑澤明重回東寶電影公司,執導了《活著》,成為戰後日本最佳影片之一,甚至被許多人認為是有史以來最優秀的影片之一。1954拍攝的《七武士》是一部充滿激烈戰斗又富有喜劇幽默且不乏深層哲理的娛樂片,日後也曾被好萊塢翻拍。從此時到六十年代中期是黑澤明創作的黃金時期,佳作不斷面世,計有《蜘蛛巢城》、《白痴》、《大鏢客》等多部影響了當時國際電影潮流的作品。

截至《紅鬍子》為止的17年間,由黑澤明導演、三船敏郎擔綱的作品包括《羅生門》、《白痴》、《七武士》、《生之錄》、《蜘蛛巢城》、《大鏢客》和《天國與地獄》等片。 不但1950年拍攝的《羅生門》,翌年在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獲得大獎,從此,黑澤明聞名於世界影壇,三船敏郎也先後以《大鏢客》、《紅鬍子》獲得威尼斯電影節男主角獎,兩人也因而在日本影壇建立了「國際的黑澤,世界的三船」的稱號。
1960年後半年到1970年初期,是黑澤明創作的低潮期,首先是他和三船敏郎的關系突然決裂,從此,兩人不再跟對方說話,也沒有再合作,不過對於原因兩人都是三緘其口。1970年,他根據山本周五郎的小說《沒有季節的城市》改編的電影在票房上失利,黑澤明甚至因而企圖自殺。不過黑澤明很快就再站了起來,1975年他導演的日俄合資電影《德蘇烏扎啦》先後得到莫斯科影展金牌獎和奧斯卡最佳外語片,1980年由法國電影公司出資,黑澤明與三船敏郎再度合作拍攝的《影子武士》則獲得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 1985年,黑澤明完成了巨型古裝片《亂》。晚年的黑澤明熱心於創作古裝片,藝術上的追求也更加執著,作品也具有深沉的哲理內涵。身高1.81米的黑澤明,擁有當時日本人少有的高大體格,據說事事要求完美的他,扯著嗓子大吼的聲音經常把工作人員嚇得渾身打顫。在拍攝《戰國英豪》時,他為了拍一個滿意的天晴鏡頭,足足等了100天;拍《天國與地獄》時,他發現有一棟民宅的二樓阻擋了他拍攝演員從新干線丟出現金的鏡頭,硬是把該民宅的二樓給拆了。 就因為這種一絲不苟的精神、執著而強橫的態度,他被台前幕後的合作者稱為片場上的「天皇」。

1998年9月6日,這位縱橫影壇50年、拍過31部電影精品的大師終於撒手離去了,享年88歲。日本影壇至今無人在電影藝術成就方面能及他的項背。

他一生中所獲獎項不計其數,他已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電影導演,他畢生致力打破各國民族文化差異和思想制度的限制,希望能共享人類的基本感情。黑澤明被1999年12月的《亞洲周刊》譽為20世紀對亞洲進步貢獻最大的一位文化藝術人士。在半個多世紀的電影生涯中,黑澤明製作的電影曾創造過持續二十年的票房奇跡,但傲慢、失敗和自殺的空虛也時常伴隨著他,影響著他的事業。1998年他去世時留給後人31部電影無不揭示了黑澤明電影的一個共性——對形式和內容的融匯貫通。正因如此,使他成為自1895年電影產生以來最出類拔萃的導演之一。黑澤明最大的成就在於亞洲幾代電影人都受到他的影響,正如著名導演張藝謀在美國《時代》雜志上評價的那樣,「黑澤明使我明白,當走向外面世界時,要保持中國人自己的性格和風格」,「這是他給亞洲電影人上的很重要的一課。」

㈥ 求對黑澤明《夢》這部影片的色彩分析-------------急急(的也無所謂)

