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歐美大片 » 警笛頭美國大電影
擴展閱讀
神算香港電影 2024-05-10 21:16:03
什麼網站下載外國電影 2024-05-10 20:57:10

警笛頭美國大電影

發布時間: 2024-03-27 06:23:54

1. 找一部美國電影,有關於消防員的

<<雲梯49>>,CCTV-6以前放過.

2. 《飛行家》:華麗的敘事篇章背後,是一顆孤獨的靈魂在自我拯救

2020年2月,第92屆奧斯卡獎項出爐,榮獲9項提名的《愛爾蘭人》卻最終顆粒無收。不過,這部被譽為「年度冷門電影」的《愛爾蘭人》將馬丁·斯科塞斯重新帶回大眾視野。作為國際知名導演,斯科塞斯幾乎每一部作品都是經典之作,但因其獨特的創作手法,將鏡頭更多地聚焦於邊緣人物,導致其作品大部分成為小眾電影, 2004年上映的電影《飛行家》就是其中之一。

電影《飛行家》是由馬丁·斯科塞斯執導,好萊塢知名演員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凱特·布蘭切特、凱特·貝金賽爾等人主演的劇情片,該片於2004年12月25日在美國上映。同年該電影為斯科塞斯 斬獲第7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第62屆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電影類--最佳導演雙提名 ,並且在國際上包攬眾多有分量的獎項。影片上映至今已有十餘載,但豆瓣評分仍維持在8.1分,其經典之處由此可見一斑。

電影的故事情節很簡單,主要講述美國一代巨富霍華德·休斯的傳奇經歷。導演將鏡頭聚焦於巨富休斯的早期生活及其對飛行事業的熱愛,以夢想作為切入點,從事業和婚姻兩條線索展示敘事,從而描述他的奮斗史和好萊塢眾多傳奇女星的羅曼史。

對於這部電影而言,「追逐夢想」的主題顯而易見,包括其名字《飛行家》就將主人公翱翔天空的野心彰顯無遺。但是在夢想的主題以外,我還看到了美國王牌導演馬丁·斯科塞斯的執導功底。該電影作為馬丁·斯科塞斯代表作之一,隱藏在其眾多優秀作品之中,成為一部小眾高分的冷門電影。所以今天我們不妨換個角度,結合馬丁·斯科塞斯的創作手法和思路來挖掘電影《飛行家》的魅力所在,因此本文我將從創作手法、視覺藝術、主題內涵以及價值體現四個角度來解讀這部電影更深層次的意蘊和思考。

縱觀斯科塞斯的電影,其作品中的主人公或許來自 社會 不同階層,但無一例外不是深受精神困擾的邊緣人物。 導演採用深入人物內心隱秘世界的敘事手法,將鏡頭聚焦於各色各類承載著精神問題的角色,以小見大,從而揭示現代人的生存狀態。電影《飛行家》亦是如此,對於這部分內容,我將從以下兩點進行闡述:

首先,從心理學視角反映現實問題,展示主人公心理隱患成因,以小見大

電影《飛行家》開篇以小男孩休斯站在浴盆由母親為其洗澡展開敘事。母親反復告訴休斯外面正在爆發霍亂,並不安全。在母親的指示下,休斯封閉自己的內心世界,他拒絕和外界接觸,總是躲藏在屋內埋頭於機械拆解和研究。童年的遭遇為休斯埋下心理隱患。

成年後,盡管休斯意氣風發,但是對其潔癖的細節描述貫穿全片,包括他不斷洗手、不允許服務員替他打開瓶子、不願意與人握手等等行為。 在斯科塞斯的劇情編排下,觀眾可以了解到休斯神經官能症的背後潛藏著一顆孤獨恐懼的內心,拉近觀眾與角色的距離,並吸引觀眾注意力。

在《心理分析入門》中,弗洛伊德表示,

電影《飛行家》正是將其人文關懷的作用發揮到極致:休斯因母親童年埋下不安全的種子,導致他終生在缺乏安全感的痛苦中飽受煎熬,只能通過強迫性行為安撫自己。盡管他家財萬貫,但他的內心卻如同現代 社會 每一個普通人一樣,精神家園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導演通過影片中透視休斯的心理問題,呈現現代人的精神狀態。影片中休斯不理智的行為,可以在觀影者內心拉響警笛,讓觀影者反思自己的日常行為並注重精神世界的需求。

