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日韓電影 » 雙重人生電影日本
擴展閱讀
印度改編電影真實事件 2024-04-30 11:14:43
微電影前期拍攝方案 2024-04-30 11:10:57
詭愛粵語電影迅雷下載 2024-04-30 11:08:17

雙重人生電影日本

發布時間: 2022-06-30 11:48:35

㈠ 穿梭歷史與時空間離的《黃金時代》,蕭紅版亂世佳人的雙重人生,你怎麼看

電影《黃金時期》是許鞍華導演在2014年推出的一部特立獨行的傳記電影,用民國女作家蕭紅的生平穿針引線,以民國為歷史背景,描畫了一群意氣風發的熱血青年與其所處的顛沛流離卻念念不忘的大時期剪影。

導演許鞍華並沒有選擇去捕獲蕭紅這個個體,而是將鏡頭環繞著蕭紅,在變化的視角中移擺,在復雜的時間維度中穿越行進,在影像的不時撕裂與縫合中,勾勒了蕭紅所處的那個時期的輪廓,觸碰到了那個黃金時期所彌散的濃烈的炙熱感。

蕭紅在文學創作上的雙重性,既天才的文學創作者與脫離時期的逆向作家。

魯迅曾稱蕭紅的《生死場》為「北方人民的關於生的堅強,關於死的掙扎的一幅力透紙背的圖畫」,蕭紅靠著天才的文學創作天賦,在當時的文學界佔領了重要的席位。

而電影中也交代,1941年蕭紅寫《呼蘭河傳》時,許多評論家以為她的創作脫離時期,一味描寫個人的寂寞情懷。

她這種寫作上的逆向性自我選擇也折射出不時追求自由、追求解放的浪漫個性。

蕭紅在社會角色上的雙重性,既宏大的民國女作家與慘淡的生活無能者。

蕭紅是《生死場》和《商市街》的作者,在文學上有著自己崇高的位置。

但是,蕭紅頂著優秀女作家頭銜的同時,卻又是一個十足的生活無能者,她疾病纏身,失去了安康的才幹;她感情迂迴無望,穩定浪漫的愛情缺失;她兩次懷孕,孩子一次送人,一次夭折,做不好母親,沒有擔負起一個母親應有的義務;她離家出走,也缺失了作為女兒的家庭義務擔當。


當她在日本,沒有飢寒交迫,有時間和空間可以安心寫作之時,卻是感情最空虛之際,她對蕭軍說這是自己的「黃金時期」,在籠子里過的

蕭紅的「黃金時期」也是反諷的。

人物形象的構造是觀眾產生幻覺機制和認同的非常重要的方面,因此若是運用傳統人物形象構造方法,既單一的構造方法,則無法間離一個寬廣的伸展空間。

蕭紅是矛盾的綜合體,電影《黃金時期》對蕭紅的雙重性與復雜性有認識地描寫和選擇,愈加增加了蕭紅的不肯定性,而這種不肯定性更是惹起觀眾思索的關鍵。

㈡ 求一部電影,一個男的傻傻的想當英雄,然後總是被打,卻還是天天出去。還用錄音機錄下來。

保衛者
是一部走超級英雄模式的非漫畫改編電影……長得虎背熊腰但精神上卻有點萎靡不振的亞瑟·帕平頓(伍迪·哈里森飾),身上臉上滿是受到重創之後留下的於痕,脖子上還打著用來固定頭部的勁托,總是舊傷未好,又添新傷,讓人忍不住感到困惑,想知道他究竟是如何把自己搞得這么狼狽的。在法庭指派的精神病專家帕克醫生(吳珊卓飾)的窮追不舍之下,並得到了她再三的保守秘密的聲明,亞瑟終於決定將自己隱藏起來的真相告訴她,原來他還擁有另外一個身份——「保衛者」,過著全然不同的雙重人生。

保衛者的劇照(9張)

白天,亞瑟的工作是建築工地附近的交通疏導員,可是一旦到了晚上,他就會穿上黑色的緊身衣,然後在胸前用膠帶粘出一個大寫的「D」,以另外一個身份穿梭在城市的大街上,尋找下手的目標。作為「保衛者」,亞瑟對自己的秘密身份異常地著迷,他堅信與罪犯不懈地做著斗爭,是為了實施自己那些一直沒辦法達成的夢想,而且他要為自己的母親報仇,他錯誤地認為,這座城市最有權力的軍火交易老大應該對他母親的死負責。
然而,「保衛者」卻因為一系列法律問題而陷入了重重麻煩當中,因為他竟然自不量力地意圖干預警方的執法行為以及抓捕行動,就為了他所謂的「正義」……在一個未成年且有毒癮的妓女凱特(凱特·戴琳斯飾)的幫助下,「保衛者」還陷入了給她拉皮條的查克·唐尼(伊萊亞斯·科泰斯飾)所製造的混亂當中——事實上,查克是一個打入犯罪組織的卧室警察。通過一系列不甚嫻熟的做法,「保衛者」一路磕磕絆絆進入了那個他不太熟悉的罪惡的地下世界,他將在這里和那個一直被他當成「假想敵」的軍火老大做最終的對峙。
是這個嗎?
《超級英雄》 雷恩.威爾森飾演一個普普通通的傢伙弗蘭克,然而他的妻子莎拉卻和一個名叫雅克的毒販搞在了一起,這讓弗萊克很崩潰。於是他拉上在當地漫畫店裡打工的患有精神.
難道是《海扁王》?