本片是日本電影天皇黑澤明對夢的勾畫,全片共有八個夢境,分別是:太陽雨、桃園、風雪、隧道、烏鴉、紅色富士山、垂淚的魔鬼和水車之村。 這八個夢幾乎貫穿了人類生活的所有主題,戰爭與和平、社會與人生。在不同的夢境里有著不同的場景,配合不同的色彩,把人類所面對的所有主題一一呈現。 太陽雨:小男孩獨自走在樹林里,無意中看見了一支迎親的隊伍,每個人都戴著面具,邁著節奏統一而緩慢的步伐,突然,藏在大樹後偷看的小男孩被發現了,他慌忙逃回家中。母親知道了他的行蹤,責備他不應該去偷看,並且交給他一把小木劍,要他自行了斷,或者在彩虹底下請求他們的原諒。小男孩拿著木劍茫然的走在田野的彩虹底下。 桃園:小男孩給一群女孩送去茶水,送到時卻發現少了一人,他詢問那個女孩到哪裡去了,回答他的卻是,根本沒有那第六個人,這時小男孩透過半開的門看見那個女孩就站在房裡,隨即追了出去。小女孩把他引到了一面梯田前,消失了,緊接著出現了許多穿著古代服裝的宮廷侍衛和帝王姘妃,他們一會站在梯田上跳舞,一會讓梯田上長出了很多桃樹,一會又把它們全變成乾枯的樹樁。 風雪:一支登山隊遇到了暴風雪,艱難的行走著,他們漸漸耗盡了體力,再也無法挪動腳步,帶隊的男人大聲的鼓勵他們要堅持下去,但最後也倒在雪地里失去了知覺。這時風雪之中來了一個女人,她俯在帶隊男人的面前,給他溫暖,男人終於清醒過來,女人卻隨風飄去,男人搖醒所有的同伴,最終找到了他們的營地。 隧道:一隻狼狗把一個軍官逼進隧道里,軍官在走出隧道的時候,背後卻傳來了一個人的腳步聲,他回頭一看,發現來人竟然是在部隊里喪身的戰士,軍官問,你不是死了嗎,戰士回答,對,我是死了,可是我的父母一直相信,我還活著。軍官和戰士進行了一番肺腑之言,接著,陣亡的整個隊伍都從隧道里走出來,軍官淚流滿面。眾人離去,狼狗又再出現,對軍官吠叫不止…… 烏鴉:年輕的畫家在觀賞梵谷的名畫時,對一幅畫十分欣賞,然後他竟然走進了畫中,他發現了在田野里作畫的梵谷,剛割去自己耳朵的梵谷告訴他,太陽的光芒在召喚著他去畫畫,沒時間和他瞎談。年輕畫家跟著梵谷的腳步,經過了很多梵谷名畫里的場景,最後,梵谷消失在一片山坡里,天空中突然四處飛來烏鴉,這場景突然又變成一副畫,年輕畫家發現自己還站在展覽館里,那幅名畫的面前。 紅色富士山:日本的富士山爆炸了,因為大量的進行核實驗,人們都在慌亂的逃生中,年輕人、老者和帶著兩個孩子的婦女望著火紅的富士山,無助的交談。大難過後,他們在海邊醒來,年輕人問,其他人都到了哪兒,老者回答,他們都在海底。對著遠出不斷冒出的煙霧,老者解釋紅色、藍色、黃色煙霧分別代表了哪種放射性物質,要躲避這些災難性的氣體,就必須躲到海底…… 垂淚的魔鬼:年輕人行走在荒漠中,他發現了跟在身後的人,走進一看,原來是個頭上長著角的魔鬼,魔鬼告訴他,自從人們開始使用核武器,核輻射把一切都改變了,讓田野里的蒲公英長得比人還高大,而人類自己也變成了惡魔的模樣。 水車之村:年輕人走進一個村子采風,他發現這里野花遍布,風景怡人,最有特色的是水邊的水車,他上前同木屋前做水車的老者交談,老者告訴他,這是一個沒有名字的村子,這里是大自然的一部分,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沒有認識到自己是生活在大自然中,反而自作聰明的想要改變大自然,尤其是那些專家學者……
編輯本段精彩評論
這部電影所要表達的主題很明顯的包含:祈禱世界和平、反對戰爭、保護自然環境 。黑澤明的電影鏡頭很寬廣,有很多長景、全景的鏡頭,這部電影的一大特色是色彩十分絢爛,想像力十分豐富,寓意的表達也很深刻。是一部很美麗的電影。本片在故事的整體構架上已經完全脫離了情節性因素而轉入對生命的深層思考之中,使用了大量的長鏡頭配合卓越的視覺特效表現了夢境中的不同世界。所有的夢似乎都表現出人類迷失和不確定的主題,但本身又充滿了一種絕望的緬懷。 美國大導演馬丁·斯克西斯相當崇拜黑澤明的影片,在本片中也擔任了角色(飾演夢境中的梵高),可以說是好萊塢大導演和黑澤明一起為觀眾譜出的華美樂章