其次,鬆散堆積式敘事節奏強化人物個性矛盾,大量鬆散事件積蓄 情感 爆發

斯科塞斯執導的電影偏愛鬆散的敘事節奏,以敘事團塊連綴形成一條完成的敘事鏈,各個情節片段有各自主題且相互獨立,最終拼湊成一個完整的故事。

比如,在《飛行家》中,電影開篇講述休斯心理隱患成因,隨後剪切到其成年後拍攝電影的經歷。休斯拍攝電影經歷了三場波折,每一場都有沖突和破解,導演沒有用因果關系銜接劇情,而是讓每個情節具有各自向心性。之後休斯從拍攝電影轉接到研發飛機、收購航空公司等等,每個片段不斷羅列、積蓄,串聯成完整的敘事鏈。

在我看來,以電影男主休斯的經歷為例,正因為小時候埋下心理隱患,所以內心渴望強大,無論生活還是事業都追求完美極致,才有一次次挫折和沖突。 而每一場沖突又逐步加重其內心的不安全感,導致他神經官能症愈發嚴重。導演斯科塞斯用大量鬆散事件的積累逐步將人物推動到極端的環境中,造就其 情感 爆發。

總的來說,電影鬆散的情節背後實則暗藏內在邏輯關系,散落的片段不斷積蓄 情感 ,推動人物 情感 爆發。這種不斷積蓄、層層遞進的敘事手法,可以將人物內心世界真實地呈現在觀眾眼前,讓觀眾隨著劇情推動了解角色的精神狀態,從而拉近兩者距離,產生強烈的 情感 觸動。

電影《飛行家》霍華德·休斯的人物形象之所以如此深入人心,斯科塞斯高超的執導能力功不可沒。 他擅長拓展電影語言,採用獨特的視覺語言展示主人公的內心世界,刻畫出生動鮮活的人物形象。

①鏡頭語言:採用主觀鏡頭展現人物內心世界,以特寫鏡頭突出人物精神狀態

電影後期,休斯神經官能症日益嚴重,甚至會產生臆想和幻象。有一次,當休斯與員工討論工作時, 導演採用主觀鏡頭展示休斯的視角 ,透過鏡頭我們可以看見一個鬼鬼祟祟的人物戴著標志明顯的白手套緊盯著休斯,隨後愈演愈烈,一群戴著白手套的人物步步逼緊。 此時透過特寫鏡頭,我們可以看見休斯臉上的焦慮緊張神態。

可是畫面一轉,我們可以看見休斯詢問員工諾亞那群可疑人物是否他的員工,員工朝著休斯的方向看去,畫面卻又馬上切換到諾亞的特寫以及附近員工的交流,而不是休斯眼中的那群可疑人物。 這足以證明,那群可疑人物由始至終只存在於休斯的想像之中,說明其精神狀態已經瀕臨崩潰。

在這里,導演採用主觀鏡頭和特寫鏡頭相結合的手法來呈現休斯的精神狀態,透過主觀鏡頭展示休斯臆想世界,說明其內心的不安,再利用配角人物特寫鏡頭輔助呈現真實世界,突出臆想世界的荒唐,再以主人公特寫鏡頭直觀表達其內心惶恐焦慮之情。如此一來,觀眾可以追隨鏡頭轉變體驗到人物形象的內心情緒,並感受到他們的掙扎與無奈。

②色彩渲染:運用色彩的漸變隱喻主人公不斷加重的精神疾病

斯科塞斯將色彩當作程度副詞使用,通過色彩的遞進漸變,逐步襯托主人公的精神面貌。影片伊始,在休斯事業巔峰時期,電影採用開朗鮮明的色彩襯托其積極的精神狀態:

然而,隨著休斯神經官能症愈發嚴重,影片的紅色逐步走向深色:

斯科塞斯巧妙運用色彩的深淺和面積來渲染人物的精神狀態。非常規的色彩誇張地表現出人物內心世界瓦解崩塌的過程,極具表現力。這種處理方式可以使電影人物的轉變有跡可循,引導觀眾沉浸於人物的內心世界,拉近兩者距離並引起觀眾思考。

超越自我、追逐夢想,一直是斯科塞斯所有作品共通的敘事母題。電影《飛行家》秉承了斯科塞斯一貫的敘事主題,導演以大場面大製作描繪休斯的傳奇人生,塑造出一個不斷迎接命運挑戰的人物形象,正是為了闡述追夢的核心主題。

斯科塞斯本人曾經說道,

以電影《飛行家》為例,成年後的休斯繼承了父母大筆遺產,本可以高枕無憂地過日子,但是他卻選擇孤注一擲自費拍攝電影。影片花了很大篇幅講述休斯拍攝電影遇到的挑戰,這與電影名字《飛行家》似乎了不相干。 可是透過休斯的言語,我們就會明白導演這樣安排的寓意。

休斯曾對媒體公關經理說,

這句話恰好揭示了休斯所有行為的源動力,那就是他要在造夢的好萊塢立足。作為造夢工廠好萊塢的局外人,休斯拼盡全力拍攝史詩級戰爭電影來獲得承認,從而使他能夠不受拘束地全力實現和體驗他的關於飛行的夢想,而這正是斯科塞斯想要表達的追夢主題。

電影前後首尾呼應講述了休斯從小樹立的夢想規劃:

縱觀休斯的一生,他拍攝空戰電影、參與設計和試飛飛機、收購環球航空公司並扭轉其虧損局面,這些事情看似雜亂無章又毫不相關,但是它們無一例外不與「飛行」扯上關系,與此同時它們又分別對應休斯的三點夢想。總的來說,休斯的追夢精神是電影最核心的主題,與此同時它擔任了電影的精神內核,將休斯的一生緊密串聯起來,為電影搭建起邏輯流暢的敘事框架。

在電影獨特的拍攝手法和永恆追夢主題之外,我認為斯科塞斯執導電影的價值體現同樣值得我們深究。 隨著時代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精神家園也在面臨嚴峻挑戰,電影《飛行家》展示追夢主題的同時還反映出主人公飽受煎熬的精神狀態,深刻揭露現代人通病,具有一定的價值意義。

第一, 社會 價值:反英雄形象貼近生活,引人深思

電影《飛行家》主人公休斯家財萬貫,在電影行業和航空事業都深有成就,按理說這是一個高高在上的人物形象。然而,在斯科塞斯的鏡頭下,我們可以看見,深陷於神經官能症的休斯不過是一個飽受疾病折磨的普通人。

不同於好萊塢傳統大英雄形象,休斯並非完人,他有致命的缺陷和脆弱的一面。這種反英雄形象更加貼近生活,從而拉近觀眾與主人公的距離,促使觀眾產生認同心理。

在我看來,休斯神經官能症逐步加深的過程,其實是現代人在紛繁復雜的世界裡逐漸迷失自我的真實寫照。斯科塞斯利用華麗的篇章將主人公的精神異化的過程一層層剝開,讓觀眾在觀影過程中將休斯的精神狀態和人生經歷折射到自己的現實生活中,從而意識到自身存在的精神困擾並反省自己。

第二,觀賞價值:展露主人公內心世界抓住觀眾 情感 ,引起共鳴

斯科塞斯在創作過程中注重解構主人公的精神世界,並注重觀眾的參與度。在為觀眾提供一場視覺盛宴的同時,還給予觀眾心靈的震撼和感動,為其作品注入觀賞價值和審美價值。

比如,在電影《飛行家》中講述休斯與赫本家人見面那一場戲,導演沒有刻意描述兩者之間的矛盾,而是以斷裂零散的片段呈現反映休斯面對這個大家庭格格不入的情況。包括赫本和前夫打情罵俏的情節,割生牛肉血肉模糊的場景,還有赫本家人表示對金錢蔑視等等,最終休斯脫口而出「你們不在乎錢是因為你們不缺錢。」這句話打破現場之前看似融洽的氛圍,使氣氛一下變得凝重起來。