㈢ 誰知道電影<英雄>和<無間道>的劇情和演員

喜歡港版《無間道》的影迷,可能會比較難以喜歡這個美版

港版是時尚的。不論鏡頭對準的是高級警員,還是街頭混混,那種魅力之都的精英氣氛,都給人一種干凈清爽的感覺。

美版是粗俗的。臟話成了角色的標志,從警員到黑幫頭子,在國罵方面都是個頂個的熟練。這里的警察也很少西裝革履或制服筆挺,休閑懶散的風格使劇中人物看起來很家常。

港版是內斂的。無論是劉建明內心的慾望,還是陳永仁那逝去的愛;無論是黃Sir對永仁的愛護,還是韓琛對建明的算計……一切都是在隱諱的狀態下進行,反而能勾動觀眾敏感的心弦。

美版是奔放的。黑幫老大的霸氣,不僅寫在老傑克的臉上,還存在於他的每一段話和每一個舉手投足當中。盡管他在派頭上比不過港版中的韓琛,但在囂張程度上則是大大超越。其中各種感情的表達,也是很直觀熱烈的,熱烈到卧底的雙方竟然玩起了三角戀。難怪他們最後的「天台決戰」無法像港版那麼冷靜,情敵之間嘛,是一定要飽以老拳才能解恨的。

港版是中正均衡的。一正一反兩個卧底,兩老兩少的層級搭配,你有未婚妻,我有知心人。勢均力敵的架勢,營造出特殊的緊張氛圍。配以舒緩精緻的攝影,這種氛圍又被文藝化,從而使全片散發出東方情調特有的淡雅醇和風味。

美版是偏私寵幸的。這個偏愛和寵幸的對象,就是老傑克,傑克尼科爾森(JackNicolson)。他飾演的黑幫老大,一舉突破了港版中四分之一不到的戲份,不僅超越對手警察組長很多,甚至凌駕於兩位卧底角色之上,成為美版中的靈魂人物。如此一來,美版的重點,就偏離了港版中警匪雙方的鬥智鬥力,而變成一力刻畫一個黑幫老大的聲威以及由此給相關人等帶來的命運轉折。

演繹重點、表現手法的完全不同,並不代表美版的《無間道風雲》是部爛片。恰恰相反,它是一部非常具有觀賞性的影片,在老馬的作品中,具有如此娛樂精神的電影,廣大人民群眾已經渴望很久了。

無間行者 The Departed (2006)

劇情介紹:

兩條看似完全平行的生命軌跡,一旦交叉,只會帶來毀滅……

位於波士頓南部的馬薩諸塞州的警察局裡正緊鑼密鼓地統籌安排,他們即將迎來一場大范圍的圍剿行動,波士頓的底層社會被愛爾蘭黑幫所控制,警局決定下大力度,一舉搗毀這個最大的犯罪集團網。然而,犯罪組織的龍頭老大弗蘭克·科斯特洛卻太過狡猾,擒賊先擒王,不把他拉下台,他名下的組織永遠都不會消亡。恰逢一批新警員從警校畢業,對於社會來說,他們就像是一張張白紙,局長從中拿出了比利·考斯蒂根的檔案,他需要有人能夠滲透進黑幫,從內部為警局傳遞消息,而比利就是最完美的人選,因為他本身就是從波士頓南部底層走出來的。於是,比利還未穿上警服,就重新回到了街頭。

與此同時,與比利同期畢業的另一位年輕警員科林·沙利文卻得到了完全不一樣的待遇,屢破奇案的他被當成了警察的未來之星,短短幾年,地位就不可同日而語,最終,他成功地進入為對付弗蘭克而專門成立的調查小分隊中,並成為這里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然而對他信任有加的長官可能並不知道,其實科林是弗蘭克安插進警局的一顆棋子,偷偷地將警察的行動事先通知給弗蘭克。

比利和科林都活在雙重身份的困擾中,並漸漸混淆了最基本的判斷力,他們成了收集信息的機器,然後再將自己所知道的告訴那個真正的「老闆」……然而紙包不住火,警局和弗蘭克幾乎同時開始懷疑自己的內部出了奸細,他們開始著手一系列調查,誓要將卧底揪出來,一切沖突開始明朗化,而比利和科林則不斷受到身份曝露的威脅,他們要保住的,不是真實身份,而是性命。