㈦ 一部40年前的電影,黑澤明的晚期經典,是日影時期的巔峰之作嗎

過去的黑澤明電影,主人公總能牢牢把控事件,隨心所欲引導變化。而現在,這個本我只是殘酷血腥時代進程中的一個附著品,為歷史的重力所碾壓,最終歸於塵土。《影武者》是黑澤明晚年的經典代表作,將色彩的運用與人物內心的寫照完美融合,製作精良,感情充沛,主題深刻,正面展現了戰國時代的格局變動,仲代達矢的表演感人至深,不愧是日影時期的巔峰之作!

《影武者》展現了靈魂從卑微到高尚,一種人格從渺小到偉大的過程。當影片最後影武者在風林山火的屍骸中崛起,面對強大的敵軍振臂高呼的時候,我不禁熱淚盈眶。悲劇式的終結乃是世間的至真至善至美!影片所表現出來的大氣與人文關懷,紅黑色的主色調以及繪畫式的表現手法讓人無時無刻不感覺到一種悲涼。原本無從觸及的歷史在黑澤明的表述下,既不矯情,也不做作,就這樣從容地在我們面前展開。於是,我們看見一個時代的殘影,無助的倒了下去。不愧是日影時期的巔峰之作。

㈧ 請介紹一下日本電影導演黑澤明的電影《裊裊夕陽情》

導演:黑澤明
主演:松村達雄 香川京子 井川比佐志 寺尾聰 平田滿
片長:134分鍾
地區:日本
類型:劇情
顏色:彩色
上映:1993年01月01日
對白:日語

劇情介紹:
充滿生命情趣的教師內田百閑毅然辭去大學教書職務, 從事寫作工作。六十一歲開始,學生每年都為他籌備生日大會,每年學生都開玩笑問道:「你准備好沒有呀?」(Mahda-kai) 他一口氣飲盡為他而設的大杯啤酒,之後總是說一句:「還未呀!」(Madadayo) 意思是……

黑澤明一九九三年的《裊裊夕陽情》(Madadayo)真是部老頑童電影,與他之前的《夢》和《八月狂想曲》都不同,似沒有那麼大的野心與抱負,反而只講情趣不玩技巧,只 談瑣屑不編故事,電影中那股長者的絮叨勁,後生小子恐不太習慣,卻自有它爛漫的童趣與任性。有道是返老還童,老眼並不昏花,《夢》片中水車屋前的鄉村野老笠智眾,《八月狂想曲》裏手擎油紙傘,於舒伯特「少年看見野玫瑰」歌聲中冒雨趑趄的老阿婆,均見出幾分豁達與率性,而到《裊裊夕陽情》則走得更遠亦更灑脫了。那一年大師八十有二,他一直想拍的電影如《亂》與《夢》均如願以償,那種歷史與人性交織的莎翁情懷,那些悲天憫人、色彩斑斕的幻夢已成過去。絢爛之極該歸平淡了,壯闊的史詩寫完,可是清簡閑遠、樂生知命的小品?回想一九七零年,拍完那部晦暗低沉的《沒有季節的小墟》(Dodes』ka-den),黑澤明一度厭世輕生;廿載之後,八旬老翁的他快要走到生命的盡頭,卻拍出一部詠嘆生之快樂的《裊裊夕陽情》——世事的確難料啊!