在導演鏡頭的編排下,觀眾很容易對休斯的話產生共鳴。經過前面一系列鏡頭和場景的展示,再結合休斯一針見血的點評,觀眾可以體會到兩者劍拔弩張的對立局勢。斯科塞斯擅長通過不斷積累的視覺沖擊表達自己的思想並引起觀眾強烈的 情感 共鳴,這無疑不是其作品一大亮點。

電影《飛行家》是一部意義深刻的經典電影,它展現了20世紀大亨霍華德·休斯追逐夢想的傳奇人生。 我認為,在鮮明的追夢主題之外,其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暗含深意的視覺設計以及深刻的 社會 內涵無一不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和深究。

導演以濃墨重彩為觀眾呈現一幅波瀾壯闊的命運藍圖,深入挖掘主人公脆弱孤獨的內心世界,以電影推動觀眾思考人生,帶領觀眾在電影中完成一場自我救贖,這正是導演馬丁·斯科塞斯電影的經典之處。歡迎關注 @初見魚子醬

3. 跪求一部電影的名字

《殺手裡昂》的讀解

《殺手裡昂》一片無疑是呂克貝松轉向的一部重要作品,即由作者電影向商業電影的轉向。影片延續了《霹靂煞》的殺手主題,講述一個職業殺手在一次意外中邂逅了一個13歲小女孩的故事。

集編劇與導演於一身的呂克貝松在這部影片里向好萊塢證明了自己拍商業電影的能力。呂克貝松絕對是一個對電影流程及其技巧以及好賴塢電影運作模式極為熟悉的導演,以至於在這部電影里的視聽語言運用的極其純熟。

影片的開始,也就是在字幕的部分,運用了幾個航拍的鏡頭就簡約地向觀眾介紹了這個電影發生的地點:海洋--公路--城市的大街--小巷--最後是漸隱,黑屏。注意!這是黑色電影的標志--黑色,地下。我們看到的城市是被切割得很分散的街景,介紹了故事發生的背景。影片由一個黑色鏡頭引出了主角。

但導演並不想這么快就讓我們知道LEON的正面形象,而是同過一系列的超級大特寫來營造人物的神秘感。一雙放在桌子上的手,兩只手中間有一杯牛奶。就是這杯牛奶在影片的開始部分暗下了伏筆,以便後面揭示人物特性之用。最精練的對白,LEON的鏡片反射出對面坐著的他的老闆點煙的形象--鏡片節省了反打的鏡頭!在這場戲里那個胖子的照片出現了兩次,給了我們足夠的暗示,那是轉場的標志。

下一個鏡頭就是照片上的胖子氣勢洶洶地走來。看門的那個老頭臉部不斷被走過的人的陰影所遮擋,預示著將要發生的事情和這些人的身份--沒有一句多餘的台詞,完全是運用了光影的變化揭示人物的身份特徵。待胖子一幹人等進入了房間,當胖子看見那個妓女的時候改變了行動時間,只說了一句話:一小時。--潛台詞是昭然若揭的。語言的精練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LEON的出場更是令人叫絕!胖子的五個手下在被LEON殺的時候,鏡頭里幾乎沒有LEON的正面的特寫形象:幾聲槍響,帶血的電話聽筒掉在地上;站在走廊里的人象樓下張望,鏡頭從他背後慢慢推進,這讓觀眾以為殺手在其背後,但這人最終卻是被來自上方的繩索勒死的,等等等等。從這短短的幾個鏡頭里就可以看出好萊塢電影的製作風格--一定會讓你看到你想看到的,但運用的方式是你永遠想像不到的!

最後胖子發現自己的手下都死於LEON之手後,畫面里是他慌亂地在房間里尋找能逃跑的各種途徑,聲音是他急促的喘息。就當胖子撥通警察局的電話時,一把刀子從他身後伸出來架在他的脖子上--音樂,音響(胖子的喘息)都停止了,畫面里除了打在胖子和LEON身上的一束側光之外是一片漆黑。導演只讓我們看到這兩個人!