幕後製作:

【從香港到波士頓】

嚴格說來,《無間行者》講述的是兩名立場不同的警察的生活:科林·沙利文,頭腦靈活且野心勃勃,從微不足道的小警員迅速成長為一名舉足輕重的高級警官,進入了專門為打擊弗蘭克·科斯特洛成立的專案小組;比利·考斯蒂根,是波士頓南部最底層社會的代表,他在街頭摸打滾爬,所以擁有難能可貴的街頭經驗,他不甘於像身邊其他人那般墮落著混日子,希望通過考入警校來改變自己的人生,最終卻仍然成為犯罪組織的一名核心人物。然而,科林和比利的真實身份卻是互相調換的,他們的行為帶著雙重目的,在一場危險的游戲中小心前行,稍有不慎,小命不保。

《無間行者》的故事靈感起於2002年香港電影《無間道》,因其在亞洲的風靡程度而受到了好萊塢製片商的關注,最終以一種全新的面貌登陸美國……美國版本的影片由威廉·莫納漢(William Monahan)進行編劇,其實在接下這個工作之前,他並沒有看過中國版的《無間道》,但仍然為這個偉大的故事著迷,同時,他也意識到,從香港平移到波士頓,即使是同樣的故事,也應該有特色完全不同的角色去支撐,雖然他喜歡極了《無間道》中每一個角色都是那般的處心積慮,但他更想創造的是一個美國式的悲劇,而非中國式的,他的想法比較簡單:人,一旦被迫與他熟悉的生活剝離,就註定了悲慘的結束。

香港版的《無間道》是那種曾被廣大影迷所喜歡的犯罪類型片的典型,但首先要說明的是,《無間行者》並非《無間道》的重拍版,只是被故事中的人性激發了靈感而已。而且,除了藉助了相同的故事線索外,莫納漢創作的劇本也與香港版有著天壤之別,這里真正能打動人心的並非錯綜復雜的人物關系,而是人性中最堅強、最不可戰勝的那一面。

《無間行者》仍然是導演馬丁·斯科塞斯最擅長的黑幫片,卻與以往有著非常大的區別,不僅僅是影片的背景地被改在了波士頓,主角被換成了愛爾蘭黑幫,還因為這是斯科塞斯第一次涉及探討美國警察機構內部以及貪污問題。在波士頓南部,從上個世紀70年代初到幾年前,愛爾蘭黑幫一直控制著城市的地下黑幫組織,他們是絕對的犯罪核心。可是為何在將近30年的時間里,愛爾蘭犯罪分子能在波士頓如此猖狂,與警察內部的腐敗是分不開的。

【警察,還是罪犯?】

兩個年輕人被迫走進了與他們期望完全相反的世界裡,在警察機構和黑幫組織中過著折磨著神經的非人生活。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飾演的是比利·考斯蒂根,一個剛剛從警校畢業且成績優異的年輕警員,可是他還沒有證明自己作為一名警察的能力,就服從上級的安排,執行了一項危險的卧底任務。從小,比利一直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夠成為一名警察,他生長於波士頓的底層社會,性格里有著一種不加修飾的粗糙,一直嘗試著擺脫原來的生活,加入警隊就成了他惟一的希望。然而很有諷刺味道的是,一個命令,就讓比利不情願地回到了他一直努力掙脫的世界,有好幾次,他都差點曝露身份,而且一切線索都指向「比利是卧底」這一事實,於是弗蘭克開始巧設陷井,等著比利自投羅網……在最有智慧的犯罪頭子面前,比利能夠成功逃脫嗎?

科林·沙利文和比利很相似,也來自波士頓南部,是同一期畢業的警員。然而他也過著雙重人生,和比利就像是鏡里鏡外的同一人……馬特·達蒙扮演的科林是警局的天之驕子,他很快就爬到了警官的位置,而和他一起畢業的同學卻還在街頭巡邏呢。即使如此,科林卻和比利一樣凄慘,他越來越深陷於自己穩步上升的身份地位中不能自拔,可他同時還是犯罪組織的同盟。科林本來深信自己擁有足夠的智慧處理好這種雙重身份,可事實卻是事態的發展已經離開了他的掌握。影片一開始,就是弗蘭克在收留科林的那一天對他說的話--那時科林只有12歲,弗蘭克告訴科林什麼是價值觀,同時也說明,如果沒有自己,科林什麼都不是。所以在科林的內心深處,其實是非常懼怕弗蘭克的,弗蘭克比他的父親要更具權威性。弗蘭克發現這一點後,覺得應該適時地利用一下科林對自己的忠誠,於是安排他進入了警局,並一手策劃讓他破了幾起大案子,讓他在警局做到一定的職位,才能更好的為自己做事。