《裊裊夕陽情》真應了費里尼電影的台詞:Life is a party, let』s enjoy it together.(人生是場派對,我等當盡情享受。)我們第一次(亦是最後一次)看到黑澤明電影出現了這么多「今日相樂,皆當喜歡」的宴飲與小酌,讓人不由要想起小津安二郎,他的電影亦有一幕幕對酒高歌與醉眼朦朧的場景,唯一的區別,怕是小津的角色多了些酒入愁腸的顧影獨醉,不像《裊裊夕陽情》里的性情中人內田百閑教授,無兒無女一身輕,戰爭中房舍被炸蝸居草廬,六十歲的老人家,依然可以舉杯對月,高唱兒時的歌謠「月亮是只大圓盆」,好一個老夫聊發少年狂!記得有人說小津的電影都是在講一個「舍」字,女兒出嫁是舍,父母往生亦是舍,正見出人生的殘缺。反過來看,《裊裊夕陽情》似亦離不開這個舍字,內田教授六十歲辭去教職,為的是能夠專心寫作,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像古時的隱者大隱隱於市,生客概不會見,除了那幫同為性情中人的舊日學生。但內田是有所舍亦有所不舍,空襲中倉皇走避,他還記得帶上自己最心愛的一本書;愛貓失蹤,他竟然哀慟得像個三歲小兒;而內田最大的不舍,當是學生們每年為他舉行的生日大會上,一氣飲下大杯啤酒之後,小子們問他是否准備好駕鶴西歸,他總是未知生焉知死,答之曰:「Madadayo!」(還未呀!)



《裊裊夕陽情》讓我想起「率性之為道」這幾個字,看這樣的電影真是很快樂的事,像翻讀文人的小品尺牘,意興所至,每有會心的微笑。由片尾的字幕猜測,內田百閑應實有其人,黑澤明寫的劇本該是改編自內田教授的文字。只可惜我不諳日文,否則想方設法找來讀讀或許有趣。美國電影學者Donald Richie曾說,日本的導演,黑澤明是最西化的一位(Japan』s most Western director),並舉《羅生門》等電影為例,說它們有風格及類型方面的獨創性。其實黑澤明亦是與西方「互動」最多的日本導演,好萊塢曾把《七武士》翻拍成西部牛仔版的《The Magnificent Seven》,而黑澤明的一些電影亦是取材於美國電影或西方戲劇,譬如他六十年代的《天國與地獄》就改編自Ed McBain的《King』s Ransom》。一九八五年黑澤明拍《亂》,乾脆就是莎翁悲劇《李爾王》的日本版。相形之下,《裊裊夕陽情》倒是有著純屬東方的樂天智慧,既不像《七武士》等英雄俠士的慷慨濟世,亦不似《活人的紀錄》等充滿世界末日般的道德焦慮。或許大師真的看破放下自在而返樸歸真了,打個不盡妥貼的比方,《裊裊夕陽情》有田園詩的境界和漢樂府的健朗,卻又沒有出塵仙游的消極,那種老夫喜作黃昏頌的真性情,東方人看了尤其歡喜。

電影中,內田教授每年的生日大會是條主線,其餘則是一樁樁趣聞軼事般散漫的橋段。或許大師真的老矣,教授尋貓那場戲居然嘮嘮叨叨講了大半個鍾,雖有趣但多少亦有些任性。據我善意的亂猜,黑澤明可能真是興之所至欲罷不能了。內田教授第一屆生日大會上,那位從頭到尾傻背一長串火車站名的胖子亦有趣,生活中不太會有這樣的事,但我看了還是很開心,因為我前面說過這是部老頑童電影,自有它的執著甚或固執,即使隨心所欲卻不逾矩。又《裊裊夕陽情》的片名是港譯,日文和英文名該是相同的《Madadayo》,亦讓我再想起黑澤明六十九歲那年拍的《沒有季節的小墟》,原名《Dodes』ka-den》。有趣的是,上兩部電影的片名都采自電影主人公的口頭禪(Dodes』ka-den像是模擬電車行走的聲音),只是一個是返老還童的內田教授,一個是未老先衰的智障少年,一個樂生知命,一個混沌懵懂,此一時也,彼一時也。