妓女的的出現給這個場景增色不少。之前LEON和胖子的對峙相當緊張,這時候剛才的那個妓女出現了,看著這兩個人尷尬的笑了笑,然後走開了。導演用了很少的幾個鏡頭就勾勒出了一個典型的物質女孩。這是好賴塢的又一大特點--人物的出現必須擔負一定的使命,否則就乾脆不讓他出現。在這個故事裡,妓女起到了緩和氣氛使觀眾放輕松的作用。因為前面一場戲的氣憤過於緊張,妓女和之後在殺戮那個小女孩一家人的那場戲里那個老太太調節了整個片段的節奏。

還是LEON和胖子對峙的這場戲。最後胖子嚇的求饒,畫外的警笛大作。從聲音上提示我們--該轉場了。

生活中的LEON只用了短短的幾個鏡頭:在雜貨店裡買牛奶;在浴室里痛苦的洗澡,在房間里燙衣服;在窗前細心地擦拭他心愛的那盆花的每一片葉子。LEON 對待這盆花是一個伏筆,為之後他救助那個小女孩在作鋪墊。對待一盆花都這么細心,那怎麼能不去救那個個女孩呢?

在小女孩瑪替塔一家人被殺之前,我們可以通過她在這一早上的言行看出編劇的一點點痕跡:整場戲的目的是把瑪替塔支走。那麼家裡的這些人就必須有留在家裡的充分理由。媽媽在上班前被爸爸纏住了--衛生間里做愛的鏡頭和媽媽在浴缸里洗澡的鏡頭;爸爸就不用說了,他沒有正式的工作;姐姐在對著電視做健身操;唯一讓瑪替塔喜愛的小弟弟因為太小,沒有出去的理由。只有瑪替塔這個不大不小的孩子在與姐姐發生了爭執之後被媽媽逼著上街去買東西。這就為接下來的屠殺和瑪替塔以後決定復仇的故事埋下了伏筆。她不愛她的父母,不愛她的姐姐,但她最喜歡的弟弟被那些警察殺了。

瑪替塔在走廊里遇見了LEON,並說要幫LEON買牛奶。瑪替塔對LEON的觀察如此細致入微,以至於她知道LEON所要的牛奶是兩誇脫!這就讓我們對之後瑪替塔和LEON的傳奇故事一點也不奇怪了。

在瑪替塔購物回來發現自己的家人都被殺害了之後,她竟徑直走向LEON的房間並祈求LEON把門打開。在瑪替塔行走過程中是升格(慢動作)拍攝的。因為她在這行走的時候要完成發現自己的家人被殺--忍住悲傷--決定走過自己的家門去尋求LEON的保護等一系列心理活動。如果換成正常的拍攝時間,這些心理活動是很難通過鏡頭表現完全的。這里運用的升格拍攝是假定了時間被延長了,從而讓觀眾能夠在這個假定被延長的時間里完成對瑪替塔心理活動的重建。

LEON的舉動很讓我們著急--他一直在對著鑰匙孔觀察外邊的屠殺,我們都知道LEON一定會給瑪替塔開門的。於是最後門終於打開了,溫暖的象徵生命的陽光照在小女孩的臉上--瑪替塔獲救了!

影片安排了瑪替塔和LEON的戀情。並且安排了一個變態的警察形象,這在好萊塢電影和西方的主流社會里是不可能出現的!但該片的結尾處給了觀眾一個令人滿意的結局:LEON和那個警察同歸於盡了。盡管影片給我們展示里一個極為有人情味極為可愛的殺手,但殺手畢竟是殺手,是不被整個主流社會所允許生存的人物。 但是這個電影如果讓我們的國內導演來拍,一定是:最後LEON死了,小女孩帶著悲憤的心情從事發現場離開,向遠處走去,鏡頭從近景升為大全景--結束。如果這么拍就不是商業電影了!

呂克貝松聰明在讓整個影片有兩個結尾--一是讓LEON死掉,二是讓小女孩瑪替塔重返校園。結尾奠定了整個電影的基調--面對的是絕大多數人,換句話說也就是影片的商業性。