雖然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角色,卻有著共性,只不過是科林選擇了一條路,然後比利選擇了另一條路……這兩條路,都是不歸路。

美版《無間道》——浪費了港版好劇本
尚未觀之,褒獎之聲已是一片。《無間道風雲》的浩大聲勢令我充滿期望。然,觀看的結果卻是失望。不否認有港版的先入為主,但更確切地說,是文化隔膜帶來的消化不良。

首先來說該作在馬丁·西科塞斯作品系列中的地位。有人說《無》是《好傢伙》後最棒的馬丁作品,我卻深不以為然。而有評論認為《紐約黑幫》是馬丁的失敗之作,個人也不以為然。讓丹尼爾-戴-劉易斯入化的表演\群眾演員囂張的激情\歷史街景的再現完美融合,從而誕生一部黑幫史詩的任務個人認為完成的非常漂亮,完全可勝任《好傢伙》後最好電影之譽。而《無間道風雲》,則應是馬丁不失水準之作,並非鐵板一塊,完美無缺。

首先老馬讓那個囂張的無以復加的「好萊塢第一流氓」 傑克·尼科爾森占據了太多的銀幕時間。有人說老馬強化了傑克扮演的科斯特羅的敘述使影片脫離了港版原作拘泥人物命運的窠臼,從而呈現出波士頓黑幫勢力一角,是老馬擅長的社會寫實風格。而個人恰恰認為這是影片的最大敗筆。如其所說,則故事就沒有必要從港版《無間道》劇本取血,完全可將科斯特羅的戲份再加大,如果非要描寫黑白兩道內鬼角力,則應該把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扮演的比利描述成警界棋子,突出其沖突前鋒的身份,弱化個人悲劇感。這樣,黑白卧底的沖突直接體現黑幫和警界的沖突,或再輔以警界腐敗等情節,以呈現波士頓黑白勢力全貌。則影片完全可進入老馬的自由世界任意揮灑,就是另一番景象了。既然從港版《無間道》取血,自然應該抓住港版的精髓。那麼現在這樣的處理,則似有均攤劇力之嫌。科斯特羅並未完全展開,而科林和比利二人命運之荒謬悲苦,也沒有得到全情展現。老馬刻意不看港版,刻意避開港版風格的苦心,恰恰使他在《無間道風雲》的處理上顯得過於個人化,造成與原劇本內核的偏離。因原劇本最為成功之處,正是將焦點置於黑白卧底互鬥引來的張力,以及由此引發的身份掙扎,所謂人在江湖,無間煉獄。劇本的劇眼在悲劇氣氛上,是寫意而陰冷的內向型故事,而非大開大閡的外向型的社會寫實。

這種無當的處理,令影片看上去像個被慣壞了孩子,恣意妄為,不知節制。這並非老馬不懂含蓄低調,即使以他的《出租汽車司機》和《好傢伙》為例,我們也能看到,老馬知曉運用低調的人物性格,或低調的技術處理配以囂張的人物性格完成故事營造,這令那些影片歷久彌新,不褪經典。可美版《無間道》,恰恰在本應表現低調之時,失了控制。這就像是一種逆反,因一貫與奧斯卡無緣,迎合之作《飛行家》也鎩羽而歸,老馬的心理這次似乎多了不為獎項所累的灑脫和率性,要全情做回自己。可這種率性卻大大出格,令一個好劇本變成了並非經典的水準之作,真乃可惜。所謂過猶不及吧。

下面我純以個人角度說說美版港版的區別(相信影迷們看完《無間道風雲》後都會有這樣的沖動和興趣的)。

角色

首先,港版將劇力最大程度上給了陳永仁和劉建明,對二者身份顛倒痛苦不堪的情境做了較為充分的展現。雖然沒有交代劉建明和韓琛關系由來,卻並不影響內鬼角力這一影片核心。相反,卻對黃Sir和陳永仁的關系做了適當描述,即使篇幅很短,卻大大強化了影片向善的內力。比如在天台上,黃Sir給陳永仁手錶作禮物的情節,寥寥數筆,已經鋪墊了一種溫暖的情懷。這樣,當黃Sir從天台墜落,死在陳永仁面前時,那種悲戚和心悸才顯得至為震撼。即使在技術上,港版的處理也要強過美版。港版中從陳永仁身旁墜落的黃將轎車砸爛,美版中警察則直墜比利眼前。前者不僅觸目驚心,而且因有感情鋪墊,令人體會到黃和陳類似父子情愫的轟然崩裂,無疑更為揪心。