黑澤明拍《裊裊夕陽情》用了很多紅光,內田百閑跽坐草廬如老僧入定,新居的花園籬笆,夕陽中的垂柳,一襲和服的教授夫人俯身餵食籬笆缺口鑽進的野貓,那一幅幅生活小景拍得溫馨可人,襯以威瓦爾第(Vivaldi)的音樂,真是再妥貼不過了。黑澤明學西洋繪畫出身,在電影中用起調色板來一樣得心應手。影迷們當不會忘記《夢》片中那段著名的梵高畫境,還有《亂》的片尾西風殘照滿天如血晚霞的意境。《沒有季節的小墟》亦有很多紅色的光,經黑澤明一用簡直就有隨心所欲的寫意效果,好像他有時侯不管現實應該怎樣,但就是要用那種顏色來表達某種情緒。只是《沒有季節的小墟》中,那種紅是慘淡絕望的紅,而《裊裊夕陽情》的紅卻是醇厚粹美的夕陽紅。我新近發覺人老了似乎都喜歡溫暖的色調,因為我看董橋兩本新書的封面都是一片奼紫嫣紅,喜歡的人看出一股懷舊的暖意,不喜歡的說俗氣,然愛爾蘭的詩人葉芝不亦說「當你老了,頭白了,睡思昏沉,爐火旁打盹,取下這本書,慢慢讀」嗎?《裊裊夕陽情》的結尾,內田在生日大會上突感不適返回家中,孤燈獨眠,朦朧中仍喊出一聲「Madadayo」,像在回應兒時玩伴捉迷藏時的詢問。我小時候常聽大人說某個老人有點「老還小」,證之內田教授那晚的夢境,恐怕這就是老還小罷。

黑澤明雖借內田教授之口一次次高呼「Madadayo」,但《裊裊夕陽情》之後,大師再也沒有新作問世。比起《羅生門》、《七武士》、《影武者》等片,《裊裊夕陽情》不見得是黑澤明最具開創性與突破性的作品,卻是他八十餘載導演生涯最好亦最感人的電影之一。個人以為,《裊裊夕陽情》圓熟寫意的風格真像是黑澤明在為自己的一生做最後歸納,像鉛華洗盡直見本心,亦像是一篇提前准備好的告別演說,雖然字里行間透露出來的是一萬個的依依不捨。但電影總是有散場的一刻,五年之後即一九九八年,黑澤明告別人世,享年八十七歲——「Madadayo」遂成了一代宗師的絕響。

㈨ 急求:黑澤明的(羅生門)電影的觀後感,從法律角度。

法律在與不在,都是問題——影片《羅生門》的法律解讀

時間: 02-05 08:49 作者:諶洪果 新聞來源:中國民商法律網

我的一位朋友曾說,黑澤明的《羅生門》是一部讓你看了以後雖然覺得有必要再看上一遍,但卻沒有勇氣重溫的電影。我不知道他的這番評論是不是有些過頭,但就我來說,當我今天再度觀看《羅生門》時,距我第一次看這部電影已是三年。三年了,我對法律和社會的理解應該說已經有所長進,但可以說,正是在這過程中與日俱增的困惑驅使我又一次想起《羅生門》,試圖品味它所蘊涵的法律意義。

可是,我似乎走錯了地方。對於《羅生門》這部偉大的作品來說,帶著任何一種特定目的、關注或取向走進它都註定會失意而歸。這種失意並不是黑澤明無法滿足你的疑問的那種失望,而是說你的視角成為了你進入「羅生門」的最大障礙。你本來想從電影所反映的某一方面獲得對社會、人性以及制度的深度認識,可是在黑澤明博大的關懷及深邃的洞察面前,你的這些企圖都成為了對影片的一種肢解,這樣的結果是使觀看電影者面臨更大的困惑。然而我仍然於心不甘,因為這部電影畢竟講述了罪惡,也講述了對罪惡的審判,所以我相信用法律的眼睛審視這部電影,一定會有所發現。

《羅生門》中出現的人物總共不過以下幾個:樵夫、武士妻子真砂、強盜多襄丸、丈夫武弘、庶民、和尚,以及一個襁褓中的嬰兒。故事的發生地點只有三處:罪案發生地樹林、審判地糾察使署、重述案件地羅生門。片子講述了一個普通的案件:強盜多襄丸在樹林里偶遇武士和他的妻子真砂,心生歹念、捆綁武士、強奸妻子,隨後殺害了丈夫。影片的重點是是圍繞這個案件,不同參與者如何從自身立場敘述案件經過的故事。所以說,它是一部直接以人的「敘述」為表現對象的影片。我們可以先來看看以下四人對案件的不同敘述:

樵夫的敘述:在影片開頭的第一次敘述中,他穿過樹林途中碰上那妻子和武士的丟棄的頭襆,一個市女笠,繩子,以及最後碰上那武士的屍體。然後他嚇跑了,徑直向差人報告。影片結尾他的第二次敘述是:他看到強盜完事後請求真砂嫁給自己,妻子割斷丈夫身上的繩子,希望兩個男人決斗,武士拒絕為她而戰,認為她是「無恥的婊子」。強盜也開始看不上她。她憤怒了,說這兩個男人才是真正的懦夫,從而慫恿兩個男人拔出劍艱難打鬥,最後筋疲力盡的強盜用劍而不是匕首殺了武士。在他看來,女人是狡猾的,兩個男人都是膽小鬼。

強盜的敘述:樹林里的風吹起了女人的面紗,使他心生歹念。他先誘騙武士同他 取盜墓之寶,隨後將貪婪的丈夫捆綁起來。出於對武士的妒忌,他當著丈夫面凌辱了的妻子。當他准備動身,離開那對遭到襲擊的夫妻時,那妻子撲倒在他腳下,說「不是你死,就是我丈夫死」,不願在兩個男人面前出醜。他割斷武士繩子,在決斗中英勇地殺死了武士。他佩服那個武士,能和自己斗二十個回合以上,以此顯示自己的勇猛。

妻子的敘述:被強盜佔了便宜後,苦苦祈求丈夫的幫助,但哭泣的她面對的是丈夫的冷漠和鄙夷,她痛苦回憶說:「到如今我一想起那副眼神,還覺得渾身的血都要凝凍似的。在他眼睛裡閃著的,既不是氣忿,也不是悲傷,……只是……只是鄙視我的冷酷的光芒。」極度絕望的她手裡拿著匕首撲向丈夫,她昏倒了,醒來後,看見那把刀插在了丈夫的胸口。

丈夫的敘述:將靈魂附在巫婆身上說話。強盜強奸了他的妻子後,好言安慰她,他見妻子從來沒有如此容光煥發。她背叛了丈夫,並要求強盜殺了他:「如果他(丈夫)活著,我就不能嫁給你。」但強盜因而鄙視妻子,將妻子摔在地上,問丈夫如何處置這樣的女人。這時妻子逃跑,強盜追去。後來武士在繩索被解開後,羞辱中將匕首刺入自己的胸膛。

我們發現每個人的敘述在關鍵之處都大相徑庭。完全一致的情節只是:妻子被強奸;丈夫被殺害,而這兩個事實是誰也無法否認的。但至於丈夫如何被殺害,被誰殺害等,卻無法從四人的供詞中清楚判斷。正如樵夫最後說的話:「誰都只會為自己自私自利的行為辯護。」 樵夫的謊言是想要掩蓋自己偷走匕首的行徑;而強盜、丈夫、妻子的供詞又是為了掩飾自己的軟弱,特別是他們三個的敘述都力圖證明是自己而不是別人殺害了丈夫。事實的真相飄搖不定,卻反而表明這些與案件有關的人都有著某種人性上的一致的和不變的東西,正是這種人性當中永恆的自私自利傾向、以自己堅強而不是軟弱為榮耀的心態,成就了對法律的超越,使得故事的講述者對是否能以法律來捉拿真正元兇並不在意,也成為導演黑澤明在片中刻意迴避法律在場的理由。

這一點在糾察使署的審判場景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在這里,法官的角色被刻意隱去了,法官始終沒有現身,沒有發言。導演以平面拉開的鏡頭,使每一個接受審判的目擊者和當事人都長跪在觀眾面前。但雖然沒有法官,訊問的過程仍然能一個接一個地進行,所以整個片子並不缺乏程序,缺乏的其實只是最後的結論和宣判。沒有法官,既說明審判者的不必要,也說明審判的無所不在。惟其沒有法官,所以所有的觀眾都有機會成了法官;也正因為沒有法官,所以這些被審判的目擊者和當事人也無形中變成了法官。他們每次顯得急迫的交待都是在審問觀眾,挑戰觀眾(你們在這樣的情境下,不也一樣要撒謊嗎?),並使得跪著的受審者比我們這些坐著或站著的審判者似乎更有尊嚴。應當注意的是,在審判中,作為證人身份出現的樵夫和和尚,以及抓到強盜的商人,看上去都要謙恭和卑微得多,相反,作為當事人的強盜、丈夫、妻子,在敘述問題和表現自己的形象時,個個振振有辭,擲地有聲,甚至是義正詞嚴。所以這里的審判竟成了當事人對自我行為的彰揚和又一次表演,審判的權威和神聖性最終喪失殆盡。

然而,到底是什麼促成了這一切?我們知道黑澤明的這部影片恰好拍攝於二戰之後幾年,也許他想表達,對於過去的事件,其實是不需要審判的,也不需要追究事實的真偽,因為這些都不會取得什麼結果。但是,在此我並不關心電影所透出的政治寓意,因為黑澤明的偉大恰好在於他的電影能揭示某些具有普遍性的東西。法官此時的隱沒也許正昭示了法律的沉默。黑澤明想藉此高揚道德的力量以及人性在道德力量之下恢復光輝的可能,他也在進行自我探索和道德反省,所以就有了樵夫與和尚在羅生門對庶民重述案件的一出戲。

如果說糾察使署中目擊者和當事人所做的是面對著審判的敘述策略與自我辯護,那麼在羅生門底下,樵夫和和尚這兩個在法庭上出現過的人,面臨不是法官的庶民的質問時,所做的就是重述和重新面對事件的垂詢。只有在這種重述面前,他們才感到了困惑。重述從而開始具有了反思的意味。黑澤明以其高明的執導手法告訴我們:對於案件的真正解決其實必須等到審判之後,而內心的審判是沒有終結的。法庭上的申辯此時轉變為巨大的不安和恐慌,樵夫不斷喃喃自語:「不明白,不明白」,和尚作為道德正義的化身——雖然這種化身表現在他的身上是那麼無力,這時也和玩世不恭的庶民展開了一次對話:

庶民:兵荒馬亂年月,死個把人算什麼。羅生門上每天都有五六個無主的屍體呢。

和尚:是的,兵荒、地震、風暴、火災、荒年、疾病等,哪一個都比這死的人多,但沒有哪一個比這一樁更可怕。為什麼呢?「照方才這方事看起來,世道人心,簡直就沒法讓人相信了,這可比什麼強盜,什麼疫病,什麼荒年,火災,兵災都更加可怕。」

和尚的反思直接指向人與人之間的這種不穩定感和不信任感。他相信是這種維系人與人關系的道德意識在支撐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正因如此,我們就不能以兵荒馬亂作為自己不勇於擔當責任的托詞。道德於是取代了法律成為了人性復甦、人類拯救的希望所在。這種反思在影片的最後達到了高潮,那就是敘述完案件後,羅生門里恰好出現了一個哭泣的棄嬰。如何對待這個棄嬰,便成為對審判和反思成功與否的最後檢驗。庶民要剝去嬰兒的衣服受到樵夫的阻攔,庶民狡辯說:「這是個人不如狗的世界,誰要不自顧自個就活不成。」那把嬰兒無情遺棄了的父母難道不更邪惡嗎?而樵夫將匕首拿走不也是齷齪之舉嗎?慚愧的樵夫無言以對,但故事結束時,樵夫終於說服和尚讓自己收留了棄嬰。他說:「我自己有六個孩子,多一個也沒有什麼,對嗎?」這時候雨停了,陽光出現了,黑澤明用這樣的象徵性結局為道德的勝利和人性的光明劃上了完美的一筆。

也許這就是電影《羅生門》的核心寓意:人類如何面對自己的心靈,面對一切的審判和拷問。但是,不藉助於外在的力量,光靠內在的道德,能完成這樣的洗禮嗎?我們又想起了強盜在陽光下的罪惡,想起了電影中襯托著這罪惡的滂沱大雨。這一切都在放大著案件參與者對自身行為的壯烈性的追求——有了崇高,也就泯滅了同情;這一切也在預示著法律,以及法律之後的道德在這樣的人性尊容面前的威風掃地。它們都不再具有力量。在現代性的生存語境下,有了制度和法律當然不能從根本上糾正人性的邪惡,避免人類的災難,但假如缺乏了制度和法律,所有的道德終究也無法表現其力量及其力量的邊界。這是一種雙重失落的結局,所以導演最後刻意表現的樵夫收留棄嬰的情節就實在有些老套甚至讓人厭倦。這是黑澤明的失誤還是必然?