馬丁在處理科林和比利因身份焦慮帶來的痛苦上,筆墨寥寥。比利的痛苦相對交代的多一些,可不知大家注意了否,他的痛苦,更多的來自於,與科斯特羅及其手下這類殺人惡魔共處帶來的精神緊張和恐怖,而不是來自自身身份定位的焦灼。而在科林身上,我們幾乎沒有感覺到一個黑幫分子在卧底生涯中漸漸向善,欲洗刷自己過往污跡的慾望。港版中劉建明殺死韓琛毫不猶豫,因為殺死韓琛就是消滅了唯一知曉他污跡的證人,這種主動性令劉建明掙脫黑幫身份的內心祈望躍然而出;而美版中,科林殺死老大似是無奈之舉,完全沒有了人物心理層面的動因。不注重心理營造而注重事件過程的風格,使科林和比利的天台見面狼狽而平庸,失去了兩個內鬼的心理對峙張力。「對不起,我是警察!」這句港版台詞,完美詮釋了黑白二者身份焦灼和推動著人物行為動機。美版中我們幾乎感受不到這種焦灼。

對科斯特羅過於沉迷的描寫,使科林和比利淪為配角。而且比利混到科斯特羅身邊的過程也過份輕松,難以相信黑幫這樣輕易上鉤。而對警察粗口的迷戀也毫無理由,因為沒有任何時間和事件解釋這些粗口所謂何來。馬克·威爾伯格扮演的警察性格之突兀,在老馬以往影片中也是少見。在一些警匪片中我們看到警察大爆粗口,是為了表現警察的腐敗,或是為塑造反英雄化的警察形象服務。可此處的粗口,則有為粗俗而粗俗之嫌。而且警察與比利見面,也實在沒有必要兩人同時出現。。。馬丁·辛這種在《現代啟示錄》中光芒四射的演技派,在整個影片中淪為符號,簡直渺小至不見,甚為可惜。戲份都給了尼科爾森的嚴重後果就是,看完美版後,滿腦留下的都是他那一臉猙獰的表情,其他人似乎消失了。。。。。。

技術

在某些技術處理上,港版更為可信和有張力。比如在黑幫交易的關鍵戲份,陳永仁利用暗藏的發報器,劉建明利用警察科技工具相互進行的時間爭奪,不僅合理,而且張力十足,有令人屏息靜觀的力量。二人傳送情報的過程十分緊張,這是因為劉偉強對時間的處理具有「咬合」感,頗能調動觀眾心弦。而美版中這一過程全部交給手機處理,當然因為老馬將故事背景設為1970年代有關,卻很難調動觀眾參與感。總體看來,港版運用了較為恰當的技術手段營造黑白二鬼的緊張角力。如鏡頭語言,劉建明看向黃Sir發報的手,使用了合理的推鏡;而往來警匪之間的各類移動鏡頭則維系了氣場上的連貫和對細節的關注。整體氣氛肅靜,劇力卻在眼神和手下傳遞,因此營造了一種喻危機於靜態的氣氛。而反觀美版卻發現,老馬不知何故,對本可以而且應該營造緊張氣氛的場合,大多籠統交代,技術上無顯在處理,時間上咬合感不強,情節於是失於平淡。大概老馬太著重於表現尼科爾森的個人恐怖魅力了,失去了對時間的敏感。

風格

港版注重細節和美版注重過程,造成了風格上的不同。這種注重過程,注重寫實的風格,令美版就像是一部警匪流水賬,失去了原作最為出彩的心理氣氛。與《好傢伙》比起來個人認為《無間道風雲》完全失控。節奏過份緊湊,缺乏氣口,愛情戲又過於戲劇化。少了《好傢伙》和《賭城風雲》對事件\對人物塑造的雍容不迫。即使音樂也緊緊張張,滿鋪滿用,有時甚至到了讓人鬧心的程度。《好傢伙》的故事來自於黑幫成員親自書寫的回憶錄,這讓其在敘事角度上佔有了先天的優勢,即能夠令馬丁以描寫家族事務般的雍容還原黑幫被種種途說歪曲甚至神化的本來面目,因而令《好傢伙》具備了社會學意義上的真實,同時又兼有電影作品的造夢基因,於是《好傢伙》便有了風骨,一種直逼現實卻又傳奇化了的風骨。而《無間道風雲》則意圖通過黑幫和警界角力表現那個什麼世界像老鼠的矯情命題,卻又沒有更多素材來支撐這一命題。因為原劇本的命題根本不在此處,當然費力不討好。非原創劇本被好萊塢編劇改得走了形,以削足適履地適應馬丁的風格,於是原作精髓盡失,而使美版《無間道》成了一部警匪片片庫中並不鮮見的作品。

總之,港版是東方化的\內斂的\低調的\精緻的,更多的傾向於描寫人物內心的焦慮和身份掙扎;美版是西方化的\張揚的\有野心的,意圖打造黑幫哲學和展現社會現實。正如影片結束那個鏡頭,一隻老鼠爬過市政廳前景,用以呼應警察說的關於世界就像老鼠的台詞。可個人無法對美版產生太大喜好。

我對美版的了無好感也許有些言重了,這里確實有著港版先入為主的重要原因。但更多的是為《無間道》這一優秀劇本感到惋惜。只當是一種立足中國人審美和心理的牢騷吧。喜歡美版的不必太過較真,自然喜歡便是。

㈣ 電影《無間道》告訴人類什麼樣的道理

兩個年輕人被迫走進了與他們期望完全相反的世界裡,在警察機構和黑幫組織中過著折磨著神經的非人生活。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飾演的是比利·考斯蒂根,一個剛剛從警校畢業且成績優異的年輕警員,可是他還沒有證明自己作為一名警察的能力,就服從上級的安排,執行了一項危險的卧底任務。從小,比利一直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夠成為一名警察,他生長於波士頓的底層社會,性格里有著一種不加修飾的粗糙,一直嘗試著擺脫原來的生活,加入警隊就成了他惟一的希望。然而很有諷刺味道的是,一個命令,就讓比利不情願地回到了他一直努力掙脫的世界,有好幾次,他都差點曝露身份,而且一切線索都指向「比利是卧底」這一事實,於是弗蘭克開始巧設陷井,等著比利自投羅網……在最有智慧的犯罪頭子面前,比利能夠成功逃脫嗎?
科林·沙利文和比利很相似,也來自波士頓南部,是同一期畢業的警員。然而他也過著雙重人生,和比利就像是鏡里鏡外的同一人……馬特·達蒙扮演的科林是警局的天之驕子,他很快就爬到了警官的位置,而和他一起畢業的同學卻還在街頭巡邏呢。即使如此,科林卻和比利一樣凄慘,他越來越深陷於自己穩步上升的身份地位中不能自拔,可他同時還是犯罪組織的同盟。科林本來深信自己擁有足夠的智慧處理好這種雙重身份,可事實卻是事態的發展已經離開了他的掌握。影片一開始,就是弗蘭克在收留科林的那一天對他說的話--那時科林只有12歲,弗蘭克告訴科林什麼是價值觀,同時也說明,如果沒有自己,科林什麼都不是。所以在科林的內心深處,其實是非常懼怕弗蘭克的,弗蘭克比他的父親要更具權威性。弗蘭克發現這一點後,覺得應該適時地利用一下科林對自己的忠誠,於是安排他進入了警局,並一手策劃讓他破了幾起大案子,讓他在警局做到一定的職位,才能更好的為自己做事。
雖然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角色,卻有著共性,只不過是科林選擇了一條路,然後比利選擇了另一條路……這兩條路,都是不歸路。

㈤ 富家女商場買衣服被勢利眼服務員嘲笑結果反被當眾打臉出了丑服什麼電影

雙生刺(2017)
類型:大陸 喜劇 網路大電影 
主演:朱盈盈 張俊傑 
片長:85分鍾
《雙生刺》講述的是一個臆想世界裡發生的雙生之子相愛相殺的故事。童年的一場火災造成雙生子的天人永隔,也毀掉倖存者姣好的容顏。毀容的倖存者在現實生活中感受到了無盡的冷漠與嘲諷,讓她產生了嚴重的臆想,催生了雙重人格:一種擁有華麗的生活、完美的戀人、人人稱羨如公主般的人生;另一種是社會的棄兒,食不果腹、流浪街頭,卑微如乞丐。然而,如此種種皆是命運的捉弄,雙重人生全屬災難的玩笑,在現實生活里,她只不過是精神病院一隅不被關注的患者,日日夜夜枯守蒼白的燈和雙生人生的虛幻。 謹以此片警示社會的冷漠和對弱者的欺凌,希望能夠喚醒人們摒棄歧視,關懷周圍那些失去者的悲哀,用溫暖呵護他們本已脆弱的靈魂。

㈥ 好看的日本電影

<大約在雨季>
秋穗巧(中村獅童飾)和6歲的兒子佑司(武井證飾)相依為命,兩人過著平靜的日子。在梅雨季節開始的一個雨天,一年前就已經去世的妻子泠(竹內結子飾)出現在林中,獃獃地站在父子二人面前。雖然泠失去了所有的記憶,但是巧和佑司仍然很高興地將她迎入家門,三個人又開始了不可思議的共同生活。
看著昔日的愛人重新回到自己身邊,丈夫巧充滿愛憐地講起了他們的戀愛史,但是妻子對這一切沒有半點反應。不久後,夫妻二人又開始陷入了第二次戀愛,一起默默重溫了過去的種種美好。盡管母親的回歸有點離奇,但長久未能感受到溫暖母愛的佑司,心中也充滿了不可抑止的喜悅。
六周後,隨著雨季的結束,泠必須再次面對與丈夫、兒子分別的命運。但是,三人的心中卻永遠留下了一樣寶貴的東西,想抹也抹不掉……
幸福像雨滴一樣容易破碎,幸福像雨季一樣短暫
<東京少年>