在這部電影里,黑澤明其實無意向我們展示什麼批判,他只是在進行一種深度挖掘。也因如此,他就不會在這部有關「自我審問、自我解答」的電影里探詢法律能否拯救愛情、生命、人性的問題,或者法律能否被這些愛情、生命和人性所拯救的問題,就像基斯洛夫斯基《藍》《白》《紅》三部曲所刻意揭示的那樣。所以《羅生門》中所表現的還是東方人特有的對於人自身的自得與自失的關注,它無法暴露人與制度,人與法律,甚至人與人之間實際存在的劇烈沖突。所以電影中不同的敘述者各自的對立的謊言背後乃是極為一致的共謀,他們有著同樣的自私,同樣的害怕軟弱和同樣的想要在法律和旁人面前展示驕傲。但是,害怕軟弱本身就是極大的軟弱。這樣也就沒有了沖突之中的掙扎,沒有了生存的困境和對困境的焦慮。因此,電影中的敘述者們可以嘲笑別人,但對自身的卻不敢投上哪怕是輕微的一瞥。他們以為固守著這種謊言之下的合謀就可以實現自我安適和相安無事。這一點也深深反映在黑澤明導演近乎執著的敘述手法上:他似乎早就預定好了所有的情節,所有的故事都不過是換種方式的重復,都在他的精心策劃和安排之下,包括裡面的陽光、樹林和雨水。這時,我似乎明白了我的朋友的那句評論:為什麼我們沒有勇氣再看這部電影,是因為我們有著和電影中人同樣的逃避心態,逃避一切面對自己的反復審判。

黑澤明的《羅生門》是一部能夠實實在在地敲在觀眾心上的電影。它沒有《布拉格之戀》那樣的生命不可承受之輕,也沒有基斯洛夫斯基的影片那樣的凝重甚至壓抑。黑澤明所表現的不是感動和人間真情,也不是法律和道德、人生相沖突的劇痛,所以他也就無意麵對這些問題並提出現代性的解答方案。我不知道這種「實在」如果不再是我們所期望的制度、歷史意義上的實在,它還能是什麼?是人性嗎?而它所展示的人性明明處處蘊涵道德的危機。黑澤明沒有給電影中的案件一個答案,似乎也就堵塞了回答人類疑問的一切答案。

這是我的困惑。作為法律人,我們似乎更願意從電影中看到對規則的追尋,對法律的依賴,看到法律和制度在拯救人類的過程中所扮演的巨大作用。我們甚至願意看到法律與道德、政治以及人的慾望之間無盡的沖突,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證明法律是一種獨立和獨特的力量。帶著這樣的期望進入《羅生門》,法律人當然會倍感失落。也許有人會說,黑澤明本來就沒有把法律納入他的視野,可是這明明就是一部與法律緊密相關的電影,其中有了殺人、有了強奸,也有了審判這一切的機構,卻偏偏遺忘了法律這個最重要的武器。黑澤明展現了法律缺席後人類尋找自我的過程,因為劇中破敗的羅生門也許本來就暗示人類出現過這種沒有規則、沒有法律的時代,在這樣的時代,人類還得生存下去,這是問題的所在。那麼,在有了法律可以依憑、而且不得不以法律為依憑的時代,如何在法律中避免人類的屈辱,完成法律真正參與到人類事務中的壯觀表演,並從而實現法律對人類文明的拯救,這也是我們要面對的根本問題。

===============================
===============================
上文是從法理角度觀電影
你看是否有啟發
沒看電影,從劇情簡介看,其中的證據採信、自由心證等問題可以一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