雖然就在身邊,卻不可能會相遇。雖然彼此思念,卻不能相互守候。電影講述了一個雙重人格少女身上發生的「無法實現」的愛情故事。
自幼父母雙亡的美奈都(堀北真希飾演)有一個無話不說的筆友「夜」。但是,美奈都從來沒有見過他,只知道是跟自己年紀相仿的男生。美奈都寫信告訴「夜」,她遇到了自己喜歡的人,就是那個在打工的地方遇見的阿秀(石田卓也飾演)。在和阿秀第一次約會的時候,美奈突然一下子失去了知覺。等她醒來的時候,阿秀不知怎麼的態度就開始轉變。原來在這段戀情中間,還有一個隱藏人物……
少女可愛的笑容背後,還潛伏著一個黑暗的身影。為了夢想一直奮斗,卻至今還沒有工作的青年。兩個人開始的一段朦朧戀情,因為女主角的雙重人格,開始向著難以置信的方向發展,一個超想像純愛故事即將上演。人格分裂這些元素雖然在日本動漫文化中比較常用,但對於堀北真希也是一次演技的考驗.加大了以往在影片中的難度.在《東京少年》中一人分飾兩種不同的角色,並要扮男裝喜歡上女式的自己,參與 在一種復雜的情感之中.也就是藤木(堀北真希),「夜」(男裝的自己)和秀(喜歡藤木的男孩)的復雜情感糾葛.
<戀空>
2000年夏,普通高中一年級學生美嘉與帥氣的同級生弘樹偶然相識,兩人由此墜入了愛河。然而,嫉妒美嘉的弘樹的前女友笑找人強暴了美嘉。在弘樹的愛的支持下,美嘉心中的傷口才漸漸癒合。另一個出乎預料的「大事件」接踵而來——美嘉懷上了弘樹的孩子。美嘉把這個消息告訴弘樹後,弘樹笑著說:「請把我們的孩子生下來吧。」兩人約好要一起撫養這個孩子。可是在聖誕前夜,意外的悲劇再度降臨在美嘉身上——前女友故意將美嘉推下樓梯導致美嘉流產。雖然美嘉為之痛苦,但她和弘樹之間的感情卻因此更深了一層。
兩個人越過了各種各樣的困難,發誓永遠相愛。誰料到了二年級開學時,弘樹突然提出分手,讓美嘉大受打擊。在朋友們的鼓勵下,傷心欲絕的美嘉重新振作了起來,同時,大學生優出現在了她的生活中。為了斬斷對弘樹的思念,美嘉開始和優交往。深愛美嘉的優還幫助美嘉鬧離婚的雙親復合。為了回報優的溫柔,美嘉決定忠於這場平穩安然的戀情,畢業後她考進了優所在的大學。
又到了聖誕夜,美嘉突然得知了弘樹離開她的真相。原來弘樹得了絕症,美嘉決定照顧弘樹。在度過了一段快樂的日子後,弘樹的病情依舊沒有好轉。在美嘉去洗相片「全是弘樹拍的美嘉」的時候,弘樹在看了一眼美嘉笑後、離開了。
弘樹給美嘉約定死後會變成天空,美嘉說會一直戀著天空,和天空戀愛著。所以叫戀空。

㈦ 雙重或多重人格的電影

搏擊俱樂部(愛德華·諾頓與布拉德·皮特主演,好看又搞笑,結局令人目瞪口呆)

致命ID(約翰·庫薩克主演,故事過程就很令人驚訝了,結局更令人目瞪口呆,個人認為是目前最TMD經典的人格分裂題材電影)

秘密窗(史蒂芬·金的著名小說改編,約翰尼·德普主演,故事感覺咋滴不咋滴,主角平時拽得像個258萬,關鍵時刻不堪一提,這部片子我猜到了結局)

捉迷藏(羅伯特·德尼羅主演,故事最爛!不過我還是看完了,這部片子我猜到了結局)

機械師(最新蝙蝠俠克里斯丁·貝爾主演,故事感覺也還一般,就是色調太暗,好像帶著墨鏡在小黑屋裡看黑白電影一樣,這部片子我也猜到了結局)

一個頭兩個大(金凱瑞主演,主角就不用介紹,故事也不用介紹了,根本就沒有懸念)

靈數23(同樣是金凱瑞主演,但不是搞笑片,氣氛有點詭異)

騎彈飛行(史蒂芬·金的著名小說改編,好看!又刺激又有懸念,別的就不多說了,自己看)

這些就是我看過的人格分裂的電影,沒有看過的我不敢妄下斷論,最後一部可能不算,但我覺得也很不錯。

你看完以上電影後,再看一部空中危機(朱迪·福斯特主演),保證會讓你更目瞪口呆。

㈧ 明明是爛片,卻被奉為「經典」的影視作品,你知道有哪些嗎

在影視圈有太多的經典電影,有些剛一上映就倍受好評,票房能繼續走高,還被奉為經典,可是這樣從最初到完畢一路順風的電影也會有不喜愛看的。

究竟不能滿足所有人的口味,可是人的口味也是會變得,最初上映被厭棄不好看的電影,多年之後卻被奉為經典的電影也有不少。

《東邪西毒》

1994年 張國榮、張學友、梁朝偉、梁家輝,林青霞、張曼玉、劉嘉玲、王祖賢、楊采妮,光是這個演員陣容,看著就讓人覺得光芒不可逼視啊。

但是由於王家衛磨戲遲遲不殺青,「我不知道,這樣的日子什麼時候是一個盡頭」,成為主演的心聲,也成為投資方的疑惑。為了安撫投資方們的不滿,劉鎮偉拉著主演。

只有一個演赤屍的林熙蕾,勉強有一點張曼玉當年的媚。接近一億的投資,香港本地票房僅收1100多萬。但是到了現在,對比現在國內的大部分仙俠影視劇,可以說是旗鼓相當、有的甚至完爆之。

㈨ 梵谷與提奧的劇情簡介

電影是這樣開始的:梵谷的一幅向日葵的畫被拍賣成天文數字,數字以幾十萬英鎊的每次叫價中逐漸遞增;鏡頭轉換到梵谷本人與他弟弟的一場爭論,他希望西奧繼續在經濟上資助他,他說如果他每次把完成的畫都寄給西奧的,那麼他也就並不是在乞討了。那時的梵谷還居住在北歐鄉村一所貧窮的房屋裡,一貧如洗,一無所有。那些拍賣中的天文數字和他一點關系都沒有。他只有一個慾望:能繼續作畫。
電影的開篇就基於這樣的反差:貧窮與財富,現實與藝術,苦難與快樂。它們如同一對攜手而來的兄弟,走在時間的盡頭,像梵谷和西奧一樣,缺少幅一便無法成就真正的人生。
梵谷一生被貧窮困擾,靠弟弟西奧的接濟,勉強度日。作畫的紙與顏料常常是問題。請模特的費用更讓他捉襟見肘。但作畫是他唯一的選擇。他只是一未地創作,不顧及畫的銷路,不附庸風雅地迎合時尚,他只對自己的藝術負責。賣畫是西奧的責任,他必須成為一個商人,把梵谷的畫推銷出去。他住在巴黎,經營一家畫廊。他顯然過得要比梵谷好些,但在經濟上一樣的局促,因為他還要支持一個藝術家的哥哥。有生之年,他沒有賣出去一幅梵谷的畫。
由TIM扮演的梵谷出神入化,像個北方的農民,粗俗,骯臟,但笑容間有孩子般的神情,不經意之間流露出藝術家純真的一面。西奧(由PAUL出演)則高挑,秀氣,有種
神經質的敏感。梵谷一生過得艱難,但他並不需要去承擔西奧所必需承擔的東西,那就是和現實世界打交道。
梵谷投入藝術,扎入苦難的世界。他愛藝術的同時也愛上了苦難。不然於如此的苦難中,他又怎能畫出如此一個美麗暈旋的世界呢?電影中這么一個場景:他的模特,也是妓女,為他做模特。她是一個粗俗不堪的女人,醜陋、邋遢,潦倒。一對下垂的乳房是她人生的象徵,好像一起即將要沉下去,破壞了生命本有的美感。梵谷畫她,然後告訴她她可以搬來和他一起住,他可以照顧她和即將要出生的孩子。他畫她,她走路的樣子,她蹲在地上小便的樣子。她發現梵谷在畫她,她大怒起來,她說:他是不可以在她不擺姿態的時候畫她的!
一個妓女也懂得現實與藝術的區別。她尊重美。這或許是梵谷愛她的原因。因為她懂得這個道理,因為她即是苦難,而梵谷的筆觸中所傾注的感情讓我們看到了美和滄桑結伴而來,就像藝術和現實一樣,它們如同大地與天空中連接的一道美麗彩虹。
電影繼續以如此平行的敘述方式來講這對兄弟的故事。他們的生活互不接壤,但卻緊緊相連,連接他們的是藝術。當梵谷去世後,西奧也隨之去世。影片中沒有過多顯示兄弟情深的畫面。但當西奧在掛滿梵谷畫的房間里痛哭時,電影才流露出它真正的用意:一對兄弟,行走在現實與藝術的邊緣,負載著快樂與苦難的雙重人生。當一個失去另一個時,也就成不了畫,成不了藝術,本以殘缺的人生則分崩離析。
電影的結尾,兩兄弟的墓碑緊緊相連,留下的則是永恆的藝術,不朽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